读后感《摇摆:难以抗拒的非理性诱惑》
本是在看《暗时间》,但在其参考书单中看到这本《摇摆:难以抗拒的非理性诱惑》,想起来其实并不陌生,大二时候曾在书店看到,差一点就买了。但最终仍是没买,于是花了几分钟从网盘下载了一个pdf。。
这本书的标题已经非常直接的说明正文内容是要介绍,那些不知不觉在行动中展现而人们却不自知的奇怪“心理潜流”。当然,这些潜流大多与理性逻辑相悖,更多时候会造成损失:由决策和判断失利带来的时间、情感、精力和金钱等方面的损失。
【损失厌恶】:
我们都具有 避免遭受可能损失的强烈倾向,并且我们会对察觉到的损失作出过度的反应。某个潜在损失越重要,我们对损失的厌恶也就越强烈。换句话说,所处情境越危险,我们越容易很快作出非理性的决定。
例如,排队时总觉得旁边队伍速度更快。于是在害怕浪费时间的情绪暗流中,走向别的队伍,然而事实上原先队伍却未必真的很慢。
【价值归因】:
根据对某人或者某事价值的最初感知,为它们事先赋予某些特性的倾向。
例如,一位音乐大师穿着随便在地下道拉小提琴,而行人并没有觉得音乐有何特别。因为人们已从他的鸭舌帽和牛仔裤,以及所处的嘈杂环境,将音乐家归入“低劣品”。判断其水准的再不是演奏的技艺,而是人们不自觉形成中为其贴上的标签。
由此,我们可能已经错过了很多值得关注的东西,而原因则在于我们对它们的价值形成的先入之见。
【判断偏差】:
即对那些与我们对某人或情境的最初判断相左的证据视而不见。
例如,如果我们已经认定某个人是个懒虫,那么即便他是因为扶老奶奶过马路而迟到,我们也不会相信。
【牵累】:
他人情感的羁绊,自己过往成果的拖累,是一种有黏性的惯性力量。
这个很好理解,佐助和鸣人就是一例。。
【“变色龙效应”】:
当我们为他人打上某种烙印或者给他人贴上某种标签时,他们会接受我们所赋予他们的特质。(真的表现出那些原本只是我们主观认为的特质。)心理学界,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我们会接受他人赋给我们的正面特质)”和“高莱姆效应(Golem effect, 我们会接受他人赋给我们的负面特质)”
我们总是在不断地与他人相互发送、接收暗示信息和微妙信息----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影响他人和被他人影响,即使我们理性的大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个效应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校园中好学生越好,而差学生越差。其实责任不全在于学生,而在于其他人对他的观感以及观感之下所采取的或有意或无意的举动。
由此可知,给他人一个积极正面的好印象是多么重要:它的影响远不限于初次见面。而你力求表现出的好的素质和品行则会反过来造就你,多么奇妙。
【程序正义】:
1、 就公平而言,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导致了我们如此不合情理的反应----这就是“程序正义”(procedural justice)
2、我们更重视的是过程是否公平,而非最终结果是否公平。
3、“企业家的及时反馈,能让投资者觉得企业家更公道,他们会更信赖企业家,会对企业家的战略决策给予更多的支持,而且对风险企业运作监测的频率也会更低。”(企业本身似乎没变,但企业的行动却能让投资者更为信任,这就是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4、不同文化背景下,公平会有不同的标准(对公平有不同的解读)。
例如,吃饭时发现盘里有苍蝇,这时候若餐厅的服务人员态度非常好的道歉,心中气已消了大半,甚至就这么原谅了餐厅。但其实就结果来说,并没有得到公平的结果,但在过程中,你却觉得感受到了公平的待遇。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
我们大脑中有两个不能同时运行的“引擎”。我们要么从利他主义的角度领受某一人物,要么从利己主义的角度从事某项工作。两个不同的引擎需要用不同的燃料来驱动,此外,启动两个引擎所需的燃料量也不同。启动利他中枢并不需要太多燃料:你需要的,只是自己正在帮助他人或他人以正面影响的感觉。但是,愉快中枢似乎需要更多的燃料。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觉得,让某人做令人不快的事情或者很困难的工作的最佳办法,就是提供某种金钱奖励或激励。但是结果并非如此。因为提供给愉快中枢的“燃料”不够。
所以请求他人做事时,要尽可能提供利他主义的燃料,即便利己主义的燃料才是真正对他的好处。
酬谢可能会削弱我们原有的利他行为动机。
问题并不在于奖金本身,只有当你收到以后可以获得奖金的可能性在前面“晃来晃去”的诱惑时----创造一种得到报偿的情境,这种 愉快中枢 对 利他中枢 的破坏效应就会出现。
对获得奖金的期待,比得到奖金本身更能激起愉快中枢的兴奋。
例如,我周六的早上要搬家到新房,可是东西太多,我得请好友A帮忙。于是我跟A说,兄弟来帮我搬家吧。A顾及兄弟义气,答应下来。这时就是A的利他主义在发挥作用。
但是,如果我这么跟A说:兄弟,来帮我搬家吧,我给你每小时10块钱作为补偿。这时候A的脑海中不再会想到兄弟义气,而是在思量每小时10块钱的补偿和周末的懒觉到底哪个划算。然后做出对他利益更大的选择,这就是利己主义在发挥作用。如果他拒绝帮忙,说明10块钱的代价太小,不足以使其愉快中枢兴奋(燃料不够)。
触发利他主义或利己主义的关键,是你提供的燃料。
这对我们的启发在于,如果有求于人,在渴望对方答应的立场上,动之以情好过动之以利(只需要提供更少的燃料)。又或者说,人会为不可言说的高尚情感抛头颅洒热血,但如果要用金钱去买,则是天价。
【群体中的角色】:
当把人置于群体之内时,一些看似奇怪的事情便会发生。同伴的压力、人和人首先亮明的观点,以及观点标新立异的人活着持对立立场的人,都会使身处群体中的人的思想受到影响。结果,我们思想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就可能会被推翻、驳倒、扭曲和否决。
违抗群体的意见,说出自己的答案,需要先有人给出一个不同的答案(甚至这个不同的答案可以使错误的,但足以突破群体的影响)。
异见者----任何持不同意见的人,无论他们多不合格----的出现,依然能让很大一部分试验对象脱离大多数人的意见,并给出正确答案。(所以有胆识的傻瓜仍是值得重视,他们本身不能,但其行为却可能引发其他人提出真知灼见)。
简而言之,人们具有随大流的趋势,且缺乏说出自己独特意见的勇气。但如果有一个例外的声音(即便是错误的),很大程度上也能够激发人们挺身而出挑战大流。
那么,当团队中没有异见者的时候,自己是否做好了成为抛砖引玉的那个人的觉悟呢。
最后书中介绍了如何应对这些非理性的摇摆:
1、如果事情出了问题,我们既可以才去权宜之计的短期解决方案,也可以想想:就这件事的大目标而言,这不过是个小错误。制订一个长期计划----而且不会把它抛到一边----是克服我们对损失恐惧的关键所在。
2、抗拒损失厌恶:看轻短期目标,选择长远的观点。
3、摆脱牵累:牵累是指我们无法放弃某一计划的力量。学会接受既成事实的现实,转变方向,不让自己越陷越深。
4、处理扭曲思维(价值归因的结果)的最佳策略:观察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看表象。你的最初印象可能是错误的,你必须做好接受这一事实的准备。只要意识到我们正在基于某个假设(对某个情境或者某个人价值的假设)做出判断,就能让我们反省当下是否正处在价值归因的影响下。
5、把影响我们对一个人湖综合一件物品价值判断的因素了解得越清楚,我们被价值归因影响的可能性就会越小。
6、如何应对公正偏离:当我们作出会影响其他人的决策,或者采取会影响其他人的行动时,让他们参与进来,有助于让他们确信这个过程是公正的。如果可能,最好能将我们的决策过程告知他们(再次重申,公正在于过程而非结果,呵呵)。
内容不多,足以在一天看完,但看着书中的事例和推论,脑袋在飞快的吸收新鲜词汇,并且不断回忆过往经历中与之契合的论据,同一时间在思考应对方法和如何利用这些非理性的漏洞,大脑全力运转几乎变成海绵,感觉棒极了。
然后恰好可以实际应用一下,室友正在和我商讨的事情:
室友找到了一份算是理想的工作,工作地点可以在深圳和上海之间任选。但室友是广州人,女友找到的是广州的工作。这下可难办了,深圳离广州近,即离家人和女友近。但公司总部在上海,去上海工作无疑发展前景更好,怎么选?
按书中介绍的种种心理暗流,当室友害怕与女友异地相处时,已是“损失厌恶”;他因家庭、女友而起的种种顾虑则是“牵累”;因为公司总部在上海所以认为去上海发展更好,这个推论很可能犯了“价值归因”。
按照书中的解决办法,制定长期计划解决损失厌恶,斩断情丝摆脱牵累,去两地实地考察避免思维扭曲。所以他应该以事业为重将儿女之情抛到一边,顺便去上海暗中调查一番以坚定选择。
这似乎是个逻辑正确但不合情理的办法。即便我们知道思维上有那么多暗流,仍是无法避免,甚至无法选取最优良的解决方案。
这尼玛才是人生!
那么我看完此书只不过是更加认识到人生的无奈罢了。
OMG -_-!
这本书的标题已经非常直接的说明正文内容是要介绍,那些不知不觉在行动中展现而人们却不自知的奇怪“心理潜流”。当然,这些潜流大多与理性逻辑相悖,更多时候会造成损失:由决策和判断失利带来的时间、情感、精力和金钱等方面的损失。
【损失厌恶】:
我们都具有 避免遭受可能损失的强烈倾向,并且我们会对察觉到的损失作出过度的反应。某个潜在损失越重要,我们对损失的厌恶也就越强烈。换句话说,所处情境越危险,我们越容易很快作出非理性的决定。
例如,排队时总觉得旁边队伍速度更快。于是在害怕浪费时间的情绪暗流中,走向别的队伍,然而事实上原先队伍却未必真的很慢。
【价值归因】:
根据对某人或者某事价值的最初感知,为它们事先赋予某些特性的倾向。
例如,一位音乐大师穿着随便在地下道拉小提琴,而行人并没有觉得音乐有何特别。因为人们已从他的鸭舌帽和牛仔裤,以及所处的嘈杂环境,将音乐家归入“低劣品”。判断其水准的再不是演奏的技艺,而是人们不自觉形成中为其贴上的标签。
由此,我们可能已经错过了很多值得关注的东西,而原因则在于我们对它们的价值形成的先入之见。
【判断偏差】:
即对那些与我们对某人或情境的最初判断相左的证据视而不见。
例如,如果我们已经认定某个人是个懒虫,那么即便他是因为扶老奶奶过马路而迟到,我们也不会相信。
【牵累】:
他人情感的羁绊,自己过往成果的拖累,是一种有黏性的惯性力量。
这个很好理解,佐助和鸣人就是一例。。
【“变色龙效应”】:
当我们为他人打上某种烙印或者给他人贴上某种标签时,他们会接受我们所赋予他们的特质。(真的表现出那些原本只是我们主观认为的特质。)心理学界,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我们会接受他人赋给我们的正面特质)”和“高莱姆效应(Golem effect, 我们会接受他人赋给我们的负面特质)”
我们总是在不断地与他人相互发送、接收暗示信息和微妙信息----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影响他人和被他人影响,即使我们理性的大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个效应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校园中好学生越好,而差学生越差。其实责任不全在于学生,而在于其他人对他的观感以及观感之下所采取的或有意或无意的举动。
由此可知,给他人一个积极正面的好印象是多么重要:它的影响远不限于初次见面。而你力求表现出的好的素质和品行则会反过来造就你,多么奇妙。
【程序正义】:
1、 就公平而言,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导致了我们如此不合情理的反应----这就是“程序正义”(procedural justice)
2、我们更重视的是过程是否公平,而非最终结果是否公平。
3、“企业家的及时反馈,能让投资者觉得企业家更公道,他们会更信赖企业家,会对企业家的战略决策给予更多的支持,而且对风险企业运作监测的频率也会更低。”(企业本身似乎没变,但企业的行动却能让投资者更为信任,这就是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4、不同文化背景下,公平会有不同的标准(对公平有不同的解读)。
例如,吃饭时发现盘里有苍蝇,这时候若餐厅的服务人员态度非常好的道歉,心中气已消了大半,甚至就这么原谅了餐厅。但其实就结果来说,并没有得到公平的结果,但在过程中,你却觉得感受到了公平的待遇。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
我们大脑中有两个不能同时运行的“引擎”。我们要么从利他主义的角度领受某一人物,要么从利己主义的角度从事某项工作。两个不同的引擎需要用不同的燃料来驱动,此外,启动两个引擎所需的燃料量也不同。启动利他中枢并不需要太多燃料:你需要的,只是自己正在帮助他人或他人以正面影响的感觉。但是,愉快中枢似乎需要更多的燃料。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觉得,让某人做令人不快的事情或者很困难的工作的最佳办法,就是提供某种金钱奖励或激励。但是结果并非如此。因为提供给愉快中枢的“燃料”不够。
所以请求他人做事时,要尽可能提供利他主义的燃料,即便利己主义的燃料才是真正对他的好处。
酬谢可能会削弱我们原有的利他行为动机。
问题并不在于奖金本身,只有当你收到以后可以获得奖金的可能性在前面“晃来晃去”的诱惑时----创造一种得到报偿的情境,这种 愉快中枢 对 利他中枢 的破坏效应就会出现。
对获得奖金的期待,比得到奖金本身更能激起愉快中枢的兴奋。
例如,我周六的早上要搬家到新房,可是东西太多,我得请好友A帮忙。于是我跟A说,兄弟来帮我搬家吧。A顾及兄弟义气,答应下来。这时就是A的利他主义在发挥作用。
但是,如果我这么跟A说:兄弟,来帮我搬家吧,我给你每小时10块钱作为补偿。这时候A的脑海中不再会想到兄弟义气,而是在思量每小时10块钱的补偿和周末的懒觉到底哪个划算。然后做出对他利益更大的选择,这就是利己主义在发挥作用。如果他拒绝帮忙,说明10块钱的代价太小,不足以使其愉快中枢兴奋(燃料不够)。
触发利他主义或利己主义的关键,是你提供的燃料。
这对我们的启发在于,如果有求于人,在渴望对方答应的立场上,动之以情好过动之以利(只需要提供更少的燃料)。又或者说,人会为不可言说的高尚情感抛头颅洒热血,但如果要用金钱去买,则是天价。
【群体中的角色】:
当把人置于群体之内时,一些看似奇怪的事情便会发生。同伴的压力、人和人首先亮明的观点,以及观点标新立异的人活着持对立立场的人,都会使身处群体中的人的思想受到影响。结果,我们思想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就可能会被推翻、驳倒、扭曲和否决。
违抗群体的意见,说出自己的答案,需要先有人给出一个不同的答案(甚至这个不同的答案可以使错误的,但足以突破群体的影响)。
异见者----任何持不同意见的人,无论他们多不合格----的出现,依然能让很大一部分试验对象脱离大多数人的意见,并给出正确答案。(所以有胆识的傻瓜仍是值得重视,他们本身不能,但其行为却可能引发其他人提出真知灼见)。
简而言之,人们具有随大流的趋势,且缺乏说出自己独特意见的勇气。但如果有一个例外的声音(即便是错误的),很大程度上也能够激发人们挺身而出挑战大流。
那么,当团队中没有异见者的时候,自己是否做好了成为抛砖引玉的那个人的觉悟呢。
最后书中介绍了如何应对这些非理性的摇摆:
1、如果事情出了问题,我们既可以才去权宜之计的短期解决方案,也可以想想:就这件事的大目标而言,这不过是个小错误。制订一个长期计划----而且不会把它抛到一边----是克服我们对损失恐惧的关键所在。
2、抗拒损失厌恶:看轻短期目标,选择长远的观点。
3、摆脱牵累:牵累是指我们无法放弃某一计划的力量。学会接受既成事实的现实,转变方向,不让自己越陷越深。
4、处理扭曲思维(价值归因的结果)的最佳策略:观察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看表象。你的最初印象可能是错误的,你必须做好接受这一事实的准备。只要意识到我们正在基于某个假设(对某个情境或者某个人价值的假设)做出判断,就能让我们反省当下是否正处在价值归因的影响下。
5、把影响我们对一个人湖综合一件物品价值判断的因素了解得越清楚,我们被价值归因影响的可能性就会越小。
6、如何应对公正偏离:当我们作出会影响其他人的决策,或者采取会影响其他人的行动时,让他们参与进来,有助于让他们确信这个过程是公正的。如果可能,最好能将我们的决策过程告知他们(再次重申,公正在于过程而非结果,呵呵)。
内容不多,足以在一天看完,但看着书中的事例和推论,脑袋在飞快的吸收新鲜词汇,并且不断回忆过往经历中与之契合的论据,同一时间在思考应对方法和如何利用这些非理性的漏洞,大脑全力运转几乎变成海绵,感觉棒极了。
然后恰好可以实际应用一下,室友正在和我商讨的事情:
室友找到了一份算是理想的工作,工作地点可以在深圳和上海之间任选。但室友是广州人,女友找到的是广州的工作。这下可难办了,深圳离广州近,即离家人和女友近。但公司总部在上海,去上海工作无疑发展前景更好,怎么选?
按书中介绍的种种心理暗流,当室友害怕与女友异地相处时,已是“损失厌恶”;他因家庭、女友而起的种种顾虑则是“牵累”;因为公司总部在上海所以认为去上海发展更好,这个推论很可能犯了“价值归因”。
按照书中的解决办法,制定长期计划解决损失厌恶,斩断情丝摆脱牵累,去两地实地考察避免思维扭曲。所以他应该以事业为重将儿女之情抛到一边,顺便去上海暗中调查一番以坚定选择。
这似乎是个逻辑正确但不合情理的办法。即便我们知道思维上有那么多暗流,仍是无法避免,甚至无法选取最优良的解决方案。
这尼玛才是人生!
那么我看完此书只不过是更加认识到人生的无奈罢了。
OMG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