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影评
《超脱》这部电影在最后阶段,亨利坐在讲台上,问他的学生:“你们走过长廊,或在教室里时,有多少人,会感到沉甸甸的压力?”所有人,包括亨利自己,都举起了手。亨利说:“艾伦·坡100年前对此有所描述,我们读的时候,会感觉到,“厄舍古屋”不仅是指古老破败的城堡,也是一种存在状态。”
“那年的秋天,阴沉而寂寥。云朵低低压在天际。我独自一人,策马而行。穿过这阴郁的乡土。终于,随着夜幕降临,我看到了昏暗的厄舍古屋,我不知他昔日的模样,但初次照面,那绝望的阴沉便渗透我的心。望望周围单调的风景,断墙颓垣,枯枝败叶,灵魂被深深压抑。冰冷、堕落、心伤。”
我是培训机构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个大学的研究生,我每天转换在这两个角色之间,一晃已经5年。
我教过孩子,有的孩子家境殷实,宝马车接送,有的还是身为老总的家长派秘书来送,稍稍批评几句就会承受不住,打滚,撒泼。还有家境一般的孩子,脖子上挂着月票和钥匙,脏兮兮的脸,一笑还会露出虎牙。有的孩子学习很努力,主动,积极,乐观,有的孩子眼睛里透着迷茫和困倦。有一次一个孩子写字不如别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了打击,马上嚎啕大哭,她妈妈冲进来,抱起他就说好好好,我们不学了。
我还教过成人,有的是公司老总,衣装得体却总是风尘仆仆,他们追求“效率”、“速成”。我还遇到过公司老总的老婆,她们很注重仪态,说话谈吐文雅,点到即止,上课的时候旁边总会放着一些小点心。还有上班族,急匆匆的来急匆匆的去,上课总是中途会出去接电话。最认真的是一些大学生,一丝不苟,上课手机静音。
之前看人说“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师生”,然也。
而我自己教了这么多年课,慢慢的学会倾听而不是说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并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
我教美术和书法,我会在课堂上和学生讲一些和学科无关的东西,我和书法班的学生谈论哲学和绘画,和绘画班的同学谈论经济和美学。课后学生们都会去美术馆或者另外一些地方,兴高采烈的给我看他们找到的一些不错的东西还有资料。
至于孩子也是一样,我说艺术这个东西,绝对不是你拿起画笔架起画架就是艺术家,放下这些东西就成了美盲,绝对不是这样。艺术应该贯穿你的生活,它会体现在你的衣着,你的言行,甚至你生活的态度,千万不能把艺术和生活分割开。有个一年级女孩画画色彩非常单调生硬,她平时穿衣服也是黑黑的或者灰灰的。我说孩子的世界不应该是单调成统一的黑色,终于有一天她穿了一件很漂亮的红色花棉袄,那天她画得特别棒,我开心极了。
然而如今的教育已经变味了,校方更愿意把学生当做是“客户”一样去看待。很多的报名方式,绞尽脑汁,还可以团购。当然这里面牵涉到校方的盈利问题,自然可以理解的。
其实我非常不愿意看到学生过来学画画或者书法,毕业以后全班的作品一样,那样没有任何意义。我对书法成人班的学生说:“你看王羲之、怀素、颜真卿、赵孟頫、米芾、王铎、林散之,这些人都是好的,但是他们的面貌又是完全不一样的。”然后接下来就是我静静地在角落里欣赏学生们投入其中的状态,这个状态有好的,有糟糕的,就像“厄舍古屋”一般,但无一不让我着迷其中。
所以,会有监工老师(我姑且这么称呼)对我说,你上课为什么这么安静,别的老师都满头大汗的板书,口若悬河。你站在那里静静的看,这样怎么教?我说,我在课堂上经常会对学生说:老师是你的拐杖,迟早有一天你会丢掉的,这个拐杖什么时候丢掉呢?当然是越早越好。你这辈子要学那么多东西,但你必须知道什么是你最喜欢做的,什么又是这个世界应该有的样子。尤其是对于艺术来说,从体验到沦陷,再到蜕变,这才是艺术如此迷人的地方。
监工老师将信将疑,学期结束,我们班学生的作业往往是最优秀的。
昨天上课,一个成人书法班写得最棒的学生跟我说,老师我现在自己已经可以体会到写字的进步和退步,遇到瓶颈我也不慌,自己可以把状态调整到最好,稳步前进了。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接下来的方向。
我想,我终于做到了作为老师应该做的。
“那年的秋天,阴沉而寂寥。云朵低低压在天际。我独自一人,策马而行。穿过这阴郁的乡土。终于,随着夜幕降临,我看到了昏暗的厄舍古屋,我不知他昔日的模样,但初次照面,那绝望的阴沉便渗透我的心。望望周围单调的风景,断墙颓垣,枯枝败叶,灵魂被深深压抑。冰冷、堕落、心伤。”
我是培训机构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个大学的研究生,我每天转换在这两个角色之间,一晃已经5年。
我教过孩子,有的孩子家境殷实,宝马车接送,有的还是身为老总的家长派秘书来送,稍稍批评几句就会承受不住,打滚,撒泼。还有家境一般的孩子,脖子上挂着月票和钥匙,脏兮兮的脸,一笑还会露出虎牙。有的孩子学习很努力,主动,积极,乐观,有的孩子眼睛里透着迷茫和困倦。有一次一个孩子写字不如别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了打击,马上嚎啕大哭,她妈妈冲进来,抱起他就说好好好,我们不学了。
我还教过成人,有的是公司老总,衣装得体却总是风尘仆仆,他们追求“效率”、“速成”。我还遇到过公司老总的老婆,她们很注重仪态,说话谈吐文雅,点到即止,上课的时候旁边总会放着一些小点心。还有上班族,急匆匆的来急匆匆的去,上课总是中途会出去接电话。最认真的是一些大学生,一丝不苟,上课手机静音。
之前看人说“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师生”,然也。
而我自己教了这么多年课,慢慢的学会倾听而不是说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并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
我教美术和书法,我会在课堂上和学生讲一些和学科无关的东西,我和书法班的学生谈论哲学和绘画,和绘画班的同学谈论经济和美学。课后学生们都会去美术馆或者另外一些地方,兴高采烈的给我看他们找到的一些不错的东西还有资料。
至于孩子也是一样,我说艺术这个东西,绝对不是你拿起画笔架起画架就是艺术家,放下这些东西就成了美盲,绝对不是这样。艺术应该贯穿你的生活,它会体现在你的衣着,你的言行,甚至你生活的态度,千万不能把艺术和生活分割开。有个一年级女孩画画色彩非常单调生硬,她平时穿衣服也是黑黑的或者灰灰的。我说孩子的世界不应该是单调成统一的黑色,终于有一天她穿了一件很漂亮的红色花棉袄,那天她画得特别棒,我开心极了。
然而如今的教育已经变味了,校方更愿意把学生当做是“客户”一样去看待。很多的报名方式,绞尽脑汁,还可以团购。当然这里面牵涉到校方的盈利问题,自然可以理解的。
其实我非常不愿意看到学生过来学画画或者书法,毕业以后全班的作品一样,那样没有任何意义。我对书法成人班的学生说:“你看王羲之、怀素、颜真卿、赵孟頫、米芾、王铎、林散之,这些人都是好的,但是他们的面貌又是完全不一样的。”然后接下来就是我静静地在角落里欣赏学生们投入其中的状态,这个状态有好的,有糟糕的,就像“厄舍古屋”一般,但无一不让我着迷其中。
所以,会有监工老师(我姑且这么称呼)对我说,你上课为什么这么安静,别的老师都满头大汗的板书,口若悬河。你站在那里静静的看,这样怎么教?我说,我在课堂上经常会对学生说:老师是你的拐杖,迟早有一天你会丢掉的,这个拐杖什么时候丢掉呢?当然是越早越好。你这辈子要学那么多东西,但你必须知道什么是你最喜欢做的,什么又是这个世界应该有的样子。尤其是对于艺术来说,从体验到沦陷,再到蜕变,这才是艺术如此迷人的地方。
监工老师将信将疑,学期结束,我们班学生的作业往往是最优秀的。
昨天上课,一个成人书法班写得最棒的学生跟我说,老师我现在自己已经可以体会到写字的进步和退步,遇到瓶颈我也不慌,自己可以把状态调整到最好,稳步前进了。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接下来的方向。
我想,我终于做到了作为老师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