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
Tuesday, April 30, 2013
推荐电影--《熔炉》
《熔炉》以真实发生在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的事件为蓝本,描写了一起性暴力引发的悲剧以及学校的教授和人权运动者力图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引起了社会上对弱势团体保护的讨论。
下面转载了豆瓣的影评,以下只说我想发泄的,用我幼稚的世界观来审视这部影片。
1、主凶:一对龌龊的双胞胎兄弟加一个邪恶的妹妹,兄弟与妹妹私通,一个变态老师;他们泯灭了人性,丧失了做人的资格,用任何难听的文字来形容他们都显得苍白无力。
2、帮凶1:一个没有良知的学校安全管理员;一个被买通道德败坏的警察;一个就知道推卸责任的教育局职员,一个为了名利的部级干部退休后担任的律师;一个为了名利的检察官;一个为了名利的控方律师;一位为了名利的教授,还有一群拥护这样人的无知愚蠢的人,愚蠢!!--就是有了这样的一群人纵容了主凶,才会有那样的残忍的结局。
3、帮凶2:名利,多少人在正义面前低头选择了名利,这样的名利如同那高深度的硫酸,侵蚀着人的良知,这样换来的名利,做为人肉身的这些个坏蛋,他们的良知不会受到天谴吗?
4、正义力量1:媒体,当所有政府部门推卸责任或是在被买通的情况下,媒体站在了前面,报道了事实真相,可这样的力量如同一声雷响,响的那一时刻你听到了,震撼了,很快你就会忘了,或被其他的事情吸引过去了。人们是善于遗忘的,老百姓们手无寸铁,除了选择遗忘又能做些什么,能做的只有心存良知,坚强的继续生活。相关部门恰好是利用了这点,先是予以关注处理,可后续呢,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得太多,比如说,今天这个官员在这个城市被罢免了,几年后他就出现在了另一个城市当领导。就如同这个影片的结尾,最后这些个邪恶的人又回到了学校继续任职。这样的结局说明它不是故事,反映的是真实事件,这样的真实你要接受吗?反正我不接受。
5、正义力量2:一位是教美术的男老师,一位为正义而战的维权人士。影片中结尾的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 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在邪恶力量浓照的雾都,申张正义为的是什么,是保护无家可归的孩子们,是道德良知,是正义驱使,或许仅仅是不让世界改变了自己。
6、正义力量3:是更加弱势的一个群体-一群智障人士。听证会上,他们无声的语言,听证会外面,他们源自内心为正义呼喊,人们听不清他们咿咿呀呀手舞足蹈的要说什么。此时无声胜有声
剧中还有一句话引用自海伦.凯勒:世界上最美丽最珍贵的 反而是听不见且看不清的 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看累了,写累了,心累了,我要到床上躺一会,悲伤一会儿去。
再写两句吧,此案件虽是已经审判完,但还没结束,希望正义能伸张;对于智障家庭政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对于智障类的学校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对这类学校的择师更多的是考量道德人品。
深圳的天今天心情也很复杂,当我看到剧中审判不公时,突然狂风大作,雨水随风倾泻,等待的雷声却一个没有,如同我这心中憋的这股子闷气呀,无处可泄。
真的要去悲伤一会儿了,也不想检查语句是否通顺,今天的日记必定要被审查了,不管不管.....
\\\\\\\\\\\\\\\\\\\\\\\\\\\\\\\\\\\\\\\\\\\\\\\\\\\\\转豆瓣影评\\\\\\\\\\\\\\\\\\\\\\\\\\\\\\\\\\\\\\\\\\\\\\\\\\\\\\\\\\\\\\\\\\\\\\\\\\\\\\\\
看完《熔炉》,已经是深夜了,常常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困倦似乎完全被影片所带来的震撼和深思所取代了。这确实是一部值得细细琢磨才能品尝其中美味的片子。
《熔炉》这部影片,讲述的是落魄美术老师和年轻的人权维护者带着一群聋哑孩子挑战聋哑学校校长等一干当地势力的故事。正如故事一开始和最后男主角站在车站广告牌前看到的那样,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一座白雾迷漫的小城。经久不散的雾和零散不断的雨给电影的画面定下了阴暗低沉的基调,而这种晦涩感也是这个故事一直渲染的,所以直到故事的最后,导演也没有给我们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尾,只是从诸多坏消息中告诉我们还是有好消息的。看了开始的几十分钟,我很自然地想到,所谓的“熔炉”,应该就是这座聋哑学校。学校校长和职工,打着慈善的招牌,一面敛财收钱,一面还对聋哑学生进行性侵犯。很明显,这群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熔炉之中。这所学校,将熔化他们的天真浪漫和对生活的希望。美术老师姜仁浩的出现,自然是要向这些丑恶现象挑战,揭露事实真相,让正义得到弘扬。是的,我确实也看到这里了,可是我惊讶的发现此时影片还只是进行到一半。看来,这个熔炉比想象中的要复杂。随着故事的继续,导演逐渐将现实世界的冷酷一面呈现出来,原本认为很容易就能定论的案子却是如此地曲折。男主角从案件一开始,先是被不明真相(或者可能是知道真相的)的人围攻,而后又是自己大学导师的劝说,对方辩护律师的金钱诱惑,自己母亲的误解,可是最后男主角依然没有放弃初衷。我在想,难道“熔炉”的意味在于残酷社会将熔化男主角内心的正义感!此案判决结果出来时,男主角发现己方律师背叛了自己,代表着权力地位财富的邪恶校长及其帮凶庆祝着自己无耻的胜利,而弱势群体却只能默默接受现实,正义最终还是没能战胜邪恶,即使同归于尽,仍然是非常的不值得。这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似乎到这里该告一段落了。我在想,当男主角发现,自己抛却了光明的前途,选择一个最不合理的方式来坚持斗争,而最后的结果仍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时,他到底会不会熔化?内心中某一处坚冰一般的东西(信念也好理想也罢)会不会突然之间崩塌?我想答案对于男主角本人来说,或许并不明显吧。
最有趣的一点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叫做“雾津”,可以理解成白雾弥漫的渡口,而“雾津”却又代表着“熔炉”一般的社会。当社会正义得不到弘扬,不公正作为一种社会常态出现时,生活于底层的弱势群体该何去何从呢?是慢慢地让这个熔炉熔化自己最终失去自我,还是穿越烟瘴雾霭,找到渡口远离悲哀苦痛,又或者,如影片结尾所说:我们一路奋战, 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推荐电影--《熔炉》
《熔炉》以真实发生在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的事件为蓝本,描写了一起性暴力引发的悲剧以及学校的教授和人权运动者力图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引起了社会上对弱势团体保护的讨论。
下面转载了豆瓣的影评,以下只说我想发泄的,用我幼稚的世界观来审视这部影片。
1、主凶:一对龌龊的双胞胎兄弟加一个邪恶的妹妹,兄弟与妹妹私通,一个变态老师;他们泯灭了人性,丧失了做人的资格,用任何难听的文字来形容他们都显得苍白无力。
2、帮凶1:一个没有良知的学校安全管理员;一个被买通道德败坏的警察;一个就知道推卸责任的教育局职员,一个为了名利的部级干部退休后担任的律师;一个为了名利的检察官;一个为了名利的控方律师;一位为了名利的教授,还有一群拥护这样人的无知愚蠢的人,愚蠢!!--就是有了这样的一群人纵容了主凶,才会有那样的残忍的结局。
3、帮凶2:名利,多少人在正义面前低头选择了名利,这样的名利如同那高深度的硫酸,侵蚀着人的良知,这样换来的名利,做为人肉身的这些个坏蛋,他们的良知不会受到天谴吗?
4、正义力量1:媒体,当所有政府部门推卸责任或是在被买通的情况下,媒体站在了前面,报道了事实真相,可这样的力量如同一声雷响,响的那一时刻你听到了,震撼了,很快你就会忘了,或被其他的事情吸引过去了。人们是善于遗忘的,老百姓们手无寸铁,除了选择遗忘又能做些什么,能做的只有心存良知,坚强的继续生活。相关部门恰好是利用了这点,先是予以关注处理,可后续呢,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得太多,比如说,今天这个官员在这个城市被罢免了,几年后他就出现在了另一个城市当领导。就如同这个影片的结尾,最后这些个邪恶的人又回到了学校继续任职。这样的结局说明它不是故事,反映的是真实事件,这样的真实你要接受吗?反正我不接受。
5、正义力量2:一位是教美术的男老师,一位为正义而战的维权人士。影片中结尾的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 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在邪恶力量浓照的雾都,申张正义为的是什么,是保护无家可归的孩子们,是道德良知,是正义驱使,或许仅仅是不让世界改变了自己。
6、正义力量3:是更加弱势的一个群体-一群智障人士。听证会上,他们无声的语言,听证会外面,他们源自内心为正义呼喊,人们听不清他们咿咿呀呀手舞足蹈的要说什么。此时无声胜有声
剧中还有一句话引用自海伦.凯勒:世界上最美丽最珍贵的 反而是听不见且看不清的 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看累了,写累了,心累了,我要到床上躺一会,悲伤一会儿去。
再写两句吧,此案件虽是已经审判完,但还没结束,希望正义能伸张;对于智障家庭政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对于智障类的学校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对这类学校的择师更多的是考量道德人品。
深圳的天今天心情也很复杂,当我看到剧中审判不公时,突然狂风大作,雨水随风倾泻,等待的雷声却一个没有,如同我这心中憋的这股子闷气呀,无处可泄。
真的要去悲伤一会儿了,也不想检查语句是否通顺,今天的日记必定要被审查了,不管不管.....
\\\\\\\\\\\\\\\\\\\\\\\\\\\\\\\\\\\\\\\\\\\\\\\\\\\\\转豆瓣影评\\\\\\\\\\\\\\\\\\\\\\\\\\\\\\\\\\\\\\\\\\\\\\\\\\\\\\\\\\\\\\\\\\\\\\\\\\\\\\\\
看完《熔炉》,已经是深夜了,常常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困倦似乎完全被影片所带来的震撼和深思所取代了。这确实是一部值得细细琢磨才能品尝其中美味的片子。
《熔炉》这部影片,讲述的是落魄美术老师和年轻的人权维护者带着一群聋哑孩子挑战聋哑学校校长等一干当地势力的故事。正如故事一开始和最后男主角站在车站广告牌前看到的那样,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一座白雾迷漫的小城。经久不散的雾和零散不断的雨给电影的画面定下了阴暗低沉的基调,而这种晦涩感也是这个故事一直渲染的,所以直到故事的最后,导演也没有给我们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尾,只是从诸多坏消息中告诉我们还是有好消息的。看了开始的几十分钟,我很自然地想到,所谓的“熔炉”,应该就是这座聋哑学校。学校校长和职工,打着慈善的招牌,一面敛财收钱,一面还对聋哑学生进行性侵犯。很明显,这群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熔炉之中。这所学校,将熔化他们的天真浪漫和对生活的希望。美术老师姜仁浩的出现,自然是要向这些丑恶现象挑战,揭露事实真相,让正义得到弘扬。是的,我确实也看到这里了,可是我惊讶的发现此时影片还只是进行到一半。看来,这个熔炉比想象中的要复杂。随着故事的继续,导演逐渐将现实世界的冷酷一面呈现出来,原本认为很容易就能定论的案子却是如此地曲折。男主角从案件一开始,先是被不明真相(或者可能是知道真相的)的人围攻,而后又是自己大学导师的劝说,对方辩护律师的金钱诱惑,自己母亲的误解,可是最后男主角依然没有放弃初衷。我在想,难道“熔炉”的意味在于残酷社会将熔化男主角内心的正义感!此案判决结果出来时,男主角发现己方律师背叛了自己,代表着权力地位财富的邪恶校长及其帮凶庆祝着自己无耻的胜利,而弱势群体却只能默默接受现实,正义最终还是没能战胜邪恶,即使同归于尽,仍然是非常的不值得。这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似乎到这里该告一段落了。我在想,当男主角发现,自己抛却了光明的前途,选择一个最不合理的方式来坚持斗争,而最后的结果仍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时,他到底会不会熔化?内心中某一处坚冰一般的东西(信念也好理想也罢)会不会突然之间崩塌?我想答案对于男主角本人来说,或许并不明显吧。
最有趣的一点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叫做“雾津”,可以理解成白雾弥漫的渡口,而“雾津”却又代表着“熔炉”一般的社会。当社会正义得不到弘扬,不公正作为一种社会常态出现时,生活于底层的弱势群体该何去何从呢?是慢慢地让这个熔炉熔化自己最终失去自我,还是穿越烟瘴雾霭,找到渡口远离悲哀苦痛,又或者,如影片结尾所说:我们一路奋战, 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