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人生 | 投资札记小结
我一直认为,投资如人生,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Clayton Christensen
[ part I ] 如何衡量我们的人生
[ part II ] 如何投资
[ part III ] 如何学习成功的模式
[ part IV ] 如何学习?
[ part V ] 如何学习失败的模式
==================== part I 如何衡量我们的人生====================
古希腊有一谚语:人的短期成败取决于自己的强项,而长期成就则取决于自身内在的缺点。
人生与投资何其相似,短期的波动并不那么重要。一家企业最终的市值高度的必然是其内在价值的长期积累,而决定一个人终身成就高度的必然是其价值观,气度格局以及专业素养。人生亦是一种自我投资,认识市场和认识自己一样重要,“贪嗔痴”等人性的弱点永远是投资者最大的短板。
当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历练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所谓的机遇会突然变得多起来——其实这不是机遇的突然增多,而是符合自己机遇的条件域足够宽阔了,就像一条查询语句,你必须有足够多的“符合查询条件的资格”,各种机遇的查询结果中才会出现你的名字...你符合的条件越多,资格越高,你名字出现在“机遇”这个查询结果中的次数才会越多 —— linguangmao
==================== part II 如何投资====================
Roger Ibbotson 曾经说过,请勿学习90%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他们是必然的输家。
S.I.HayaKawa : 对于某种特定情况,你的见解如果无异于他人,你可以说是你所处文化环境下的代表,而且是它的牺牲品。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过滤繁多的市场噪音,只获取交易所需要的最简单的信息?
市场便像深邃的大峡谷一样。
如果你大喊,“技术分析”,回声也是“技术分析”,
如果你大喊,“波浪”,回声也是“波浪”,
如果你大喊,“混沌”,你将听到“混沌”。
上证指数是数千个股形态的综合反映.
中小指数是中小板个股形态的综合反映.
比尔.威廉姆斯 认为市场的结构遵循下列法则:
1、能量永远会遵循阻力最小的途径。
2、始终存在而通常不可见的根本结构,将决定阻力最小的途径。
3、这种始终存在而通常不可见的根本结构,可以被发现,并加以改变。
指数和构成它的多数个股呈大相似,小不同的自相似性.
而这种自相似的“结构” 则非常直观的揭示了未来可能呈现的趋势变化.
遵循“市场结构” 严守交易纪律,等待合适的结构演进,我们可以发现:
在交易中获利是一件非常单纯的事,但是单纯和容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请选择a或b:
a.几年内股市持续上涨
b.几年内股市持续下跌
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a,上涨的市场才能获利,这似乎无可厚非.
对于长期投资者,b会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能在更低的价格,买到超跌的品种.
但对比尔.威廉姆斯来说,采取何种交易策略,取决于市场本身的“结构”,而不应该是投资者的主观意愿.
特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前殿墙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市场的结构是反映每一位交易者自身根本结构镜子。交易的挑战是,如何融合个人根本结构与市场的根本结构。
如何调整自己的根本结构,与市场的根本结构相互融合。
市场行为的图形被转化为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ractor)时,
则可以发现市场的根本行为 —— want what the market wants .
当你了解市场的真正运作方式,以及大多数交易者何以发生亏损. 你已经离持续获利不远了.
http://www.douban.com/note/207928318/
长线投机之 如何持续战胜市场?
长线投机 之 为什么交替持有中型公司?
http://www.douban.com/note/198092067/
长线投机 之 如何识别高成长的企业
http://www.douban.com/note/197570956/
==================== part III 如何学习成功的模式====================
投资与人生一样,看似清晰的未来却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投资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建立投资模式,修正投资模型,最终忘掉一切模式,跟随着市场的韵律,持续获利的过程。
可以看做是关于如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一个过程。这种简单化的要点就是以“顶级规律”为依托,排除杂音,找到一个简明但是高度确定性的逻辑支点的过程。如果分不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看不到事物的两面性,纠结于某一个细节问题陷入“我执”而忽略整体,偏执与某个正确的点而得出“正确但是偏颇”的结论,都是较常见到的情形。
成功的人生和成功的投资还有一个相似的地方:需要坚持不断的去做大概率的事情,但是又要避免一些极端的黑天鹅事件。
如何在30岁前,同时成为国际象棋大师和格斗冠军.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684291/
==================== part IV 如何学习?====================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分形的核心观点是,万物具有普遍联系性,不同体系(知识,信息,意识)的自相似是我们认识世界,改变自我世界观的核心思想。 引申的附加观点是,由于人认知的不完备,所以我们构建的体系都只是本质的一部分。这种“可错性”分型的世界观,在我们能更好的认知世界,亦能接受新的颠覆性思想。
“我们身处某种范式中时,很难想象任何其他的范式。” ----亚当斯密
范式:
是一组共同认定的假设,是感知世界的方法。
它向我们解释世界,并协助我们预测世界的行为。
社会的范式决定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对市场的范式将决定并限制我们与市场之间的互动。
范式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片滤镜,由于它决定我们的实在,所以甚少留意它,甚至更少怀疑它。我们个人的范式将决定我们个人的实在,以及我们对世界的假设,我们不会思考这些假设,我们是根据这些假设来思考。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世界,也永远无法观察世界的整体,市场情况也是如此。我们的心智架构将自然而偏颇地引导我们,让我们仅看到符合个人范式的部分世界。范式也会过滤接收到的信息,使它们来强化我们既有的范式(信念系统与心智模式)。 每当范式变化时,所有法则也随之变化。在错误的范式下,即使是正确的行为也无能为力。个人的范式将控制我们对信息的处理与反应。
传统学者的思考模式:
"明心见性,格物至知"可推导出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但合理未必有效。
不完备的知识体系却在不断自我强化,直至抵御其他破坏性的观念和思想。
分形的思考模式: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信息)体系都不完备。
但他们具有自相似性,通过不同知识(信息)体系的交叉和互补,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有效”的知识体系。 【分形模式提倡打破,重构现有的知识体系。】
附:
《量子力学史话》----知识体系如何建立,颠覆,再建立,再颠覆
1900年12月14日,这一天就是量子力学的诞辰。几年以后,它将爆发出令人咋舌的力量,把一切旧的体系彻底打破,并与联合起来的保守派们进行一场惊天动地的决斗。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里看到,这个幽灵是如此地具有革命性和毁坏性,以致于它所过之处,最富丽堂皇的宫
殿都在瞬间变成了断瓦残垣。物理学构筑起来的精密体系被毫不留情地砸成废铁,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公理被扔进垃圾箱中不得翻身。它所带来的震撼力和冲击力是如此地大,以致于后来它的那些伟大的开创者们都惊吓不已,纷纷站到了它的对立面。当然,它也决不仅仅是一个破坏者,它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设者,科学史上最杰出的天才们参予了它成长中的每一步,赋予了它华丽的性格和无可比拟的力量。人类理性最伟大的构建终将在它的手中诞生。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与哲学
波普(Karl R・Pper)是位科学哲学家。他坚持认为,科学理论是无法得到证实的(verified),必须被当做假说去接受证伪(falsification),只要它未被证伪,那么我们就可暂时认为它是真实的。这个问题就是:用一些离散的观测结果怎么能证实一个普世真理呢?这是波普对科学哲学的最伟大贡献。
人的认识天生就不完美,因为人本身就是现实的一部分,而部分是无法完全认识整体的。分型的认知方法却使我们有可能跨越学科和时空获取知识。
科学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因其无法证伪,故既无法驳倒宗教信仰,也驳不倒世俗观念。
《open Society》乔治·索罗斯
开放社会的思想基础是: 反射性和可错性
由于我们理解力天生就是不完善的,我们设计缺陷的制度总会有缺陷,完美是不可企及的。因此,我们只能选择次优:一种不完美,但愿并可能被不断改善的社会--开放社会。
George Soros指出,可错性理论之所以难以被世人接受,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完美,永恒和终极真理的追求过于执着。事实上,我们永远也达不到完美和永恒。认识到人类的可错性和不完备性对于我们的思维发展和社会进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和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所存在的缺陷和危机,认为它们均源于市场原教旨主义错误的价值观和认识论。哲学的本质决定了终极真理和永恒答案都是不存在的,然而由于市场机制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就希望用它来解决所有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从而使市场价值侵入到了原本由非市场价值主宰的领域,包括人际关系、政治、法律、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和医学等专业领域。也就是说,市场价值取代了社会价值,市场机制主导了它原本不该进入的领域。
《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把经济状况描绘成永远处于完美的均衡之中,供总是正好等于求,股票市场永远不被疯癫和狂泻所覆没,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强大到能够垄断市场,十全十美的自由市场的魔术总是能够把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值。没有比这种观点更能使阿瑟想到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了。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们把宇宙看成是艾萨卡·牛顿完美运行定律下的一种巨大的、精确有如时钟的装置。唯一的区别是,经济学家们似乎把人类社会看成是在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操纵下的一个上足了润滑油的机器。
他就是无法苟同这样的观点,即便自由经济妙不可言,亚当·斯密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而且公平地说,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家们已经在基本的经济模式上发展出了各种详尽的阐述,以涵盖诸如前景的不稳定性和财产继承这类的事。他们已经使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适应于税收、垄断、国际贸易、就业、金融、货币政策——举凡经济学家们能想到的一切。但所有这些都没有改变最根本的假设——一个偶然的黑天鹅事件就能打破这些完美的均衡。
《经济学,如何进入窄门》
http://www.douban.com/note/171171800/
一个投资者,虽然首先应该具备宽广的学习能力,但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能力——既结构化思维的能力——快速构建一个知识体系而不被自己的体系所路径依赖。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认为:学者们都屈从于一种"具体主义"的认知模式. 在他们的理论和研究中,他们将全部的经历都投入到了那些他们无疑可以处理的事情上。他们认为,在那些他们看来能否完善的诠释的事物中,能找到安全感。经济学家看投资与价值投资者的显著区别就在这里,前者能够说上一大堆特别有道理而且非常非常复杂的东西,但是最终的结论却总是“什么都有可能”。而后者,并不是没有看到投资世界的复杂性,恰恰相反,正是价值投资者意识到了复杂的严重性,所以才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加具有确定性的领域中,这是一种投资的智慧,其实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让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进行学科交叉 对我们来说,意义在哪里?
卡尔波普(Karl R・Pper) 认为,人类的认知是永远不完备的。因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无论在什么历史阶段,我们对自然科学的认知都是“盲人摸象”。故我们所学习和掌握的自然科学体系都并不完备。 而这种科学体系的不完备,往往是形成“路径依赖”的本源。 因为人们过于依赖某种体系化的经验,认定“象牙”就是大象的本质,进而抵御接受更多更新的信息。
==================== part V 如何学习失败的模式====================
郭鹤年有一句话:“成功乃失败之母”。很多时候建立投资模式不难,但由于路径依赖,曾带给我们成功的模式却往往导致大败的直接原因。不管是在政治经济,投资,互联网还是在其它的认知领域,若能够将复杂的事物,以简单和易于理解,甚至是“可视图形化”的方式一语中的,才能真正形成在各个领域的洞见。价值投机者应该学会由现象抽象本质的能力,很多投资的道理实际上已经是哲学,而哲学的本质也是对各类零散现象的不断本质化的抽象。
巴菲特说他一生遇人无数,从来没有遇到过像查理.芒格 这样的人。在同查理交往的这些年里,我有幸能近距离了解查理,也对这一点深信不疑。甚至在我所阅读过的古今中外人物传记中也没有发现类似的人。查理就是如此独特的人,他的独特性既表现在他的思想上,也表现在他的人格上。
查理思考问题总是从逆向开始。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才能得到幸福,查理首先会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查理首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上成功,查理最关心的却是为什么在股市投资上大部分人都失败了。他的这种思考方法来源于下面这句农夫谚语中所蕴含的哲理: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永远不去那儿了。
查理持续不断地收集并研究关于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政府管制、学术研究等各领域中的著名失败案例,并把那些失败的原因排列成作出正确决策前的检查清单,这使他在人生、事业的决策上几乎从不犯重大错误。这点对巴菲特及伯克希尔50年业绩的重要性是再强调也不为过的。
查理的头脑是原创性的,从来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也没有任何教条。他有儿童一样的好奇心,又有第一流科学家所具备的研究素质和科学研究方法,一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几乎对所有的问题都感兴趣。任何一个问题在他看来都可以使用正确的方法通过自学完全掌握,并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的思想辐射到事业、人生、知识的每个角落。在他看来,世间宇宙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认知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所以他提倡要学习在所有学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的“普世智慧”,以此为利器去研究商业投资领域的重要问题。
查理•芒格1998年的一篇演讲 《多元化的学习》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861598/
《失败的逻辑》路径依赖—自我强化后的自我否定有多难
http://www.douban.com/note/198782529/
【推荐阅读】
http://www.douban.com/note/272734785/
交易怎样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观 — — 碧落花飘香
[ part I ] 如何衡量我们的人生
[ part II ] 如何投资
[ part III ] 如何学习成功的模式
[ part IV ] 如何学习?
[ part V ] 如何学习失败的模式
==================== part I 如何衡量我们的人生====================
古希腊有一谚语:人的短期成败取决于自己的强项,而长期成就则取决于自身内在的缺点。
人生与投资何其相似,短期的波动并不那么重要。一家企业最终的市值高度的必然是其内在价值的长期积累,而决定一个人终身成就高度的必然是其价值观,气度格局以及专业素养。人生亦是一种自我投资,认识市场和认识自己一样重要,“贪嗔痴”等人性的弱点永远是投资者最大的短板。
当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历练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所谓的机遇会突然变得多起来——其实这不是机遇的突然增多,而是符合自己机遇的条件域足够宽阔了,就像一条查询语句,你必须有足够多的“符合查询条件的资格”,各种机遇的查询结果中才会出现你的名字...你符合的条件越多,资格越高,你名字出现在“机遇”这个查询结果中的次数才会越多 —— linguangmao
==================== part II 如何投资====================
Roger Ibbotson 曾经说过,请勿学习90%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他们是必然的输家。
S.I.HayaKawa : 对于某种特定情况,你的见解如果无异于他人,你可以说是你所处文化环境下的代表,而且是它的牺牲品。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过滤繁多的市场噪音,只获取交易所需要的最简单的信息?
市场便像深邃的大峡谷一样。
如果你大喊,“技术分析”,回声也是“技术分析”,
如果你大喊,“波浪”,回声也是“波浪”,
如果你大喊,“混沌”,你将听到“混沌”。
上证指数是数千个股形态的综合反映.
中小指数是中小板个股形态的综合反映.
比尔.威廉姆斯 认为市场的结构遵循下列法则:
1、能量永远会遵循阻力最小的途径。
2、始终存在而通常不可见的根本结构,将决定阻力最小的途径。
3、这种始终存在而通常不可见的根本结构,可以被发现,并加以改变。
指数和构成它的多数个股呈大相似,小不同的自相似性.
而这种自相似的“结构” 则非常直观的揭示了未来可能呈现的趋势变化.
遵循“市场结构” 严守交易纪律,等待合适的结构演进,我们可以发现:
在交易中获利是一件非常单纯的事,但是单纯和容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请选择a或b:
a.几年内股市持续上涨
b.几年内股市持续下跌
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a,上涨的市场才能获利,这似乎无可厚非.
对于长期投资者,b会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能在更低的价格,买到超跌的品种.
但对比尔.威廉姆斯来说,采取何种交易策略,取决于市场本身的“结构”,而不应该是投资者的主观意愿.
特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前殿墙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市场的结构是反映每一位交易者自身根本结构镜子。交易的挑战是,如何融合个人根本结构与市场的根本结构。
如何调整自己的根本结构,与市场的根本结构相互融合。
市场行为的图形被转化为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ractor)时,
则可以发现市场的根本行为 —— want what the market wants .
当你了解市场的真正运作方式,以及大多数交易者何以发生亏损. 你已经离持续获利不远了.
http://www.douban.com/note/207928318/
长线投机之 如何持续战胜市场?
长线投机 之 为什么交替持有中型公司?
http://www.douban.com/note/198092067/
长线投机 之 如何识别高成长的企业
http://www.douban.com/note/197570956/
==================== part III 如何学习成功的模式====================
投资与人生一样,看似清晰的未来却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投资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建立投资模式,修正投资模型,最终忘掉一切模式,跟随着市场的韵律,持续获利的过程。
可以看做是关于如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一个过程。这种简单化的要点就是以“顶级规律”为依托,排除杂音,找到一个简明但是高度确定性的逻辑支点的过程。如果分不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看不到事物的两面性,纠结于某一个细节问题陷入“我执”而忽略整体,偏执与某个正确的点而得出“正确但是偏颇”的结论,都是较常见到的情形。
成功的人生和成功的投资还有一个相似的地方:需要坚持不断的去做大概率的事情,但是又要避免一些极端的黑天鹅事件。
如何在30岁前,同时成为国际象棋大师和格斗冠军.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684291/
==================== part IV 如何学习?====================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分形的核心观点是,万物具有普遍联系性,不同体系(知识,信息,意识)的自相似是我们认识世界,改变自我世界观的核心思想。 引申的附加观点是,由于人认知的不完备,所以我们构建的体系都只是本质的一部分。这种“可错性”分型的世界观,在我们能更好的认知世界,亦能接受新的颠覆性思想。
“我们身处某种范式中时,很难想象任何其他的范式。” ----亚当斯密
范式:
是一组共同认定的假设,是感知世界的方法。
它向我们解释世界,并协助我们预测世界的行为。
社会的范式决定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对市场的范式将决定并限制我们与市场之间的互动。
范式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片滤镜,由于它决定我们的实在,所以甚少留意它,甚至更少怀疑它。我们个人的范式将决定我们个人的实在,以及我们对世界的假设,我们不会思考这些假设,我们是根据这些假设来思考。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世界,也永远无法观察世界的整体,市场情况也是如此。我们的心智架构将自然而偏颇地引导我们,让我们仅看到符合个人范式的部分世界。范式也会过滤接收到的信息,使它们来强化我们既有的范式(信念系统与心智模式)。 每当范式变化时,所有法则也随之变化。在错误的范式下,即使是正确的行为也无能为力。个人的范式将控制我们对信息的处理与反应。
传统学者的思考模式:
"明心见性,格物至知"可推导出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但合理未必有效。
不完备的知识体系却在不断自我强化,直至抵御其他破坏性的观念和思想。
分形的思考模式: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信息)体系都不完备。
但他们具有自相似性,通过不同知识(信息)体系的交叉和互补,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有效”的知识体系。 【分形模式提倡打破,重构现有的知识体系。】
附:
《量子力学史话》----知识体系如何建立,颠覆,再建立,再颠覆
1900年12月14日,这一天就是量子力学的诞辰。几年以后,它将爆发出令人咋舌的力量,把一切旧的体系彻底打破,并与联合起来的保守派们进行一场惊天动地的决斗。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里看到,这个幽灵是如此地具有革命性和毁坏性,以致于它所过之处,最富丽堂皇的宫
殿都在瞬间变成了断瓦残垣。物理学构筑起来的精密体系被毫不留情地砸成废铁,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公理被扔进垃圾箱中不得翻身。它所带来的震撼力和冲击力是如此地大,以致于后来它的那些伟大的开创者们都惊吓不已,纷纷站到了它的对立面。当然,它也决不仅仅是一个破坏者,它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设者,科学史上最杰出的天才们参予了它成长中的每一步,赋予了它华丽的性格和无可比拟的力量。人类理性最伟大的构建终将在它的手中诞生。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与哲学
波普(Karl R・Pper)是位科学哲学家。他坚持认为,科学理论是无法得到证实的(verified),必须被当做假说去接受证伪(falsification),只要它未被证伪,那么我们就可暂时认为它是真实的。这个问题就是:用一些离散的观测结果怎么能证实一个普世真理呢?这是波普对科学哲学的最伟大贡献。
人的认识天生就不完美,因为人本身就是现实的一部分,而部分是无法完全认识整体的。分型的认知方法却使我们有可能跨越学科和时空获取知识。
科学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因其无法证伪,故既无法驳倒宗教信仰,也驳不倒世俗观念。
《open Society》乔治·索罗斯
开放社会的思想基础是: 反射性和可错性
由于我们理解力天生就是不完善的,我们设计缺陷的制度总会有缺陷,完美是不可企及的。因此,我们只能选择次优:一种不完美,但愿并可能被不断改善的社会--开放社会。
George Soros指出,可错性理论之所以难以被世人接受,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完美,永恒和终极真理的追求过于执着。事实上,我们永远也达不到完美和永恒。认识到人类的可错性和不完备性对于我们的思维发展和社会进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和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所存在的缺陷和危机,认为它们均源于市场原教旨主义错误的价值观和认识论。哲学的本质决定了终极真理和永恒答案都是不存在的,然而由于市场机制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就希望用它来解决所有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从而使市场价值侵入到了原本由非市场价值主宰的领域,包括人际关系、政治、法律、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和医学等专业领域。也就是说,市场价值取代了社会价值,市场机制主导了它原本不该进入的领域。
《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把经济状况描绘成永远处于完美的均衡之中,供总是正好等于求,股票市场永远不被疯癫和狂泻所覆没,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强大到能够垄断市场,十全十美的自由市场的魔术总是能够把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值。没有比这种观点更能使阿瑟想到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了。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们把宇宙看成是艾萨卡·牛顿完美运行定律下的一种巨大的、精确有如时钟的装置。唯一的区别是,经济学家们似乎把人类社会看成是在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操纵下的一个上足了润滑油的机器。
他就是无法苟同这样的观点,即便自由经济妙不可言,亚当·斯密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而且公平地说,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家们已经在基本的经济模式上发展出了各种详尽的阐述,以涵盖诸如前景的不稳定性和财产继承这类的事。他们已经使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适应于税收、垄断、国际贸易、就业、金融、货币政策——举凡经济学家们能想到的一切。但所有这些都没有改变最根本的假设——一个偶然的黑天鹅事件就能打破这些完美的均衡。
《经济学,如何进入窄门》
http://www.douban.com/note/171171800/
一个投资者,虽然首先应该具备宽广的学习能力,但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能力——既结构化思维的能力——快速构建一个知识体系而不被自己的体系所路径依赖。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认为:学者们都屈从于一种"具体主义"的认知模式. 在他们的理论和研究中,他们将全部的经历都投入到了那些他们无疑可以处理的事情上。他们认为,在那些他们看来能否完善的诠释的事物中,能找到安全感。经济学家看投资与价值投资者的显著区别就在这里,前者能够说上一大堆特别有道理而且非常非常复杂的东西,但是最终的结论却总是“什么都有可能”。而后者,并不是没有看到投资世界的复杂性,恰恰相反,正是价值投资者意识到了复杂的严重性,所以才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加具有确定性的领域中,这是一种投资的智慧,其实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让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进行学科交叉 对我们来说,意义在哪里?
卡尔波普(Karl R・Pper) 认为,人类的认知是永远不完备的。因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无论在什么历史阶段,我们对自然科学的认知都是“盲人摸象”。故我们所学习和掌握的自然科学体系都并不完备。 而这种科学体系的不完备,往往是形成“路径依赖”的本源。 因为人们过于依赖某种体系化的经验,认定“象牙”就是大象的本质,进而抵御接受更多更新的信息。
==================== part V 如何学习失败的模式====================
郭鹤年有一句话:“成功乃失败之母”。很多时候建立投资模式不难,但由于路径依赖,曾带给我们成功的模式却往往导致大败的直接原因。不管是在政治经济,投资,互联网还是在其它的认知领域,若能够将复杂的事物,以简单和易于理解,甚至是“可视图形化”的方式一语中的,才能真正形成在各个领域的洞见。价值投机者应该学会由现象抽象本质的能力,很多投资的道理实际上已经是哲学,而哲学的本质也是对各类零散现象的不断本质化的抽象。
巴菲特说他一生遇人无数,从来没有遇到过像查理.芒格 这样的人。在同查理交往的这些年里,我有幸能近距离了解查理,也对这一点深信不疑。甚至在我所阅读过的古今中外人物传记中也没有发现类似的人。查理就是如此独特的人,他的独特性既表现在他的思想上,也表现在他的人格上。
查理思考问题总是从逆向开始。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才能得到幸福,查理首先会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查理首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上成功,查理最关心的却是为什么在股市投资上大部分人都失败了。他的这种思考方法来源于下面这句农夫谚语中所蕴含的哲理: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永远不去那儿了。
查理持续不断地收集并研究关于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政府管制、学术研究等各领域中的著名失败案例,并把那些失败的原因排列成作出正确决策前的检查清单,这使他在人生、事业的决策上几乎从不犯重大错误。这点对巴菲特及伯克希尔50年业绩的重要性是再强调也不为过的。
查理的头脑是原创性的,从来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也没有任何教条。他有儿童一样的好奇心,又有第一流科学家所具备的研究素质和科学研究方法,一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几乎对所有的问题都感兴趣。任何一个问题在他看来都可以使用正确的方法通过自学完全掌握,并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的思想辐射到事业、人生、知识的每个角落。在他看来,世间宇宙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认知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所以他提倡要学习在所有学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的“普世智慧”,以此为利器去研究商业投资领域的重要问题。
查理•芒格1998年的一篇演讲 《多元化的学习》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861598/
《失败的逻辑》路径依赖—自我强化后的自我否定有多难
http://www.douban.com/note/198782529/
【推荐阅读】
http://www.douban.com/note/272734785/
交易怎样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观 — — 碧落花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