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协笔记第二十:谢林的两版
很久没有动……键盘了。
上班之后,有时候回来往往脑子里面犹如凝固的浆糊。有情绪未必有心情,有心情却又未必……有脑力,无法思考。有一段时间不怎么听音乐。大概也是诸事烦杂的时候,只想静着,让周遭的声音响着,耳朵清晰仔细地接收着。此时音响暗示着与外部世界存在着的关联,就好像在空寂无人的旅馆,打开电视机,仿佛就是有人作伴一样;但是没法打开音乐去听,因为这会让我更加沉没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又往往意识着这种沉没;我不想如此,所以也就没法听了。
有一次上网搜一些东西,第二个链接就是我从前写过的,印象中似乎是头几篇中某一篇吧。看了一下有些陌生,审视之下觉得幼稚。回过头来看这些文字也总是不能满意。前段时间某位钢琴家在网上很热,我看了贴出来的某个他的粉丝写的现场乐评不禁大乐;但是随之我也觉得,我自己写的玩意也有种自以为是的形容词过滥的问题,没什么干货。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每个人对某个词的含义和表达未必能够一致,形象化的叙述,读者又能得知什么呢?虽说未以乐评家自居,但写出的文字,自当慎重。
闲话说完,开始吧……
这次两版一个是LSO,指挥是Schumidt-Isserstedt,一般我也就简单译作“伊瑟斯特”了(再加上前面的斯密特我都懒得打了。。。);另一版的指挥则是蒂博,乐队是……“Orchestre de la Societe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哪位大神告诉我这翻译作什么吧)。后面这版比较珍稀,向网络上的发布者致谢。
时间上的比较是:
1.伊瑟斯特版:1-25'32;2-10'18;3-9'52;
2.蒂博版:1-23'30;2-10'43;3-9'23.
第一个版本,伊瑟斯特指挥LSO和谢林也合作了一些作品,包括勃拉姆斯的协奏曲。勃协给我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此版贝协,听起来乐队的部分不如之前海廷克版的那么好。首要的原因也许是录音质量的差异。指挥风格上缺乏个性和自我的显著风格能让人留下独特印象的,乐队音响层次的清晰和细腻度不足。至于谢林……还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谢林。我觉得独奏部分的录音要比乐队部分好。较为纤细、揉弦也不过分浓郁的声音,发音和弓法都一般……但谢林的长处在于他的演绎,风格纯正。有点让我联想到斯特恩,技艺上并不在顶尖的三四个之列,但大体上也总能为一篇合格的文章。(不过我得再次吐槽一下,谢林的西班牙交响曲演绎实在难列入上述形容之列)此版他的演绎状态和海廷克版差不多,一些演奏细节上也许会有较好的地方。仿佛轻描淡写地进入发展部的开头,但后面的铺陈和抒情的张弛起伏则与海廷克版高度一致。独奏与乐队的相互配合上,个人觉得也是海廷克版较优。像16'22前后这种音型的乐段,拿谢林的和弗兰切斯卡蒂、坎波利等人的一比,谢林相较就逊色很多了;一般而言,听谢林能在他长线条的抒情中得到不少感动,不要追究太多细节就好。
20’10进入华彩段。倒回头看上一篇,我觉得原来的形容也是基本适用的……而且这版和那版比,整齐端正而至于(相对)平静淡定有过之,分句和段落拉得更缓、更长些。我在想,演绎如此一致的演奏家,一部作品是不是挑他演奏状态最好的一版就足矣。我还是较期待能听到各种不同的演绎的。
第二乐章开头乐队部分把握得不错。谢林在慢乐章的演绎是强项。我觉得海廷克和他合作较多,他们的演绎听起来契合度更高。7分19到7分24的强弱变化和过渡很耐寻味,不错。末尾有个较特别的华彩,挺有趣的。
第三乐章的回旋曲主题,谢林奏得生机勃勃,较灵动,也富有弹性,挺好。很进入状态,一些瑕疵反而因此增色。甚至乐队部分也是很有状态,颇有可陈。第二主题部分也很棒。第一主题再现后注意了对比。随后的部分乐队的表现我觉得甚至比谢林还更好些。此乐章的谢林华彩似乎之前也没听过,很好听。8分09往后走向结尾,谢林还保持着适当的分寸,节奏控得很好。结尾乐队大赞,可惜录音未够好。
接下来是蒂博指挥的版本。
音质自然是较渣。乐队部分听来颇有刚健之风,干脆,较为利落。引子奏得很有流动感,张弛、收放都很不错。谢林的进入较之前两版都多了些情感投入,有生气,我还是喜欢这样的状态。速度较之前两版都快,虽然他的运弓仍未尽完美,但在细节上没有那么过于讲究的雕琢、连贯一气的连接处理使得整体效果较好。(此时我已经开始期待他的华彩段了)有一段很长的颤音段,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有一些有变化对比的处理方式呢?从此版录音来看,我实在颇期待听到蒂博的其他指挥作品。发展部谢林的进入与上版差别较大。后面的部分也是情感投入浓烈,戏剧性张力较充分,虽然不像米尔斯坦等大师那样给我以深度的感觉,但谢林较前两版略快、幅度变化也较大的此版演绎,保持了长线条、大段抒情和音乐造句张力的较好平衡;听一些(不仅指谢林)发展部的处理,拉得线条较长、娓娓动人缠绵反侧的,往往失去了必要的张力而使得整体的感觉较散。我想这需要从力度、音色与表情、速度的多方面来谋求一种平衡的境界;之前也有听过较慢的也能拉得很好的。17'40到17'51的各种变化也颇耐寻味。
18’22进入华彩。较上版个人觉得好很多。演奏从一些细节和整体都挺不错的,严谨细致、乐段处理得有所对比也有整体感,具备华彩应有的趣味。如不考虑录音,应该也有胜海廷克版。
第二乐章,谢林此乐章的表现也在一贯水准之上,蒂博的乐队应和得不错,也不仅仅是海廷克、戴维斯等人的典型协奏曲指挥出来的乐队感觉,仿佛听一部交响般恢宏。有时候我在想,是否LP出来的音质更显温暖呢,此乐章谢林的揉音听来竟略有较之往常多几分的丰润。此乐章要说再要挑得更好的话,也许和拨弦应和的部分谢林再注意一下应能更完美。其他直到后面都表现不错。末段的华彩跟上版相同,但展开得较好,不似上版相较之下有些草草。
第三乐章,有一些明媚的欢快;上版的演绎却不在此版之下。第二主题与回旋曲主题的对比十分明显,演奏和演绎都很动人。华彩很不错。有些特别的华彩听着觉得很多余无谓,但有些即使不短也觉得很有趣味,很好听又不突兀——华彩作者的技术和品位很重要啊。谢林本乐章的演奏,带有让我想起维也纳的欢快,这种欢快更偏向莫扎特式的感觉。和上版有些很微妙的差异。最后的结束也不如上版那样有力量感。
最近大提琴大师雅诺什.斯塔克去世了。有些大师,我们是清楚、毫无区分困难(但又未必能明确理由和标准)地将他/她划入上一个时代中;有些,即使他/她多么从外形、演奏内容和风格上的独特或者不独特,我们也可以清楚、毫无困难地将其界定于我们所在的时代或者更宽泛的,“当代”,之中。除去多多少少的“逝去的黄金时代”式的情结(嗯,简单的说法是时间因素),那一些大师们的超卓技艺根基之上所带有的独特风格和人格魅力,在“当代”可谓已是珍稀之物了。多少人,苦练技艺,或者经由包装,一朝成名,于人格却仍为稚嫩、幼稚,在很多方面都欠缺深思熟虑,或者,他忘记了曾有的、或者甚至未曾有过的,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发自心底的真正的热爱和尊重,缺乏对音乐的敬畏,也缺乏对听众的尊重。不知道这样的艺人是否曾有过纯粹之心,现今又将何以自处呢?
扯远了。
不知何日再续。
上班之后,有时候回来往往脑子里面犹如凝固的浆糊。有情绪未必有心情,有心情却又未必……有脑力,无法思考。有一段时间不怎么听音乐。大概也是诸事烦杂的时候,只想静着,让周遭的声音响着,耳朵清晰仔细地接收着。此时音响暗示着与外部世界存在着的关联,就好像在空寂无人的旅馆,打开电视机,仿佛就是有人作伴一样;但是没法打开音乐去听,因为这会让我更加沉没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又往往意识着这种沉没;我不想如此,所以也就没法听了。
有一次上网搜一些东西,第二个链接就是我从前写过的,印象中似乎是头几篇中某一篇吧。看了一下有些陌生,审视之下觉得幼稚。回过头来看这些文字也总是不能满意。前段时间某位钢琴家在网上很热,我看了贴出来的某个他的粉丝写的现场乐评不禁大乐;但是随之我也觉得,我自己写的玩意也有种自以为是的形容词过滥的问题,没什么干货。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每个人对某个词的含义和表达未必能够一致,形象化的叙述,读者又能得知什么呢?虽说未以乐评家自居,但写出的文字,自当慎重。
闲话说完,开始吧……
这次两版一个是LSO,指挥是Schumidt-Isserstedt,一般我也就简单译作“伊瑟斯特”了(再加上前面的斯密特我都懒得打了。。。);另一版的指挥则是蒂博,乐队是……“Orchestre de la Societe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哪位大神告诉我这翻译作什么吧)。后面这版比较珍稀,向网络上的发布者致谢。
时间上的比较是:
1.伊瑟斯特版:1-25'32;2-10'18;3-9'52;
2.蒂博版:1-23'30;2-10'43;3-9'23.
第一个版本,伊瑟斯特指挥LSO和谢林也合作了一些作品,包括勃拉姆斯的协奏曲。勃协给我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此版贝协,听起来乐队的部分不如之前海廷克版的那么好。首要的原因也许是录音质量的差异。指挥风格上缺乏个性和自我的显著风格能让人留下独特印象的,乐队音响层次的清晰和细腻度不足。至于谢林……还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谢林。我觉得独奏部分的录音要比乐队部分好。较为纤细、揉弦也不过分浓郁的声音,发音和弓法都一般……但谢林的长处在于他的演绎,风格纯正。有点让我联想到斯特恩,技艺上并不在顶尖的三四个之列,但大体上也总能为一篇合格的文章。(不过我得再次吐槽一下,谢林的西班牙交响曲演绎实在难列入上述形容之列)此版他的演绎状态和海廷克版差不多,一些演奏细节上也许会有较好的地方。仿佛轻描淡写地进入发展部的开头,但后面的铺陈和抒情的张弛起伏则与海廷克版高度一致。独奏与乐队的相互配合上,个人觉得也是海廷克版较优。像16'22前后这种音型的乐段,拿谢林的和弗兰切斯卡蒂、坎波利等人的一比,谢林相较就逊色很多了;一般而言,听谢林能在他长线条的抒情中得到不少感动,不要追究太多细节就好。
20’10进入华彩段。倒回头看上一篇,我觉得原来的形容也是基本适用的……而且这版和那版比,整齐端正而至于(相对)平静淡定有过之,分句和段落拉得更缓、更长些。我在想,演绎如此一致的演奏家,一部作品是不是挑他演奏状态最好的一版就足矣。我还是较期待能听到各种不同的演绎的。
第二乐章开头乐队部分把握得不错。谢林在慢乐章的演绎是强项。我觉得海廷克和他合作较多,他们的演绎听起来契合度更高。7分19到7分24的强弱变化和过渡很耐寻味,不错。末尾有个较特别的华彩,挺有趣的。
第三乐章的回旋曲主题,谢林奏得生机勃勃,较灵动,也富有弹性,挺好。很进入状态,一些瑕疵反而因此增色。甚至乐队部分也是很有状态,颇有可陈。第二主题部分也很棒。第一主题再现后注意了对比。随后的部分乐队的表现我觉得甚至比谢林还更好些。此乐章的谢林华彩似乎之前也没听过,很好听。8分09往后走向结尾,谢林还保持着适当的分寸,节奏控得很好。结尾乐队大赞,可惜录音未够好。
接下来是蒂博指挥的版本。
音质自然是较渣。乐队部分听来颇有刚健之风,干脆,较为利落。引子奏得很有流动感,张弛、收放都很不错。谢林的进入较之前两版都多了些情感投入,有生气,我还是喜欢这样的状态。速度较之前两版都快,虽然他的运弓仍未尽完美,但在细节上没有那么过于讲究的雕琢、连贯一气的连接处理使得整体效果较好。(此时我已经开始期待他的华彩段了)有一段很长的颤音段,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有一些有变化对比的处理方式呢?从此版录音来看,我实在颇期待听到蒂博的其他指挥作品。发展部谢林的进入与上版差别较大。后面的部分也是情感投入浓烈,戏剧性张力较充分,虽然不像米尔斯坦等大师那样给我以深度的感觉,但谢林较前两版略快、幅度变化也较大的此版演绎,保持了长线条、大段抒情和音乐造句张力的较好平衡;听一些(不仅指谢林)发展部的处理,拉得线条较长、娓娓动人缠绵反侧的,往往失去了必要的张力而使得整体的感觉较散。我想这需要从力度、音色与表情、速度的多方面来谋求一种平衡的境界;之前也有听过较慢的也能拉得很好的。17'40到17'51的各种变化也颇耐寻味。
18’22进入华彩。较上版个人觉得好很多。演奏从一些细节和整体都挺不错的,严谨细致、乐段处理得有所对比也有整体感,具备华彩应有的趣味。如不考虑录音,应该也有胜海廷克版。
第二乐章,谢林此乐章的表现也在一贯水准之上,蒂博的乐队应和得不错,也不仅仅是海廷克、戴维斯等人的典型协奏曲指挥出来的乐队感觉,仿佛听一部交响般恢宏。有时候我在想,是否LP出来的音质更显温暖呢,此乐章谢林的揉音听来竟略有较之往常多几分的丰润。此乐章要说再要挑得更好的话,也许和拨弦应和的部分谢林再注意一下应能更完美。其他直到后面都表现不错。末段的华彩跟上版相同,但展开得较好,不似上版相较之下有些草草。
第三乐章,有一些明媚的欢快;上版的演绎却不在此版之下。第二主题与回旋曲主题的对比十分明显,演奏和演绎都很动人。华彩很不错。有些特别的华彩听着觉得很多余无谓,但有些即使不短也觉得很有趣味,很好听又不突兀——华彩作者的技术和品位很重要啊。谢林本乐章的演奏,带有让我想起维也纳的欢快,这种欢快更偏向莫扎特式的感觉。和上版有些很微妙的差异。最后的结束也不如上版那样有力量感。
最近大提琴大师雅诺什.斯塔克去世了。有些大师,我们是清楚、毫无区分困难(但又未必能明确理由和标准)地将他/她划入上一个时代中;有些,即使他/她多么从外形、演奏内容和风格上的独特或者不独特,我们也可以清楚、毫无困难地将其界定于我们所在的时代或者更宽泛的,“当代”,之中。除去多多少少的“逝去的黄金时代”式的情结(嗯,简单的说法是时间因素),那一些大师们的超卓技艺根基之上所带有的独特风格和人格魅力,在“当代”可谓已是珍稀之物了。多少人,苦练技艺,或者经由包装,一朝成名,于人格却仍为稚嫩、幼稚,在很多方面都欠缺深思熟虑,或者,他忘记了曾有的、或者甚至未曾有过的,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发自心底的真正的热爱和尊重,缺乏对音乐的敬畏,也缺乏对听众的尊重。不知道这样的艺人是否曾有过纯粹之心,现今又将何以自处呢?
扯远了。
不知何日再续。
![]() |
水的意象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贝协笔记第五十三:Gruenberg和Szenthelyi (2人喜欢)
- 还乡杂记之,二?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