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的后花园
昨天一夜之间得到了一大堆好书,捧着读到不忍释卷。结果还不过瘾,读完了弘兼宪史的《黄昏流星群》和牧美也子(原作: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又把渡边淳一的原作小说找来读了一通。午夜的时候,又因为朋友的提醒,把押见修造的《恶之华》看了看。我不得不说,感触良多,可一提起笔又不知道从何下笔。
还是从《失乐园》开始说起吧,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实在是太过于出名,以至于我中学的时候就去看了这本书。不过我承认,那个时候看这本书是抱着不纯粹的动机去看的,和我看萨德侯爵的书一样,那个时候完全不能认识到这部作品真正的内涵和意义。或者说,我那个时候对现代文学的性描写根本不理解。这也是因为我古典文学修养不够造成的吧,不厚积不只是无法勃发,更进一步说就是根本无法理解更高一阶的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时隔多年再读,才发现这本书为何会受欢迎,又为何能够打动人的内心获得很高的评价。也许,最伟大的作品应当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享受到这作品的美和意义,但是这部作品也已经足够的优秀。松原凛子和久木祥一郎之间的关系所展示的,远超过少年所读出的情欲或者日本社会的现状,现实意义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我觉得还是将作品本身要表达的内涵表达出来才是真的有意义,所以,作品的核心应当是人性和对人的思考,而这正是失乐园这部作品里渗透出来的感情所集中的地方,正如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所表达的灵与肉一样,渡边淳一一样在追求灵与肉的真谛,只不过,米兰昆德拉让托马斯医生用俯视的视野来表现他的迷惘和爱的感情,渡边则直接将无限的情欲融入了星点的灵性,把欲望与生死这样浅显易懂的东西结合了起来。说实话,渡边淳一这种更加直白更少的藏内容在其中的作品,真的比较适合我这种上了一天班然后偶尔放松下的读者去读。不需要思考太多,就可以品味出一些妙趣。就像昨夜我读这作品,那种浓郁的化不开的感觉缠在身上久久不会离开。这个时候,怎么会有心思去思考其他问题呢,那种特殊的沉溺的感觉就足以让人沉醉不醒了……只有当自己从那种沉溺而弥漫的沉醉感觉中醒来的时候,才能够思考更多。
当然,我会感觉到这一点,还是要感谢《恶之华》的。这部作品的风格和感觉与《失乐园》差别实在是太大了,或者说感觉上区别确实十分的巨大。在这部看上去商业味很淡的漫画作品里,比起商业通俗小说《失乐园》还是商业味太重了。不得不说,这也是日本漫画的特色之一,尽管超级不喜欢。所有人物的性格,通过特定的模式表现出来,甚至是爱情的表达都似乎有规范一样的东西,细节的处理上是如此的相似,有的时候,要不是作者的人设和故事背景不一样,就几乎分辨不出不同的作品。为什么恋爱剧的事件编排如此相似呢?我想确实有一定的原因是这些漫画作者实在是都属于一个圈子内的人,而这个范围内的读者又都有这类的想法,造成日本漫画确实是缺乏创新,尤其在叙事技巧上。最终,其实还是在各种故事背景之类的看上去很大,实际上并不影响作品内核的东西上下手,做出来的东西依然可以吃出来是换了个造型的馒头……
回国头来说《失乐园》,中年情感危机和不伦之恋一直是日本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纯文学也极度爱好这个题目。从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到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没有一个不带有类似的内容,而且到了几年这种题材似乎还变多了,大道珠贵的《咸味兜风》就是其中之一。从某种意义上,他们表达的主题都是类似或者接近的——人性,尤其是在中年这种时期的感情互动。但是每一个具体的内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每一个人表达同样一种生活的方式都不同。永井荷风那种沉溺而平凡的生活状态,谷崎润一郎那种清澈而细腻的故事模式,到大道珠贵淡淡的叙事方法,和渡边淳一那种带有强烈的吸引读者注意的高潮迭起的模式。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十分具有特色的。没有两个故事会利用相似的桥段,毕竟,每一个桥段的规划,都和整体的风格密切相关,绝不能简单地套用。这确实是文学的优势,更重要的可能就是毕竟文字的读者年龄层和阅历都占优势,可以理解更多的内容吧?相反的,不论用多么华丽的外表包装,少年和少女们能够接受的感情和人性的部分都实在是有限,怎么能体会哈姆雷特那致命的痛苦之中的灰色地带?
《失乐园》的爱里面充满了灰色的地带,正确与错误。是爱么?是的。是罪么?是的。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活生生的一种个概念。而反观《恶之花》爱么?是的。是罪么?不是的。其实这就是敢于深入人性和在人性周围徘徊的区别。社会问题并不是内涵的来源,内涵的来源是社会问题下的人性……而《恶之花》相比于《失乐园》缺的正是这种问题内在的人性,表现的手法难以触及到这个层面上,基本只能是浮光掠影的来试图表达一下人性的生成。或许这是漫画本身的弱点,过于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反而让人无法去体味更深层次的东西?不,我觉得终究还是作者表达方式没有有效地利用漫画这个载体的潜力。毕竟,牧美也子女士的《失乐园》就很好的表现了这种氛围——尽管半本书都是十八禁镜头。但是,这些就是很好的体现了渡边淳一先生作品之中深藏的内涵。所以,漫画应当可以表达文学的意境的。只是,现在还没到时候吧……等我看完《sandman》,再说好了……
还是从《失乐园》开始说起吧,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实在是太过于出名,以至于我中学的时候就去看了这本书。不过我承认,那个时候看这本书是抱着不纯粹的动机去看的,和我看萨德侯爵的书一样,那个时候完全不能认识到这部作品真正的内涵和意义。或者说,我那个时候对现代文学的性描写根本不理解。这也是因为我古典文学修养不够造成的吧,不厚积不只是无法勃发,更进一步说就是根本无法理解更高一阶的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时隔多年再读,才发现这本书为何会受欢迎,又为何能够打动人的内心获得很高的评价。也许,最伟大的作品应当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享受到这作品的美和意义,但是这部作品也已经足够的优秀。松原凛子和久木祥一郎之间的关系所展示的,远超过少年所读出的情欲或者日本社会的现状,现实意义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我觉得还是将作品本身要表达的内涵表达出来才是真的有意义,所以,作品的核心应当是人性和对人的思考,而这正是失乐园这部作品里渗透出来的感情所集中的地方,正如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所表达的灵与肉一样,渡边淳一一样在追求灵与肉的真谛,只不过,米兰昆德拉让托马斯医生用俯视的视野来表现他的迷惘和爱的感情,渡边则直接将无限的情欲融入了星点的灵性,把欲望与生死这样浅显易懂的东西结合了起来。说实话,渡边淳一这种更加直白更少的藏内容在其中的作品,真的比较适合我这种上了一天班然后偶尔放松下的读者去读。不需要思考太多,就可以品味出一些妙趣。就像昨夜我读这作品,那种浓郁的化不开的感觉缠在身上久久不会离开。这个时候,怎么会有心思去思考其他问题呢,那种特殊的沉溺的感觉就足以让人沉醉不醒了……只有当自己从那种沉溺而弥漫的沉醉感觉中醒来的时候,才能够思考更多。
当然,我会感觉到这一点,还是要感谢《恶之华》的。这部作品的风格和感觉与《失乐园》差别实在是太大了,或者说感觉上区别确实十分的巨大。在这部看上去商业味很淡的漫画作品里,比起商业通俗小说《失乐园》还是商业味太重了。不得不说,这也是日本漫画的特色之一,尽管超级不喜欢。所有人物的性格,通过特定的模式表现出来,甚至是爱情的表达都似乎有规范一样的东西,细节的处理上是如此的相似,有的时候,要不是作者的人设和故事背景不一样,就几乎分辨不出不同的作品。为什么恋爱剧的事件编排如此相似呢?我想确实有一定的原因是这些漫画作者实在是都属于一个圈子内的人,而这个范围内的读者又都有这类的想法,造成日本漫画确实是缺乏创新,尤其在叙事技巧上。最终,其实还是在各种故事背景之类的看上去很大,实际上并不影响作品内核的东西上下手,做出来的东西依然可以吃出来是换了个造型的馒头……
回国头来说《失乐园》,中年情感危机和不伦之恋一直是日本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纯文学也极度爱好这个题目。从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到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没有一个不带有类似的内容,而且到了几年这种题材似乎还变多了,大道珠贵的《咸味兜风》就是其中之一。从某种意义上,他们表达的主题都是类似或者接近的——人性,尤其是在中年这种时期的感情互动。但是每一个具体的内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每一个人表达同样一种生活的方式都不同。永井荷风那种沉溺而平凡的生活状态,谷崎润一郎那种清澈而细腻的故事模式,到大道珠贵淡淡的叙事方法,和渡边淳一那种带有强烈的吸引读者注意的高潮迭起的模式。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十分具有特色的。没有两个故事会利用相似的桥段,毕竟,每一个桥段的规划,都和整体的风格密切相关,绝不能简单地套用。这确实是文学的优势,更重要的可能就是毕竟文字的读者年龄层和阅历都占优势,可以理解更多的内容吧?相反的,不论用多么华丽的外表包装,少年和少女们能够接受的感情和人性的部分都实在是有限,怎么能体会哈姆雷特那致命的痛苦之中的灰色地带?
《失乐园》的爱里面充满了灰色的地带,正确与错误。是爱么?是的。是罪么?是的。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活生生的一种个概念。而反观《恶之花》爱么?是的。是罪么?不是的。其实这就是敢于深入人性和在人性周围徘徊的区别。社会问题并不是内涵的来源,内涵的来源是社会问题下的人性……而《恶之花》相比于《失乐园》缺的正是这种问题内在的人性,表现的手法难以触及到这个层面上,基本只能是浮光掠影的来试图表达一下人性的生成。或许这是漫画本身的弱点,过于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反而让人无法去体味更深层次的东西?不,我觉得终究还是作者表达方式没有有效地利用漫画这个载体的潜力。毕竟,牧美也子女士的《失乐园》就很好的表现了这种氛围——尽管半本书都是十八禁镜头。但是,这些就是很好的体现了渡边淳一先生作品之中深藏的内涵。所以,漫画应当可以表达文学的意境的。只是,现在还没到时候吧……等我看完《sandman》,再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