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卡碟了吗?
![]() |
前些天友邻推荐巴黎探戈的热门影评,“那个荡气回肠的长镜头”。看后,有共鸣,但不新鲜。因为好些年前就曾经关注过这个问题。记得当初举得例子有两个。其中一个竟然(为什么要用竟然?)来自于国产恐怖片《黑楼孤魂》。片中,那位剧中角色的导演,因自己文革期间犯下的旧案线索被同剧组音响师无意察觉而在拍摄现场心事重重魂不守舍,一镜拍完,却没喊“卡”。最后,摄影师实在憋不住了,转头提醒他,“导演,人都出画半天了!这也忒深沉了吧?”
另个例子来自于戈达名作《慢动作》,又名《人人为己》——当年尊宝大师收藏系列中,凡戈达作品,封面一定吸睛。不是撩衣露乳,就是赤露沐浴。片中有几场戏,与“荡气回肠”,性质相同,结论相反。比如,纳塔莉·贝伊骑车那段。看时不免会问,“是卡碟了吗?”最后经查实,不是。它属于导演的有意为之。
上述两例,之所以成为意外笑点,个人以为除去电影观众一代比一代愤世叛逆外,更大的原因还是来自于电影本身。因为你必须要承认,较之传统艺术形式,甚至只稍早出现的摄影,电影始终存在一个巨大差异:可在非人工参与下自动拍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而“不幸”地是,这种拍摄方式又更容易与长镜头产生“混淆”!
为什么是长镜头,而不是蒙太奇呢?道理很简单:即使作为观众,当你看到无论长镜还是蒙太奇镜头时同样不可知背后的具体制作过程,但仅凭常识和逻辑,照样能推断出蒙太奇中画面与画面的衔接是一种“幕后某人强烈主观意识参与的结果”。白俄士兵开枪,接碎镜妇女哀嚎大特写;蓬头水流直射镜头,接半裸詹尼特·李的痛苦挣扎……这些画面组合,决不可能是在爱森斯坦或希区柯克瞌睡打盹忘了喊卡的情形下产生的。
虽然有人会说,长镜头不等于镜头静止不动。但这似乎仍然否定不了在谁距离“非人工参与即可自动完成”的特殊情形更接近的问题上,长镜头要大大“占优”。甚至即使是运动长镜,仍然难以避免创作于非主观意识的可能性——摄影机放在开动着的车上,导演睡着了。从这个意义说,长镜与蒙太奇的争论,无需置于本体论的哲学高度,仅从一个到底如何体现导演付出了必要的脑力体力劳动的角度,蒙太奇占据了明显优势!
但!又是但。但上述观点只截止到法国新浪潮席卷世界之前。随着戈达的跳接、声画错位、慢镜正常镜头反常规交替等现代手法陆续问世,蒙太奇的“劳动者合法性”也在面临严峻挑战。因为这些手法如同“荡气回肠中”的长镜一样,也太像是卡碟了!特别是声画错位,碟友们肯定深有体会。
如果对此的辩解是,电影是拍给影院的,不是拍给蓝光DVD甚至下载党。那我又要问了:为什么比戈达更早的多黑白电影,不会出现此类模糊性?比如,家庭影院或电脑观赏卡萨布兰卡时,鲍嘉褒曼的嘴型与台词不同步,为什么观众就不会将其理解为是一种前卫的电影手法,而只能是这张碟制作有问题或者播放设备出了问题?
于是戈达创造出的一堆前人没有想到的现代电影手法,终于在更新换代的介质面前“露出了马脚”。前人之所以没尝试过这些东西,并非思维的保守僵化,而是仿佛冥冥之中早已察觉到它们终将陷入到另一种形式的“导演睡着了”的尴尬:怎么知道你的声画不同步不是你睡着后的误操作?而误操作的质疑,还不是凭空臆测,它在DVD时代真实上演了!
真实上演,这点很重要。因为假如没有介质播放上的故障,质疑声音就成了保守势力的非难。而当卡碟成为客观事实之后,我们不禁更有理由去问:为什么越是被标榜为高端艺术的表现形式(长镜头、跳接、声画不同步),反而越容易与最简单的创作方式(帝国大厦)或最原始的机械故障(卡碟)产生混淆呢?而这种混淆并不具有普遍性。它在传统艺术领域绝难发生。意识流小说作家,写累了,伏案睡着,文字不会自己跃然纸上。交响乐队黑管的一个走音,不可能被当事人解释为是在跳接……
于是返回头来再想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电影总在讲故事?是因为讲故事的电影在所有艺术门类的综合评定中能帮助把电影的排名向前提吗?显然不是。它的作用仅仅是为了通过一个表演到位剪辑流畅观众能够理解并且反馈批评的故事,去体现电影人的本体价值。从这点来说,电影比较像绘画。绘画技巧纯熟,不代表你成为大师。甚至即便是齐白石的境界,也只能被吴冠中评论为一百个加起来也比不过一个鲁迅。但反过来,假如没人能看懂你的绘画技巧,你又怎么把“本意画的是貂蝉,最后看着像张菲”这件事解释成是在艺术创新,而非是由于自家不太会画画,即等同于电影中的“最原始的机械事故”呢?
另举两例。一反一正。
1、《死吻》,关于结尾部分的误读。
2、(摘自magasa文)从《圣女贞德》到《吸血鬼》,为德莱叶打造无与伦比视觉效果的一直是摄影大师鲁道夫·马特(RudolphMate)。《吸血鬼》大部分时间仍采用德莱叶擅长的室内剧形式,少量外景一律在清晨薄雾笼罩下拍摄,这为画面带来了特殊的朦胧灰暗效果,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影片开场,喜欢探究神秘文化的艾伦·格雷四处漫游,走到一家旅店投宿,这组镜头在拍摄时间上也是最早,摄影师马特在灯光上的失误却成就了一段影史佳话。观看样片的时候,德莱叶发现这段戏发灰的色调正是他追求的理想状态,按理说,正常情况反而是拍不出这样效果的,他和马特决定将错就错,每次都在摄影机镜头的上方挂上一盏蒙上黑纱的灯,就这样一路拍了下来,真是“弄拙成巧”。
-
kulili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4-09 12:00:58
-
A Be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06 10:22:50
-
包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05 10:30:19
-
丽小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05 09:44:11
-
HnC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05 05:29:26
-
法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04 14:06:16
-
阿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18:57:28
-
Pergam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17:23:52
-
轻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17:23:35
-
刘康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17:14:36
-
kulili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03 16: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