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名字的发呆脱线思考
BY/愁无盐
去厨房喝水随意一瞥,看到地上兜着芒果的购物袋正儿八经地写着三个红楷:“购物袋”。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本科学校西边的书店就叫“书店”。当年与友人约会,我们都会说:“在书店见。”不明就里的人会跟上一句:“哪家书店,叫什么?”我们都得无奈地解释一句:“抱歉,鄙校的书店,名字就叫书店。”换来的一般都是一句:“豁,贵校可真实在!”
但名字这种符号,如标签般会在人与人的沟通中不断将其喻意强化,在其所指被社会化的过程中对其起到塑造作用。因此,若不是这种安分守己的小店,恐怕如此实在的名字是无法营造品牌形象的。
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名字,女字旁,喻意“美丽”。当年我父亲起了这个名字,初衷是要起一个从字形一眼就能看出性别的名字,其次他老人家还嫌不够,又从字义上再次强化了这种女性倾向。以至于如今,每当我在淘宝上血拼,父亲头疼地表示难以理解时,我都觉得莫名其妙的是他才对,我的这种爱好难道不是他从我生之初就设好的模式么?
除了名字的社会化作用,当我们翻译名字时,还能从译名中窥见人们对其所指的认识。1784年,美国刚刚独立,美国商船来到广州,被当地人以星条旗的印象形象地称为“花旗国”。1812年建立、1902年延伸到上海的一家服务于纽约商人的“纽约国民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也因此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花旗银行”。如今遍布中国各地的花旗银行,虽然名字早就从City Bank改名为Citibank,却唯独在中国沿用旧名。“花旗”,是当时国人对美国这个在他们世界观中无法形容的国家的直观称呼,类似叫黄狗为“大黄”。
而美商自己起的名字就更挫了。18世纪美商为了向中国推销产品,将America音译为“咪唎坚”这种听上去让人不放心把正事交给这个国家办的名字。
1821年,英国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在其主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也对美国的情况作了介绍。在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以华人为对象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米怜则称美国为“花旗国”。如“咪唎坚”般不靠谱的译名虽然不止这一个,但都不像“花旗”般普及,可见大众的审美还是有某种一致性的。
但“花旗”并没有体现出United States的意思,荷兰传道会的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在其主办的《东西洋每月统纪传》(1833-1838)中,曾做专刊介绍美国的政治制度。在此,他译出“亚美利加兼合国”的名字,是至今被发现的最早译出“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全意的译名。此后,清朝对美国做出了“亚美理驾合众国”的译名。
清末民初,革命盛行,政治宣传的力量让美国的独立革命让它成了中国人向往的国家。与此同时,有美好意向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名字便出现了,在不断地政治宣传中,“美国”这种简称被广泛使用。新中国成立后,“美利坚合众国”一词被规范为美国的特定译名。
其实类似的还有很多,但经历的故事不同,译名过程也就少了许多曲折。随便啰嗦一下,比如“葡萄牙”,在我小时候一直认为这是一个颇具想象力的国名。假若葡萄有牙,那是不是意味着葡萄是活的?倘若按北方方言音译,Portugal显然不应该被译为“葡萄牙”这种无厘头的名字。
实际上,若真说音译,早期的葡萄牙译名“波尔杜葛尔”才算是真正的北方方言基础的音译,名称来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画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上。
但据《咬文嚼字》说,1846年,徐继畬(与林则徐、魏源并成为开眼看世界的中国领路人)在去福建巡抚任上时,从曾作过其翻译的美国传教士雅裨理那借过世界地图册。雅裨理长年呆在福建,说的是闽南方言,因此,他根据闽南方言将Portugal译成了“葡萄牙”,影响了徐。在潮州,“牙”读为 ga 或 ge,另外许多闽南向的方言还将其读为ŋa(西班牙也是同理,从España译出。)。徐之后于1848年出版了当时著名的世界地理书《瀛环志略》,其巨大的影响让“葡萄牙”这个译名被广泛使用。当然,“波尔杜葛尔”这种拗口的名字难记也是原因之一。
而Portugal在葡语中真正的含义,是“温暖的港口”。不过,葡萄牙的大城波尔多倒真是盛产葡萄酒。
去厨房喝水随意一瞥,看到地上兜着芒果的购物袋正儿八经地写着三个红楷:“购物袋”。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本科学校西边的书店就叫“书店”。当年与友人约会,我们都会说:“在书店见。”不明就里的人会跟上一句:“哪家书店,叫什么?”我们都得无奈地解释一句:“抱歉,鄙校的书店,名字就叫书店。”换来的一般都是一句:“豁,贵校可真实在!”
但名字这种符号,如标签般会在人与人的沟通中不断将其喻意强化,在其所指被社会化的过程中对其起到塑造作用。因此,若不是这种安分守己的小店,恐怕如此实在的名字是无法营造品牌形象的。
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名字,女字旁,喻意“美丽”。当年我父亲起了这个名字,初衷是要起一个从字形一眼就能看出性别的名字,其次他老人家还嫌不够,又从字义上再次强化了这种女性倾向。以至于如今,每当我在淘宝上血拼,父亲头疼地表示难以理解时,我都觉得莫名其妙的是他才对,我的这种爱好难道不是他从我生之初就设好的模式么?
除了名字的社会化作用,当我们翻译名字时,还能从译名中窥见人们对其所指的认识。1784年,美国刚刚独立,美国商船来到广州,被当地人以星条旗的印象形象地称为“花旗国”。1812年建立、1902年延伸到上海的一家服务于纽约商人的“纽约国民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也因此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花旗银行”。如今遍布中国各地的花旗银行,虽然名字早就从City Bank改名为Citibank,却唯独在中国沿用旧名。“花旗”,是当时国人对美国这个在他们世界观中无法形容的国家的直观称呼,类似叫黄狗为“大黄”。
而美商自己起的名字就更挫了。18世纪美商为了向中国推销产品,将America音译为“咪唎坚”这种听上去让人不放心把正事交给这个国家办的名字。
1821年,英国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在其主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也对美国的情况作了介绍。在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以华人为对象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米怜则称美国为“花旗国”。如“咪唎坚”般不靠谱的译名虽然不止这一个,但都不像“花旗”般普及,可见大众的审美还是有某种一致性的。
但“花旗”并没有体现出United States的意思,荷兰传道会的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在其主办的《东西洋每月统纪传》(1833-1838)中,曾做专刊介绍美国的政治制度。在此,他译出“亚美利加兼合国”的名字,是至今被发现的最早译出“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全意的译名。此后,清朝对美国做出了“亚美理驾合众国”的译名。
清末民初,革命盛行,政治宣传的力量让美国的独立革命让它成了中国人向往的国家。与此同时,有美好意向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名字便出现了,在不断地政治宣传中,“美国”这种简称被广泛使用。新中国成立后,“美利坚合众国”一词被规范为美国的特定译名。
其实类似的还有很多,但经历的故事不同,译名过程也就少了许多曲折。随便啰嗦一下,比如“葡萄牙”,在我小时候一直认为这是一个颇具想象力的国名。假若葡萄有牙,那是不是意味着葡萄是活的?倘若按北方方言音译,Portugal显然不应该被译为“葡萄牙”这种无厘头的名字。
实际上,若真说音译,早期的葡萄牙译名“波尔杜葛尔”才算是真正的北方方言基础的音译,名称来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画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上。
但据《咬文嚼字》说,1846年,徐继畬(与林则徐、魏源并成为开眼看世界的中国领路人)在去福建巡抚任上时,从曾作过其翻译的美国传教士雅裨理那借过世界地图册。雅裨理长年呆在福建,说的是闽南方言,因此,他根据闽南方言将Portugal译成了“葡萄牙”,影响了徐。在潮州,“牙”读为 ga 或 ge,另外许多闽南向的方言还将其读为ŋa(西班牙也是同理,从España译出。)。徐之后于1848年出版了当时著名的世界地理书《瀛环志略》,其巨大的影响让“葡萄牙”这个译名被广泛使用。当然,“波尔杜葛尔”这种拗口的名字难记也是原因之一。
而Portugal在葡语中真正的含义,是“温暖的港口”。不过,葡萄牙的大城波尔多倒真是盛产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