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古村:城市喧嚣中的桃源
![]() |
联合社区社区最有特色的侨屋——凉亭阁楼。 |
![]() |
朱耀行老人将散落的举人碑收集到一起,放置在该村的小公园里进行保护。 |
![]() |
真壶陆公祠正中悬挂的“永思堂”匾额由明代著名理学家王守仁题写,目前悬挂其上的仍是真迹。 |
![]() |
被联合社区村民称为“日本楼”的侨屋。 |
错落有致的小巷,静谧的老屋、苍翠的老榕树、古色古香的大祠堂、怡然自得的耄耋老人,你可能想不到,这样安谧的景象就“藏”在中心城区西北角两个低调的小村庄里,像是被喧嚣都市遗忘的一片桃源。
这便是丹灶古村,望山而建,位于蓬江区环市镇西北角,1958年一分为二,两个小村隔北环路相望,北边的叫做联合,南边的叫群星。如今,为方便归国探亲的乡亲顺利找到回家的路,群星社区还在村口的牌坊上竖起了“丹灶群星”字样。
群星、联合就是以前的丹灶,丹灶为什么叫丹灶?群星村里有很多举人碑,为什么一条村里会出现这么多举人碑?群星社区有很多祠堂,联合社区有很多侨屋,这些建筑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带着这些疑问,日前,记者探访了这片被《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确定为历史保护区的群星历史村庄——群星、联合社区。
群星
12个自然村
有12座祠堂
振振村长黄居位,绍衡右侧是东华。草原相隔葫芦地,直出阳和路不差。炯罗雨水相对下,沃英还有白云下。山虾对住罗马里,丹井君臣和绿茶。寒龙渭水时常有,中心儿女笑哈哈。庙子庙前相里背,塘边碧水鲤鱼花。潮江望见龙望里,旺富赶位过龙里。——丹灶二十四乡歌
这首曾经风行乡里,丹灶一带乡民祖祖辈辈都会吟唱的儿歌,如今在群星、联合两个社区孩子们的记忆里,已经不再那么清晰。
在一个暖风和煦的早上,群星社区经联社党支部书记梁永松和丹灶侨联主席陆国明热情地为我们做了一回向导。
“群星最具历史特色的地方,应该是祠堂了,群星社区下辖12个自然村,共有12座祠堂。”在梁永松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群星社区最大姓——谢氏的祠堂——南名谢公祠。
这是一座始建于清代同治二年的砖木石结构建筑,2004年被市政府定为江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谢公祠位于群星丹井里,门前蹲着两头面貌温和的石狮子,厚重的大木门上彩色的门神像不怒自威,虽未入门,但已经感觉到这座建筑浓浓的历史气息。这座祠堂里,供奉着让谢氏引以为荣的大将军——谢赞,正因有此人物,才有门前的旗杆、石狮并立的规格。
据《新会县志续·卷五·选举·行伍》记载:“谢赞,丹灶人,花翎(即清代官员立大功者,皇帝赏给之冠帽),广东陆路提督中卫参将(正三品),尽先副将(从二品),前四川巴州营游击(从三品),广东高州营都司(正四品)。”南名谢公祠内的墙面上悬挂着谢赞的画像,配文称:“谢公为人诚实和蔼,气度不凡,咸丰同治年间任两广总兵将军之职”。
丹井里80多岁的谢景贤老人告诉记者:“丹井里以前有谢赞的故居,上世纪80年代,谢赞的后人把故居拆了。”据悉,谢赞故居所悬挂的“将军第”牌匾曾盛誉空前,在棠下镇周郡村曾发现光绪年间的谢赞功名碑。
从南名谢公祠出来,梁永松带我们去看12座祠堂的另一代表——真壶陆公祠。这座祠堂,同样是砖木结构,中路面阔三间,左右两侧硬山式挂廊,但门前少了石狮多了对联,门额上牌匾字体端正柔和,比起谢公祠多了几分文质之气和朴实之风。
“陆公祠里挂着一块匾,是明代著名理学家王守仁题写的。”刚走进祠堂,陆国明就非常热心地向记者介绍。顺着陆老伯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祠堂正中悬挂着一块宽大的红底黑字横匾,上书“永思堂”三字。
坊间传说,这是陆氏家族中人在王守仁路经广东时,请其题写的。该祠对陆姓氏族的派衍及其文化渊源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2004年真壶陆公祠被定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联合
华侨屋风情万种
临近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与群星社区一路之隔的联合社区。这同样是一个安静的小村庄,仍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然而,当你走到居委会大楼的背后,你会惊喜地发现,这里有着另外一片令人兴奋的所在——各式各样、风格独特的华侨建筑。
这片建筑群分布在不到半平方公里的乡村里,占地面积大的有一两千平方米,小的也超过百平方米。它们大部分都依山傍水而建。虽不及开平碉楼分布地域那么广,但其规模之恢宏,建筑风格之独特,内部装饰之华美,实属不多见。
村里82岁的老人林瑞炯告诉记者,这些建筑大多集中在塘边里,一般房龄在百年上下。大部分侨屋都是清末下南洋的华侨兴建的,多建于上世纪30年代。
在联合经联社支委委员刘永晓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塘边里,入眼便是一座独立于水塘中、由一条曲折的石板小桥连接岸边、白墙绿顶的凉亭水阁。远远望去,犹如一朵盛开的白莲开在湖面上,意境极美。
刘永晓告诉记者,这座“凉亭水阁”是村里规模最大的侨屋“孖楼”的一部分。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发现,原来右手边还有一座大型的侨屋与水阁遥遥相望,只不过侨屋前原来的花园被改为出租屋和菜地,改变了这座庄园原有的模样。
据介绍,“孖楼”因两座外形和内部陈设完全一样的楼房并肩而立而得名,是联合社区侨屋中规模较大的建筑之一,房屋前后都有花园,左前方是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风水池塘,池塘中央建有大型的凉亭水阁,占据水面约近百平方米,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有弯曲小桥连接。主楼分两进,屋顶采用传统的翡翠琉璃瓦,远看青翠优雅,与背后的青山绿树相互辉映。厅当堂和房间采用巨大的欧式大窗,似乎宣示着那个年代的开放和兼容。门庭是明显的欧陆建筑,有罗马门柱和法式雕花,屋内局部的天花和墙壁上有精美的壁画和浮雕,中西方的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浑然融合,可算是江门本土不可多见的古建筑精品。
在刘永晓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在错落交织的村巷里穿梭,各具特色的建筑令我们目不暇接。除了上面介绍的“孖楼”外,还有日本楼、仁庐、如意楼、林氏祠堂等特色建筑,只是这些建筑大都人去楼空,因年久失修,有的已开始破败,昔日的繁华被锁在深深的庭院之中。
未解之谜
婆髻山上的神秘举人碑
在群星社区下辖的自然村——草原里村口,竖立着12块举人碑。该村70多岁的朱耀行老人将散落在村里和婆髻山上的举人碑收集起来,放置于此进行保护。
据悉,这些举人碑是在民国初年被村民们从婆髻山上搬到山下的,很多被村民们拿来铺路、修桥、筑塘坝、当石凳、修井等,散落在草原里的各个角落。
婆髻山是发现举人碑的源头。最初是村民朱年盛偶然在山上发现了4块举人碑的,2005年的一场大火,让另外4块举人碑显露了出来,且与朱年盛之前发现的4块石碑在方位上刚好对称。这8块举人碑有一人多高,两块为一组背靠背地立在一起组成旗夹,共形成四组。据市博物馆副馆长黄志强考证,每组举人碑应该都夹着一根旗杆,旗杆上有旗帜。
这些举人碑为什么不同于一般的功名碑,摆放在祠堂、宗祠或家庙内,而是竖立在山上?至今仍是个谜。据朱年盛推测:一是大西坑风水好,在山上更接近上天;二是旗帜在高地上,更容易被人们看到。这种猜测并未得到权威人士证实。
为什么这个小小村庄会出现这么多举人?记者发现,这些举人碑上的年份均集中在光绪、同治、道光年间,读过《范进中举》的人,都知道古代科举考试的艰难,那段时间内出现大批举人的原因是什么,在当地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据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推测,或是因为清朝“捐官”之风盛行,这些举人碑或许是当地有钱人捐来的“功名”。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真正的原因还有待考古专家进一步考证。
相关链接
丹灶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有些农民住在这个山谷里。他们在山上工作的时候,发现山谷中有个地方,很像一个灶。它非常大,可以一次煮几千人的饭,被说成是“神灶”。
农民出入山谷时,首先要经过一条河,河上架有一座“三接桥”,一定要经过“三接桥”,才能从山谷绕过山腰到达大灶。当地人认为,这座“三接桥”也是仙物。因此,每年到了某个时候,当地人就成群结队到大灶那里去拜祭,祈求得到幸福。
又有人说,曾有仙人在这个灶炼过仙丹,这种说法一出来,这里更加被认为是仙山圣地了。那时,这里还没有地名,当要起名时,当地人就想到这个传说,因此,就把此地称为“丹灶”。
古村名人多
●朱赤霓
朱赤霓可谓群星联合片区的名人,在群星社区和联合社区一带,提到朱赤霓的名字时,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朱赤霓为江门本地人,生于1877年,早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积极推动革命,孙中山曾在信函中称赞他“热心国事,罄力筹措,以资接济,所陈各策,亦复大义凛然,感佩之至”。中华民国初年,他被孙中山授予两广盐务司。其母去世后,孙中山亲题墓碑(该碑现藏于江门市博物馆)。
目前,在群星社区还保存有朱赤霓的故居,这是一座庭院式别墅,庭院由青砖砌成围墙,门口为欧式水泥柱,对于研究中华民国时期江门地方建筑具有较高的价值。
●谢赞
群星村丹井里南名谢公祠,是咸丰年间两广总督将军谢赞的家族宗祠。走进祠堂,里面挂着谢赞的画像。画像下写着:“谢公为人诚实和蔼,气度不凡,咸丰同治年间任两广总兵将军之职”。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杨慧敏
实习生 杨晓雪
转自:江门日报2013.2.25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