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风气之先的江门五邑邮政电信(下)
三、五邑最初的邮政电信
历史上,五邑各县的邮电通信,基本上是与江门同步发展的。1902年4月25日(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十八日),清政府又在新宁县开办新宁大清邮政局,新会县也相继设立了新会大清邮政局。以上邮局均隶属大清邮政广东省邮政广州总局管辖。据1905年《大清邮局名目处所单》记载,截至1904年12月31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大清邮政在江门五邑设立的邮局有新宁、新会、江门、新昌、冲蒌、广海、长沙、赤坎、赤水、荻海、外海、白沙、四九墟、水步、斗山、浮石、恩平、开平、鹤山、蚬岗、百合墟、圣堂墟等22个。
在新会,据1904年(光绪三十年二月初十日)广东邮政总局调查各州县分设信柜情况统计,当时的新会县设立了6处邮政信柜(又称作信箱),后来均改设成为邮政局。这些邮政信柜实际上是大清邮政设置在一般铺户内的专用信箱。该铺户主必须申请、领照并觅保,才能获得售卖邮票资格,领取邮政付给之略微酬劳。所有平常邮件以及挂号信件,均可在该铺户内办理邮寄手续后投入专用信箱,但铺户主不能擅自寄投,而须由邮局每日派邮差按时前来起信,再带回局里统一寄投。
1923年1月,新会人冯伯娄先生在新会县创办新会玲新电话有限公司,地址设在今常安路139—140号。公司的资金是由社会各阶层人事合股筹集,股东共237户,股份1600股,每股股金广东毫洋50元,资本总额8万元。该公司有磁石式交换机两部,容量90门,于江门埠开办磁石交换机埠内电话,这是江门五邑最早的电话机构之一。1928年,公司迁到今江门市中山公园1号后院经营。
台山在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建县时就开始有邮件传递活动。据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版《新宁县志》载,全县设有8个铺舍,进行书信传递。它们是:县前总铺(在县署东侧,现县前路上)、陂塘(在现水步镇)、李凹(在现大江镇)、山背(在现四九镇)、那颜(在现冲蒌镇)、都鹿(在现斗山镇)、古隆(在现赤溪镇)。明朝末年,县城所设的邮铺称总铺,县境内下设6个邮铺,分别是李凹铺、陂塘铺、山背铺、李村铺、那颜铺,各邮铺的编制为:铺司1名,铺兵2至5名。据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新宁县志》记载,当时县内的6个邮铺,共设兵丁20名,马7匹。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裁废邮铺,改设邮政局,当年三月十八日,新宁县开办新宁大清邮政局,地址在县城正市街1号。同年四月至十二月,陆续开办冲蒌、三合、五十、大江、广海、海口埠、上泽等乡镇邮局。1904年(光绪三十年)至1910年(宣统二年),先后增设斗山、都斛、公益、端芬、新荣市(后迁到水步)、白沙、沙坦市、三八(后迁到潮境)等8个邮政局和四九、深井、下川、上川4个邮政代办所。1912年,大清新宁邮政局改为中华邮政新宁邮政局。1914年,新宁县易名为台山县,新宁邮政局改称台山邮政局。1916年元旦,增设那金邮政局,这是台山县在旧中国最后开办的一个邮局。
明朝和清朝时期,台山用“步行肩挑”的方法运送邮件,邮路只有两条,一条由台城经陂塘、李凹转新会,再由新会转发全国各地;另一条由台城经山背、李村、那颜至广海。1902年新宁邮局成立后,发往县外的邮件,由台城经水步、大江、公益等邮局送开平县单水口邮局转递,县内其他局、所,均以新昌邮局为经转局。1909年新宁铁路通车后,陈宜禧签发了4张免费乘车证,供邮局转递信件用,县内邮件沿新宁铁路各车站交换。1914年,开始建立投递网。1938年,台山县乡村邮路发展到20条,总长度565公里。1938年12月起至1948年,台山县政府奉命破坏全县铁路、公路,以防日寇利用,台山邮运方式倒退到原始的“步行肩挑”方式。
台山侨乡国际邮件特别多,以往国际邮件由水路轮船和陆路车马接力转递,一封信要走两三个月。1924年5月11日,台山邮局开始收寄寄往美国的航空邮件,由海路乘轮船送往加拿大,再由飞机转送美国各地。台山邮局开办之初,每封国内平信资费为银元3分,但到1948年11月,每封国内平信资费已经涨至金圆劵1角,到1949年4月初,一封信的资费竟涨至120万元金圆劵。当时,有一位妇女去邮局寄一封信,营业员给了她一大版邮票,这位女同胞无所适从,竟不知道是该把邮票贴在信封上,还是把信封贴在邮票上。这成了当时台山县新闻报纸上的一则叫人哭笑不得的新闻。
开平于1649年(清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3月正式建县之初,就已是通往粤西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当时,朝廷已经设立了蚬冈驿和独鹤驿,其中蚬冈驿站通恩平、阳江,独鹤驿通新兴、肇庆。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开平县开始设立邮铺,负责传递信件和邮件,继而在长沙、水口、赤坎等圩镇开设大清邮政代办邮箱,这是开平县近代邮政之始。以后,清政府裁废邮铺,改设邮政局,开平县所设立的邮铺及其属下邮箱也逐渐发展成为大清邮政局。(完) 司徒明德
转自:江门日报2013.1.28A12
历史上,五邑各县的邮电通信,基本上是与江门同步发展的。1902年4月25日(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十八日),清政府又在新宁县开办新宁大清邮政局,新会县也相继设立了新会大清邮政局。以上邮局均隶属大清邮政广东省邮政广州总局管辖。据1905年《大清邮局名目处所单》记载,截至1904年12月31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大清邮政在江门五邑设立的邮局有新宁、新会、江门、新昌、冲蒌、广海、长沙、赤坎、赤水、荻海、外海、白沙、四九墟、水步、斗山、浮石、恩平、开平、鹤山、蚬岗、百合墟、圣堂墟等22个。
在新会,据1904年(光绪三十年二月初十日)广东邮政总局调查各州县分设信柜情况统计,当时的新会县设立了6处邮政信柜(又称作信箱),后来均改设成为邮政局。这些邮政信柜实际上是大清邮政设置在一般铺户内的专用信箱。该铺户主必须申请、领照并觅保,才能获得售卖邮票资格,领取邮政付给之略微酬劳。所有平常邮件以及挂号信件,均可在该铺户内办理邮寄手续后投入专用信箱,但铺户主不能擅自寄投,而须由邮局每日派邮差按时前来起信,再带回局里统一寄投。
1923年1月,新会人冯伯娄先生在新会县创办新会玲新电话有限公司,地址设在今常安路139—140号。公司的资金是由社会各阶层人事合股筹集,股东共237户,股份1600股,每股股金广东毫洋50元,资本总额8万元。该公司有磁石式交换机两部,容量90门,于江门埠开办磁石交换机埠内电话,这是江门五邑最早的电话机构之一。1928年,公司迁到今江门市中山公园1号后院经营。
台山在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建县时就开始有邮件传递活动。据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版《新宁县志》载,全县设有8个铺舍,进行书信传递。它们是:县前总铺(在县署东侧,现县前路上)、陂塘(在现水步镇)、李凹(在现大江镇)、山背(在现四九镇)、那颜(在现冲蒌镇)、都鹿(在现斗山镇)、古隆(在现赤溪镇)。明朝末年,县城所设的邮铺称总铺,县境内下设6个邮铺,分别是李凹铺、陂塘铺、山背铺、李村铺、那颜铺,各邮铺的编制为:铺司1名,铺兵2至5名。据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新宁县志》记载,当时县内的6个邮铺,共设兵丁20名,马7匹。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裁废邮铺,改设邮政局,当年三月十八日,新宁县开办新宁大清邮政局,地址在县城正市街1号。同年四月至十二月,陆续开办冲蒌、三合、五十、大江、广海、海口埠、上泽等乡镇邮局。1904年(光绪三十年)至1910年(宣统二年),先后增设斗山、都斛、公益、端芬、新荣市(后迁到水步)、白沙、沙坦市、三八(后迁到潮境)等8个邮政局和四九、深井、下川、上川4个邮政代办所。1912年,大清新宁邮政局改为中华邮政新宁邮政局。1914年,新宁县易名为台山县,新宁邮政局改称台山邮政局。1916年元旦,增设那金邮政局,这是台山县在旧中国最后开办的一个邮局。
明朝和清朝时期,台山用“步行肩挑”的方法运送邮件,邮路只有两条,一条由台城经陂塘、李凹转新会,再由新会转发全国各地;另一条由台城经山背、李村、那颜至广海。1902年新宁邮局成立后,发往县外的邮件,由台城经水步、大江、公益等邮局送开平县单水口邮局转递,县内其他局、所,均以新昌邮局为经转局。1909年新宁铁路通车后,陈宜禧签发了4张免费乘车证,供邮局转递信件用,县内邮件沿新宁铁路各车站交换。1914年,开始建立投递网。1938年,台山县乡村邮路发展到20条,总长度565公里。1938年12月起至1948年,台山县政府奉命破坏全县铁路、公路,以防日寇利用,台山邮运方式倒退到原始的“步行肩挑”方式。
台山侨乡国际邮件特别多,以往国际邮件由水路轮船和陆路车马接力转递,一封信要走两三个月。1924年5月11日,台山邮局开始收寄寄往美国的航空邮件,由海路乘轮船送往加拿大,再由飞机转送美国各地。台山邮局开办之初,每封国内平信资费为银元3分,但到1948年11月,每封国内平信资费已经涨至金圆劵1角,到1949年4月初,一封信的资费竟涨至120万元金圆劵。当时,有一位妇女去邮局寄一封信,营业员给了她一大版邮票,这位女同胞无所适从,竟不知道是该把邮票贴在信封上,还是把信封贴在邮票上。这成了当时台山县新闻报纸上的一则叫人哭笑不得的新闻。
开平于1649年(清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3月正式建县之初,就已是通往粤西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当时,朝廷已经设立了蚬冈驿和独鹤驿,其中蚬冈驿站通恩平、阳江,独鹤驿通新兴、肇庆。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开平县开始设立邮铺,负责传递信件和邮件,继而在长沙、水口、赤坎等圩镇开设大清邮政代办邮箱,这是开平县近代邮政之始。以后,清政府裁废邮铺,改设邮政局,开平县所设立的邮铺及其属下邮箱也逐渐发展成为大清邮政局。(完) 司徒明德
转自:江门日报2013.1.28A12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