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苍翠中蕴含悠久文化
![]() |
山顶广场的朝晖亭,为马山公园增多了一份文化气息。 |
![]() |
龙兴寺石塔在孤独地诉说着曾经的沧桑。 |
![]() |
曾经是白沙祠旧址的白沙亭,在深山中显得有些落寞。 |
![]() |
过去威风八面的古炮台,如今成为顽童胯下的玩物。 |
![]() |
昔日守护会城的雄伟城墙,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难以分辨。 |
![]() |
古朴的钟楼静静地矗立着,如今已听不到钟声。 |
在新会人看来,马山从来就不缺少点缀和传奇的听闻,山上林木茂密,苍翠清幽,凉亭、钟楼矗立其间,文人墨客的对联与书法与之融为一体,古朴的风光中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像一首朗朗上口的民谣,至今还在会城的街头巷尾低低吟唱。
【龙兴寺石塔】
经历多次迁移和修补
近日清晨,穿过新会城区烦嚣的公园路,记者来到马山山脚,只见马山一副郁郁葱葱的风光。上山时,阳光透过茂盛的林木间隙打在脸上,十分舒服。
还没有上马山,记者就在山脚看到一座古塔,古塔的周围被护栏围着。上前一看介绍,发现该塔名叫龙兴寺石塔,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该塔始建于隋、唐,原置大云山龙兴寺内,清道光年间寺毁,1929年迁塔至西山(新会一中内),1998年又迁至这里。期间石塔经过多次维修。
记者在现场看到,龙兴寺石塔建在约1.3米高的花岗岩砌的基座上,为仿木式结构,实心,西南向。塔体由砂岩分层雕筑,平面八角,每层每面都有假券面,有飞起檐角面,塔檐外伸较长;除第四层作平面外,其它层檐角作脊状翘起,檐面弧状下垂,底部内收。塔顶用八瓣仰莲座,呈尖顶式状。
作为曾见证隋唐盛事的石塔,历经数千年沧桑,面容已隐藏在历史的尘埃里,逐渐模糊不清了。无数来回走动的游客,来到龙兴寺石塔的旁边,一边欣赏这古人留下的建筑奇葩,一边和石塔亲密接触,用相机把他们的身影和石塔融为一体。
【白沙亭】
这里是旧时的
白沙祠遗址
再往上走,山腰有1975年建的白沙亭,亭前立着一块《重修石斋陈先生祠堂记》石碑,石碑和白沙亭结为一体,是重要的文化景点。据本地学者介绍,石碑所在地就是旧时的白沙祠遗址。
白沙亭的四周是密密的树,密密的叶子,密密的绿色,和她们之间密密的细语。亭柱两侧有新会本地文史学者谭仲川撰并书的对联:“紫水黄云传圣哲,地灵人杰接源流。”这副对联嵌入两个传说,即宋朝时城西沙堤的紫水河水色变紫和唐朝时城北黄云山有高僧一行结庵山上。相传这两个传说预兆新会出大儒,这大儒就是陈白沙先生。白沙亭自然是纪念陈白沙的,而这副对联藏而不露,令人回味无穷。
记者看到该碑受损较为严重,有几处地方好像被硬物撞击过,留下了深深的几道痕迹,碑上约有一半的字迹辨认不清。遥想500多年前,岭南大儒陈白沙曾在圭峰山上开坛讲学,以圭峰特有的白茅制成茅龙笔,独创茅龙书法,风格独特,遗一代大师之风。
从白沙亭遗址往上走,再向右走,来到马山东南角,有新近修筑的小广场。广场上方有一座朝晖亭。
这里凉风习习,满眼风光,正面有柯明铮撰、赵汝渠书的对联:“朝晖晨树绿,夕照晚霞红。”背面有穿云撰、张瑞亨书的对联:“绿树长阴风逗我,凉亭闲坐月迎人。”两联都将凉亭早晚的美景作了描绘,为马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钟楼】 可眺望会城四周风光
沿着曲折的山路往上走,不经意间抬头,山顶广场左侧赫然立着一座两层高的塔形建筑,那便是马山的钟楼了。站在钟楼上,可眺望会城四周风光。
整座钟楼呈青灰色基调,共有两层,表面砌青转,呈六角形,六面的望窗对开,钟楼顶部由青灰色琉璃瓦构筑而成,钟楼的入口处上方用闪闪发亮的金漆写着“钟楼”二字,显得十分古朴。
据史料记载,马山钟楼始建于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由时任都督张通所建,明朝末年毁于兵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新会知县贾雒英重修马山钟楼,楼高14米,壁厚54厘米,边周长21.9米,楼顶有一柱直垂横梁成丁字架。民国期间,在梁架下挂一大铁钟,为会城人鸣钟报时,故得名钟楼。马山钟楼从明代到清代,几经重修后规模渐小,如今仍巍然屹立于马山顶的广场上。
清代诗人梁迪有《马山钟楼》诗:“城里青山高崒嵂,钟楼更驾青山出。楼为重楼楼八窗,缥缈孤高势莫匹。俯瞰冈城若弹丸,万家灯火指顾间。更绕崇阶遥纵目,山川形势入凭栏。东望庐山呈螺髻,海滨邹鲁风犹在。北望黄山接斗坛,佛踪仙迹此中存。西南巨浪滔天起,赵宋故宫残照里。今古苍茫事已沉,登临空感岁时心。即如此楼建置久,夜夜蒲牢天际吼……”
想必当年梁迪登楼四望,仿佛看见东面圭峰山中小庐山上的白沙讲学亭,四方学子正在专心恭听白沙先生讲学;从北面又望见圭峰山绿护屏左侧的黄云山中,宋代道士李之先正在朝斗石上朝拜北斗;向西南望去,似乎看见宋元海战犹如巨浪汹涌的悲壮场面。
楼内的铁钟已经被盗,记者循着不知被多少人摩挲过的木梯扶手缓缓向上走,一层层楼梯如同一道道岁月的门,蹉跎而又坚韧,仿如那遥远的钟声正愈敲愈悠远。模样陈旧了,能够还原;色彩斑驳了,能够修复;画面模糊了,能够重现,但唯有那曾经荡人心弦的晨钟暮鼓,遗憾地缺失在这郁郁葱葱的青山之中……
【古城墙】 遗址逐渐被人遗忘
清晨的马山山顶,不少老人在上面活动,或休息,或散步,或打牌。广场的上方放有一门清代嘉庆年间建造的铁炮,炮口对着城外,重“三千司斤”,长约3米,仍然威风凛凛,只是不再令人生畏了。一顽童爬上古炮,咧着小嘴对记者笑,仿佛这古炮也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让人遗憾的是,原县城的古城墙和古城门,了无踪影。记者四处问人,继续寻找昔日古城墙的遗踪。
“你在靠近东关路的山坡附近找找,那里有古城墙遗址,不过基本上都没有人去了。”在热心的黎伯指引下,记者终于发现了数块残存的古城墙砖石。因年代久远,“城墙”的砖早已被人挖去,只留下一点残迹,散发着一种颓败、伤感的气息。“城墙”上已长满苔草或榕树,被绿色的植物重重包围,被市民所遗忘。
在战事连年的古代,修城筑墙以“绝外寇窥觎之患,保一州生聚之安”,是很有必要的。新会有了高大坚固的城墙,不仅可防兵匪,也可防洪水、台风,保护城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以及火炮、步枪等现代武器在军事斗争中的广泛使用,“汤池金城”的古城墙在防御上的作用已越来越小,人们逐渐意识到:依赖城墙固守城池的时代终将过去。到上世纪,年久失修、古朴而失落的新会古城墙终于被推上祭坛。
今年72岁的黎伯对马山颇为熟悉,每天都来这里爬山锻炼身体。黎伯告诉记者,民国时期,会城拆除了古城墙,改建马路,因修建会城通向圭峰山的马路,最后一座城门——北门也于上世纪50年代被拆掉。
“北门的位置在现在的动物园与博物馆之间,当时只有城墙没有城楼。城门口约3米高,4米宽,4.5米深。城门口东边的城墙延至游泳池,再通往马山。西边的城墙至艇仔湖,接西山往象山。”据黎伯回忆,那时北门外全是农地和荒山。
据史料记载,1957年,新会县规划改造会城,初期想保留北门城墙,但考虑到开发圭峰山后,圭峰路将穿北门而过,接知政路入城南,在城南开运河、设港口,如果保留北门,就势必影响这条贯穿南北大马路的建设,故此,决定将其拆除。北门城墙两边砌青砖,中间夹泥,当时动用了很多干部、居民来义务劳动,才将泥挑走,足足拆了10多天。
转自:江门日报2012.7.2A12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