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图讲座】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讲座没有像人们想的那样,讲论语心得,而是讲了几个与杭州有关的历史名人,他们分别是苏东坡,王守仁,李叔同。
一直喜欢这些大文豪的诗词,却不知他们的命运如此坎坷跌宕,与古人的境遇比起来,我们的生活太过平淡与安逸,根本没有资格叫苦喊冤。讲座的大部分篇幅是讲苏轼的,于丹老师说,对于苏的评价,他最喜欢林语堂《苏东坡传》里的话“提到苏东坡,中国人的脸上都会会心地一笑”! 确实,苏的人格魅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并非生在一个完美的时代,事实上,所谓完美的时代或许永不会出现。但苏东坡(也许只是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以证明,不完美的时代,也可保有几近完美的人格,度过几近完美的人生。”[1]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他夹于新旧党派之争中,乌台诗案差点性命不保,几次被贬,换做常人难不免会郁郁寡欢,自怨自艾,但是他却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件小事情,换个角度看完全就不一样了。难怪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林雨堂 “苏东波传”
他不恨那些贬他的人,他对事不对人,可能他会恨那个时代,只有好的制度才会铸就好的人,而坏的时代,坏的制度,才会让好人失去良知。
可以说,苏东坡真正做到了自己,做到了父亲苏洵对自己的期待,苏洵在给苏轼取名时,是煞费一番苦心的。轼,是古代车前用做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对于车载人这一功能而 言,轼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没有轼,那就不仅仅是车的硬件设施不完善,乘车人在崎岖颠簸的路上也难确保安稳。苏洵取“轼”名,是企望 其“外饰”,即巧为观瞻,处世圆通。“君冯(凭)轼而观”,方可凭栏远眺,高瞻远瞩,成竹在胸!
同东坡相比,李守仁则相对被我们现代人忘记了,但是他的文治武功同样不输苏东坡,命运也是跌宕坎坷,他年少便胸有大志,要当圣贤,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在书法上亦可称为明代大家。作品以行草为主。王阳明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相关评论有:
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以人掩其书”。——明朝 徐渭
“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清朝 朱彝尊
王守仁留有三本传世之作《传习录》、《阳明全书》(即《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门人所辑)、 《大学问》。《大学问》被认为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他的至理名言有: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夫学术者,古今圣贤之学术,天下之所公共,非吾三人者所私有也。天下之学术,当为天下公之。”
能将中国儒家文化传承的,得要5个人,孔孟朱王:
孔孟朱王,即儒家历史上四位大哲的简称,他们分别是:
孔子,即“孔孟朱王”中的“孔”,儒家学派创始人,“圣人”之称。
孟子,即“孔孟朱王”中的“孟”,“亚圣”之称、
朱熹,即“孔孟朱王”中的“朱”,理学的一代宗师,宋学的代表。
王守仁,即“孔孟朱王”中的“王”,心学集大成者,明朝大儒。
我们中国人常说 “我的天啊” “我的妈啊”
“我的天啊”代表天理,“我的妈啊”代表伦理。
说明我们中国人自古 信“天理”,知“伦理”;
她说到号称“以孤篇压倒全唐诗”的张若虚时,引用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诗好的你都不敢夸奖了!
然后近代的,她还提到了李叔同,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为著名的佛教僧侣。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中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于丹老师说,现在中国人太急了,停不下来,就讲了一个关于亭的典故,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她将停解读为 亭字旁立一个人字,即停 ,一个土财主想要为一文人新建的亭子命名,文人心想,这可了得(担心取了个粗所的名字),惊呼且停亭,谁知那个财主说,就叫“富贵亭”吧! 文人说,是我先说的,还是用我取的名字吧,财主楞了,说你明明就没有说,文人说,我说了,叫“且停亭”。
然后她说现在人科学知识多了,越来越不相信月亮了,然后说了几首关于月亮的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
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然后她建议我们多看看天上的月亮。
太阳 白天看着太阳,饱满热情,有进取心。
月亮 晚上看着月亮,阴晴圆缺,有平常心。
白天工作,晚上生活。
她说她喜欢喝龙井茶,接地气,文人琴棋书画,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是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权利,与风雅无关,现在喝茶被茶楼弄的太矫情了.
然后她还分享了一个很有名的佛教故事:
僧人问:如何是解脱?
师父答:谁缚汝?
僧人问:如何是净土?
师父答:谁垢汝?
僧人问:如何是涅槃?
师父答:谁将生死与共(谁把生死给了你)
感悟中国智慧
p.s.题外话:
去听讲座的人特别多,比预期的人多,让浙图不得不开辟了楼下的分会场,利用多媒体技术现场直播。由于人数众多,很多听众都站在走道上,于丹见此场景,决定自己也站着进行讲座,并提议将讲桌撤掉,让站着的人坐在那边,然后就开始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只有开始的时候抿了一小口茶,而且她的诗词量太大了,出口成章,口吐莲花,前半段基本上都是用诗来将故事的。她说她最喜欢杭州,最喜欢西湖的烟波。 淡薄,宁静。
[1]引用豆友东东枪的书评论
一直喜欢这些大文豪的诗词,却不知他们的命运如此坎坷跌宕,与古人的境遇比起来,我们的生活太过平淡与安逸,根本没有资格叫苦喊冤。讲座的大部分篇幅是讲苏轼的,于丹老师说,对于苏的评价,他最喜欢林语堂《苏东坡传》里的话“提到苏东坡,中国人的脸上都会会心地一笑”! 确实,苏的人格魅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并非生在一个完美的时代,事实上,所谓完美的时代或许永不会出现。但苏东坡(也许只是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以证明,不完美的时代,也可保有几近完美的人格,度过几近完美的人生。”[1]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他夹于新旧党派之争中,乌台诗案差点性命不保,几次被贬,换做常人难不免会郁郁寡欢,自怨自艾,但是他却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件小事情,换个角度看完全就不一样了。难怪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林雨堂 “苏东波传”
他不恨那些贬他的人,他对事不对人,可能他会恨那个时代,只有好的制度才会铸就好的人,而坏的时代,坏的制度,才会让好人失去良知。
可以说,苏东坡真正做到了自己,做到了父亲苏洵对自己的期待,苏洵在给苏轼取名时,是煞费一番苦心的。轼,是古代车前用做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对于车载人这一功能而 言,轼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没有轼,那就不仅仅是车的硬件设施不完善,乘车人在崎岖颠簸的路上也难确保安稳。苏洵取“轼”名,是企望 其“外饰”,即巧为观瞻,处世圆通。“君冯(凭)轼而观”,方可凭栏远眺,高瞻远瞩,成竹在胸!
同东坡相比,李守仁则相对被我们现代人忘记了,但是他的文治武功同样不输苏东坡,命运也是跌宕坎坷,他年少便胸有大志,要当圣贤,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在书法上亦可称为明代大家。作品以行草为主。王阳明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相关评论有:
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以人掩其书”。——明朝 徐渭
“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清朝 朱彝尊
王守仁留有三本传世之作《传习录》、《阳明全书》(即《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门人所辑)、 《大学问》。《大学问》被认为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他的至理名言有: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夫学术者,古今圣贤之学术,天下之所公共,非吾三人者所私有也。天下之学术,当为天下公之。”
能将中国儒家文化传承的,得要5个人,孔孟朱王:
孔孟朱王,即儒家历史上四位大哲的简称,他们分别是:
孔子,即“孔孟朱王”中的“孔”,儒家学派创始人,“圣人”之称。
孟子,即“孔孟朱王”中的“孟”,“亚圣”之称、
朱熹,即“孔孟朱王”中的“朱”,理学的一代宗师,宋学的代表。
王守仁,即“孔孟朱王”中的“王”,心学集大成者,明朝大儒。
我们中国人常说 “我的天啊” “我的妈啊”
“我的天啊”代表天理,“我的妈啊”代表伦理。
说明我们中国人自古 信“天理”,知“伦理”;
她说到号称“以孤篇压倒全唐诗”的张若虚时,引用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诗好的你都不敢夸奖了!
然后近代的,她还提到了李叔同,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为著名的佛教僧侣。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中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于丹老师说,现在中国人太急了,停不下来,就讲了一个关于亭的典故,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她将停解读为 亭字旁立一个人字,即停 ,一个土财主想要为一文人新建的亭子命名,文人心想,这可了得(担心取了个粗所的名字),惊呼且停亭,谁知那个财主说,就叫“富贵亭”吧! 文人说,是我先说的,还是用我取的名字吧,财主楞了,说你明明就没有说,文人说,我说了,叫“且停亭”。
然后她说现在人科学知识多了,越来越不相信月亮了,然后说了几首关于月亮的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
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然后她建议我们多看看天上的月亮。
太阳 白天看着太阳,饱满热情,有进取心。
月亮 晚上看着月亮,阴晴圆缺,有平常心。
白天工作,晚上生活。
她说她喜欢喝龙井茶,接地气,文人琴棋书画,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是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权利,与风雅无关,现在喝茶被茶楼弄的太矫情了.
然后她还分享了一个很有名的佛教故事:
僧人问:如何是解脱?
师父答:谁缚汝?
僧人问:如何是净土?
师父答:谁垢汝?
僧人问:如何是涅槃?
师父答:谁将生死与共(谁把生死给了你)
![]() |
于丹 《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游园惊梦·昆曲之美 |
感悟中国智慧
p.s.题外话:
去听讲座的人特别多,比预期的人多,让浙图不得不开辟了楼下的分会场,利用多媒体技术现场直播。由于人数众多,很多听众都站在走道上,于丹见此场景,决定自己也站着进行讲座,并提议将讲桌撤掉,让站着的人坐在那边,然后就开始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只有开始的时候抿了一小口茶,而且她的诗词量太大了,出口成章,口吐莲花,前半段基本上都是用诗来将故事的。她说她最喜欢杭州,最喜欢西湖的烟波。 淡薄,宁静。
[1]引用豆友东东枪的书评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