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 |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放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易》
一 家天下
夏禹王家天下后,统治者为了一己私利,抢夺民思,杜绝言路,残忍的文化暴力专政。导致哲人钳口,道路以目,人文学真理不能以通俗的语言公诸于世。
在黑暗的文化专制下,古哲人用隐晦的语言抒发政见,指明原始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美好,指明“家天下”之丑恶。古哲人认为家天下制度,是造成社会动乱的转易的孽根祸胎,因此,人类要消除社会动乱的转易更迭,必须埋葬家天下制度。埋葬家天下,家天下便不可容忍。由此产生了矛盾,矛盾进而引发了斗争。
二 秦 殇
秦始皇为了江山永固,时代为帝,不惜劳民伤财。对外“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对内“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加之,苛政猛于虎,杂捐繁役,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便有了“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至于后来的八百里秦宫被付之一炬,更是将秦王朝深深埋葬,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大抵兴亡之道存乎于此吧!
三 唐 恨
直到唐朝,统治者才渐渐明晰了,天下苍生在统治等级系统的基础地位。在贞观之治,历代帝王便苦寻王道。大兴佛教便是其中手段之一,而宣扬的佛教道义下所施行的仁政又颇有《易》的韵味。佛道的结合,使得统治阶级的政策以苍生为重,顺乎民心。一时间教化大兴,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昌盛,地中之国犹如一颗闪亮的明珠,屹立于东方。
然而,家天下不改,就会由否极泰来的盛世,转入泰极否来的衰落,至唐玄宗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又有了唐军在西域天山一战大败于大食,从此唐国元气大伤,王道由盛转衰,之后的安史之乱更是雪上加霜,连年战火,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有识之士揭竿而起,由此盛极一时的唐王朝消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四 王 道
孙中山宣布的《大同宣言》,似乎为久醉的中国人民,敲了一记洪亮的警钟。国民党打着“三民主义”的大旗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比较全面的革命。可是革命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异教徒”。他们不是为了大同,反而要破坏大同,窃取大同的果实。这是革命失败的一个原因,而王道方向的不彻底又大抵为其二。
王道的最高境界为“合”。即施政者与民同心同德,只有如此才可凝聚人民。其二为“大”,意为以民为念,全意为民,造福人群,泽及天下,生不为爵,死不为谥。“实不聚,名不立。”才可得天下,再次为“和”,即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王道所要达成的便是天下咸宁。
五 生 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执政者先民后己,廉洁奉公,与人民相依为命,政权便能长久。
只要执政者愿意这么做,理想便可以实现。从古秦至今,政权更迭,朝朝的悲哀,可惜的是政客们始终参不透“天下为公”四个字的精义所在。
看来,龙的传人确实需要有个“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以人民为伍的强者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