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O′) 我家买了个动物园 ~书摘和小感~
part 1:
书摘:第四章 生意惨淡的几个月
……
于是渐渐的,我们开始了解我们自己的动物了。我们就从巴西貘——罗尼——开始吧。罗尼长得像一头体形庞大的猪,长着威比猪 鼻,十足的蠢蛋,但严格来说,仍然属于一级危险动物——和狮子是同一级别。我们的管理人员拿了一些世界各地遭遇不幸的动物管理员的照片给我看,他们全都死于这种戴着友善面具的生物爪下。“貘”在印度尼西亚语中,意味着“强壮”。虽然通常情况下性情平稳,但貘能够身处链索围栏之中仍力大无穷,好像根本没有什么链索围栏似的,它们的这种能力远近闻名。貘之所以拥有这种能力,是因为要防御它们主要的猎杀者——美洲豹——的攻击,美洲豹总是从树上跳下,扑到它们的颈部后侧。貘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由软骨支撑的脖颈,这种脖颈专门用来抵御其他动物的抓咬,另外,它们也逐渐获得了一种可以一路狂奔、披荆斩棘的能力,以求及时到达水边,甩开美洲豹。现在,连美洲豹都会游泳了,所以我不知道这种策略还能怎么施展,但我猜,要是试着在陆地上同它们搏斗的话,情况肯定更糟。要是元首再次跑出来,并欲意袭击罗尼,这家伙估计会计划冲出围栏奔进鸸鹋湖,然后把自己的长鼻子当做水下通气管,躲进水里呢。
我和罗尼的第一次相遇,发生在为它做眼睛检查的时候,那时他患了结膜炎。虽然医疗费昂贵,但我们还是请来了兽医——我们已经欠了他几千英镑,同时,我们还用一种温和的盐水溶剂来给这个家伙清洗眼睛。这项工作我已经做过无数次,许多年来我给猫、狗、孩子,都擦过这种溶剂,效果很不错。唯一不同的是,不论猫狗还是孩子,都不会像罗尼那样突然萌生杀了我的念头,仅仅因为他不喜欢被这么擦来擦去。但罗尼性情像那些小野猫一样,我给他塞了几根香蕉,并按他喜欢的那种轻声细语说话的方式来哄它,他就坚忍地承受了这一切,即使他不喜欢。他眨着眼睛,把头抬得笔直,然后就随我那么从他眼睛里擦出一些污秽的东西,然后再把周围留下的痕迹抹掉。我从中学到的绝招是,你想让他把头转向哪里,就在他颈部的哪个方向上的部位挠一挠;还有就是——这可是个秘密——你要是挠他的屁股,他就会坐下。
……
罗尼回到他那个扩大了三倍的新围场以后,蹑手蹑脚地四处勘探了一番,一边勘探还一边发出极具动力的呼喊。他看上去十分开心,但同时也被吓得不轻。能够将如此一个既简单又有利的创意付诸行动,感觉真是太妙了。整个公园的低地区域也由于栅栏的减少而变得更加舒整。而此时罗尼却碰上了一件倒霉事儿,他把尿撒在了重新安置的一股铁丝栅栏上,于是被7000伏特的电流(但电流量很小)击中,电流通过他的敏感器官直达膀胱。之后,人们看到,这可怜的家伙在自己的小围场里上蹿下跳了半个上午,但这个失误给他上了很好的一堂课,从此他再也没有稀里糊涂地在铁丝栅栏附近撒过尿了。我们会在适当的时候把低地的围栏拆掉,让他从此都能够自由地靠近火烈鸟湖,这样他的围场面积就又扩大了,比BIAZA(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动物园和水族馆联合会,从前的动物联盟)为貘的居住环境设定的行业标准大上了好几倍。然后,就是为他考虑交配问题的时候了,我们要给他找个雌性伴侣——或者,要是我的动物同性恋理论靠谱的话,给他找一个男朋友。
有关同性恋动物的话题,我从一开始便尝试着提出。和尼克•林赛第一次散步的时候,和皮特•瓦登还有迈克•托马斯于早期讨论动物园经营计划的时候,我都提到过。我曾经读到过有关荷兰的一家动物园开设同性恋特展的消息,同样最近也有一条新闻说,奥斯陆镇的一家博物馆在一个会展上宣布,他们已经发现了1500种物种的种内同性恋现象明显。其中,一些只是儿戏而已,比如臭名昭著的放荡(同时高智商)黑猩猩以及瓶鼻海豚,然而其他一些则成双成对相伴终身呢。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或者社会生物学,都很难解释同性恋这一现象。这种理论缺失,使得那些憎恨同性恋的极端保守分子,和各种宗教极端分子有理由将同性恋行为抨击为“违反自然和忤逆神明的罪过”。事实上,理论家们提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人口中分布一定数量的成年同性恋者——例如,人类群体中占1/7,海豚群体中占1/10——实际上有利于群体的安全,也有利于孩子的抚养,因为非生产性的成年人为整个群体的育儿力量注入了强大的血液。举个例子,实证发现,比起异性恋者,两只雄性同性恋火烈鸟在一起,能够保护更大的疆域,成功地抚养更多的幼仔(虽然这些蛋是偷来的)。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巧妙的群内基因选择,而非 “自私的基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性恋现象在动物王国里普遍存在。我和一头同性恋犬一起生活了15年,在这期间我也遇到过其他同性恋犬的主人(伦敦的公园里所有犬类动物中随机挑选出来的数量里头,5%~10%是同性恋),我当然相信,同性恋至少是基因决定的,这种现象极其自然,没有什么值得兴奋的。除非,你自己就是同性恋——或者反同性恋者。
我向部分动物园专家提议以教育为目的开设一些动物同性恋展,令人鼓舞的是,他们都客客气气地听完了我的想法,其中包括我们自己动物园的管理员。虽然他们脸上常常浮现出困惑的假笑,但并没有立即驳回我的意见。没有一个人说我不能够或者不应该那么做,反而有些许人受到了这个想法的鼓舞,十分积极。我想,他们应该是觉得,既然你已经疯狂到想要买下一座动物园,那就肯定还有其他古怪的想法。可是不管怎么样,只要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公众认识自然界,我才不管人家怎么看。
让我惊叹的不止罗尼一个,还有可可。可可是一头长腿秃鹰,这是一种大型猛禽,其周身羽翼呈金黄色。她的站姿雄伟,经常神出鬼没;她的叫声连贯,和笑翠鸟之鸣有点像,但却是其休止符 版本。可可一边叫,一边还要转动着自己的头,十分稀奇——她突然将自己的头颅经过180度旋转猛地向后一扭,转至喉咙朝天的程度,然后双眼瞬间颠倒,向后看去。这种叫声一路进化演变,我们很难辨别其来源,唯独知道,这声音由她发出,在其头顶以圆弧形发散开去,也许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听众。而我所知道的全部就是,看可可做这件事儿,弄得我的脖子酸痛不已。
但是一位来访的养鹰员说,可可可能是公园里最聪明的鸟类了。可可曾经用于驯鹰展览,但是,可可很快就认识到,放弃诱饵,飞去餐厅,可以骗得香肠和薯条,这样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显然,这种情况提前结束了她的模特生涯,但是她依然魅力四射,有着广泛的人缘。
驯鹰员说,要是你唤她过来,她就会飞到铁丝网上,弯下头,等着你去抚摸她的后脑勺。我一点儿也不讶异她的颈部需要抚摸,毕竟她那么个叫法,会使得脊椎产生不适。但我讶异的是,她居然如此友善,如此优雅。从我自以为是的动物专家的角度来看,鸟类属于非常低等的动物,虽然乌鸦和其他一些鸟类已被证明具有解决问题和使用工具的能力,甚至力压高等灵长类动物。这似乎是因为它们可以将整个大脑用于集中解决一个问题;然而,由于它们是现代为数不多的恐龙的后裔,以及“鸟的脑袋(暗指没头没脑的人)”这个词的灵感缪斯,故我从前对鸟类分类学丝毫不感兴趣。孔雀的名字起得太好,然而配上其不好使的脑袋瓜子,有失协调;鸡以及其他食草鸟类似乎遭到了诅咒(或者受到了庇护),它们看世界的眼观极其狭窄。然而,可可却有自己的个性,如同萨穆埃尔?L. 杰克森在《低俗小说》里所说:“性格决定命运。”
可可来自于恐龙的遗传荒谬地让她自食其果了。像卡拉卡鹰一样,尽管都是轻松不费劲的飞翔者,她却倾向于像迷你霸王龙一样在地面上追逐捕捉猎物。这也是为什么她的爪子没有像猫头鹰或者老鹰的那么明显。猫头鹰和老鹰都是从空中捕捉猎物的。可可花很多时间用她那纤细而非明显外露的捕猎动物的脚在她的饲养场上走来走去。但是她的喙很是令人畏惧,喙的弧线就像是一把阿拉伯匕首,用来刺入其他动物的致命部位。她是一只十足的猛禽,如果你碰巧是一只地面觅食的小动物,又误闯入她的地盘,你铁定会被她给逮住。我曾经看到她喙里叼着一只被咬断的知更鸟,她精力旺盛地鸣叫着,看起来相当野性,不过她还是走过来让我抚摸了一下。冒险通过金属线把一只手指头伸进去抚摸一只喙上带着血迹的鸟是件令人惶恐的事。万一她会错意,就可能只留给我九个手指头了。“可可的窝是又一处你不用担心会有耗子进去的地方,”凯利颇为自豪地说道。“它们都不再出来了。”如果有小孩在她跟前跑来跑去,可可也会去追,包括我4岁的埃拉。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喜爱的表现,但是,深入了解可可后,我觉得这很可能是一种不友好的表现。
凯文也以他鲜明的个性让我印象深刻。我之前以为这儿不会有这种动物的。凯文是一条五英尺的红尾蚺。我们之前把他从没有暖气的爬行动物房转移到了工作室,那儿有暖气,而且就位于办公室和餐厅之间。我每天从他身边经过,发现他很消沉,如果这么说太拟人的话。他的确死气沉沉,整天都蜷缩在他的水缸里。有一次,我正拿着电话等待与某个可恶的机构通话时,我就问罗宾——扎着花白马尾辫的美术设计师,我们连带这座动物园继承下来的七个员工之一——我能不能把他捞出来。他乐意效劳,他给我上了一堂关于如何驯养红尾蚺的速成课。“要轻轻稳稳地托住他,确定他不会做任何突然的动作。大蟒通常不咬人,但是如果他有这个想法的话,他会事先给你很多警告,他的头会飞快地四处窜动。假如他表现出这种样子,你只要站着不动,然后把它迅速放回生态饲养缸就行了。”罗宾把凯文挂到我的肩头上,松开了手,确保我不会恐慌——这是我第一次与一条蛇亲密接触——电话另一端的给我接通了。“还有尽量别让他盘上你的脖子。”罗宾说着,转过身回去工作了。于是我与一个毫无疑问坐在办公桌前西装革履的人开始了一次有点梦幻的谈话,此时我正战战兢兢地四处漫游,身上挂着条蛇。那蛇强壮的躯体立马恢复了生气。凯文的头本能地探入我外套内侧黑暗温暖的褶皱里,但是他的回应很好——出乎意料地好,我想,对于一只爬行动物而言,当他的下颌被抚摸时,他表现得的确不错。
电话结束了,我继续和凯文玩耍,一边在我的外套里把他捂热,一边惊叹他脑袋的完美对称性以及他缠住我手臂时十足的力道。凯文强壮到足以让你手的血液停止循环,让手发紫。如果你的手被缠着,毫无疑问他可以让你窒息而死。但是他并不想那样。他很可能把你当成了一棵树,他在亚马孙的自然栖息处,在那上面,他倒挂在自己的红尾巴上,身体落到他的猎物上(美洲豹和红尾蚺把自己倒挂在树上,这听起来好像是亚马孙里要看到这情景的最佳时候出现了);然而,凯文对于抚摸的积极反应表明他觉得我至少是棵很友好的树。而我惊讶于自己在我们20分钟的邂逅之后一整天都兴高采烈的。
这可能只是新奇的体验,或者也可能是与E. O. 威尔逊教授热爱生命的天性论产生的共鸣——我们对自然积极的生理反应。我更倾向于后者。DNA 分析表明狗是在13万年前从狼演变过来的,这意味着它们在我们定居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很早之前就在适应人类社会了。在这段时期内,狗长着大眼睛的凶恶长相已经得到进化,使得它们可以咬了你的拖鞋却不受惩罚,还操控我们给它们以抚摸和善待。这是凯文封闭的性格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却肯定在进化的某个形成时期,身边围绕着反应积极或没那么积极的动物。我乐意有一天将凯文给我的这种温暖感觉与公众分享。凯文是“与动物亲密接触” 活动的一员,罗宾告诉我,在我们开园之前我们得让他尽可能多与人交际,到时候我们得让他习惯与小孩和大人接近。我们预期复活节开园,理想的情况是这些人能在复活节那会儿簇拥在他身边。我巴不得呢,定期把凯文带到房子里在火炉前取暖——整座房子里唯一一间暖房——而且还把他介绍给前来拜访的亲朋好友。我喜欢这个活儿。
part 2:
书摘:第五章 凯瑟琳
在进行DCA治疗期间,我真紧抱着信念,我相信如果我们用的剂量没错的话,凯瑟琳的病情可以扭转,或者至少能抑制住那些症状。一旦她的情况好转,那些医护人员就有可能会有兴趣,再次接手治疗。就算她最后变得什么都要依赖别人也好,对我来说,她依然是凯瑟琳,是我的朋友,能够在困惑中和我交流。但在三天前她好好吃过那顿饭之后,她很快变得无法吞咽了,甚至无法吞下药片,或那一点点喷射到她嘴里的DCA,于是我知道时候到了。忽然之间,希望全无,我惊愕了。梅丽莎建议我说文献中提到过如果有机会,最好在亲人死之前就告诉孩子们,这样他们会有心理准备。这听起来有道理,所以我把孩子们带到了动物园的野餐区,我们坐在一张桌前,我把这个最令人悲伤的消息告诉了他们。妈咪快死了,他们都知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她身体一直很糟糕。埃拉一理解了这件事的严重性就号啕大哭起来,从桌子那头爬到我这头来了。“我不想妈咪死。”她说。但是米罗还是怔怔呆在原地。我告诉他如果想哭就哭出来,等他明白过来后,他变得很平静。他说,“我不想哭。我想为了你变得坚强起来,爹地。”对待死亡,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方式,米罗只是默默地看着我和埃拉哭泣。
凯瑟琳的葬礼是在泽西(凯瑟琳的故乡)举办的,凯瑟琳的死好像是一个大家共同的巨大损失,这种感觉很奇怪。每个认识凯瑟琳的人都飞快地评价说凯瑟琳是一个多么特别的人,他们觉得凯瑟琳的死,所有人的死都是骇人听闻的,都是不公平的。那些我原本以为只会挤出笑容和笑声的人全部显得疲劳而憔悴,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每一个人的眼里都含着泪水。没有人预想到要面对这种负担、震惊、难以置信和悲痛。一个最爱的人离去了,那是一红不能理解的、不合理的、不可宽恕的损失。她是那么一个人——在场没有一个人曾对她有过任何微词或不好的记忆。女人同情地望着我,难掩悲痛之情,但不知道为什么,最令我感动的却是那些男人。大块头的尼尔说不出话来,泪水从他眼中汹涌而出,从他那熊一般的脸庞上滑落下来。蒂姆那忧虑的脸充满恐惧和悲痛。谢默斯——凯瑟琳的同学,现在是当地一位从政人士,在其他每一个场合都显得精明能干、从容不怕、也抛开了任何周密的准备,不想去谨慎地维护自己的魅力。当凯瑟琳还活着的时候,吉姆和迈克,这两个大块头又强壮的家伙在来访的时候对她总是表现得格外温柔。
葬礼过后,我才开始感受到那最后三个月的恐怖。事后认识扼杀了希望,现在回头再去看她病情的恶化情况似乎有所不同。尽管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悲剧,但有几天我还是很感激,这并不是个特殊的悲剧。很多人遭受的远比这糟糕得多。我们不是在达尔富尔,不是在斯雷布雷尼察,不是在刚果,最近,哪儿的人们就在他们孩子的面前被造反者吃掉了。凯瑟琳生活在一个富有的国家,过着美好的生活,死的时候也很安详,几乎没有痛苦。她以一种尽可能预测好的平和方式离开了。我们都注定要接受这个损失,尤其是孩子们。他们不得不在一个双亲死亡率高的族群里成长。爹地可能出去狩猎就再也不回来了,妈咪可能死于生产。接着他们会被不同的人收留,他们会适应,也或者无法顺利地繁衍生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那些适应能力强的人繁衍下来的。这样说来,进化就像是一种宗教,但是我在这些想法中获得了慰藉。而且,就算是在当今全世界最幸运的人中,我们还是异常幸运的。我们住在英国,这里有健全的医疗保健,有完善的法律和各种优待,被钟爱的朋友和家人环绕着,不仅如此,我们还有一个动物园。我韩快就能回到那儿了。
在这期间,我感觉我需要衣服平和的镇定剂。我偏爱有机物,自然成分制造的,比如说水、大麦、酒话或浓度为5%的酒。很幸运,这种镇定剂到处都能买到:比利时时代啤酒。不过医生没有采用,但是在早期,它很畅销。时代啤酒最初的名字叫“大老婆的人”,缘于那些经统计不幸遭受丈夫酒后殴打的妻子的人数。尽管它会造成男子暴力倾向,于我,也没有担心的必要了。
part 3:
书摘:第六章 新成员
我没有像库伯勒•罗丝模型所说的那样感到愤怒,没有什么事、什么人可以让我因为这个随机的生物事件感到愤怒,除了一些牵扯在内的医护人员因心胸狭隘而造成的操作失误。但是他们不过就是一个有缺陷的机器里被规范化了的一颗颗钝齿。另外,我也没有精力去愤怒。但是我确实强烈地感到难以置信,我无法相信人的气量会这么小。妹妹我看到人们当街大吵,或对彼此没有任何感激之情,又或者以其他方式浪费宝贵时间时,我都无所谓了。我能理解,那是因为他们的视角已经变了,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而这也很正常。
然而真正让我生气的是园里有许多人心胸狭隘,尤其是在我们要致力达成一个清楚明白的共同目标时,我的感受尤为强烈。我坐在一场场会议上,听着无休止的愚蠢争吵和集中攻击:“我这样没法干活”;“他这么说,所以我说……”我麻木地站到园区里,淹没坐在雨声和饲养员的抱怨声中。他们明明知道我已经预订了替换的新工具,还在抱怨诸如漏水的独轮手推车之类的。我不禁纳闷世上的事情都是怎么搞定的。但是我逐渐意识到这些需要操心的、琐碎的、看似不相干的事情正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的日常经历,他们活在世上要处理的事情,便是生活的全部,而卧不得不重新关注这些事情。
身为这个动物园的一分子,这种想法确实对我起到了帮助作用,尤其是在最艰难的时候。每每这时,我会看向窗外,看着那些年轻的饲养员边干活边笑着,他们知道屋里有人病了,而且病入膏肓,令人同情,但是他们还得工作,还得去照顾那些动物,而且他们身体力行。要想让这个动物园运营下去就得融入生命圈中去。时不时就有生命到来,比如说猪崽或一只鹿;也会有生命离开,比如说那只老虎斯霸,或其中一只猫头鹰。还有凯瑟琳。但是不管这些对我、对孩子们,或者对邓肯和妈妈带来了多么大的打击,生活依然在继续。这就像是生活在一个农场里,农村不会因为某个人离开了便就此止步不前。
眼下,我们有活儿要干。
part 3:
“秽语托尼”
他开始上班之后,据透露托尼还有另外一个特殊技能,那就是骂脏话。凭多年前我在工地上干过的经验,我注意到大量的脏话基本上都是建筑业里的行话。那些脏话甚至都能在术语里找到。如:水泥是“屎”(cement和shite);事情顺利,那就是“撒尿”(past和pissed)。当人们想不起该说什么时,脏话甚至还能用作填充词。我记得我上第一题砌砖课时就碰到过这么个例子。在我旁边干活的男人问道:“你能不能把那个,呃,操,那个,呃,操,那操他妈的锤子递过来?”脏话似乎是这门课的一部分,每三四个词里就会出现一个亵渎和不敬的词。托尼,身为骂脏话的资深老手,而且之前还当过兵,有时候他平均每说两个字中就会出现一个脏字,尽管有时候他使用脏字的频率会有所减少,每三个字中出现一个脏字。
托尼不仅言语带脏字,而且无疑就是脏话连篇,但是如果你能接受他那副德行,仔细去听,他有些话几乎像诗歌一样。有一次,他把我叫到角落里告诉我,他觉得我们的广告策略的覆盖面不够广,不能仅限于印刷品。他实际上说的是“不是每个混蛋都看他妈的报纸。有一天我正在看他妈的报纸的时候,我想到,该死的,不是每个浑蛋都会读这玩意儿。我想,操他娘的,如果只有一个人读的话,岂不是该死”。他这番话可能达不到诗歌协会的标准,但还是挺简练的。他被戏称为“秽语托尼”(有时候简称为“操他妈的托尼”,好把他和之后来的“售货亭托尼”区分开),他还自任为“DZP秽语俱乐部的主席”。
part 4:
Two tips:
涓滴一词源自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ffect,又译作渗漏效应、滴漏效应),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予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这被称作是“涓滴效应”。此处指的是“带动”的意思。
佐罗的故事最早出现于1919年美国作家约翰斯顿•麦克库利的连载通俗杂志故事《卡佩斯特拉诺的诅咒》中。主人公迭戈是一个侠盗罗宾汉式的凡人英雄,他化身佐罗、秘密行动,佐罗的行头包括黑面具、黑帽子、黑斗篷、黑坐骑、佩剑和长鞭。佐罗(zorro)在西班牙语中是“狐狸”的意思,每当这只黑色的沙漠之狐神出鬼没之际,他总要用他的利剑划下“Z”的标记。
真的读后感:
part 2 里面对亲人故去的描写,让我释然了很多,以后再揪心地想到那段难受的记忆时,说不定还会拿出来再看一看。
part 1 对于自然界的动物同性恋的观点,好开眼界,故,马一记!
part 3 很好玩,讲脏话有时候说者和听者都会觉得很带感,这的确是事实啊~
part 4 被注释科普了一下~
总而言之,书本身很不错的,翻译得不算太好,看得很吃力,薄薄的一本书啃得非常慢,冲着内容还是坚持看完了。期待以后会有更好的译者能重出一版,或者,我英语水平提高到一定境界了再去把原版读一遍~
马特达蒙演的同名电影也挺好看的,它基于原著的框架,把情节和侧重点差不多全换血 ,但电影色调和动物园本身还是非常养眼的~可能也是因为我对于呆萌和这种温情的东西没有免疫力吧~~~
[推荐] (☆▽☆)~!
书摘:第四章 生意惨淡的几个月
……
于是渐渐的,我们开始了解我们自己的动物了。我们就从巴西貘——罗尼——开始吧。罗尼长得像一头体形庞大的猪,长着威比猪 鼻,十足的蠢蛋,但严格来说,仍然属于一级危险动物——和狮子是同一级别。我们的管理人员拿了一些世界各地遭遇不幸的动物管理员的照片给我看,他们全都死于这种戴着友善面具的生物爪下。“貘”在印度尼西亚语中,意味着“强壮”。虽然通常情况下性情平稳,但貘能够身处链索围栏之中仍力大无穷,好像根本没有什么链索围栏似的,它们的这种能力远近闻名。貘之所以拥有这种能力,是因为要防御它们主要的猎杀者——美洲豹——的攻击,美洲豹总是从树上跳下,扑到它们的颈部后侧。貘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由软骨支撑的脖颈,这种脖颈专门用来抵御其他动物的抓咬,另外,它们也逐渐获得了一种可以一路狂奔、披荆斩棘的能力,以求及时到达水边,甩开美洲豹。现在,连美洲豹都会游泳了,所以我不知道这种策略还能怎么施展,但我猜,要是试着在陆地上同它们搏斗的话,情况肯定更糟。要是元首再次跑出来,并欲意袭击罗尼,这家伙估计会计划冲出围栏奔进鸸鹋湖,然后把自己的长鼻子当做水下通气管,躲进水里呢。
我和罗尼的第一次相遇,发生在为它做眼睛检查的时候,那时他患了结膜炎。虽然医疗费昂贵,但我们还是请来了兽医——我们已经欠了他几千英镑,同时,我们还用一种温和的盐水溶剂来给这个家伙清洗眼睛。这项工作我已经做过无数次,许多年来我给猫、狗、孩子,都擦过这种溶剂,效果很不错。唯一不同的是,不论猫狗还是孩子,都不会像罗尼那样突然萌生杀了我的念头,仅仅因为他不喜欢被这么擦来擦去。但罗尼性情像那些小野猫一样,我给他塞了几根香蕉,并按他喜欢的那种轻声细语说话的方式来哄它,他就坚忍地承受了这一切,即使他不喜欢。他眨着眼睛,把头抬得笔直,然后就随我那么从他眼睛里擦出一些污秽的东西,然后再把周围留下的痕迹抹掉。我从中学到的绝招是,你想让他把头转向哪里,就在他颈部的哪个方向上的部位挠一挠;还有就是——这可是个秘密——你要是挠他的屁股,他就会坐下。
……
罗尼回到他那个扩大了三倍的新围场以后,蹑手蹑脚地四处勘探了一番,一边勘探还一边发出极具动力的呼喊。他看上去十分开心,但同时也被吓得不轻。能够将如此一个既简单又有利的创意付诸行动,感觉真是太妙了。整个公园的低地区域也由于栅栏的减少而变得更加舒整。而此时罗尼却碰上了一件倒霉事儿,他把尿撒在了重新安置的一股铁丝栅栏上,于是被7000伏特的电流(但电流量很小)击中,电流通过他的敏感器官直达膀胱。之后,人们看到,这可怜的家伙在自己的小围场里上蹿下跳了半个上午,但这个失误给他上了很好的一堂课,从此他再也没有稀里糊涂地在铁丝栅栏附近撒过尿了。我们会在适当的时候把低地的围栏拆掉,让他从此都能够自由地靠近火烈鸟湖,这样他的围场面积就又扩大了,比BIAZA(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动物园和水族馆联合会,从前的动物联盟)为貘的居住环境设定的行业标准大上了好几倍。然后,就是为他考虑交配问题的时候了,我们要给他找个雌性伴侣——或者,要是我的动物同性恋理论靠谱的话,给他找一个男朋友。
有关同性恋动物的话题,我从一开始便尝试着提出。和尼克•林赛第一次散步的时候,和皮特•瓦登还有迈克•托马斯于早期讨论动物园经营计划的时候,我都提到过。我曾经读到过有关荷兰的一家动物园开设同性恋特展的消息,同样最近也有一条新闻说,奥斯陆镇的一家博物馆在一个会展上宣布,他们已经发现了1500种物种的种内同性恋现象明显。其中,一些只是儿戏而已,比如臭名昭著的放荡(同时高智商)黑猩猩以及瓶鼻海豚,然而其他一些则成双成对相伴终身呢。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或者社会生物学,都很难解释同性恋这一现象。这种理论缺失,使得那些憎恨同性恋的极端保守分子,和各种宗教极端分子有理由将同性恋行为抨击为“违反自然和忤逆神明的罪过”。事实上,理论家们提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人口中分布一定数量的成年同性恋者——例如,人类群体中占1/7,海豚群体中占1/10——实际上有利于群体的安全,也有利于孩子的抚养,因为非生产性的成年人为整个群体的育儿力量注入了强大的血液。举个例子,实证发现,比起异性恋者,两只雄性同性恋火烈鸟在一起,能够保护更大的疆域,成功地抚养更多的幼仔(虽然这些蛋是偷来的)。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巧妙的群内基因选择,而非 “自私的基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性恋现象在动物王国里普遍存在。我和一头同性恋犬一起生活了15年,在这期间我也遇到过其他同性恋犬的主人(伦敦的公园里所有犬类动物中随机挑选出来的数量里头,5%~10%是同性恋),我当然相信,同性恋至少是基因决定的,这种现象极其自然,没有什么值得兴奋的。除非,你自己就是同性恋——或者反同性恋者。
我向部分动物园专家提议以教育为目的开设一些动物同性恋展,令人鼓舞的是,他们都客客气气地听完了我的想法,其中包括我们自己动物园的管理员。虽然他们脸上常常浮现出困惑的假笑,但并没有立即驳回我的意见。没有一个人说我不能够或者不应该那么做,反而有些许人受到了这个想法的鼓舞,十分积极。我想,他们应该是觉得,既然你已经疯狂到想要买下一座动物园,那就肯定还有其他古怪的想法。可是不管怎么样,只要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公众认识自然界,我才不管人家怎么看。
让我惊叹的不止罗尼一个,还有可可。可可是一头长腿秃鹰,这是一种大型猛禽,其周身羽翼呈金黄色。她的站姿雄伟,经常神出鬼没;她的叫声连贯,和笑翠鸟之鸣有点像,但却是其休止符 版本。可可一边叫,一边还要转动着自己的头,十分稀奇——她突然将自己的头颅经过180度旋转猛地向后一扭,转至喉咙朝天的程度,然后双眼瞬间颠倒,向后看去。这种叫声一路进化演变,我们很难辨别其来源,唯独知道,这声音由她发出,在其头顶以圆弧形发散开去,也许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听众。而我所知道的全部就是,看可可做这件事儿,弄得我的脖子酸痛不已。
但是一位来访的养鹰员说,可可可能是公园里最聪明的鸟类了。可可曾经用于驯鹰展览,但是,可可很快就认识到,放弃诱饵,飞去餐厅,可以骗得香肠和薯条,这样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显然,这种情况提前结束了她的模特生涯,但是她依然魅力四射,有着广泛的人缘。
驯鹰员说,要是你唤她过来,她就会飞到铁丝网上,弯下头,等着你去抚摸她的后脑勺。我一点儿也不讶异她的颈部需要抚摸,毕竟她那么个叫法,会使得脊椎产生不适。但我讶异的是,她居然如此友善,如此优雅。从我自以为是的动物专家的角度来看,鸟类属于非常低等的动物,虽然乌鸦和其他一些鸟类已被证明具有解决问题和使用工具的能力,甚至力压高等灵长类动物。这似乎是因为它们可以将整个大脑用于集中解决一个问题;然而,由于它们是现代为数不多的恐龙的后裔,以及“鸟的脑袋(暗指没头没脑的人)”这个词的灵感缪斯,故我从前对鸟类分类学丝毫不感兴趣。孔雀的名字起得太好,然而配上其不好使的脑袋瓜子,有失协调;鸡以及其他食草鸟类似乎遭到了诅咒(或者受到了庇护),它们看世界的眼观极其狭窄。然而,可可却有自己的个性,如同萨穆埃尔?L. 杰克森在《低俗小说》里所说:“性格决定命运。”
可可来自于恐龙的遗传荒谬地让她自食其果了。像卡拉卡鹰一样,尽管都是轻松不费劲的飞翔者,她却倾向于像迷你霸王龙一样在地面上追逐捕捉猎物。这也是为什么她的爪子没有像猫头鹰或者老鹰的那么明显。猫头鹰和老鹰都是从空中捕捉猎物的。可可花很多时间用她那纤细而非明显外露的捕猎动物的脚在她的饲养场上走来走去。但是她的喙很是令人畏惧,喙的弧线就像是一把阿拉伯匕首,用来刺入其他动物的致命部位。她是一只十足的猛禽,如果你碰巧是一只地面觅食的小动物,又误闯入她的地盘,你铁定会被她给逮住。我曾经看到她喙里叼着一只被咬断的知更鸟,她精力旺盛地鸣叫着,看起来相当野性,不过她还是走过来让我抚摸了一下。冒险通过金属线把一只手指头伸进去抚摸一只喙上带着血迹的鸟是件令人惶恐的事。万一她会错意,就可能只留给我九个手指头了。“可可的窝是又一处你不用担心会有耗子进去的地方,”凯利颇为自豪地说道。“它们都不再出来了。”如果有小孩在她跟前跑来跑去,可可也会去追,包括我4岁的埃拉。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喜爱的表现,但是,深入了解可可后,我觉得这很可能是一种不友好的表现。
凯文也以他鲜明的个性让我印象深刻。我之前以为这儿不会有这种动物的。凯文是一条五英尺的红尾蚺。我们之前把他从没有暖气的爬行动物房转移到了工作室,那儿有暖气,而且就位于办公室和餐厅之间。我每天从他身边经过,发现他很消沉,如果这么说太拟人的话。他的确死气沉沉,整天都蜷缩在他的水缸里。有一次,我正拿着电话等待与某个可恶的机构通话时,我就问罗宾——扎着花白马尾辫的美术设计师,我们连带这座动物园继承下来的七个员工之一——我能不能把他捞出来。他乐意效劳,他给我上了一堂关于如何驯养红尾蚺的速成课。“要轻轻稳稳地托住他,确定他不会做任何突然的动作。大蟒通常不咬人,但是如果他有这个想法的话,他会事先给你很多警告,他的头会飞快地四处窜动。假如他表现出这种样子,你只要站着不动,然后把它迅速放回生态饲养缸就行了。”罗宾把凯文挂到我的肩头上,松开了手,确保我不会恐慌——这是我第一次与一条蛇亲密接触——电话另一端的给我接通了。“还有尽量别让他盘上你的脖子。”罗宾说着,转过身回去工作了。于是我与一个毫无疑问坐在办公桌前西装革履的人开始了一次有点梦幻的谈话,此时我正战战兢兢地四处漫游,身上挂着条蛇。那蛇强壮的躯体立马恢复了生气。凯文的头本能地探入我外套内侧黑暗温暖的褶皱里,但是他的回应很好——出乎意料地好,我想,对于一只爬行动物而言,当他的下颌被抚摸时,他表现得的确不错。
电话结束了,我继续和凯文玩耍,一边在我的外套里把他捂热,一边惊叹他脑袋的完美对称性以及他缠住我手臂时十足的力道。凯文强壮到足以让你手的血液停止循环,让手发紫。如果你的手被缠着,毫无疑问他可以让你窒息而死。但是他并不想那样。他很可能把你当成了一棵树,他在亚马孙的自然栖息处,在那上面,他倒挂在自己的红尾巴上,身体落到他的猎物上(美洲豹和红尾蚺把自己倒挂在树上,这听起来好像是亚马孙里要看到这情景的最佳时候出现了);然而,凯文对于抚摸的积极反应表明他觉得我至少是棵很友好的树。而我惊讶于自己在我们20分钟的邂逅之后一整天都兴高采烈的。
这可能只是新奇的体验,或者也可能是与E. O. 威尔逊教授热爱生命的天性论产生的共鸣——我们对自然积极的生理反应。我更倾向于后者。DNA 分析表明狗是在13万年前从狼演变过来的,这意味着它们在我们定居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很早之前就在适应人类社会了。在这段时期内,狗长着大眼睛的凶恶长相已经得到进化,使得它们可以咬了你的拖鞋却不受惩罚,还操控我们给它们以抚摸和善待。这是凯文封闭的性格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却肯定在进化的某个形成时期,身边围绕着反应积极或没那么积极的动物。我乐意有一天将凯文给我的这种温暖感觉与公众分享。凯文是“与动物亲密接触” 活动的一员,罗宾告诉我,在我们开园之前我们得让他尽可能多与人交际,到时候我们得让他习惯与小孩和大人接近。我们预期复活节开园,理想的情况是这些人能在复活节那会儿簇拥在他身边。我巴不得呢,定期把凯文带到房子里在火炉前取暖——整座房子里唯一一间暖房——而且还把他介绍给前来拜访的亲朋好友。我喜欢这个活儿。
part 2:
书摘:第五章 凯瑟琳
在进行DCA治疗期间,我真紧抱着信念,我相信如果我们用的剂量没错的话,凯瑟琳的病情可以扭转,或者至少能抑制住那些症状。一旦她的情况好转,那些医护人员就有可能会有兴趣,再次接手治疗。就算她最后变得什么都要依赖别人也好,对我来说,她依然是凯瑟琳,是我的朋友,能够在困惑中和我交流。但在三天前她好好吃过那顿饭之后,她很快变得无法吞咽了,甚至无法吞下药片,或那一点点喷射到她嘴里的DCA,于是我知道时候到了。忽然之间,希望全无,我惊愕了。梅丽莎建议我说文献中提到过如果有机会,最好在亲人死之前就告诉孩子们,这样他们会有心理准备。这听起来有道理,所以我把孩子们带到了动物园的野餐区,我们坐在一张桌前,我把这个最令人悲伤的消息告诉了他们。妈咪快死了,他们都知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她身体一直很糟糕。埃拉一理解了这件事的严重性就号啕大哭起来,从桌子那头爬到我这头来了。“我不想妈咪死。”她说。但是米罗还是怔怔呆在原地。我告诉他如果想哭就哭出来,等他明白过来后,他变得很平静。他说,“我不想哭。我想为了你变得坚强起来,爹地。”对待死亡,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方式,米罗只是默默地看着我和埃拉哭泣。
凯瑟琳的葬礼是在泽西(凯瑟琳的故乡)举办的,凯瑟琳的死好像是一个大家共同的巨大损失,这种感觉很奇怪。每个认识凯瑟琳的人都飞快地评价说凯瑟琳是一个多么特别的人,他们觉得凯瑟琳的死,所有人的死都是骇人听闻的,都是不公平的。那些我原本以为只会挤出笑容和笑声的人全部显得疲劳而憔悴,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每一个人的眼里都含着泪水。没有人预想到要面对这种负担、震惊、难以置信和悲痛。一个最爱的人离去了,那是一红不能理解的、不合理的、不可宽恕的损失。她是那么一个人——在场没有一个人曾对她有过任何微词或不好的记忆。女人同情地望着我,难掩悲痛之情,但不知道为什么,最令我感动的却是那些男人。大块头的尼尔说不出话来,泪水从他眼中汹涌而出,从他那熊一般的脸庞上滑落下来。蒂姆那忧虑的脸充满恐惧和悲痛。谢默斯——凯瑟琳的同学,现在是当地一位从政人士,在其他每一个场合都显得精明能干、从容不怕、也抛开了任何周密的准备,不想去谨慎地维护自己的魅力。当凯瑟琳还活着的时候,吉姆和迈克,这两个大块头又强壮的家伙在来访的时候对她总是表现得格外温柔。
葬礼过后,我才开始感受到那最后三个月的恐怖。事后认识扼杀了希望,现在回头再去看她病情的恶化情况似乎有所不同。尽管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悲剧,但有几天我还是很感激,这并不是个特殊的悲剧。很多人遭受的远比这糟糕得多。我们不是在达尔富尔,不是在斯雷布雷尼察,不是在刚果,最近,哪儿的人们就在他们孩子的面前被造反者吃掉了。凯瑟琳生活在一个富有的国家,过着美好的生活,死的时候也很安详,几乎没有痛苦。她以一种尽可能预测好的平和方式离开了。我们都注定要接受这个损失,尤其是孩子们。他们不得不在一个双亲死亡率高的族群里成长。爹地可能出去狩猎就再也不回来了,妈咪可能死于生产。接着他们会被不同的人收留,他们会适应,也或者无法顺利地繁衍生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那些适应能力强的人繁衍下来的。这样说来,进化就像是一种宗教,但是我在这些想法中获得了慰藉。而且,就算是在当今全世界最幸运的人中,我们还是异常幸运的。我们住在英国,这里有健全的医疗保健,有完善的法律和各种优待,被钟爱的朋友和家人环绕着,不仅如此,我们还有一个动物园。我韩快就能回到那儿了。
在这期间,我感觉我需要衣服平和的镇定剂。我偏爱有机物,自然成分制造的,比如说水、大麦、酒话或浓度为5%的酒。很幸运,这种镇定剂到处都能买到:比利时时代啤酒。不过医生没有采用,但是在早期,它很畅销。时代啤酒最初的名字叫“大老婆的人”,缘于那些经统计不幸遭受丈夫酒后殴打的妻子的人数。尽管它会造成男子暴力倾向,于我,也没有担心的必要了。
part 3:
书摘:第六章 新成员
我没有像库伯勒•罗丝模型所说的那样感到愤怒,没有什么事、什么人可以让我因为这个随机的生物事件感到愤怒,除了一些牵扯在内的医护人员因心胸狭隘而造成的操作失误。但是他们不过就是一个有缺陷的机器里被规范化了的一颗颗钝齿。另外,我也没有精力去愤怒。但是我确实强烈地感到难以置信,我无法相信人的气量会这么小。妹妹我看到人们当街大吵,或对彼此没有任何感激之情,又或者以其他方式浪费宝贵时间时,我都无所谓了。我能理解,那是因为他们的视角已经变了,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而这也很正常。
然而真正让我生气的是园里有许多人心胸狭隘,尤其是在我们要致力达成一个清楚明白的共同目标时,我的感受尤为强烈。我坐在一场场会议上,听着无休止的愚蠢争吵和集中攻击:“我这样没法干活”;“他这么说,所以我说……”我麻木地站到园区里,淹没坐在雨声和饲养员的抱怨声中。他们明明知道我已经预订了替换的新工具,还在抱怨诸如漏水的独轮手推车之类的。我不禁纳闷世上的事情都是怎么搞定的。但是我逐渐意识到这些需要操心的、琐碎的、看似不相干的事情正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的日常经历,他们活在世上要处理的事情,便是生活的全部,而卧不得不重新关注这些事情。
身为这个动物园的一分子,这种想法确实对我起到了帮助作用,尤其是在最艰难的时候。每每这时,我会看向窗外,看着那些年轻的饲养员边干活边笑着,他们知道屋里有人病了,而且病入膏肓,令人同情,但是他们还得工作,还得去照顾那些动物,而且他们身体力行。要想让这个动物园运营下去就得融入生命圈中去。时不时就有生命到来,比如说猪崽或一只鹿;也会有生命离开,比如说那只老虎斯霸,或其中一只猫头鹰。还有凯瑟琳。但是不管这些对我、对孩子们,或者对邓肯和妈妈带来了多么大的打击,生活依然在继续。这就像是生活在一个农场里,农村不会因为某个人离开了便就此止步不前。
眼下,我们有活儿要干。
part 3:
“秽语托尼”
他开始上班之后,据透露托尼还有另外一个特殊技能,那就是骂脏话。凭多年前我在工地上干过的经验,我注意到大量的脏话基本上都是建筑业里的行话。那些脏话甚至都能在术语里找到。如:水泥是“屎”(cement和shite);事情顺利,那就是“撒尿”(past和pissed)。当人们想不起该说什么时,脏话甚至还能用作填充词。我记得我上第一题砌砖课时就碰到过这么个例子。在我旁边干活的男人问道:“你能不能把那个,呃,操,那个,呃,操,那操他妈的锤子递过来?”脏话似乎是这门课的一部分,每三四个词里就会出现一个亵渎和不敬的词。托尼,身为骂脏话的资深老手,而且之前还当过兵,有时候他平均每说两个字中就会出现一个脏字,尽管有时候他使用脏字的频率会有所减少,每三个字中出现一个脏字。
托尼不仅言语带脏字,而且无疑就是脏话连篇,但是如果你能接受他那副德行,仔细去听,他有些话几乎像诗歌一样。有一次,他把我叫到角落里告诉我,他觉得我们的广告策略的覆盖面不够广,不能仅限于印刷品。他实际上说的是“不是每个混蛋都看他妈的报纸。有一天我正在看他妈的报纸的时候,我想到,该死的,不是每个浑蛋都会读这玩意儿。我想,操他娘的,如果只有一个人读的话,岂不是该死”。他这番话可能达不到诗歌协会的标准,但还是挺简练的。他被戏称为“秽语托尼”(有时候简称为“操他妈的托尼”,好把他和之后来的“售货亭托尼”区分开),他还自任为“DZP秽语俱乐部的主席”。
part 4:
Two tips:
涓滴一词源自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ffect,又译作渗漏效应、滴漏效应),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予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这被称作是“涓滴效应”。此处指的是“带动”的意思。
佐罗的故事最早出现于1919年美国作家约翰斯顿•麦克库利的连载通俗杂志故事《卡佩斯特拉诺的诅咒》中。主人公迭戈是一个侠盗罗宾汉式的凡人英雄,他化身佐罗、秘密行动,佐罗的行头包括黑面具、黑帽子、黑斗篷、黑坐骑、佩剑和长鞭。佐罗(zorro)在西班牙语中是“狐狸”的意思,每当这只黑色的沙漠之狐神出鬼没之际,他总要用他的利剑划下“Z”的标记。
真的读后感:
part 2 里面对亲人故去的描写,让我释然了很多,以后再揪心地想到那段难受的记忆时,说不定还会拿出来再看一看。
part 1 对于自然界的动物同性恋的观点,好开眼界,故,马一记!
part 3 很好玩,讲脏话有时候说者和听者都会觉得很带感,这的确是事实啊~
part 4 被注释科普了一下~
总而言之,书本身很不错的,翻译得不算太好,看得很吃力,薄薄的一本书啃得非常慢,冲着内容还是坚持看完了。期待以后会有更好的译者能重出一版,或者,我英语水平提高到一定境界了再去把原版读一遍~
马特达蒙演的同名电影也挺好看的,它基于原著的框架,把情节和侧重点差不多全换血 ,但电影色调和动物园本身还是非常养眼的~可能也是因为我对于呆萌和这种温情的东西没有免疫力吧~~~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