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目的
现在很多人都从小开始培养小孩儿很多种兴趣爱好,而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或许唯一能够培养的爱好就是阅读。因此,读书,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在简历上是一个尴尬的存在。自从义务教育普及,文盲率大幅下降后,所有识字的人都会的技能实在不值得拿到台面上,忝列在兴趣中。只有那些画画,钢琴,书法等才有资格被讨论。而我们是否真的都懂得阅读吗?
读书,是和古往今来所有有才智的人进行的一场心智角逐,并不是一项单纯的识字认读活动。实际上,很多人也并不会阅读,终其一生,其阅读能力也不过是个小学六年级水平。也正因为阅读并不限于识字,所以对于一本书的阅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深浅薄厚,这并不是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是说一千个读者有不同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大致来说,阅读还是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80%以上的人终其一生都只停留在检视阅读的层面,即看完一本书之后大概明白这本书说了点什么,但具体说了什么,又无法用自己的话简明但却不失重点的概括出来,只有在和别人讨论时,才敢附和一句,这本书我也看过呢。
读书,也有不同的目的。现在很多人以为每天浏览大量的新闻网页就是阅读,其实都只不过是消遣娱乐而已,这样的阅读充其量也只是让你知道小s最近又生了一个孩子,而且又是一个女儿这样的八卦讯息。蔡康永也曾说过,读书并不比看电视就更高级,不过是一种消遣方式而已。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此话不假。
也有读书,让人很痛苦但读的人却一直坚持,因为这些书是为稻粱谋,可以让你获得某些知识,某种技能,藉此你可以获得你想要的资源,这样的读书,虽比看电视高级,但也只是为求生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旦得到想要的,读书就不会再列入日程。所以,高考完之后,大部分中国人就完成了一生的阅读。
最后,还有一种读书,纯粹是为了获得心智上的成长,为了获得智慧,而不是知识。智——急中生智——是所有人通过努力都可以获得的浅白的知识,更多需要的是记忆和训练;而慧——静极至慧——是在和自己,和大师的对话,禅定中获得的心智上的成长,能够让你对这个世界,对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知道自己是为何活着,这世界是怎样……抱着这样的目的阅读的人,必须得付出极大的努力才有可能让自己的心智在每一次阅读中得到提升。
我所想谈的读书,是最后一种阅读。希冀从阅读中获得心智的成长,就必须得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阅读技巧,同样重要的是,还要去选择好的书籍,磨练自己的阅读技巧,才能让自己成为真正的阅读者。随着信息爆炸式的累积,每年出版的书籍,仅中文的就有几十万种,当然剔除你不需要阅读的范围和种类,加上千百年来的累积,阅读完所有的书籍对于现代人来说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幸,这个世界上真正值得阅读的书并不多,书籍中也有金字塔,真正处于金字塔顶端会代代流传的书应该不多于一百本,而一个人一生如果在工作之余愿意去读点书的话,还是能够涉猎完一千本书的。这些数字是可以很容易推算得到的。每年精读20本书,也得50年,而精读至少是很费时费力的分析阅读后,才可以称得上的阅读。
有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测验,目的在于帮你找出对你最有意义的书籍。测验的内容是这样的:如果你被警告将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度过余生,而现在你有一些时间做准备,可以带一些实际有用的物品到岛上,还能带十本书去,你会选哪十本书呢? 其实你选择书的同时,也就是选择了如何度过自己的余生。且不论这样的测验是否有意义,现在你能说出十本你印象深刻,并且能够用几百个字概括说出其内容的书吗?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在信息海洋中的我们和被放逐到荒岛上的人并无二致。
尼采说:我们的眼睛即我们的监狱,我们目光所及之处即牢笼的边界。不论我们选择看到什么,我们总有与生俱来,并无法逾越的局限性,就像《三体》中三维世界的人永远敌不过四维的外星文明。好的阅读,是主动的阅读,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心智的成长与活力,看见世界,看见自己。这样的阅读是需要不断练习,才有可能内化成为自身的能力,它绝对够资格成为一种兴趣,且不单纯是一种技巧。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阅读者呢?
读书,是和古往今来所有有才智的人进行的一场心智角逐,并不是一项单纯的识字认读活动。实际上,很多人也并不会阅读,终其一生,其阅读能力也不过是个小学六年级水平。也正因为阅读并不限于识字,所以对于一本书的阅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深浅薄厚,这并不是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是说一千个读者有不同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大致来说,阅读还是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80%以上的人终其一生都只停留在检视阅读的层面,即看完一本书之后大概明白这本书说了点什么,但具体说了什么,又无法用自己的话简明但却不失重点的概括出来,只有在和别人讨论时,才敢附和一句,这本书我也看过呢。
读书,也有不同的目的。现在很多人以为每天浏览大量的新闻网页就是阅读,其实都只不过是消遣娱乐而已,这样的阅读充其量也只是让你知道小s最近又生了一个孩子,而且又是一个女儿这样的八卦讯息。蔡康永也曾说过,读书并不比看电视就更高级,不过是一种消遣方式而已。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此话不假。
也有读书,让人很痛苦但读的人却一直坚持,因为这些书是为稻粱谋,可以让你获得某些知识,某种技能,藉此你可以获得你想要的资源,这样的读书,虽比看电视高级,但也只是为求生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旦得到想要的,读书就不会再列入日程。所以,高考完之后,大部分中国人就完成了一生的阅读。
最后,还有一种读书,纯粹是为了获得心智上的成长,为了获得智慧,而不是知识。智——急中生智——是所有人通过努力都可以获得的浅白的知识,更多需要的是记忆和训练;而慧——静极至慧——是在和自己,和大师的对话,禅定中获得的心智上的成长,能够让你对这个世界,对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知道自己是为何活着,这世界是怎样……抱着这样的目的阅读的人,必须得付出极大的努力才有可能让自己的心智在每一次阅读中得到提升。
我所想谈的读书,是最后一种阅读。希冀从阅读中获得心智的成长,就必须得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阅读技巧,同样重要的是,还要去选择好的书籍,磨练自己的阅读技巧,才能让自己成为真正的阅读者。随着信息爆炸式的累积,每年出版的书籍,仅中文的就有几十万种,当然剔除你不需要阅读的范围和种类,加上千百年来的累积,阅读完所有的书籍对于现代人来说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幸,这个世界上真正值得阅读的书并不多,书籍中也有金字塔,真正处于金字塔顶端会代代流传的书应该不多于一百本,而一个人一生如果在工作之余愿意去读点书的话,还是能够涉猎完一千本书的。这些数字是可以很容易推算得到的。每年精读20本书,也得50年,而精读至少是很费时费力的分析阅读后,才可以称得上的阅读。
有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测验,目的在于帮你找出对你最有意义的书籍。测验的内容是这样的:如果你被警告将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度过余生,而现在你有一些时间做准备,可以带一些实际有用的物品到岛上,还能带十本书去,你会选哪十本书呢? 其实你选择书的同时,也就是选择了如何度过自己的余生。且不论这样的测验是否有意义,现在你能说出十本你印象深刻,并且能够用几百个字概括说出其内容的书吗?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在信息海洋中的我们和被放逐到荒岛上的人并无二致。
尼采说:我们的眼睛即我们的监狱,我们目光所及之处即牢笼的边界。不论我们选择看到什么,我们总有与生俱来,并无法逾越的局限性,就像《三体》中三维世界的人永远敌不过四维的外星文明。好的阅读,是主动的阅读,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心智的成长与活力,看见世界,看见自己。这样的阅读是需要不断练习,才有可能内化成为自身的能力,它绝对够资格成为一种兴趣,且不单纯是一种技巧。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阅读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