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新先生——华南民族史概说
今天大致说一下华南民族的状况。历史给我们的感觉是华夏总遭到北方民族的欺凌,而在南方,“华夏化”的大潮势如破竹,在近1000年内从黄河流域一直把长江中下游直至海岸线的华南大部地区都变成了汉人的天下。这个过程中华南各民族面临的抉择是“霑沐王化”or “依阻山险”,即被华夏化,还是反抗华夏政权、逃往更蛮荒的山区。“华夏化”的浪潮一方面是文明向非文明的扩张,一方面又是政权利益驱动的结果。
华南的民族被称为“诸越”(近乎夷,和今天日本南部、台湾、东南亚甚至澳、新地区属一个民族体系)或“诸蛮”(属苗瑶语系,大概是西南、青藏边缘、印度这个范围的民族体系)。
摘要:先秦时期的华夏化——政权控制范围——六朝时期的华夏化——六朝华夏化迅速进行的条件——六朝华夏化的具体方法
【先秦时期的华夏化】如上讲所说,先秦时期的民族分布大致是这样的:
最初并无华夏一族,只有四族交集之处,华夏在此诞生之后就开始迅速扩张。四方之国都有一种攀附中原高级文明的倾向。最典型的是起源于戎的秦国:秦始皇与戎人义渠王亲缘甚密,自称华夏后就不能容忍母体戎族,把他们当作野蛮人。南方还出现了三个以华夏面貌诞生或至少以华夏为追求目标的国家:吴、楚、越。他们的名气不小,都是起源于非华夏民族,建国后便采用华夏的书写系统甚至口语,带上浓浓的华夏色彩,如今无人怀疑他们是地道的华夏国家。吴国还编造了太伯的传说:虽然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体是野蛮人,但统治者和社会精英都是从华夏族逃逸出来的。很多国家(甚至朝鲜)都有类似的传说,这样说不仅能证明自己的华夏血统正宗、和中原王朝平起平坐、比周围蛮族高贵一等,还有利于对内推行华夏化的政策。
【政权控制范围】看一看古代地图,会发现楚国的范围很大,因为现代人喜欢用空间说话。实质上楚国人口有限(500万),政权能控制的范围就很有限。古代人不讲版图,只讲控制范围,国境内有很多政治空白,住在山区的人便无户口,不归国家政权管理。
用这一传统观念去看近代“牡丹社”事件,会发现清政府并不是毫无道理的昏庸。1874年琉球国一船只飘到台湾东部山区避风浪,被岛上土著“牡丹社”(生番)袭击,多人死亡。那时琉球既是中国的藩属,也是日本的藩属,琉球人告状到日本,日本向清政府抗议,要求惩办台湾土著(因为台湾是中国领土)。清政府回答说这事管不着,因为“生番乃化外之民”,即领土内政权范围以外之人,台湾西岸平原上的人我们管,东部山区的土著不能管。于是日本私自派兵去征讨土著,打赢了土著但因为气候恶劣,不久就退兵了。日本与清签订“北京专约”,规定琉球为日本藩属国,而清对台湾有全部主权。这事引起了清廷对台湾的重视,使他们从传统观念醒悟,转向现代的领土观念。
既然政权控制范围很有限,少数民族就可以逃往山区以躲避华夏化。吴楚越三国的华夏化对于国境内全部人口,只能算是华夏孤岛在非华夏的海洋中漂浮,这个情况的逆转,是后来近千年华夏人口成长、扩散的结果。有一个研究可以证明这个扩散过程:现在仅存的一些非汉语人群飞散居住在华南的几个偏远山头上,他们中间是汉语人的海洋,这些非汉语语种是有亲缘关系的,但不太可能是跨国汉语的海洋迁徙到其他山区的结果。这说明非汉语海洋是古老的存在,汉语人种后迁入进行了覆盖,把非汉语逼缩至今天的几个孤岛上。
【六朝时期的华夏化】六朝时期(3世纪初至6世纪末,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在南京建都的时期)是南方华夏化的一个高潮,速度之快,动力之大前所未有,因为北方政权被外族所占,汉人急需华夏化大片南方人口。福建在汉末还只有若干县,大片人口都是化外人口,县与县间交通极不便,到隋朝时却已经郡县成片了,这并不意味着先前福建人口稀少,农业技术落后,只不过他们先前没被华夏化。
华夏化运动在南方直到近代一直持续着,而且没有逆转,如果没有葡萄牙势力进入东南亚,华夏化会一直南下直到和印尼的穆斯林发生冲突。可是近代华夏遭遇西方文明,一直在收缩,东南亚各国又被去华夏化了,汉语绝迹,各国本土文明与民族意识又重新燃起来。华夏一直缩入今天的国境线,所以晚清时刻知识分子有亡国亡种的忧虑。
【六朝华夏化迅速进行的条件】为什么历史上华夏化的过程在北方和西北进行的很艰难呢?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治体是中原王朝没见过的具有巨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特殊敌人。而只有民族族群中出现了国家,才能对华夏构成威胁,六朝时期以反华夏面貌出现的政治体规模都很小,不具备这个条件。第一讲提到过民族的分布是连续的,但同时也是多样的。例如南方同一方言区内的不同村子,语言都有细微差异,相邻的村子还能交流,处在同一方言区边缘两端的村子就语言不通了。多样性加之交通不便、农业自给自足,使各政治体间联系不密切,无联系则无冲突,无冲突则没有结成更大政治联盟的需要(有时这种需要可以人为造出,比如战时总动员)。所以南方的政治体多为小村子、小河谷,北边的华夏政权在南方简直是随意征伐。获得了南方大量土地人口资源后,华夏又可以缓解北胡南下造成的军事压力。
【六朝华夏化的具体方法】具体华夏化是如何实现的?这个模式得从秦朝讲起。秦朝的世界秩序是这样的:
臣邦是指那些虽然还独立,但已接受华夏领导的政治体;外臣邦是和华夏敌对或不交往的政治体。秦律上规定华夏人(夏子)要承担全部国家义务;臣邦人(真,等于“内”)不服兵役不纳粮,但要交寊钱。又有通婚政策如下:华夏夫妇生子为夏子,华夏和非华夏人通婚生子为夏子(只要父母有一方是华夏即可),臣邦夫妇生子为真,外臣邦与臣邦人生子也为真。然后政府大力倡导华夏与他族通婚……记得美国历史上有one drop理论,只要你身上有一滴黑人血统,无论你长得多白也要遭黑人待遇。这里简直是秦朝的one drop,只要亲缘上能找到个华夏人,你就是华夏待遇。如此政策一代一代地外变真,真变夏,华夏化越来越快,国家能控制的人口越来越多。在政治体的同心圆中,离华夏越近,承担的国家负担也就越重。这些负担在行政管理上细化,繁多的税目与劳役,都由地方官落实。
六朝的中央政策就是加快华夏化,很多地方政府忙于紧抓税赋劳役,把生番(外臣邦)变熟番(臣邦)再变华夏。不同于历史课本上宣扬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华夏政权不太在乎南方民族的文化面貌,只关心他们服不服兵役、交不交粮,所以南方加入的华夏人是“椎髻鸟语”。六朝的蛮人反叛多起源于对民族地区的法律地位改变,三国的“武陵蛮之乱”也起与此。武陵的地方官说,那些蛮人当臣邦都一百年了,享受这么多国家优待还用着国家的水利,该把他们“同之编户”了。听之合理的加税加役五陵蛮可不干,叛乱即起。六朝时期对抗北方“殖民人口”的南蛮战争此起彼伏,战败的土著民族被编入营户(部伍夷民,部伍山越),进行军事化管理;不能当兵的老少妇女就被弄去做奴隶。南北朝听起来很浪漫的民族融合,其背后的动力其实是政权扩张人口、军队和赋税的欲望。
【本期参考书目】
夷夏东西说——傅斯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9a6b4b0100pqxk.html
华南的民族被称为“诸越”(近乎夷,和今天日本南部、台湾、东南亚甚至澳、新地区属一个民族体系)或“诸蛮”(属苗瑶语系,大概是西南、青藏边缘、印度这个范围的民族体系)。
摘要:先秦时期的华夏化——政权控制范围——六朝时期的华夏化——六朝华夏化迅速进行的条件——六朝华夏化的具体方法
【先秦时期的华夏化】如上讲所说,先秦时期的民族分布大致是这样的:
最初并无华夏一族,只有四族交集之处,华夏在此诞生之后就开始迅速扩张。四方之国都有一种攀附中原高级文明的倾向。最典型的是起源于戎的秦国:秦始皇与戎人义渠王亲缘甚密,自称华夏后就不能容忍母体戎族,把他们当作野蛮人。南方还出现了三个以华夏面貌诞生或至少以华夏为追求目标的国家:吴、楚、越。他们的名气不小,都是起源于非华夏民族,建国后便采用华夏的书写系统甚至口语,带上浓浓的华夏色彩,如今无人怀疑他们是地道的华夏国家。吴国还编造了太伯的传说:虽然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体是野蛮人,但统治者和社会精英都是从华夏族逃逸出来的。很多国家(甚至朝鲜)都有类似的传说,这样说不仅能证明自己的华夏血统正宗、和中原王朝平起平坐、比周围蛮族高贵一等,还有利于对内推行华夏化的政策。
【政权控制范围】看一看古代地图,会发现楚国的范围很大,因为现代人喜欢用空间说话。实质上楚国人口有限(500万),政权能控制的范围就很有限。古代人不讲版图,只讲控制范围,国境内有很多政治空白,住在山区的人便无户口,不归国家政权管理。
用这一传统观念去看近代“牡丹社”事件,会发现清政府并不是毫无道理的昏庸。1874年琉球国一船只飘到台湾东部山区避风浪,被岛上土著“牡丹社”(生番)袭击,多人死亡。那时琉球既是中国的藩属,也是日本的藩属,琉球人告状到日本,日本向清政府抗议,要求惩办台湾土著(因为台湾是中国领土)。清政府回答说这事管不着,因为“生番乃化外之民”,即领土内政权范围以外之人,台湾西岸平原上的人我们管,东部山区的土著不能管。于是日本私自派兵去征讨土著,打赢了土著但因为气候恶劣,不久就退兵了。日本与清签订“北京专约”,规定琉球为日本藩属国,而清对台湾有全部主权。这事引起了清廷对台湾的重视,使他们从传统观念醒悟,转向现代的领土观念。
既然政权控制范围很有限,少数民族就可以逃往山区以躲避华夏化。吴楚越三国的华夏化对于国境内全部人口,只能算是华夏孤岛在非华夏的海洋中漂浮,这个情况的逆转,是后来近千年华夏人口成长、扩散的结果。有一个研究可以证明这个扩散过程:现在仅存的一些非汉语人群飞散居住在华南的几个偏远山头上,他们中间是汉语人的海洋,这些非汉语语种是有亲缘关系的,但不太可能是跨国汉语的海洋迁徙到其他山区的结果。这说明非汉语海洋是古老的存在,汉语人种后迁入进行了覆盖,把非汉语逼缩至今天的几个孤岛上。
【六朝时期的华夏化】六朝时期(3世纪初至6世纪末,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在南京建都的时期)是南方华夏化的一个高潮,速度之快,动力之大前所未有,因为北方政权被外族所占,汉人急需华夏化大片南方人口。福建在汉末还只有若干县,大片人口都是化外人口,县与县间交通极不便,到隋朝时却已经郡县成片了,这并不意味着先前福建人口稀少,农业技术落后,只不过他们先前没被华夏化。
华夏化运动在南方直到近代一直持续着,而且没有逆转,如果没有葡萄牙势力进入东南亚,华夏化会一直南下直到和印尼的穆斯林发生冲突。可是近代华夏遭遇西方文明,一直在收缩,东南亚各国又被去华夏化了,汉语绝迹,各国本土文明与民族意识又重新燃起来。华夏一直缩入今天的国境线,所以晚清时刻知识分子有亡国亡种的忧虑。
【六朝华夏化迅速进行的条件】为什么历史上华夏化的过程在北方和西北进行的很艰难呢?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治体是中原王朝没见过的具有巨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特殊敌人。而只有民族族群中出现了国家,才能对华夏构成威胁,六朝时期以反华夏面貌出现的政治体规模都很小,不具备这个条件。第一讲提到过民族的分布是连续的,但同时也是多样的。例如南方同一方言区内的不同村子,语言都有细微差异,相邻的村子还能交流,处在同一方言区边缘两端的村子就语言不通了。多样性加之交通不便、农业自给自足,使各政治体间联系不密切,无联系则无冲突,无冲突则没有结成更大政治联盟的需要(有时这种需要可以人为造出,比如战时总动员)。所以南方的政治体多为小村子、小河谷,北边的华夏政权在南方简直是随意征伐。获得了南方大量土地人口资源后,华夏又可以缓解北胡南下造成的军事压力。
【六朝华夏化的具体方法】具体华夏化是如何实现的?这个模式得从秦朝讲起。秦朝的世界秩序是这样的:
臣邦是指那些虽然还独立,但已接受华夏领导的政治体;外臣邦是和华夏敌对或不交往的政治体。秦律上规定华夏人(夏子)要承担全部国家义务;臣邦人(真,等于“内”)不服兵役不纳粮,但要交寊钱。又有通婚政策如下:华夏夫妇生子为夏子,华夏和非华夏人通婚生子为夏子(只要父母有一方是华夏即可),臣邦夫妇生子为真,外臣邦与臣邦人生子也为真。然后政府大力倡导华夏与他族通婚……记得美国历史上有one drop理论,只要你身上有一滴黑人血统,无论你长得多白也要遭黑人待遇。这里简直是秦朝的one drop,只要亲缘上能找到个华夏人,你就是华夏待遇。如此政策一代一代地外变真,真变夏,华夏化越来越快,国家能控制的人口越来越多。在政治体的同心圆中,离华夏越近,承担的国家负担也就越重。这些负担在行政管理上细化,繁多的税目与劳役,都由地方官落实。
六朝的中央政策就是加快华夏化,很多地方政府忙于紧抓税赋劳役,把生番(外臣邦)变熟番(臣邦)再变华夏。不同于历史课本上宣扬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华夏政权不太在乎南方民族的文化面貌,只关心他们服不服兵役、交不交粮,所以南方加入的华夏人是“椎髻鸟语”。六朝的蛮人反叛多起源于对民族地区的法律地位改变,三国的“武陵蛮之乱”也起与此。武陵的地方官说,那些蛮人当臣邦都一百年了,享受这么多国家优待还用着国家的水利,该把他们“同之编户”了。听之合理的加税加役五陵蛮可不干,叛乱即起。六朝时期对抗北方“殖民人口”的南蛮战争此起彼伏,战败的土著民族被编入营户(部伍夷民,部伍山越),进行军事化管理;不能当兵的老少妇女就被弄去做奴隶。南北朝听起来很浪漫的民族融合,其背后的动力其实是政权扩张人口、军队和赋税的欲望。
【本期参考书目】
夷夏东西说——傅斯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9a6b4b0100pq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