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沟通效果的两项因素
沟通是学习、生活中很大的问题,很多人将沟通变为争论,内心是渴望表现自己、打败对方的虚荣心,这种心境甚至是人们无意识的表现,对于常人是一种通病。
在此谈一点对沟通的看法。
此处的沟通,更多指的两者或者两者以上的人对一定范围内的问题进行传递、交流与探讨。家人之间、情侣之间的沟通不包含在此谈论范围内,这种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情感慰藉与互相包容。
对于沟通的效果,简单来说,有两点影响:沟通的内容与沟通的对象,简单可以说分为事与人。
对于沟通的内容,即阐述者对自己所阐述内容的组织、整理、认识,这依赖以下几点:
第一在于立场是否中立客观。
比如,不能为了宣泄情绪而发表观点,有时候这种情绪甚至你自己没注意到便站队了,不能为了理想主义而理想主义的发表观点,选择性的筛选信息或选择性失明,不能进行人身攻击等。
第二在于是否有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第三在于语义是否精准,结构是否严密。
语义的是否精准,在于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沟通的双方或者多方不必非要强求一致,但是需要对各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清楚。
结构是否严密,在于上下文的连结。你想回答什么问题,支持什么论点?中心论点是什么?对于自己的中心论点,需要有证据的支持,如果这些证据本身是分论点,必须有相应的次一级证据支持,以此类推,在逻辑上和结构上要有金字塔式的严谨。
第四跟生活经历或者某一方面的经验有关。
很多探讨的意见不一致,有些人逻辑严谨但未必符合事实,因为他个人的经验不足,对事情的认识不够,而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比如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事例:
一位大学生登上火车,见一个老人手执捻珠念念有词。
学生:你还信这些东西?
老人:我信。
学生:去了解了解科学对此的解释吧。
老人:我不懂这方面的科学。
学生:请留下地址,我寄些书给你看吧。
老人递上一张名片,学生接过一看,脸一下子就红了。名片上写着:巴斯德,巴黎科学研究院院长。
在不同的人生节点,往往对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候,持不同意见的对方并非不理解的你的观点,而是在人生经历已经超越你经历的阶段。
对于沟通的对象,即是人的问题,要根据沟通对象的能力、气质、年龄转换自己的语言,对人性要有洞察。比如孔子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便涉及这方面的问题。要体会对方的个人气质与思维方式,设身处地,不可自我。
以上所讨论的沟通体现为沟通双方或多方所表达的便是他们所诉求的,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和个人性格的差异,有相当部分的沟通的显性内容与内心诉求并不一致,所以需要从表面谈话中体会对方的内心意图,这自然是需要了解对方、体察人性。
在此谈一点对沟通的看法。
此处的沟通,更多指的两者或者两者以上的人对一定范围内的问题进行传递、交流与探讨。家人之间、情侣之间的沟通不包含在此谈论范围内,这种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情感慰藉与互相包容。
对于沟通的效果,简单来说,有两点影响:沟通的内容与沟通的对象,简单可以说分为事与人。
对于沟通的内容,即阐述者对自己所阐述内容的组织、整理、认识,这依赖以下几点:
第一在于立场是否中立客观。
比如,不能为了宣泄情绪而发表观点,有时候这种情绪甚至你自己没注意到便站队了,不能为了理想主义而理想主义的发表观点,选择性的筛选信息或选择性失明,不能进行人身攻击等。
第二在于是否有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第三在于语义是否精准,结构是否严密。
语义的是否精准,在于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沟通的双方或者多方不必非要强求一致,但是需要对各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清楚。
结构是否严密,在于上下文的连结。你想回答什么问题,支持什么论点?中心论点是什么?对于自己的中心论点,需要有证据的支持,如果这些证据本身是分论点,必须有相应的次一级证据支持,以此类推,在逻辑上和结构上要有金字塔式的严谨。
第四跟生活经历或者某一方面的经验有关。
很多探讨的意见不一致,有些人逻辑严谨但未必符合事实,因为他个人的经验不足,对事情的认识不够,而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比如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事例:
一位大学生登上火车,见一个老人手执捻珠念念有词。
学生:你还信这些东西?
老人:我信。
学生:去了解了解科学对此的解释吧。
老人:我不懂这方面的科学。
学生:请留下地址,我寄些书给你看吧。
老人递上一张名片,学生接过一看,脸一下子就红了。名片上写着:巴斯德,巴黎科学研究院院长。
在不同的人生节点,往往对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候,持不同意见的对方并非不理解的你的观点,而是在人生经历已经超越你经历的阶段。
对于沟通的对象,即是人的问题,要根据沟通对象的能力、气质、年龄转换自己的语言,对人性要有洞察。比如孔子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便涉及这方面的问题。要体会对方的个人气质与思维方式,设身处地,不可自我。
以上所讨论的沟通体现为沟通双方或多方所表达的便是他们所诉求的,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和个人性格的差异,有相当部分的沟通的显性内容与内心诉求并不一致,所以需要从表面谈话中体会对方的内心意图,这自然是需要了解对方、体察人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