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彩虹,我们却都看不见风。
《不结婚》的第三集,桐岛完成自己的第一串花束,然后带回家给奶奶做礼物。进门的时候,妈妈告诉桐岛,“奶奶今天中午在抱怨,说活得这么长寿真是太抱歉了。”人真是奇怪,好像自己帮助不到任何人时,活着也便就成为累赘。怪不得连一向坚强,视“寂寞”为闺蜜的桐岛,也感叹说“我到底有没有变成对某个人来说必不可少的人呢”。是不是人总是需要被需要,而存在感近乎于零这件事对大部分人来说就等同于生命的尽头,等同于失去活在这个世上的生之意愿?如果有一天发现世上的任何东西都不需要你,你会不会觉得生和死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呢?
而开始接受别人说自己习惯“与寂寞为邻”这件事,大概是同龄人都已经到了不得不找另一半的时候,日常的大部分时间里,也不会再有学生时代一般一群人来作伴,这样的生活方式,必不可免会被外人认定是“寂寞”的。毕业三年,身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有些人似乎转个弯还是和你站在一起,有些人只是回个头就已经和你各奔东西。在异乡什么都要靠自己的情况下,难免和桐岛一样,连寂寞都当成了闺蜜;活得像是不断猎食的豹子,守着自己的地盘固执得无可救药。有的时候,没有办法问自己这样子生活是不是对的,因为生活好像没有给你第二个选择。
今天晚上,我跟婷婷约了在三里屯的Union吃饭。席间,她告诉我自己前些天见了一个台湾来的女人,四十岁了,自己一个人,到处旅行,四海为家。她没有结婚,用她的话来说,那就是:“生活有时候对人并不是公平的,一些东西,有的人有很多很多次机会,但有的人机会可能只有一两次,却还错过了。”然后婷婷就问我,最近身边会不会有很多人结婚。“为什么这么问”,我一边对付着长条的芦笋,一边抬头问她。“我也不知道,但我身边最近有一大拨人结婚,请柬收了一份又一份,好像大家都在赶着做这件事”。我们吃完饭,去星巴克买咖啡豆,她接着说:“爱情这种东西又不是说有就能有的,很多人口中的结婚,只是跟另外一个人凑合着过日子而已。”
我有大半年没写“爱情”这件事了。不是自己写腻了,也不是觉得这个话题被别人写腻了;而是有时候自己问自己“爱”是什么,发现自己也答不上来,好不容易脑海中有了一个看起来靠谱的既定答案,但顷刻间又会被自己全盘推翻,这样写下去,都不知道自己眼中的爱情到底是什么。可能爱情像是一部电影,有些人觉得捧着爆米花看完就足够了,有些人却追求刺激希望是一部动作片,还有些人希望浪漫一点就像在演偶像剧,还有些人自己有足够的故事情节希望是一部剧情片。好比没人能回答一部“电影”到底是什么电影一样;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爱情有着诸多不同的评判标准,所以没有人能够准确说清道明“爱情”究竟是什么。
我陪婷婷走去地铁站的路上,我们还在聊着这个话题。“我们读书的时候,常常有人对我们说,面包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的;面包通过自己的努力的确可以有,但爱情不是,爱情是奢侈品;不,比奢侈品还要高不可攀,奢侈品如果你特别特别想要,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得到;但普天下这么多人渴望着爱情,又有几个人真正得到了呢?”恐怕事实真的是这样,如果说人生需要被揭穿的话,那么大家应该知道的第一句话就是:“面包不一定会有,爱情更是不一定”。诚然,我们从很多书籍或影像中看到“爱情”的果实,但并没有人看过“爱情”的样子。
正如蔡健雅给那英写的那首《长镜头》开篇:“看得见彩虹,我们却都看不见风”。也正因为这样,才觉得可以规划和预见的“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和空洞。“如果能跟寂寞相处,是不是就不会伤害到任何人了呢。”日剧《不结婚》里,在门外睡了一夜的千春,这么问桐岛。我到现在也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我会更明白那位台湾女人说过的话:“生活有时候对人并不是公平的,一些东西,有的人有很多很多次机会,但有的人机会可能只有一两次,却还错过了。”爱情,有时候可能就是凭运气才能搭上的末班车,幸运儿能在最后一刻上车,不够幸运的人,即便觉得遗憾,也无能为力了。
而开始接受别人说自己习惯“与寂寞为邻”这件事,大概是同龄人都已经到了不得不找另一半的时候,日常的大部分时间里,也不会再有学生时代一般一群人来作伴,这样的生活方式,必不可免会被外人认定是“寂寞”的。毕业三年,身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有些人似乎转个弯还是和你站在一起,有些人只是回个头就已经和你各奔东西。在异乡什么都要靠自己的情况下,难免和桐岛一样,连寂寞都当成了闺蜜;活得像是不断猎食的豹子,守着自己的地盘固执得无可救药。有的时候,没有办法问自己这样子生活是不是对的,因为生活好像没有给你第二个选择。
今天晚上,我跟婷婷约了在三里屯的Union吃饭。席间,她告诉我自己前些天见了一个台湾来的女人,四十岁了,自己一个人,到处旅行,四海为家。她没有结婚,用她的话来说,那就是:“生活有时候对人并不是公平的,一些东西,有的人有很多很多次机会,但有的人机会可能只有一两次,却还错过了。”然后婷婷就问我,最近身边会不会有很多人结婚。“为什么这么问”,我一边对付着长条的芦笋,一边抬头问她。“我也不知道,但我身边最近有一大拨人结婚,请柬收了一份又一份,好像大家都在赶着做这件事”。我们吃完饭,去星巴克买咖啡豆,她接着说:“爱情这种东西又不是说有就能有的,很多人口中的结婚,只是跟另外一个人凑合着过日子而已。”
我有大半年没写“爱情”这件事了。不是自己写腻了,也不是觉得这个话题被别人写腻了;而是有时候自己问自己“爱”是什么,发现自己也答不上来,好不容易脑海中有了一个看起来靠谱的既定答案,但顷刻间又会被自己全盘推翻,这样写下去,都不知道自己眼中的爱情到底是什么。可能爱情像是一部电影,有些人觉得捧着爆米花看完就足够了,有些人却追求刺激希望是一部动作片,还有些人希望浪漫一点就像在演偶像剧,还有些人自己有足够的故事情节希望是一部剧情片。好比没人能回答一部“电影”到底是什么电影一样;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爱情有着诸多不同的评判标准,所以没有人能够准确说清道明“爱情”究竟是什么。
我陪婷婷走去地铁站的路上,我们还在聊着这个话题。“我们读书的时候,常常有人对我们说,面包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的;面包通过自己的努力的确可以有,但爱情不是,爱情是奢侈品;不,比奢侈品还要高不可攀,奢侈品如果你特别特别想要,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得到;但普天下这么多人渴望着爱情,又有几个人真正得到了呢?”恐怕事实真的是这样,如果说人生需要被揭穿的话,那么大家应该知道的第一句话就是:“面包不一定会有,爱情更是不一定”。诚然,我们从很多书籍或影像中看到“爱情”的果实,但并没有人看过“爱情”的样子。
正如蔡健雅给那英写的那首《长镜头》开篇:“看得见彩虹,我们却都看不见风”。也正因为这样,才觉得可以规划和预见的“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和空洞。“如果能跟寂寞相处,是不是就不会伤害到任何人了呢。”日剧《不结婚》里,在门外睡了一夜的千春,这么问桐岛。我到现在也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我会更明白那位台湾女人说过的话:“生活有时候对人并不是公平的,一些东西,有的人有很多很多次机会,但有的人机会可能只有一两次,却还错过了。”爱情,有时候可能就是凭运气才能搭上的末班车,幸运儿能在最后一刻上车,不够幸运的人,即便觉得遗憾,也无能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