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审稿人
原文转自科研经验网,http://www.hipaper.net/894。
因为自己最近收到审稿邀请,在准备之中看到这篇文献,觉得很不错,中肯而有用,特此备案。
1.作为审稿人,对于国内外的论文理论上讲应该做到一视同仁。但作为中国人,实际情况可能不一样。海内外的中国人审稿人以及是否在国内受高等教育中国人审稿人对待来自国内稿件在身高前会有不同的心态。我相信许多国内审稿人是很公正的和善意的,会在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的同时给同胞一次机会。我一般是按这一原则作的。当然,对待国外稿件基本也是如此。
2.如其说决定论文接受与否的“生死权”在主编或责任辑辑,不如说论文是否接受取决于审稿人的评语和建议。大多数情况,编辑会视审稿评语、意见和建议来决定是否给作者机会或直接接收或拒绝。但有时,某个审稿人在评语中对论文有较高的评价,但却建议拒稿。此时,编辑会综合参考其他审稿人意见来决定。在我的“半月谈”帖子里专门谈到类似情况。反之亦然,有些审稿人在评语里提了许多”critical”甚至”fatal”意见,但却建议“revision”。编辑往往会根据其经验、杂志要求和其他编辑的评语作出拒稿的决定。毕竟,有些审稿人只是“专家”,不一定有足够的能力来判断“该论文”是否应在“该杂志”发表。(有些论文投1份的杂志,我会建议”accept, or minor revision”,但投5分的杂志,我会”reject”。) 不管编辑如何决定,大多数杂志都会通知审稿人审稿结果(这是国内很多杂志作不到的)。
相信坛子里有很多兄弟有审稿的经历,希望谈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供大家交流。
先谈谈我的:
大约是今年8月份接到Cardiovascular drug reviews 的Email说我进入他们的审稿专家数据库,要求我在他们网站上注册。当时很惊奇,我不过是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怎么知道我的。想来想去只可能是我一篇文章已经出网络版被他们看到,于是就注册了。
很快他们给我发了一篇综述的摘要给我看,问我是否愿意审这篇稿子,这篇综述跟我发表的文章属于同一各领域,我就同意了。于是系统自动把稿子发到我邮箱。一看文章,我头大了。这篇综述,是Invited Review,作者是这一领域真正的专家,我的文章好几篇重要的参考文献都是他写的。综述写的几乎是天衣无缝,我懂的他都懂,我不懂的他也懂,而且作者是地道的英国人,英语写的更是无懈可击,我连文字的错误的挑不出。本想给个”不需要修改接受”,但总觉得这样太没水平了,于是反复的读了很多遍,总算找到综述对一个方面的内容没有涉及,于是建议作者增加这一方面的内容。为了说明这方面内容的重要性,我写了很大一段,并且引用了十篇参考文献(最近进一步阅读了文献发现我写的这一大段仍然不够深入,学海无涯啊!),惴惴不安的把审稿意见上传。上传后每天上网看编辑意见和作者是否有回复,是否接受我的意见,似乎不是在审稿,而是投稿。编辑要求作者minor revision,同时把两个审稿人的意见返回作者,我也看到了另一个审稿人的意见,仅仅对作者对某一个研究的解读提了点意见。最后,看到了作者的回复,接受我的意见,增加我要求他增加的内容。
看到作者的回复,心里有一种考试通过的感觉。毕竟,审稿人在品评作者稿件的同时,自己的学术水平也摆在作者的面前,接受作者的品评。
这就是我第一次审稿的经历。体会:
1.必需认真对待,从小的方面说,这体现了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从大了说,这关系到中国学者的声誉。(似乎太拔高了,呵呵)
2.必需全面的掌握相关文献,才能对作者的文章给出有品味的评价,并提出有价值的意见。
3.国外的综述(大多是该领域大牛写的)在文献的全面掌握,对该领域发展方向的把握,提供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原非国内综述可比。
4.国际期刊与国内期刊审稿人选择的不同,国内期刊关键要你是牛人(教授,博导,院长……),而不管你懂不懂。国际期刊要的是了解这一领域的人,不论你是否是牛人。因此,给国际期刊审过稿也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
1.和许多审稿者一样,第一次审稿是帮我在国外的博士导师。当时他给我一篇投给J Med Microbiol与我课题相关的文章,要我审。我提出了一些建议给他,但当时并不知道如何写审稿意见。 后来,结果如何就不得而知。发了第一篇论文后不久收到Am J Gastroenterol的审稿邀请,当时真不敢相信,那时我博士都还没有毕业。后来,发的文章多了,邀请审稿的杂志也不断增加。当时,没有电子网络系统,都靠邮寄。所以,我得以保存许多有杂志审稿邀请信函。目前,我审过稿的杂志包括Gastroenterology, Gut, J Infect Microbiol, Clin J Microbiol, Cancer Research, Oncogene, 等20多家胃肠、感染性疾病、微生物及肿瘤杂志。
2. 国外杂志选择审稿人,主要看你的专长及学术贡献(EXPERTISE AND CONTRIBUTION)。世界学术知名人士肯定是他们的首选,但这些“牛”人日理万机,不会轻易给杂志审稿。他们除了临床、科研、学术及教学外,有些本身是某杂志的编辑(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等),还有些是一些制药公司的顾问。一般而言,国外专家比较看重“诚信”,如果答应审稿,他们会认真去做并及时完成,否则会推辞审稿邀请。因此,除非是很“牛”的杂志,“牛”人一帮不会给一般杂志审稿。这样便给许多刚出茅炉的学者机会。对于国内学者来说,大多数国内”牛“人在国际上默默无闻,而现在许多博士、博士后的学术水平和英文水平并不亚于他们的导师,而且往往以第一作者发文章,所以他们收到的审稿邀请并不一定少于他们的导师。
3. 成为审稿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科研和学术水平的认可。有些杂志会在其杂志鸣谢审稿人(每年最后一期),有些没有任何“表示”。更不用说“审稿费”。 就杂志而言,审稿人担任的无非是“裁判”的作用,目的是提高杂志的质量。成为审稿人,可以说是一种荣誉。是否有助于自己今后文章的发表我不得而知,除非你进入编委会。但不是每一位都可以进入杂志编委会的,能成为编辑或副主编、主编的更微乎及微。(本人有幸成为一家杂志的副主编和两家杂志的编委。)我的体会是,成为审稿人,既不可“受宠若惊”,也不要“沾沾自喜”。
4. 审稿本身的目的是提高杂志质量,所以,审稿人应在论文的各个方面把关,包括课题的创新性、实验设计合理性、方法及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对结果解释和讨论的逻辑性。英文语言虽不是审稿人关注的首要问题,但许多审稿人会因英文语言(不知所云)不放弃审稿,直接建议作者改进语言后再审。否则,或有许多误会(MISUNDERSTANDING)。
5.如何审稿,见仁见智。世上没有完美的文章。仔细读读,再“牛”的作者,其论文也有不足之处。我曾审过Helicobacter主编的文章,同样提出许多建议和意见。所以,只要是你的专业,经过认真阅读,你一定能找到不足或需改进的地方。我迄今给20多家杂志近百篇文章审过稿,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出Comments. 我也发了近150篇文章,只有一个审稿人给过我的评语是“近乎完美”“This paper cannot be improved better as it is almost perfectly writen”。那是篇发在Am J Gastroenterol 上的论著。其实,我都知道那篇文章还是有欠缺的。否则, Gasteroenterology不会拒稿。
1。 当你收到审稿邀请时,一定要知道你对文章的内容是否了解,否则不要接受邀请。审稿一定要懂文章,千万不要不懂装懂。
2。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题目要反映文章的目的和结论,方法和结果要围绕目的、支持结论。参考文献支持文章的每一论断和方法。作为审稿人,一定要像读一篇故事一样阅读全文。
3。绝大多数文章都有发表价值,只是杂志的级别不同。同一篇文章对于级别很高的杂志,我可能建议“reject”,但对于较低的杂志,我可能在指出不足并尽量给出修改意见的同时建议“accept with (major or minor) revision”。
4。审稿措辞因人而异。本人应该属于“温和型” 。所以一般比较委婉。我认为,我与作者素不相识,不应带有任何成见或偏见。
5。一般论文较多的问题包括在导言或方法中未给出专业术语定义或对专业术语描述不够(许多作者认为读者应该理所当然知道)、前后文专业术语或概念不一致、方法交代不全(结果便“无中生有”)、结论超出结果能支持的范围(即夸大文章意义)、参考文献太陈旧等。 当然,英文语言是非英语国家的通病。
一个合格的审稿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自己的一点见解,希望大家补充:
1.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与品德。我认为这是首要的。听人说过,有审稿人接了自己领域的稿件,感觉不错,把别人的稿件压着,自己加紧工作赶制论文,呵呵,这实在是让人无话可说。
2.不一定要有名气(有名气当然更好),但一定要有水平。因为很多在干着具体工作的人(比如硕士博士),他们在某些领域,更能知晓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本专业领域,能掌握前沿的研究动态,而且对相关的领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3.具有良好的文献检索能力,这点就不用说了吧?人家抄了别的地方一篇论文(或者翻译),你自己都不知道,那岂不是笑话?还有就是大段的摘抄,把两三个人的论文拼凑成自己的东西。这样的论文,你应该在审稿时点出来,取舍交给编辑处理。
4.具有很强的文献阅读能力。审一篇稿子,有的时候不亚于写一篇综述,你要把相关领域的研究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给人一个合适的评价。不然,看不出人家论文的重点和创新来,一味的说好和说坏,最终是会站不住脚的
5.具有很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排除有人理论水平很高,能够给人指点江山但自己写作不行的人(就像是一个到处叫的公鸡),但是我始终感觉,如果要评价别人下的蛋,最好是自己下过蛋,而且下水平很高的蛋(当然就是像母鸡了)。
参加过几次国际会议,也来说几句吧
1. 从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数来说,现在中国人应该要比过去多点了,这一点我想应该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同。但是在国际会议上,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台下的看客,能在台上进行大会发言的人很少,更不要说主持某一个主题的session了。
2.刚才楼上有人说拿着poster去灌水,其实有水可灌还算好的了。有相当一部分人连水都没有带,赤裸裸的就直接去了,这些人很多是药厂赞助的。
3.楼上说的药厂赞助游玩的事情不是个别现象,甚至成了潜规则了。如果有该厂家的卫星会,医药代表就会一大早把你安排到会场听课;如果是别的厂家的卫星会,很快就带你去到处逛了。国外参会代表有没有这种赞助游玩的形式,我不清楚。但从会场的表现看,很少看到老外一窝蜂大批离场的情况。
4、其实去多少人参加会议是其次,关键是去参加会议人员的素质。如果国际会议上有我们中国人主持会议,哪怕参加会议的就只有这1个人,我都觉得很光彩。如果去的都是看客,就算一半都是中国人,那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去了还不好好听课,不珍惜这样国际交流的机会,到处游山玩水,甚至带来一些不光彩的表现,有意思吗?
5.借此机会,我想说的是,去参加国际会议,尽量争取Oral presentation,至少要有poster。实在不行,就好好的做一个听众,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积极交流,别真的把自己当作一个过客了。
因为自己最近收到审稿邀请,在准备之中看到这篇文献,觉得很不错,中肯而有用,特此备案。
1.作为审稿人,对于国内外的论文理论上讲应该做到一视同仁。但作为中国人,实际情况可能不一样。海内外的中国人审稿人以及是否在国内受高等教育中国人审稿人对待来自国内稿件在身高前会有不同的心态。我相信许多国内审稿人是很公正的和善意的,会在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的同时给同胞一次机会。我一般是按这一原则作的。当然,对待国外稿件基本也是如此。
2.如其说决定论文接受与否的“生死权”在主编或责任辑辑,不如说论文是否接受取决于审稿人的评语和建议。大多数情况,编辑会视审稿评语、意见和建议来决定是否给作者机会或直接接收或拒绝。但有时,某个审稿人在评语中对论文有较高的评价,但却建议拒稿。此时,编辑会综合参考其他审稿人意见来决定。在我的“半月谈”帖子里专门谈到类似情况。反之亦然,有些审稿人在评语里提了许多”critical”甚至”fatal”意见,但却建议“revision”。编辑往往会根据其经验、杂志要求和其他编辑的评语作出拒稿的决定。毕竟,有些审稿人只是“专家”,不一定有足够的能力来判断“该论文”是否应在“该杂志”发表。(有些论文投1份的杂志,我会建议”accept, or minor revision”,但投5分的杂志,我会”reject”。) 不管编辑如何决定,大多数杂志都会通知审稿人审稿结果(这是国内很多杂志作不到的)。
相信坛子里有很多兄弟有审稿的经历,希望谈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供大家交流。
先谈谈我的:
大约是今年8月份接到Cardiovascular drug reviews 的Email说我进入他们的审稿专家数据库,要求我在他们网站上注册。当时很惊奇,我不过是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怎么知道我的。想来想去只可能是我一篇文章已经出网络版被他们看到,于是就注册了。
很快他们给我发了一篇综述的摘要给我看,问我是否愿意审这篇稿子,这篇综述跟我发表的文章属于同一各领域,我就同意了。于是系统自动把稿子发到我邮箱。一看文章,我头大了。这篇综述,是Invited Review,作者是这一领域真正的专家,我的文章好几篇重要的参考文献都是他写的。综述写的几乎是天衣无缝,我懂的他都懂,我不懂的他也懂,而且作者是地道的英国人,英语写的更是无懈可击,我连文字的错误的挑不出。本想给个”不需要修改接受”,但总觉得这样太没水平了,于是反复的读了很多遍,总算找到综述对一个方面的内容没有涉及,于是建议作者增加这一方面的内容。为了说明这方面内容的重要性,我写了很大一段,并且引用了十篇参考文献(最近进一步阅读了文献发现我写的这一大段仍然不够深入,学海无涯啊!),惴惴不安的把审稿意见上传。上传后每天上网看编辑意见和作者是否有回复,是否接受我的意见,似乎不是在审稿,而是投稿。编辑要求作者minor revision,同时把两个审稿人的意见返回作者,我也看到了另一个审稿人的意见,仅仅对作者对某一个研究的解读提了点意见。最后,看到了作者的回复,接受我的意见,增加我要求他增加的内容。
看到作者的回复,心里有一种考试通过的感觉。毕竟,审稿人在品评作者稿件的同时,自己的学术水平也摆在作者的面前,接受作者的品评。
这就是我第一次审稿的经历。体会:
1.必需认真对待,从小的方面说,这体现了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从大了说,这关系到中国学者的声誉。(似乎太拔高了,呵呵)
2.必需全面的掌握相关文献,才能对作者的文章给出有品味的评价,并提出有价值的意见。
3.国外的综述(大多是该领域大牛写的)在文献的全面掌握,对该领域发展方向的把握,提供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原非国内综述可比。
4.国际期刊与国内期刊审稿人选择的不同,国内期刊关键要你是牛人(教授,博导,院长……),而不管你懂不懂。国际期刊要的是了解这一领域的人,不论你是否是牛人。因此,给国际期刊审过稿也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
1.和许多审稿者一样,第一次审稿是帮我在国外的博士导师。当时他给我一篇投给J Med Microbiol与我课题相关的文章,要我审。我提出了一些建议给他,但当时并不知道如何写审稿意见。 后来,结果如何就不得而知。发了第一篇论文后不久收到Am J Gastroenterol的审稿邀请,当时真不敢相信,那时我博士都还没有毕业。后来,发的文章多了,邀请审稿的杂志也不断增加。当时,没有电子网络系统,都靠邮寄。所以,我得以保存许多有杂志审稿邀请信函。目前,我审过稿的杂志包括Gastroenterology, Gut, J Infect Microbiol, Clin J Microbiol, Cancer Research, Oncogene, 等20多家胃肠、感染性疾病、微生物及肿瘤杂志。
2. 国外杂志选择审稿人,主要看你的专长及学术贡献(EXPERTISE AND CONTRIBUTION)。世界学术知名人士肯定是他们的首选,但这些“牛”人日理万机,不会轻易给杂志审稿。他们除了临床、科研、学术及教学外,有些本身是某杂志的编辑(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等),还有些是一些制药公司的顾问。一般而言,国外专家比较看重“诚信”,如果答应审稿,他们会认真去做并及时完成,否则会推辞审稿邀请。因此,除非是很“牛”的杂志,“牛”人一帮不会给一般杂志审稿。这样便给许多刚出茅炉的学者机会。对于国内学者来说,大多数国内”牛“人在国际上默默无闻,而现在许多博士、博士后的学术水平和英文水平并不亚于他们的导师,而且往往以第一作者发文章,所以他们收到的审稿邀请并不一定少于他们的导师。
3. 成为审稿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科研和学术水平的认可。有些杂志会在其杂志鸣谢审稿人(每年最后一期),有些没有任何“表示”。更不用说“审稿费”。 就杂志而言,审稿人担任的无非是“裁判”的作用,目的是提高杂志的质量。成为审稿人,可以说是一种荣誉。是否有助于自己今后文章的发表我不得而知,除非你进入编委会。但不是每一位都可以进入杂志编委会的,能成为编辑或副主编、主编的更微乎及微。(本人有幸成为一家杂志的副主编和两家杂志的编委。)我的体会是,成为审稿人,既不可“受宠若惊”,也不要“沾沾自喜”。
4. 审稿本身的目的是提高杂志质量,所以,审稿人应在论文的各个方面把关,包括课题的创新性、实验设计合理性、方法及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对结果解释和讨论的逻辑性。英文语言虽不是审稿人关注的首要问题,但许多审稿人会因英文语言(不知所云)不放弃审稿,直接建议作者改进语言后再审。否则,或有许多误会(MISUNDERSTANDING)。
5.如何审稿,见仁见智。世上没有完美的文章。仔细读读,再“牛”的作者,其论文也有不足之处。我曾审过Helicobacter主编的文章,同样提出许多建议和意见。所以,只要是你的专业,经过认真阅读,你一定能找到不足或需改进的地方。我迄今给20多家杂志近百篇文章审过稿,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出Comments. 我也发了近150篇文章,只有一个审稿人给过我的评语是“近乎完美”“This paper cannot be improved better as it is almost perfectly writen”。那是篇发在Am J Gastroenterol 上的论著。其实,我都知道那篇文章还是有欠缺的。否则, Gasteroenterology不会拒稿。
1。 当你收到审稿邀请时,一定要知道你对文章的内容是否了解,否则不要接受邀请。审稿一定要懂文章,千万不要不懂装懂。
2。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题目要反映文章的目的和结论,方法和结果要围绕目的、支持结论。参考文献支持文章的每一论断和方法。作为审稿人,一定要像读一篇故事一样阅读全文。
3。绝大多数文章都有发表价值,只是杂志的级别不同。同一篇文章对于级别很高的杂志,我可能建议“reject”,但对于较低的杂志,我可能在指出不足并尽量给出修改意见的同时建议“accept with (major or minor) revision”。
4。审稿措辞因人而异。本人应该属于“温和型” 。所以一般比较委婉。我认为,我与作者素不相识,不应带有任何成见或偏见。
5。一般论文较多的问题包括在导言或方法中未给出专业术语定义或对专业术语描述不够(许多作者认为读者应该理所当然知道)、前后文专业术语或概念不一致、方法交代不全(结果便“无中生有”)、结论超出结果能支持的范围(即夸大文章意义)、参考文献太陈旧等。 当然,英文语言是非英语国家的通病。
一个合格的审稿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自己的一点见解,希望大家补充:
1.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与品德。我认为这是首要的。听人说过,有审稿人接了自己领域的稿件,感觉不错,把别人的稿件压着,自己加紧工作赶制论文,呵呵,这实在是让人无话可说。
2.不一定要有名气(有名气当然更好),但一定要有水平。因为很多在干着具体工作的人(比如硕士博士),他们在某些领域,更能知晓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本专业领域,能掌握前沿的研究动态,而且对相关的领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3.具有良好的文献检索能力,这点就不用说了吧?人家抄了别的地方一篇论文(或者翻译),你自己都不知道,那岂不是笑话?还有就是大段的摘抄,把两三个人的论文拼凑成自己的东西。这样的论文,你应该在审稿时点出来,取舍交给编辑处理。
4.具有很强的文献阅读能力。审一篇稿子,有的时候不亚于写一篇综述,你要把相关领域的研究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给人一个合适的评价。不然,看不出人家论文的重点和创新来,一味的说好和说坏,最终是会站不住脚的
5.具有很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排除有人理论水平很高,能够给人指点江山但自己写作不行的人(就像是一个到处叫的公鸡),但是我始终感觉,如果要评价别人下的蛋,最好是自己下过蛋,而且下水平很高的蛋(当然就是像母鸡了)。
参加过几次国际会议,也来说几句吧
1. 从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数来说,现在中国人应该要比过去多点了,这一点我想应该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同。但是在国际会议上,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台下的看客,能在台上进行大会发言的人很少,更不要说主持某一个主题的session了。
2.刚才楼上有人说拿着poster去灌水,其实有水可灌还算好的了。有相当一部分人连水都没有带,赤裸裸的就直接去了,这些人很多是药厂赞助的。
3.楼上说的药厂赞助游玩的事情不是个别现象,甚至成了潜规则了。如果有该厂家的卫星会,医药代表就会一大早把你安排到会场听课;如果是别的厂家的卫星会,很快就带你去到处逛了。国外参会代表有没有这种赞助游玩的形式,我不清楚。但从会场的表现看,很少看到老外一窝蜂大批离场的情况。
4、其实去多少人参加会议是其次,关键是去参加会议人员的素质。如果国际会议上有我们中国人主持会议,哪怕参加会议的就只有这1个人,我都觉得很光彩。如果去的都是看客,就算一半都是中国人,那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去了还不好好听课,不珍惜这样国际交流的机会,到处游山玩水,甚至带来一些不光彩的表现,有意思吗?
5.借此机会,我想说的是,去参加国际会议,尽量争取Oral presentation,至少要有poster。实在不行,就好好的做一个听众,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积极交流,别真的把自己当作一个过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