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记]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想》读记

杨向奎先生是我国“屈指可数的经学专家”,早年曾受教于顾颉刚、傅斯年、钱穆诸前辈,被誉为“史学界一代宗师”。我于经学是门外汉。近日读了杨先生的著作《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受益匪浅,故作此读记。 [[缘起]] 为什么要研究“大一统的思想”呢? 杨先生说,“大一统义倡自《公羊》,汉末何休发扬光大之,千百年来此义深入人心,变成我国民族间之凝聚力,都是炎黄子孙,华夏文明,始终应当一统。魏晋以后,政权分崩,实不一统,但任何一族之当道者,都以一统为己任而以炎黄之后自负。”(《序言》,p.1) 杨先生又说,“大一统的思想,三千年来浸润着我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凝聚力。这种力量的渊泉,不是狭隘的民族观念,而是内容丰富,包括有政治经济文化各要素在内的实体。而文化的要素更占有重要地位。”(p.264) 当然,要讲统一必先讲分殊。无分殊则无统一。 [[分殊:中国/诸夏/四方]] 宗周一统的分殊层次即为:“中国”、“诸夏”与“四方”。 ➢ “中国”,即王都所在,乃天下之中心。 ➢ “诸夏”,为属于相同文化类型的国家。 ➢ “四方”,包括有商及东夷及原来宗周之同盟国。 《诗》云:“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 杨先生指出,“《公羊》中的‘中国’、‘夏’与‘夷狄’,不是狭隘的种族概念,它定义于政治与文化的水平,夷狄可进为‘中国’,华夏可退为夷狄”(p.65),“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p.133)。 又指出,“‘华夏’本身也不是单一的民族集团,而是多民族的复合体。......虞、夏、商、周四代构成了华夏族,孕育着灿烂的华夏文明。”(p.3)“它不是狭隘的民族意识,也不是并吞一切的大民族意识,它是民族意识的升华,它是一种标准,一种水平,......达标者为中国为华夏,落伍者为夷狄、为野蛮;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华夏!”(p.6) 何休《解诂》说:‘中国所以异于夷狄者,以其能尊尊也。”(p.66)——杨向奎先生称许道:“这是《公羊》之最胜义,而何休发挥得当,两千年来,何休为《公羊》之第一解人,其功在董仲舒之上。”(p.66) 既有分殊,也必要求统一,但何为一“统”、统为何“一”实是问题之关键。统,纪纲之谓也。“正统,天统之义,实渊源有自。”(p.193)“渊源有自”很重要,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权威的合法性来源,或政治的正当性原则,故必须“有威可畏,有仪可象”。“统为何一”实则就是历史哲学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理想的问题。这个作为目标的“一”上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涵义的“统”。所以,先谈目标“一”:大同/小康,再谈不同涵义的“统”:大一统/一统 [[大同/小康]] ➢ 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杨先生说:“大道’即理想世界,这是无阶级社会,当属原始氏族社会”(p.41) ➢ 所谓“小康”——“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杨先生又说:“ '大道既隐’而有小康。......自禹汤文武周公起为‘小康’,这是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p.40) [[大一统/一统]] ➢ 所谓“大一统”——杨先生说,“大一统应与大同结合,它是无阶级社会中的礼乐文明。在《公羊》中大一统的境界是‘王者无外’”(p.46)杨先生认为,公羊学派最主要的理论是大一统。 ➢ 所谓“一统”——杨先生说,“‘一统’需要一强有力的中央,中央君主掌握赏罚的大权,是谓‘二柄’,或‘六柄’、‘八柄’。......但在大一统的思想体系中却不如此,《公羊》虽属齐学不尚兵刑而尚文教”(p.34)“一统而排斥‘夷狄’,只能是‘小一统’,《公羊》的理想是大一统”(p.67)“荀子的一统天下也不是大同,这是一统,不是大一统”(p.46) 圣人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诚哉斯言。正因道不相同,人亦分出等差。《荀子·儒效》篇即从荀子齐学角度将儒者分为几类。荀子说,“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荀子·儒效》)大家有空可对号入座。 [[俗儒/雅儒/大儒 = 略法先王/法后王/法先王]] ➢ [[俗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 [[俗儒]]“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是俗儒者也。”(《荀子·儒效》)——“俗儒如子思、孟轲,‘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p.44)“孟子所描绘的只是一个温饱的社会,尚不及‘小康’,所以荀子批评他是‘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 ➢ [[雅儒]]“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荀子·儒效》)——“雅儒近于法家,‘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p.44) ➢ [[大儒]]“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征也。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仲尼、子弓是也。......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今持古,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是大儒者也。”(《荀子·儒效》) 概言之,荀子的意思是说,“法后王可以小康,法先王可以大同,而‘略法先王’,尚不及雅儒之小康,只是俗儒之温饱社会而已。”(p.45)“法先王本是荀子的理想,是‘大儒之效’;在现实政治上他虽然主张‘法后王’,这是不得已,因为后王之灿烂者也只能‘小康’。”(p.44) [[儒法之变:周礼在鲁/周礼在齐]] ➢ 杨先生说,“‘周礼在鲁’,是儒家的正统派,以孟子为代表;‘周礼在齐’,是新兴的儒家,有法家色彩,以荀子为代表,《公羊》为齐学,《周礼》亦为齐学。《周礼》提倡一统,而《公羊》主张大一统。” ➢ “《公羊》和《周礼》虽然在经学上分为今、古,也只是经学上的问题,在政治主张上,两书都有大一统的要求,《公羊》在理论上阐述,而《周礼》在制度上说明,一文一质,正好是相辅相成,两者也同为齐学。但他们都是在不清算旧基础上建立新的一统,以致有时自相矛盾,而无法解脱。”(p.73)——“在旧的基础上,也就是在诸侯林立的基础上建立新一统,新王而旧基础,是没法建立大一统的。”(p.74) ➢ “法家与公羊本相近,公羊为齐学;齐学、鲁学同属儒家,鲁学遵传统,齐学贵创新,新的儒家遂多法家气息,公羊如此,荀子如此,......汉代公羊大师董仲舒亦复如此。”(p.59-60) ➢ “《公羊》与《左传》之原则有别,《公羊》原则是传统,而《左传》则迁就实际。”(p.69) [[公羊学派:集齐、鲁学派之大成,形成“中国的历史哲学体系”]] 杨先生说:“我们可以说《公羊》思想集齐鲁两派之大成,立大一统是齐学一统学说之发展,而尚文教是鲁学传统的礼乐文明。”(p.35) ➢ “中国的史学在世界上堪称首屈一指,......我们不仅有发达的史学,还有完整的历史哲学体系,主要表现在公羊学派的理论上。......在历史哲学上,影响最大的是《公羊传》。”(见《后记》) ➢ 大一统的学说及‘张三世’的理论是公羊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所在,“公羊学始终以为理想的天下是大一统,未来的天下一定是大一统”(p.219) ➢ 杨先生说,“《周礼》、《仪礼》表现了宗周以来的礼乐文明,......其中《礼运》一篇,经清末康有为以之与《公羊》三世学说相结合,其中之大同学说,遂为大一统思想之极致”(p.39) ➢ “公羊学派的历史哲学决定他们的政治理论”(p.137)。 杨先生是这样分析公羊学说生发的时代背景的——“由宗周的宗法领主逐渐过渡到地主封建社会,宗法削弱了,封建贵族体系趋于瓦解,是公羊学派发生的历史背景,因之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既有新兴阶级的思想意识,旧的宗法领主制度又仍在他们的头脑中萦回,于是他们在徘徊,在反顾,......”(p.132) [[沿革:汉武帝时代——董仲舒]] 武帝是“一位雄心勃勃,要恢复三代之治的人。”(p.87)“董仲舒一策的核心是劝武帝更化,以达到礼乐文明的‘三代’世界。”(p.95)杨先生指出,“董仲舒思想有时近于巫”(p.268),“董氏迂腐而近于巫”(p.95),但同时指出“其对策中的教化理论实多精彩”(p.268)。 ➢ “在秦以前,私人讲学盛行而国学不张,董仲舒之重视大学教育以养士,实属卓见。”(p.98)“大学教育为了养士,而养士为了选贤,选贤为了充实各级政府,改良政治。”(p.98) ➢ “致君尧舜始终是封建社会有为的政治家之最高目标,这是良性循环,从根本处着手,在任何一个社会,任何时代,欲求政治上的清明,都必从‘选士’开始,不选而任,贵者世袭,未有不亡者!而选才出自教育,教育为立国之本。”(p.98) “《春秋》三传,自汉以后,立在学宫,传与经合,结为一体。魏晋以后,经师为之解说,注以解经传,而疏不破注。权威之地位既定,三传虽有今古之分,互相水火,其权威地位,从未动摇。”(p.172) “汉代始终是儒法并用的天下”(p.68) [[沿革:汉末——何休]] “何休是为前期公羊学派作总结的人,......先秦公羊学本来是新兴地主阶级思想意识的反映,而新兴地主阶级和过去的宗法贵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公羊学派的历史哲学能向前看,但有时回顾,未免徘徊于两者间,法后王而好古。......东汉社会发展到一个更新的阶段,世族地主出现了,新兴力量变作旧的堡垒,原来公羊所鼓吹的大一统,有被抛弃的危险了,因为世族豪门都是割据诸侯的候补者。《白虎通》的出现,使公羊学走上背叛自己的路。......何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公羊春秋》义法的总结,这总结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因而只能是书面上的总结,无现实意义。不过他究竟保存了公羊学派的精华,这是在我国古代少有的历史哲学,在后来的长期封建社会内,当地主阶级无路的时候,他们又想到公羊,想到何休。清代乾嘉以来,公羊学派复兴的原因,根源在此。”(p.145-146) “汉末在何休时代,今古文经学合流,而佛教传入,道教形成。儒家经学在思想意识方面已不能发挥巨大作用,逐渐从统治思想地位退而潜流于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俱有大师,而儒家经学虽不寂寞,却步入训诂注疏,沿汉末服郑的道路前进。......经学注疏,短于思想而长于名物制度,但亦为唐宋经学之‘正义’工作奠定基础。”(p.147) [[沿革:汉末——郑玄]] “东汉末年,政治上日趋腐败,世族割据,农民起义蜂起,但学术事业颇为繁荣,这是战国百家争鸣后,又一个繁盛时期”(p.141)“郑玄是汉末汉学大师,他的渊博的学识,求实的作风,为后代经师注疏事业建立下坚实的基础”(p.141) [[沿革:魏晋南北朝]] “东汉以后,今文经学(公羊学)若潜流地下,默默无闻。” [[沿革:隋唐]] “在唐宋经解中,渗透佛玄思想,遂有理学之萌芽。理学由萌芽而结硕果,于是中国哲学再次出现高峰。”(p.147) [[宋]] “时至北宋,‘春秋学’兴,理学家重视之,以其伦理讲历史,用历史证伦理。而当时四夷交侵,尊王攘夷之说,刻不容缓。”(p.172)然而,“宋代学者虽重《春秋》,但不主《公羊》而别作新传。”(p.203) [[明]]? [[清]] ➢ 清初顾炎武,“他治音韵朴学所以通经,通经所以致用,他的《日知录》的目的即在于此。他不是一位脱离实际的小学家,他是由小学以上达。但后来的朴学家包括段氏与二王,并没有这种思想,也没有这样做过。”(p.233) ➢ “至清代当乾、嘉朴学发皇,垄断一时的时候,公羊学派亦若奇峰突起。”(p.203) ➢ “龚自珍也主张正名,......他的正名不同于先秦诸子,却来自清代的朴学,以考据方法正名,......龚自珍要求去掉空谈之聪明,受拙朴之迂回,物物名名,不使有遁。......他要通过训诂小学以明名物之本原而达到正名的目的。” ➢ “清代朴学,继承了汉末传统,一反明末浮夸不实作风,走向平实,使汉学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峰,但时代已变,朴学脱离现实更远,而公羊复兴,于是维新变法之声起,《公羊》为清末改革者立法矣。”(p.141) ➢ “鸦片战争后,公羊派风起云涌,谈改制,谈变法,都是在公羊学中找方案”(p.219) ➢ “至康有为出,在他的理论中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色彩,但他称之为‘大同世界’。”(p.221)“康有为究竟失败了,但他的思想体系完整而恣肆,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是杰出的,在中国经学史上,是一个光辉的总结。”(p.274) 注:引文均出自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