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荫路
五月的天,热得很,难得起早,最近总是夜里三四点睡,中午才醒。这样似乎已经很久了,还在上学时就如此。今天本来应该去上课,但忽然起了兴致,看外面大好的时光,想去有水的地方,其实也没决定到哪里去,想想不如海河吧。可谁知刚从地铁站出来,就后悔了,晒得无处遁形,沿河散步显得艰难,最终还是得找个凉快的地方躲躲。想起附近有家小咖啡馆,两年前在那里还立过誓言,写过“血书”,要出走,到底是孩子气的,记得是深秋,正赶上下雨,也是无处可去。
从解放桥往商业街那边走着,又看到了几个围栏和挖掘机,长春路这边五六年前路过时,印象中已经开始动了,商户搬离,腾出了空房,留下了像是拍电影的道具。可如今真是所剩无几,电影,大概到底也没有拍吧。正想着,眼前出现了一座联排别墅,衰退的暗红,却因周围的废墟而明亮了起来。第三栋门口放了个很长的沙发,一位叔叔坐着,报纸、茶缸是必不可少的陪伴。他旁边开了个窗口,是小卖部,挂着一串串的冰棍儿包装纸,大部分褪了色,脏,有些似不常见的旧款。探头一望,白瓷砖围的墙,四周堆着各色的烟盒,迎面一块老式金边挂表,方形圆角,一台淡绿色冰箱,比人矮,有“TOSHIBA”的标。这时沙发上的男子起身进屋,原来他就是店主。我买了根菠萝蜜,走时又望了望门口的狗,黑白的毛发凌乱不堪,蜷在地上,又脏又懒,但懒,意味着那一刻的享受。这里大概可以算个孤岛。
一根冰棍儿就是我与这老房能产生的唯一联系了,假借交易的空当,默默地看着。还有身边的路人。推着自行车的大爷,车筐里是新栽的植物,一株细长的点绿。一个小男孩儿骑在爷爷的肩上,旁边跟着他的奶奶,两个老人穿得破旧,像是裹了几十年的尘土,但他们高兴,笑着。一个民工在一车苹果前驻足,却只挑了一个,卖水果的大叔并不生气,耐心地帮他用塑料袋装起来。他们身后则是一小桌又一小桌,都是刚从工地上赶来吃午饭的人们。还有新搬来的包子铺,门坏了的网吧,麻花店。就这么一直走着,忽然望见个书摊儿,拉得很长,走近一看,两排老楼间就是条深邃的小路,地上树影斑驳,忍不住地要往里走。煎饼果子车,左手边一个不到十平的理发店,细长的洗手盆正对着门口,窥见女孩儿在给男孩儿推头。右手边一个小饭馆儿,对面有个大爷似乎在摆弄灶具,旁边站了个带口罩的老奶奶,把自己包得很严实。还有家“顺风旅馆”,简陋极了,外围用木头勉强搭了个门脸,迎面一口大镜子,还贴着红色的“欢迎光临”,摆成弧形,那是另一个时代的字体。
两旁的树高高的,茂盛。但建筑却破败的很,最上面的砖都掉了些,几乎到了肉眼一看就知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步。但也就这么住着了。竟然遇到了一块路牌,现代的样式,蓝底白字,写着“杨福荫路”。心里默念了几遍,觉得异常贴切,真好,算是这一天难得的惊喜了。毕竟于这个城市,我再没有见过这样好的路名了。其实这路很短,但不知为什么,像走了一个夏天。
也许这里住的,才是认真生活的人,我想着,就惭愧了起来。
从解放桥往商业街那边走着,又看到了几个围栏和挖掘机,长春路这边五六年前路过时,印象中已经开始动了,商户搬离,腾出了空房,留下了像是拍电影的道具。可如今真是所剩无几,电影,大概到底也没有拍吧。正想着,眼前出现了一座联排别墅,衰退的暗红,却因周围的废墟而明亮了起来。第三栋门口放了个很长的沙发,一位叔叔坐着,报纸、茶缸是必不可少的陪伴。他旁边开了个窗口,是小卖部,挂着一串串的冰棍儿包装纸,大部分褪了色,脏,有些似不常见的旧款。探头一望,白瓷砖围的墙,四周堆着各色的烟盒,迎面一块老式金边挂表,方形圆角,一台淡绿色冰箱,比人矮,有“TOSHIBA”的标。这时沙发上的男子起身进屋,原来他就是店主。我买了根菠萝蜜,走时又望了望门口的狗,黑白的毛发凌乱不堪,蜷在地上,又脏又懒,但懒,意味着那一刻的享受。这里大概可以算个孤岛。
一根冰棍儿就是我与这老房能产生的唯一联系了,假借交易的空当,默默地看着。还有身边的路人。推着自行车的大爷,车筐里是新栽的植物,一株细长的点绿。一个小男孩儿骑在爷爷的肩上,旁边跟着他的奶奶,两个老人穿得破旧,像是裹了几十年的尘土,但他们高兴,笑着。一个民工在一车苹果前驻足,却只挑了一个,卖水果的大叔并不生气,耐心地帮他用塑料袋装起来。他们身后则是一小桌又一小桌,都是刚从工地上赶来吃午饭的人们。还有新搬来的包子铺,门坏了的网吧,麻花店。就这么一直走着,忽然望见个书摊儿,拉得很长,走近一看,两排老楼间就是条深邃的小路,地上树影斑驳,忍不住地要往里走。煎饼果子车,左手边一个不到十平的理发店,细长的洗手盆正对着门口,窥见女孩儿在给男孩儿推头。右手边一个小饭馆儿,对面有个大爷似乎在摆弄灶具,旁边站了个带口罩的老奶奶,把自己包得很严实。还有家“顺风旅馆”,简陋极了,外围用木头勉强搭了个门脸,迎面一口大镜子,还贴着红色的“欢迎光临”,摆成弧形,那是另一个时代的字体。
两旁的树高高的,茂盛。但建筑却破败的很,最上面的砖都掉了些,几乎到了肉眼一看就知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步。但也就这么住着了。竟然遇到了一块路牌,现代的样式,蓝底白字,写着“杨福荫路”。心里默念了几遍,觉得异常贴切,真好,算是这一天难得的惊喜了。毕竟于这个城市,我再没有见过这样好的路名了。其实这路很短,但不知为什么,像走了一个夏天。
也许这里住的,才是认真生活的人,我想着,就惭愧了起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