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唯有披头士
听披头士的歌,最开始只会觉得朗朗上口,就好像伦敦奥运会以后,人人都会哼上一两句“嘿,朱德,don’t be afraid”;又好像他们的那首“She loves you” 中主唱中气十足而近乎粗鲁的唱腔,霸气地吼着”She loves you,yeah yeah yeah”一样。他们早期歌曲中很多都是用的直抒情怀大喊爱情的方式。"因为爱,所以爱",简单而直率,是他们表达爱情的一贯方式。唱法上的随意,歌词上的普通,大众,就好像小学生的作文,所以有很多人都说,披头士的歌听起来像是儿歌。
我开始也这样觉得,毕竟在披头士红红火火的年代,我的父母也还是每天领了家里发的两块饼干就去上学的小学生而已。有时候真是这样,不了解那个时代,就不太能弄懂那个时代歌手的弦外之音,也少了共鸣。就好像五月天,他们的歌唱起来朗朗上口,可50年后的人听他们的歌未必就有我们的感同身受,他们未必就能被“我不愿让你一个人,一个人在人海浮沉”打动。尤其在离开披头士独自发专辑后,列侬又出了很多反战歌曲,就连写给妻子洋子的情歌oh my love,曲调也是十分低沉,更加让人不容易融入。
可就是这样,喜欢披头士的人也是一大把。不得不说,原因之一大概就是披头士实在是充满神秘的一个乐队,也充满了符号和象征。
在他们还陆陆续续的出专辑的时候,就有传言说主唱之一的Paul其实已经死了,现在活跃的这个“Paul”其实只是长得很像的一个人而已。这件事的起因是一个歌迷将他们的一首歌倒着听时(不知道和后来披头士在歌曲里面采用的逆录技术有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在歌曲中听到了依稀可辨的“Turn Me On Dead Man”,发行这张专辑的唱片公司也证实了此消息的真实性。这件事被捅出后,又有好事者找出了十几条所谓的clue,证明Paul的死亡并不是子虚乌有。Rubber Soul这张专辑封面内容就是传言 Paul is Dead 的一个重要的 clue 之一,支持者认为该内容是四个乐队成员在给已经死去的 Paul 盖棺下葬的场景。
抛开说不清道不明的传言不说,Rubber Soul本身即被视为披头士最好的几张专辑之一。而在Rubber Soul专辑里面最大名鼎鼎的一首歌莫过于Norwegian Wood了。去年由村上春树的书拍摄的电影《挪威的森林》才在中国上映,虽然中国版情节删删减减导致有些细节部分直接会让人产生歧义,不过就整部片子来说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而据作者本人所说,这本书的灵感就来源于披头士的同名歌曲“挪威的森林”。把Norwegian Wood翻译成“挪威的森林”也许不算是很妥当,许多披头士骨灰级粉丝更倾向于把这首歌翻译成“挪威木屋”,因为原曲并没有森林的含义。而村上的作品之所以叫“森林”,是明确的有"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森林"这个含义。整个歌曲讲述了也许是乐队成员某一次神秘的一夜情的经过,歌词则采用了一些隐喻和模棱两可的语句形式(比如no chair,biding his time),让人无法捉摸事情的发展经过。关于这个故事到底如何的发生过程众人猜想不一,但很显然歌曲过程中的其中一段以印度的西塔琴代替(前面歌词的最后一句是she said:it’s time for bed),很明显的暗示发生了什么。这属于 John 颇为狡猾的掩饰,以避免对当时他的妻子造成感情上的直接伤害。经过这一段西塔琴的演奏,这首歌的味道也就慢慢出来了。最后的结局紧挨着高潮,男主角一觉醒来,女主角已经不见了踪迹。气急败坏的男主角一把火烧了挪威的“森林”,还得意的说Isn’t it norwegian Wood?这一夜情更像是青涩懵懂的初恋,也许一觉醒来,恋人早已不在身边,或愤怒,或伤心,总之,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Norwegian Wood。
披头士的歌,也有很多是安慰人心的力量。
记得有一次心情低落,耳边却碰巧响起了Across the universe,这首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有点小清新,又充满幻想和文学气息的歌的的确确有一股治愈的力量。
Words are flowing out like endless rain into a paper cup,;言语流泻而下,象无尽的雨丝飘入纸杯
They slither while they pass, They slip away across the universe.:悄然滑落的印迹,如穿过这个静寂的宇宙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world,每个人都是它自己的宇宙,没有什么能够将它改变。
和Across the universe同一张专辑的还有Let it be。这也是最打动我的一首披头士的歌曲。Let it be怎么翻译,在披头士乐迷中也有很大争议。有人直接把它译作“去他娘的”,听起来虽然很直接,但又过于矫情。一般的译法是翻译成让它去吧,我也很赞成这样的翻译,既不会失去原味,又简洁大方。
说到这首歌就不得不提我最近在看的一部日剧,我就拿这部日剧开开刀作为一个对比。我看的是日本2013版的“一吻定情”。剧里面的女主角未来穂香97年出生,比男主角整整小了10岁。似乎是年纪的关系,穗香整个人看起来元气满满,按照老一辈的话来说就是朝气蓬勃,她也因此被广大特摄迷称为“水娘”。看到穗香使劲卖萌的表演,大概无论什么人都会有种一瞬间被治愈的感觉。可就我自己看来,这样的感觉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多看几次也不会有萌得想流泪的冲动了。这让我更加能体会披头士的歌曲的妙处,披头士的歌仿佛是直达心灵的,不会因为时间而使作用消退。
就像让它去吧,这是多简单的一件事,但有多少人能这样做呢,无论是遗憾,伤心,懊悔,Let it be。这也颇有些侠气在里面,难怪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这本书中也说“披头唱片「让它去」(Let It Be)的灌制实况,也拍成了同名的纪录电影……蓝儂和麦卡尼在「苹果公司」的屋顶露臺上,披髮当风,鼓琴而歌的气概,该是摇滚乐最动人的一幕。”这就应当是Let it be的气势,人生的磕磕碰碰哪里有过不去的,这也莫过于是我沮丧时候最大的安慰。
记得有一次看《老友记》,里面有一个段子让我记忆犹新。男主角菲比和一位女士(我忘记是谁了)在聊天,他们聊到了各自的爱好,两个人都想套点近乎。于是菲比说:“I like the Beatles”,那位女士也随之兴奋地附和:“me too”。于是情景剧的旁白(也就是全场现场观众)大笑,冷冷的嘲讽:“who doesn’t?”
如此,唯有披头士当得起who doesn’t。尽管历经时间的洗涤,他们仍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我开始也这样觉得,毕竟在披头士红红火火的年代,我的父母也还是每天领了家里发的两块饼干就去上学的小学生而已。有时候真是这样,不了解那个时代,就不太能弄懂那个时代歌手的弦外之音,也少了共鸣。就好像五月天,他们的歌唱起来朗朗上口,可50年后的人听他们的歌未必就有我们的感同身受,他们未必就能被“我不愿让你一个人,一个人在人海浮沉”打动。尤其在离开披头士独自发专辑后,列侬又出了很多反战歌曲,就连写给妻子洋子的情歌oh my love,曲调也是十分低沉,更加让人不容易融入。
可就是这样,喜欢披头士的人也是一大把。不得不说,原因之一大概就是披头士实在是充满神秘的一个乐队,也充满了符号和象征。
在他们还陆陆续续的出专辑的时候,就有传言说主唱之一的Paul其实已经死了,现在活跃的这个“Paul”其实只是长得很像的一个人而已。这件事的起因是一个歌迷将他们的一首歌倒着听时(不知道和后来披头士在歌曲里面采用的逆录技术有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在歌曲中听到了依稀可辨的“Turn Me On Dead Man”,发行这张专辑的唱片公司也证实了此消息的真实性。这件事被捅出后,又有好事者找出了十几条所谓的clue,证明Paul的死亡并不是子虚乌有。Rubber Soul这张专辑封面内容就是传言 Paul is Dead 的一个重要的 clue 之一,支持者认为该内容是四个乐队成员在给已经死去的 Paul 盖棺下葬的场景。
![]() |
Rubber Soul的专辑封面 |
抛开说不清道不明的传言不说,Rubber Soul本身即被视为披头士最好的几张专辑之一。而在Rubber Soul专辑里面最大名鼎鼎的一首歌莫过于Norwegian Wood了。去年由村上春树的书拍摄的电影《挪威的森林》才在中国上映,虽然中国版情节删删减减导致有些细节部分直接会让人产生歧义,不过就整部片子来说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而据作者本人所说,这本书的灵感就来源于披头士的同名歌曲“挪威的森林”。把Norwegian Wood翻译成“挪威的森林”也许不算是很妥当,许多披头士骨灰级粉丝更倾向于把这首歌翻译成“挪威木屋”,因为原曲并没有森林的含义。而村上的作品之所以叫“森林”,是明确的有"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森林"这个含义。整个歌曲讲述了也许是乐队成员某一次神秘的一夜情的经过,歌词则采用了一些隐喻和模棱两可的语句形式(比如no chair,biding his time),让人无法捉摸事情的发展经过。关于这个故事到底如何的发生过程众人猜想不一,但很显然歌曲过程中的其中一段以印度的西塔琴代替(前面歌词的最后一句是she said:it’s time for bed),很明显的暗示发生了什么。这属于 John 颇为狡猾的掩饰,以避免对当时他的妻子造成感情上的直接伤害。经过这一段西塔琴的演奏,这首歌的味道也就慢慢出来了。最后的结局紧挨着高潮,男主角一觉醒来,女主角已经不见了踪迹。气急败坏的男主角一把火烧了挪威的“森林”,还得意的说Isn’t it norwegian Wood?这一夜情更像是青涩懵懂的初恋,也许一觉醒来,恋人早已不在身边,或愤怒,或伤心,总之,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Norwegian Wood。
披头士的歌,也有很多是安慰人心的力量。
记得有一次心情低落,耳边却碰巧响起了Across the universe,这首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有点小清新,又充满幻想和文学气息的歌的的确确有一股治愈的力量。
Words are flowing out like endless rain into a paper cup,;言语流泻而下,象无尽的雨丝飘入纸杯
They slither while they pass, They slip away across the universe.:悄然滑落的印迹,如穿过这个静寂的宇宙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world,每个人都是它自己的宇宙,没有什么能够将它改变。
和Across the universe同一张专辑的还有Let it be。这也是最打动我的一首披头士的歌曲。Let it be怎么翻译,在披头士乐迷中也有很大争议。有人直接把它译作“去他娘的”,听起来虽然很直接,但又过于矫情。一般的译法是翻译成让它去吧,我也很赞成这样的翻译,既不会失去原味,又简洁大方。
说到这首歌就不得不提我最近在看的一部日剧,我就拿这部日剧开开刀作为一个对比。我看的是日本2013版的“一吻定情”。剧里面的女主角未来穂香97年出生,比男主角整整小了10岁。似乎是年纪的关系,穗香整个人看起来元气满满,按照老一辈的话来说就是朝气蓬勃,她也因此被广大特摄迷称为“水娘”。看到穗香使劲卖萌的表演,大概无论什么人都会有种一瞬间被治愈的感觉。可就我自己看来,这样的感觉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多看几次也不会有萌得想流泪的冲动了。这让我更加能体会披头士的歌曲的妙处,披头士的歌仿佛是直达心灵的,不会因为时间而使作用消退。
![]() |
一吻定情女主角未来穗香 |
就像让它去吧,这是多简单的一件事,但有多少人能这样做呢,无论是遗憾,伤心,懊悔,Let it be。这也颇有些侠气在里面,难怪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这本书中也说“披头唱片「让它去」(Let It Be)的灌制实况,也拍成了同名的纪录电影……蓝儂和麦卡尼在「苹果公司」的屋顶露臺上,披髮当风,鼓琴而歌的气概,该是摇滚乐最动人的一幕。”这就应当是Let it be的气势,人生的磕磕碰碰哪里有过不去的,这也莫过于是我沮丧时候最大的安慰。
![]() |
Let It Be剧照 |
记得有一次看《老友记》,里面有一个段子让我记忆犹新。男主角菲比和一位女士(我忘记是谁了)在聊天,他们聊到了各自的爱好,两个人都想套点近乎。于是菲比说:“I like the Beatles”,那位女士也随之兴奋地附和:“me too”。于是情景剧的旁白(也就是全场现场观众)大笑,冷冷的嘲讽:“who doesn’t?”
如此,唯有披头士当得起who doesn’t。尽管历经时间的洗涤,他们仍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