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之何处 ---读王安忆《长恨歌》
王琦瑶生得不壮烈,死得亦悄无生息。 王安忆给了她一个最超乎我们想象却又是恰到好处的结局:死于他杀,无关感情;死于偶然,但又逃不离命运的追赶。 其实,这又何偿不是一种成全,成全的是王琦瑶世事倍尝后对生的倦厌和死的向往,成全的是万念俱灰的绝望,阻不得,救不了,只能成全。 王琦瑶的死,是对她一生美的继承。 王琦瑶是个美人,这是众人到后来才发现的,而且是在她被程先生精心包装之后。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琦瑶的美是低调的,隐蔽的,是一种细水长流式的美,她美得从容,淡定,不张扬。但这样的美一旦被发掘,便一发不可收拾。她的美,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道,但又美而不媚,不俗,不妖,这样的美,首先要建立在慧眼独俱的基础之上,没有一双火眼金睛,她的美便会自动藏匿,任你千呼万唤,我自岿然不动,稳如泰山。 或许就是因着这美,王琦瑶到死都不肯委屈了自己,宁愿死都不肯放开那个她视若珍宝的匣子,仿佛那里有她一生受用的美好回忆,一松手,一失去,她的一生就白过了。 因着这美,她可以一次次毫无顾忌地践踏程先生那颗时时追逐着她的眼神而早已游离于自己身体的玲珑心,任他独自漂零,孑然半生,即使到了她最落魄的时刻,他以草莽英雄的形象出现在她的视野中,两人有机会日日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却依然无关爱情。 这便是了,有些人,相伴一生,我们依然无法冠之以“厮守”的名义,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终日同行走于一个屋沿下,同食一粥一饭,同感世事维艰,他们可以谈山谈水谈风景,却独独不敢提感情。或许他们对感情的见解有着惊人的共鸣,却只字不提,不是不想提,是不能,是不敢,有些话,开口即错,所以,有些智慧的人选择把它嚼碎了,咽在肚子里。任由他们相敬如宾,不逾矩。
这种不越雷池半步,对于王琦瑶的美和程先生对美和爱情的守护是锦上添花,是对他们人格的肯定。二人此次的再相逢,都已属于该退而求其次,向世事投降的年纪,男未娶,女未嫁,本该良缘天成,皆大欢喜,却为何那般吹毛求疵,毫不含混? 人生苦短,还有谁比程王二人更深通此道,他们都饱尝求而不得的痛楚,却又甘于命运的无可奈何,所以,咫尺天涯,而后郁郁满腔地转身离去。离开并不是他放手后心的释然,他的不计成本的爱恋必将如一把沉重的枷锁残忍地存在于他一生的梦境,他,今生,注定无路可逃。 真正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偿所愿的是阅人无数的李主任,也正是凭着这种在世上摸爬滚打后将人事都参透的成熟与睿智,掳获初出茅庐的王琦瑶的芳心便变得如此轻易,小计略施,春水已皱。手到擒来,当然是易上加易。他与王琦瑶相处的时间短得屈指便可数清,然而,这样的短暂却被王琦瑶刻到了骨子里,少得可怜的耳鬓厮磨,她打算用一生来回忆。李主任用匣子为王琦瑶编织了一个梦,就着这梦,她可以无休止的忍受生活的熬煎,当忍无可忍,便从头再忍。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王琦瑶以死水的状态存在着,这种存在,使我们再也寻不出比“苟且偷生”更恰如其分的形容语。她活得兴致索然,仿佛生命的继续,只是为了履行一种义务,尽一个生命的责任,她没有把剩余的时光活出千般滋味来的野心,她早已丧失了斗志,抑或,从一开始,她都不曾有过一个足以令她为之心潮澎湃、寝食难安的奋斗目标,所以,才会时时刻刻呈现出恬淡适意的态势来,如同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与她已不再有关系。而世界上事情的发展往往如此,你越是对某人事物不在意,它到最后偏偏会找上你,老天总是搅尽脑汁,搜肠剐肚地让我们不如意。 正是王琦瑶这种繁华过后甘于静谧的神秘之感,才使得康明迅有了一探究竟的勇气和毅力,也让王琦瑶看清了自己的心,原来,它并未完全老去,所以,才能死灰复燃。虽然,已不复当初少女情怀,可她清楚的感觉到,它已经被唤醒了。然而,几番温存后,因着她不清不楚的过去,他周围的他们无论如何不肯宽恕她,终于,她成为众矢之的。她也知道,他确实抗争过,只不过,他对她的爱敌不过他懦弱的天性,这场抗争也便不了了之。
她到底是个有主意的女人,所以能克服种种阻力生下他与她的孩子,这样的决定里,似乎有点惩罚自己,也赌气给上天瞧的味道,或者,已被敲开的心门再也无法关闭,她的寂寞已无能力自医,索性就拈一个孩子来拯救自己。康明迅是王琦瑶在这乱世之中生出的仅有的一丝希望,然而,这希望终是因缺乏成长壮大的动力而不了了之,于是,孩子成了王琦瑶退而求其次,求其次而不得的见证和痕迹。孩子的出生并未使王琦瑶的生活发生质的变化,她依旧活在自己封闭的小天地里,从从容容,波澜不惊。孩子紧跟着时代亦步亦趋,身上全无她的半分影子,寂寞于她如影随,从未远离。
不管她愿不愿意承认,王琦瑶的青春岁月,年少时光都在渐行渐远,最终埋葬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出现在她生命尽头的最后一个男人老克蜡,无足轻重到没有提及的必要。
一朝春尽红颜老的王琦瑶,如水中浮萍,任何一个愿意倾听她的人都是救名稻草,孤独凄清无所寄成了她难以跋除的死穴。这样的状况下,老克蜡成了一种符号,他只是王琦瑶凄凉晚景中的一丝慰籍。
一个上海弄堂女子传奇的一生,就这样在悄无声息中死于非命,我们宁愿相信,那是上苍慈悲的召唤。
这种不越雷池半步,对于王琦瑶的美和程先生对美和爱情的守护是锦上添花,是对他们人格的肯定。二人此次的再相逢,都已属于该退而求其次,向世事投降的年纪,男未娶,女未嫁,本该良缘天成,皆大欢喜,却为何那般吹毛求疵,毫不含混? 人生苦短,还有谁比程王二人更深通此道,他们都饱尝求而不得的痛楚,却又甘于命运的无可奈何,所以,咫尺天涯,而后郁郁满腔地转身离去。离开并不是他放手后心的释然,他的不计成本的爱恋必将如一把沉重的枷锁残忍地存在于他一生的梦境,他,今生,注定无路可逃。 真正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偿所愿的是阅人无数的李主任,也正是凭着这种在世上摸爬滚打后将人事都参透的成熟与睿智,掳获初出茅庐的王琦瑶的芳心便变得如此轻易,小计略施,春水已皱。手到擒来,当然是易上加易。他与王琦瑶相处的时间短得屈指便可数清,然而,这样的短暂却被王琦瑶刻到了骨子里,少得可怜的耳鬓厮磨,她打算用一生来回忆。李主任用匣子为王琦瑶编织了一个梦,就着这梦,她可以无休止的忍受生活的熬煎,当忍无可忍,便从头再忍。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王琦瑶以死水的状态存在着,这种存在,使我们再也寻不出比“苟且偷生”更恰如其分的形容语。她活得兴致索然,仿佛生命的继续,只是为了履行一种义务,尽一个生命的责任,她没有把剩余的时光活出千般滋味来的野心,她早已丧失了斗志,抑或,从一开始,她都不曾有过一个足以令她为之心潮澎湃、寝食难安的奋斗目标,所以,才会时时刻刻呈现出恬淡适意的态势来,如同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与她已不再有关系。而世界上事情的发展往往如此,你越是对某人事物不在意,它到最后偏偏会找上你,老天总是搅尽脑汁,搜肠剐肚地让我们不如意。 正是王琦瑶这种繁华过后甘于静谧的神秘之感,才使得康明迅有了一探究竟的勇气和毅力,也让王琦瑶看清了自己的心,原来,它并未完全老去,所以,才能死灰复燃。虽然,已不复当初少女情怀,可她清楚的感觉到,它已经被唤醒了。然而,几番温存后,因着她不清不楚的过去,他周围的他们无论如何不肯宽恕她,终于,她成为众矢之的。她也知道,他确实抗争过,只不过,他对她的爱敌不过他懦弱的天性,这场抗争也便不了了之。
她到底是个有主意的女人,所以能克服种种阻力生下他与她的孩子,这样的决定里,似乎有点惩罚自己,也赌气给上天瞧的味道,或者,已被敲开的心门再也无法关闭,她的寂寞已无能力自医,索性就拈一个孩子来拯救自己。康明迅是王琦瑶在这乱世之中生出的仅有的一丝希望,然而,这希望终是因缺乏成长壮大的动力而不了了之,于是,孩子成了王琦瑶退而求其次,求其次而不得的见证和痕迹。孩子的出生并未使王琦瑶的生活发生质的变化,她依旧活在自己封闭的小天地里,从从容容,波澜不惊。孩子紧跟着时代亦步亦趋,身上全无她的半分影子,寂寞于她如影随,从未远离。
不管她愿不愿意承认,王琦瑶的青春岁月,年少时光都在渐行渐远,最终埋葬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出现在她生命尽头的最后一个男人老克蜡,无足轻重到没有提及的必要。
一朝春尽红颜老的王琦瑶,如水中浮萍,任何一个愿意倾听她的人都是救名稻草,孤独凄清无所寄成了她难以跋除的死穴。这样的状况下,老克蜡成了一种符号,他只是王琦瑶凄凉晚景中的一丝慰籍。
一个上海弄堂女子传奇的一生,就这样在悄无声息中死于非命,我们宁愿相信,那是上苍慈悲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