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凤凰吊脚楼
从南华门下来,我在凤凰城入口的公路边上找到了一副古色古香的地图,粗粗看了几眼那图上弯弯扭扭的河道,我就进到城里,沿着沱江河畔往那最繁华的地带去了。
沿江驻扎的全是商户,开饭馆的,卖姜糖的,卖民族特色服装的,应有尽有。除了那些只在夜晚营业的酒吧,没有一家是不开门迎客的。在沱江边上的酒吧一条街,房子修得十分漂亮,它们继承了凤凰吊脚楼的一些特色,门窗地板都是木制的,全部用漆料涂成了深褐色,使得这些新房子有了年代感。但是实际上,从它们的侧面看去,你就会发现这些木房子的主体是水泥砖墙,它们在骨子里是属于现代的。
顺着沱江流水继续往下,我来到了回龙阁吊角楼群所在地,据说这里的房子是凤凰古城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古建筑群之一。细细地打量着这些房子,我有些失望-不是书里说的纯木制的吊脚楼。和酒吧一条街那儿新翻的建筑比起来,回龙阁的建筑倒是多了几分真实,木窗木门上的暗褐色的年代感不是来自于涂料,而是岁月的洗礼。在这些建筑傍河那一面,撑起了许多的吊脚,这些木头脚上蒙了一层淡淡的灰色,是日晒雨淋的结果。传统的吊脚楼,一边建于高地,一边则临空撑起成“吊脚”,由几根木柱承重。而眼前的这些建筑的吊脚却早已不具备实用价值,坚固的水泥墙体是用不着几根木柱来做支撑的。战场上的士兵,是坚固的盔甲包裹脆弱的血肉之躯,而这里的房子却是脆弱的木头包裹坚固的水泥砖墙。
在路上,我遇到了一群放学回家的小孩子,都是些小学生。我抓住了两个跑在最后面的孩子向他们打听“嘿,你们知道哪里有吊脚楼可看吗?”“虹桥下面,就是那儿,好多”一个小家伙指着我刚才看过的回龙阁向我喊道。我解释说我不是想看它们,是要看那种纯木制的吊脚楼,但是显然他没有明白我的意思,坚持让我去回龙阁“那虹桥下面的就是吊角楼啊,你去那吧”。我没有办法,为了不把这两个热情的小朋友弄晕,我们谈了些别的东西。我问其中一个“你爸爸是在这儿做生意吗”我看他的穿着是富裕人家的孩子。“是啊,他不是凤凰人,他们家是来这儿做生意的外地人”他的朋友迫不及待地替他答道。他很不满意朋友的回答 ,不服气的叫道“但是我在这儿住了好多年了啦…”他这可爱的样子,让我忍不住笑起来。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自称是在凤凰住了好多年的小人儿,记忆里是不会有那什么纯木吊脚楼的,因为他像我一样,从来就没有看到过那样的建筑,也许甚至是听都没有听过,也难怪他一直要让我去回龙阁了。和他俩告别以后我又向许多人打听了吊脚楼,无一例外,得到的都是去回龙阁的建议,于是我只好暂时先回到旅馆去,不再想那吊脚楼的事情了。
第二天清晨,我早早的来到了凤凰城里。早上的凤凰城,空气格外的清新,只听得沱江水流哗哗作响。街上行人三三两两,有些当地人背了背篓,背篓又高又深,我看不见里面有些什么东西,不过能看到有的背篓里面坐着一个小娃娃。有几家早点店在作生意,少量的游客在吃早餐,自从凤凰开实行收费制度以后,凤凰游客急剧减少,也难怪得这些饭店生意冷淡了。
在去沱江的路上,我注意到了一座桥,是一座木桥,远远地看它还有木头的纹理,我有些欣喜,急切地上到那桥上去,一摸,才发现它是用石头做的,在这“木桥”的栏杆顶部,我甚至还看到了用水泥石浆画出的年轮。能做到这般以石充木的样子,想必是花了一番功夫。我再仔细瞧它,却又看到一些碎石头嵌在“木头”柱子里面,这座桥我真不知道是该叫它石桥还是木桥了。
在饰品一条街的入口那儿,我遇到了一位早早出门摆地摊的当地人,她四十来岁的样子,身边放了两个箩筐,一个箩筐上架一个匾,手里做漂亮的民族工艺品,时不时地抬起头来望望沱江或是瞅瞅路上的行人。这个时候许多游客都还没有出门,光顾她那个小摊的人自然是很少,看到她那悠闲的样子,我跑到她跟前与她搭话。有了昨天的经历,我不再问哪里有吊脚楼,而是向她强调在凤凰城旅游景区以外未开发的地方可不可看到吊脚楼。“没有,反正我没见过”,她很肯定地答道,夹杂着浓重的当地口音。我又问她有没有住过吊脚楼的经历,她有些不好意思,悻悻告诉我“没有,那东西修起来太贵了,好麻烦,好难修的。”她一再地向我强调吊脚楼的复杂。在这位大姐描述里,我完全感受不到沈从文笔下如诗如画般的吊脚楼,她还告诉我,以前凤凰城里是有那种木制吊脚楼的,但是都被拆掉了,而在乡下现在也是没有,因为乡下人修不起那样的房子。据有关档案记载:湘西苗族和土家族的住宅吊脚楼由来已久,在土司制度时期,那些造型精致的吊脚楼,都是土司及山官的别墅,一般的平民是不敢奢望的,只能居洞穴,住茅棚。以前的吊脚楼是有钱人家的住宅,而现在翻建的吊脚楼群是商户的聚集地,而一般的居民,则和这位大姐一样,住的是沱江沿岸山坡上的低矮青瓦平房。在告别的时候,我谢谢她告诉我这些,她有些不好意思,用手撸撸头发,仰身咧嘴哈哈笑道“我讲得不好,没什么文化,讲得不好啦。”
这天晚上下了一场雨,雨虽不大却足以将凤凰城洗刷一新。次日早晨雨停了,我在前一天看到的那座桥附近发现了一座很旧的木房子,它临江而建,屋顶修成露天平台样,在屋子的后侧上方有一个破了的水箱,雨水积在里面又渗下来,整个房子好像都在漏水。水从屋顶渗到墙壁上,有些地方生了一层薄薄的绿苔,有些地方则零零落落地长了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小植被。嵌在墙里的木门用不锈钢的铁栓栓住,但铁栓上的螺丝却生满了土黄色的锈,木头是又脏又旧的褐色,这座饱经沧桑的木房子与它周围漂亮的建筑极不协调。
九点多钟的时候,我在江边晃荡,遇到了一位老婆婆,她手里提一袋刚买的菜和一位熟人打招呼,她们讲的是当地人的话,我一句也听不懂。婆婆不高,只有一米五几,那个年代的人由于营养不足,大多都生得矮小。待婆婆与友人告别以后我问起了她吊脚楼,“没有,我没有住过那样的房子,我们家的是砖房子”我俯下身去,要很仔细才能听清婆婆乡音里传达出来的信息。她今年60多岁了,从小就住在凤凰,是这儿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但是她对吊脚楼所知甚少,她说“我们家老头知道,我们家离儿不远,往上走一里多路就到了。”快要到婆婆家了,她开始有些紧张,似乎对要我去她家这个决定有些后悔“我们家很穷,很穷,住的是烂房子……”她一再地强调。在转角处,我看到了一个很老的,破烂的砖房子,因为使用的时间太长了,砖房子呈现现一种土黄色,我想起前天看过的熊希龄故居拓建项目中正在改建老房子就是这个样子。
婆婆领我到一个侧房里坐下,里面摆满了一垛垛柴,生了一堆小火,火上架了一个水壶,那铁壶的外面被长年的柴火熏出了很厚的一层垢。爷爷坐在里面烤火,怔怔地看着我这个陌生的拜访者,我告诉他我想知道一些吊脚楼的事情。今天我真是找对了人,这位慈祥的老者说起吊脚楼来滔滔不绝:“那些木房子啊,现在都没有了,解放以前国民党修的,修在城里头,靠着河边,当官的啊大商户在河边修改了一排排吊脚楼,用木头撑着,全是用木头夹起来建成的。”爷爷说着举起双手, 向中间用力挤,做出夹的姿势,“屋顶是盖的青瓦。”我问爷爷那些国民党修的木房子为什么要拆除,他哈哈地笑了起来,他一定认为我这个问题问得很傻,他说“大家都不喜欢国民党的破木房子,谁会住那样的破木房子哟!”只有达官贵人才住得上的吊脚楼怎么又变成了破木房子呢,我不解。“后来解放了,国民党跑了,有钱人也走啦,再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些那些以往只能住土房子的人家就盖起了砖房子,就是像我们家这样的,没有人愿意再住那些木头吊脚楼了呀。”爷爷解释道。我这才明白,吊脚楼是凤凰县城里乡绅文化的表现,在这个阶层没落以后那些吊脚楼也免不了逐渐销声匿迹的命运。
爷爷家有一间房子租给了一个中年男人做豆腐,这一天停电,他无事可做,便加入了我们的闲聊行列。他坚持告诉我凤凰有很多吊脚楼,在东门,北门那里有很多,他坚持的态度开始让我空欢喜了一场。后来我才明白,他说的那些楼不过是当地居民翻建的第二代吊角楼,虹桥底下的回龙阁吊脚楼群就是属于这一列,这些楼虽然保留了一些传统吊脚楼的风格,但是它们与爷爷口中第一代国民党之类的达官贵人所建的纯木制楼是有很大区别的。至于第三代,则是酒吧一条街那儿近十年才建的新楼。当我坚持要与爷爷谈论第一代纯木楼的时候,这个中年男人对我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我也没住过那样的楼,你管那么久的事干嘛?大家都说江边的那些是吊脚楼,那他们就是了呗,你不用管它以前是什么样子,以前的,都是历史,没有啦,它们和我们也没有关系。”他一边搅着手里端的那碗面一边说道。我说“怎么没有关系,关系可大了。”但具体有什么关系我竟一时答不上来,他又说道“你只管现在的吊脚楼是什么样就好了,你不是要了解吊脚楼吗,那你只管去江边就好了,去沱江边上看吊脚楼啊”他讥讽地笑道,继续搅那碗面,“现在凤凰城里面已经没有原住民了,至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都搬出来了,都是做生意的外地人,在这样的地方你还想看原住民纯木的吊脚楼?哈哈……”
从婆婆家出来,我一阵眩晕,这个破旧的砖房子和它周围的那些新楼房格格不入,倘若沱江边上还能看到木制吊脚楼,是不是也会这它一样与周围的建筑不调呢。我想起凤凰城门票上的宣传标语“美丽的凤凰小城,在宋祖英的歌里能听到,在黄永钰的画里能看到,在沈从文的书里能读到”,也许应再加上一句――在现实里它原来的模样早已瞧不到。但是,也许如那个打豆腐的年轻人所说,我们不必过于执着,因为吊脚楼本来就不是“凝固”的,在日星月移山河变迁的时间长河里,它们也在不断地变化,不管是第几代楼,它们依然是吊脚楼,只不过,它们是今天的吊脚楼。
沿江驻扎的全是商户,开饭馆的,卖姜糖的,卖民族特色服装的,应有尽有。除了那些只在夜晚营业的酒吧,没有一家是不开门迎客的。在沱江边上的酒吧一条街,房子修得十分漂亮,它们继承了凤凰吊脚楼的一些特色,门窗地板都是木制的,全部用漆料涂成了深褐色,使得这些新房子有了年代感。但是实际上,从它们的侧面看去,你就会发现这些木房子的主体是水泥砖墙,它们在骨子里是属于现代的。
顺着沱江流水继续往下,我来到了回龙阁吊角楼群所在地,据说这里的房子是凤凰古城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古建筑群之一。细细地打量着这些房子,我有些失望-不是书里说的纯木制的吊脚楼。和酒吧一条街那儿新翻的建筑比起来,回龙阁的建筑倒是多了几分真实,木窗木门上的暗褐色的年代感不是来自于涂料,而是岁月的洗礼。在这些建筑傍河那一面,撑起了许多的吊脚,这些木头脚上蒙了一层淡淡的灰色,是日晒雨淋的结果。传统的吊脚楼,一边建于高地,一边则临空撑起成“吊脚”,由几根木柱承重。而眼前的这些建筑的吊脚却早已不具备实用价值,坚固的水泥墙体是用不着几根木柱来做支撑的。战场上的士兵,是坚固的盔甲包裹脆弱的血肉之躯,而这里的房子却是脆弱的木头包裹坚固的水泥砖墙。
在路上,我遇到了一群放学回家的小孩子,都是些小学生。我抓住了两个跑在最后面的孩子向他们打听“嘿,你们知道哪里有吊脚楼可看吗?”“虹桥下面,就是那儿,好多”一个小家伙指着我刚才看过的回龙阁向我喊道。我解释说我不是想看它们,是要看那种纯木制的吊脚楼,但是显然他没有明白我的意思,坚持让我去回龙阁“那虹桥下面的就是吊角楼啊,你去那吧”。我没有办法,为了不把这两个热情的小朋友弄晕,我们谈了些别的东西。我问其中一个“你爸爸是在这儿做生意吗”我看他的穿着是富裕人家的孩子。“是啊,他不是凤凰人,他们家是来这儿做生意的外地人”他的朋友迫不及待地替他答道。他很不满意朋友的回答 ,不服气的叫道“但是我在这儿住了好多年了啦…”他这可爱的样子,让我忍不住笑起来。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自称是在凤凰住了好多年的小人儿,记忆里是不会有那什么纯木吊脚楼的,因为他像我一样,从来就没有看到过那样的建筑,也许甚至是听都没有听过,也难怪他一直要让我去回龙阁了。和他俩告别以后我又向许多人打听了吊脚楼,无一例外,得到的都是去回龙阁的建议,于是我只好暂时先回到旅馆去,不再想那吊脚楼的事情了。
第二天清晨,我早早的来到了凤凰城里。早上的凤凰城,空气格外的清新,只听得沱江水流哗哗作响。街上行人三三两两,有些当地人背了背篓,背篓又高又深,我看不见里面有些什么东西,不过能看到有的背篓里面坐着一个小娃娃。有几家早点店在作生意,少量的游客在吃早餐,自从凤凰开实行收费制度以后,凤凰游客急剧减少,也难怪得这些饭店生意冷淡了。
在去沱江的路上,我注意到了一座桥,是一座木桥,远远地看它还有木头的纹理,我有些欣喜,急切地上到那桥上去,一摸,才发现它是用石头做的,在这“木桥”的栏杆顶部,我甚至还看到了用水泥石浆画出的年轮。能做到这般以石充木的样子,想必是花了一番功夫。我再仔细瞧它,却又看到一些碎石头嵌在“木头”柱子里面,这座桥我真不知道是该叫它石桥还是木桥了。
在饰品一条街的入口那儿,我遇到了一位早早出门摆地摊的当地人,她四十来岁的样子,身边放了两个箩筐,一个箩筐上架一个匾,手里做漂亮的民族工艺品,时不时地抬起头来望望沱江或是瞅瞅路上的行人。这个时候许多游客都还没有出门,光顾她那个小摊的人自然是很少,看到她那悠闲的样子,我跑到她跟前与她搭话。有了昨天的经历,我不再问哪里有吊脚楼,而是向她强调在凤凰城旅游景区以外未开发的地方可不可看到吊脚楼。“没有,反正我没见过”,她很肯定地答道,夹杂着浓重的当地口音。我又问她有没有住过吊脚楼的经历,她有些不好意思,悻悻告诉我“没有,那东西修起来太贵了,好麻烦,好难修的。”她一再地向我强调吊脚楼的复杂。在这位大姐描述里,我完全感受不到沈从文笔下如诗如画般的吊脚楼,她还告诉我,以前凤凰城里是有那种木制吊脚楼的,但是都被拆掉了,而在乡下现在也是没有,因为乡下人修不起那样的房子。据有关档案记载:湘西苗族和土家族的住宅吊脚楼由来已久,在土司制度时期,那些造型精致的吊脚楼,都是土司及山官的别墅,一般的平民是不敢奢望的,只能居洞穴,住茅棚。以前的吊脚楼是有钱人家的住宅,而现在翻建的吊脚楼群是商户的聚集地,而一般的居民,则和这位大姐一样,住的是沱江沿岸山坡上的低矮青瓦平房。在告别的时候,我谢谢她告诉我这些,她有些不好意思,用手撸撸头发,仰身咧嘴哈哈笑道“我讲得不好,没什么文化,讲得不好啦。”
这天晚上下了一场雨,雨虽不大却足以将凤凰城洗刷一新。次日早晨雨停了,我在前一天看到的那座桥附近发现了一座很旧的木房子,它临江而建,屋顶修成露天平台样,在屋子的后侧上方有一个破了的水箱,雨水积在里面又渗下来,整个房子好像都在漏水。水从屋顶渗到墙壁上,有些地方生了一层薄薄的绿苔,有些地方则零零落落地长了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小植被。嵌在墙里的木门用不锈钢的铁栓栓住,但铁栓上的螺丝却生满了土黄色的锈,木头是又脏又旧的褐色,这座饱经沧桑的木房子与它周围漂亮的建筑极不协调。
九点多钟的时候,我在江边晃荡,遇到了一位老婆婆,她手里提一袋刚买的菜和一位熟人打招呼,她们讲的是当地人的话,我一句也听不懂。婆婆不高,只有一米五几,那个年代的人由于营养不足,大多都生得矮小。待婆婆与友人告别以后我问起了她吊脚楼,“没有,我没有住过那样的房子,我们家的是砖房子”我俯下身去,要很仔细才能听清婆婆乡音里传达出来的信息。她今年60多岁了,从小就住在凤凰,是这儿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但是她对吊脚楼所知甚少,她说“我们家老头知道,我们家离儿不远,往上走一里多路就到了。”快要到婆婆家了,她开始有些紧张,似乎对要我去她家这个决定有些后悔“我们家很穷,很穷,住的是烂房子……”她一再地强调。在转角处,我看到了一个很老的,破烂的砖房子,因为使用的时间太长了,砖房子呈现现一种土黄色,我想起前天看过的熊希龄故居拓建项目中正在改建老房子就是这个样子。
婆婆领我到一个侧房里坐下,里面摆满了一垛垛柴,生了一堆小火,火上架了一个水壶,那铁壶的外面被长年的柴火熏出了很厚的一层垢。爷爷坐在里面烤火,怔怔地看着我这个陌生的拜访者,我告诉他我想知道一些吊脚楼的事情。今天我真是找对了人,这位慈祥的老者说起吊脚楼来滔滔不绝:“那些木房子啊,现在都没有了,解放以前国民党修的,修在城里头,靠着河边,当官的啊大商户在河边修改了一排排吊脚楼,用木头撑着,全是用木头夹起来建成的。”爷爷说着举起双手, 向中间用力挤,做出夹的姿势,“屋顶是盖的青瓦。”我问爷爷那些国民党修的木房子为什么要拆除,他哈哈地笑了起来,他一定认为我这个问题问得很傻,他说“大家都不喜欢国民党的破木房子,谁会住那样的破木房子哟!”只有达官贵人才住得上的吊脚楼怎么又变成了破木房子呢,我不解。“后来解放了,国民党跑了,有钱人也走啦,再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些那些以往只能住土房子的人家就盖起了砖房子,就是像我们家这样的,没有人愿意再住那些木头吊脚楼了呀。”爷爷解释道。我这才明白,吊脚楼是凤凰县城里乡绅文化的表现,在这个阶层没落以后那些吊脚楼也免不了逐渐销声匿迹的命运。
爷爷家有一间房子租给了一个中年男人做豆腐,这一天停电,他无事可做,便加入了我们的闲聊行列。他坚持告诉我凤凰有很多吊脚楼,在东门,北门那里有很多,他坚持的态度开始让我空欢喜了一场。后来我才明白,他说的那些楼不过是当地居民翻建的第二代吊角楼,虹桥底下的回龙阁吊脚楼群就是属于这一列,这些楼虽然保留了一些传统吊脚楼的风格,但是它们与爷爷口中第一代国民党之类的达官贵人所建的纯木制楼是有很大区别的。至于第三代,则是酒吧一条街那儿近十年才建的新楼。当我坚持要与爷爷谈论第一代纯木楼的时候,这个中年男人对我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我也没住过那样的楼,你管那么久的事干嘛?大家都说江边的那些是吊脚楼,那他们就是了呗,你不用管它以前是什么样子,以前的,都是历史,没有啦,它们和我们也没有关系。”他一边搅着手里端的那碗面一边说道。我说“怎么没有关系,关系可大了。”但具体有什么关系我竟一时答不上来,他又说道“你只管现在的吊脚楼是什么样就好了,你不是要了解吊脚楼吗,那你只管去江边就好了,去沱江边上看吊脚楼啊”他讥讽地笑道,继续搅那碗面,“现在凤凰城里面已经没有原住民了,至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都搬出来了,都是做生意的外地人,在这样的地方你还想看原住民纯木的吊脚楼?哈哈……”
从婆婆家出来,我一阵眩晕,这个破旧的砖房子和它周围的那些新楼房格格不入,倘若沱江边上还能看到木制吊脚楼,是不是也会这它一样与周围的建筑不调呢。我想起凤凰城门票上的宣传标语“美丽的凤凰小城,在宋祖英的歌里能听到,在黄永钰的画里能看到,在沈从文的书里能读到”,也许应再加上一句――在现实里它原来的模样早已瞧不到。但是,也许如那个打豆腐的年轻人所说,我们不必过于执着,因为吊脚楼本来就不是“凝固”的,在日星月移山河变迁的时间长河里,它们也在不断地变化,不管是第几代楼,它们依然是吊脚楼,只不过,它们是今天的吊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