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青春你没有——【和你在一起】
这个故事写于高中,那是我刚刚开始梦想要去藏区支教的时候。如今回看,惊觉很多细节都一一对应,决定将它纹丝不改地放在这本书里。
1.
他睁开眼睛,清晨明亮的阳光从玻璃窗外射进来,晃动在脸上,是雨后的晴朗天气。空气新鲜而轻盈,轻轻呼吸一口,在胸腔中完全吸收渗透。他清醒过来,肌肉的酸痛完全消失,浑身活力充沛。来时天黑,并未看清楚这个小村的模样。现在只见窗外围拢层层叠叠苍绿的山峦,已顶有长年笼罩的白色云团,蓝色天空格外清透。他穿好衣服,走到了屋外。
他住的是木头房子,外面大多是山崖的羊肠小道,背后层峦叠嶂。村落也并没有想象中的美丽,很普通。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歌声,他循着声音一直走,在声源处看见了一群孩子,以及她。
彼时正是艳阳春天,女子穿着当地妇女的刺绣粗布上衣,头发编著麻花辫子,辫子上插着洁白的野山茶。她与所有人一样都光着脚,在无比灿烂的阳光下展露笑容。这样坦然纯真的笑容,是与天地融为一体才能有的质地。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见。但孩子们唱的曲目是《送别》。仿佛预兆了他们以后的结局。
2.
村里的人盛情地为他办了欢迎会,同时也是另一位志愿者的欢送会。他已经在这村子里支教了六年,现因得知母亲弥留,必须离开。
校长姓林,向他简单地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只有不到一百个孩子,教师大概五位,要同时教好几门课程,离开的志愿者教的是数学、物理和科学。他将代替他的位置。
他也从校长那里知道,他第一次看见的女子叫夕临,是学校里的唯一一个女老师。但她给学校带来许多新的改进。“她是一个独特的老师,学识丰富,性格真诚,带来新鲜和开放的气息。孩子们都很尊敬和喜欢她。”
校长的话,他很快就得到了证实。那天下午,孩子围着她,总是笑声不断,他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仿佛自己来到了天堂。
3.
因为上山的路崎岖险峻,甚至还有一条九十度的铁梯需要攀爬,山上的老师都会亲自送年纪小的同学穿过那里。因此,聚会并没有持续到很晚。他和大家一起送完小同学下山再回到村口,天才擦黑。
黑色的山坡上出现大片闪耀灯火,明明灭灭如同繁星。灯火在山谷和山顶汇聚,像从夜空流淌下来的银河。隐约可见木头房子和树木的轮廓,有了烟火人声,仿佛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这是一天前他在大雨中抵达的高山小镇。
晚饭后,她来到他逼仄阴冷的房间,先开口问他,我今天看你眼里有犹豫,为什么,你应知道这件事情对那些孩子们的影响或者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改进,不具备任何作用。
他在黑暗里点头,说我知道,这只是针对自己发生的一件事情,我相信我的内心能在这件事情里获得很多,将改变我对人生的看法,这已足够。他幽幽地向她叙说起自己的本意,来之前他并不知会受到这样的诘问。
你在这里会很危险,你的生活不可能一直在这里。
那该如何呢。在城市里获取一席之地营营役役地终老吗,和人群一起在城市里虚妄地生活着,朝生暮死,不知所终,像一块没有任何知觉的肉身。
……
他们彼此聊天滔滔不绝,像是认识了很久的朋友。她渐渐觉得倦了,毫无戒心地爬上他的床,兀自睡去。她的面容温和恬静,身体蜷缩成小小的一团。像婴儿一般,令人心生怜悯,不忍惊扰。窗外照射进来的洁白月光,温柔地笼罩着一对不知时日长久的熟悉的陌生人。
4.
他很快就习惯了山里的生活,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这些长年居住在峡谷里的孩子,皮肤黝黑,眼睛湛亮。物质匮乏环境封闭,并未磨灭他们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长起来的活泼心智。
周末的时候,她经常和孩子一起到附近的山头去捕捉蝴蝶,回来一起做标本。大多数时候他也会一起去,偶尔拿上它的傻瓜机为孩子们和她拍照。
照片里的她通常都不看镜头,赤裸的脚和小腿也时常沾满泥土,额头上的刘海全部都湿透,发丝沾在脸上。因为奔跑,脸颊上的细小血管全部膨胀,像盛开了两朵烂醉的花。他想,因了她对自己的美完全不自知,才显得贵重。
走在路上,她总是大声爽朗地对人打招呼,脸上带着微笑,俯下身就能干活。根本不像是从大城市中走出来的女子。他能感受到村里的每个人对她的喜欢。
这里生活简单,物资匮乏,没有电视,没有报纸。但他却从未觉得生活像现在这样的清醒自觉。因此,他一直认为是村里人和她的善良勇敢带他走到了生命的另一个境地。
5.
自从有了第一次,她就不断在夜晚时抱着枕头到他的房间,他们之间无话不谈。大多数是其中一个源源不绝地说,另一个静静地听。
她描述的记忆中的家乡,和他一样。那里春天山坡开满紫色的木兰和洁白梨花。山上有茂盛的枇杷树,柑橘树,满山的杜鹃,海棠和野兰花。夏天有浓香扑鼻的橘子,茉莉,一大池塘的红色荷花,蜻蜓多得会飞进家里的庭院,停栖在晒衣架上休息。
她的童年过得丰盛。爬到深山谷里挖掘野兰花,在演戏的祠堂里攀着栅栏看戏,跟着人去山里砍柴,刨土豆,采西红柿,摘豆子,赶着鹅群让它们吃草,在清澈见底的溪水里捕鱼,捉螃蟹和虾。夏天去稻田里看人割稻,在大晒场上帮忙晒稻子,收稻子,晚上放电影,黄昏顾着玩没吃完饭就捧着碗去占位置。
常独自爬山。村里有座山,爬到山岭要走一段很长很长的僻静山路。她因常听到内心某种声音的召唤,就独自一人在高高的叶草堆里攀越。山顶上空无一人,寂静像宿命般的包围,只有碧蓝的天空,呼啸的风声和明亮的阳光。树林在风中发出哗哗的涛声。她对这天地之间的空旷并无畏惧。只坐在山顶的岩石上尖叫。听着自己的声音在风中迅速地消失。
山腰里有一座破庙,里面有两尊在石头上雕刻出来的佛像。石桌上摆放着供奉的干枯水果和燃尽的香灰。她站在阴暗中观望佛像,觉得它们有一种奇异的威严。并开始相信有一种力量是能够主宰和包容人间的痛苦和无助。
他觉得,留在她最初的生命记忆里,是自由生活,温暖的爱,对自然和神的隐秘对话,以及对宿命力量的感知。无疑,它们都是她成长为一个温和善良的女子的重要因素。
6.
他总是不动声色地在她附近,他的沉默虽貌似可疑,但却比她更清楚自己的选择所在。
五月的初夏,在潮湿闷热中,他闻到树林里百里香刺鼻的气味。但是他跟随她进入,深入之后完全不知归途。
走入灌木丛中,繁杂枝叶扑面而来,摩擦过手臂和脖子上的皮肤,有生硬的小小蛾类张开翅膀仓皇地飞离。撞疼了他们的眼睛。他紧紧地跟着她再月光下跃动的白色身影,直到他们在一条小河边停下脚步。
无数的萤火虫在半空中带着光亮飞行,栖息在树枝和草丛之中。她的头发和裙子上有发亮的萤火虫停在上面。闪电更加频繁地掠过天空。清凉有力的雨点开始落在他的嘴唇上。他看着这个黑暗神秘的全新世界,心剧烈跳动,几近从胸腔跃出。
地上全是月光,厚厚的像一层一层的锈,他跳下去,月光能没到腰部,而水面上的月光在抖动着,像被捣碎的水银。周围寂然的山峦黑影是匍匐而沉睡的野兽。
7.
山野间的大风刮得猛烈。深蓝色的天空,大团云层被吹掉,显出干干净净的光泽。一轮黄月圆而寂静。他听到隔壁她的房间传来钝重的声响。
他去到房间,发现她蜷缩在地板上,她说,我有些发烧,浑身燥热,无力,你能不能扶我起来,并替我打些冷水敷在额头上。他按照她的话做好,又从自己的背包里找到药片,想喂给她吃。但她说山里物资缺乏,这药留给孩子,她能撑下去。
整个晚上,他都守在她的床边,不敢离开。在他的印象中,她都像个男子般坚韧朴素,以她自己独特的方式,教会他怎样用一种真实的方式,渡过在指缝之间如雨水一样无法下落的时间。此刻她却如一只受伤的幼兽,脆弱无助,需寻求支援。
天亮后,她终于退烧,脸色苍白如纸。她虽虚弱,但意识清醒,她又像夜里一样断断续续地说话。
她说,一个美国人在佛教寺生活了三年,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我就读书。我很佩服他,因他尝试把一些复杂的东西回归到最简单,最基本,并且获得成功。这就是促使我来到这里的最初力量。
我很早就写好遗书。就在我平时用来记录的笔记本上。因我不知道自己会在何时死去。但只自己离它很近,如果你曾经与它擦身而过,就不会忘记它试图捕获你的触觉。
……
8.
从五月开始,就迎来了雨季。山里的路变得更加危险,但雨季持续的时间十分长,一直到九月末十月初。他们都不希望孩子们停课的时间太久,因此只要天气有些好转,路途不那么恶劣,他们就亲自下山接孩子们上课。
有一天,他和她送完几个孩子后回到山上,在路上遭遇了泥石流,她被冲到山下的江里,他很清楚地记得,那天是七月十五。
同一天的早上,他们下山去接孩子的时候,她对他说,小时候一直戴着的玉牌丢了,找不到,似是不详之兆。她出事后的一天,他就在她房间门口的草丛里捡到了,他望着那块残缺的玉牌,在她出事以后第一次泪流不止。
她的书和大部份衣服,全部都分给了孩子们,他只留下她的玉牌和笔记本,他决定雨季过后就下山替她处理好事情,然后离开城市,一生隐匿低调地生活下去。
9.
离开的那一天,孩子们给他唱了那首《送别》,他告别了村民,扛起背囊,踏上路途,下坡上坡,翻越山岭,背后孩子们的歌声响彻整个山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在火车上,他第一次郑重地翻看她的笔记本,上面有她年轻时到处流浪写下的游记、读书时记下的札记、为孩子们备课的笔记…仿佛是她的一个老朋友,替她记得她所经历之事。
她一直供稿的那家杂志社最先报导了她在江水中失踪的消息。随即受到各主流媒体的转载及关注,网络上发起人肉搜索,采访认识她的人,她曾经的同学,同事,朋友,她所有的事情都在人的好奇心驱使下被刨根问底,接连曝光。他毫不费力地补齐了他离开她十五年里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
当他拿着她的身份证明想从杂志社拿回她的散文,照片,小说集结成书时,杂志社一口应允,并增加了他为她拍的图片及笔记本中一部份的文字。
这本被冠以「支教女教师传奇一生的不二证明」的宣传语的书,一出版就告罄,七天破百万,刷新了出版界的销售记录。他拿着这庞大的稿费,改善了大部份极为恶劣的上山的必经之路,修葺了学校,兴建了图书馆。他知道,这是她希望的。
10.
为她准备下葬的前一天晚上,他拿着玉牌,想起她那双水汪汪,仿佛蓄满眼泪即将留下她内心全部的清凉和伤感的眼睛,再一次在人声鼎沸中潸然泪下。
十五年前,他在观世音面前,乞求父母不要分开。碰见她。那是跟在外婆身后的她。老成地对他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永无止息。所以,即使你父母分开,爱仍在。他对她一见钟情。于是摘下脖子上的缺角的玉牌给她,稚气地说,你戴着我的玉牌,你以后就是我的人,我长大后要娶你。
时光流逝,他一直记得自己将来要找一个左眼下有泪痣并拥有这块玉牌的人,却不知道当年的小女孩因交通意外,失去双亲,毁容,失去了那颗泪痣。
无论是八岁的任夕临,还是二十三岁的她,都曾与他肩并肩站在一起。这是他们穿越十几年寂静的时间之后,用以忘却和记得的姿势观望前方,观望彼此。同时也看着他们自己本身。
11.
他看见自己在山道的拐角处伫立,回头再次看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黎明即将到来,天空呈现一种寂寥而沉重的灰蓝色,映衬绵延起伏的重重山峦。这些苍翠高山终年云雾缭绕,云层厚重留恋。此时有难以言述的寂然。而狭长山丘存在了几百年的村落,深深隐藏在群山之中,木头房子密集分布如同棋子撒落,等待收割的秋天稻田金黄醇厚。天幕闪烁稀薄的星辰,曙光即将从膨胀丰盛的云霞之中映染而出。空气中有清凉而刺鼻的灌木气味。鸟声清脆,来路已经不可见,而前路苍茫无着。曲折小径不可思量,通往一层叠一层的群山峻岭。遥远天际矗立一座高耸云山,线条简洁,清冷无边,凯凯白雪柔和地覆盖在金字塔形的山巅上,仿佛它与时间等同地存在,已使它完全超然世外,却又与这天地密不可分。
清晨微光突破沉沉雾霭,仿佛在突然之间,幕布被掀开,太阳的光线渗透而出,雪山那锯齿般的峰峦呈现出鲜明轮廓,斜面折射出光芒,产生有生命力的变化。阴沉的蓝紫色,过渡至银灰色,然后在透亮光芒抚摸下,蔓延出一种淡淡的粉红色。直到最后,太阳破云而出,雪山峰顶呈现璀璨的血江,如同火焰燃烧。无可置疑,天地发生的细腻色彩过渡充满神奇。此刻,阳光温暖明亮地洒落大地。村落的房子上飘出白色的裊裊炊烟。谷地中一面静寂的蓝色湖泊,纹丝不动,倒映着天光山影。这高山之上的湖泊,也许是地球的最后一滴眼泪。雾气消散,整个山谷晴朗肃穆,万物寡言,光线流动,蕴藏着宁静而深不可测的力量。
他长久地凝望这片天地,以及留存在其中的神秘又与世隔绝的村庄和山峦,人世的喧嚣和浮华不能与之对峙。即使轮转的生命也不能够。这一刻,他停留在世间的边缘,与之惜别。也许这就是最后一眼的留恋。豁出生命与之靠近,最后双手空空走出。他知道,他注定将用余下来的一生与此告别,并以此验证它在时间中留下的烙印和标记。
1.
他睁开眼睛,清晨明亮的阳光从玻璃窗外射进来,晃动在脸上,是雨后的晴朗天气。空气新鲜而轻盈,轻轻呼吸一口,在胸腔中完全吸收渗透。他清醒过来,肌肉的酸痛完全消失,浑身活力充沛。来时天黑,并未看清楚这个小村的模样。现在只见窗外围拢层层叠叠苍绿的山峦,已顶有长年笼罩的白色云团,蓝色天空格外清透。他穿好衣服,走到了屋外。
他住的是木头房子,外面大多是山崖的羊肠小道,背后层峦叠嶂。村落也并没有想象中的美丽,很普通。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歌声,他循着声音一直走,在声源处看见了一群孩子,以及她。
彼时正是艳阳春天,女子穿着当地妇女的刺绣粗布上衣,头发编著麻花辫子,辫子上插着洁白的野山茶。她与所有人一样都光着脚,在无比灿烂的阳光下展露笑容。这样坦然纯真的笑容,是与天地融为一体才能有的质地。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见。但孩子们唱的曲目是《送别》。仿佛预兆了他们以后的结局。
2.
村里的人盛情地为他办了欢迎会,同时也是另一位志愿者的欢送会。他已经在这村子里支教了六年,现因得知母亲弥留,必须离开。
校长姓林,向他简单地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只有不到一百个孩子,教师大概五位,要同时教好几门课程,离开的志愿者教的是数学、物理和科学。他将代替他的位置。
他也从校长那里知道,他第一次看见的女子叫夕临,是学校里的唯一一个女老师。但她给学校带来许多新的改进。“她是一个独特的老师,学识丰富,性格真诚,带来新鲜和开放的气息。孩子们都很尊敬和喜欢她。”
校长的话,他很快就得到了证实。那天下午,孩子围着她,总是笑声不断,他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仿佛自己来到了天堂。
3.
因为上山的路崎岖险峻,甚至还有一条九十度的铁梯需要攀爬,山上的老师都会亲自送年纪小的同学穿过那里。因此,聚会并没有持续到很晚。他和大家一起送完小同学下山再回到村口,天才擦黑。
黑色的山坡上出现大片闪耀灯火,明明灭灭如同繁星。灯火在山谷和山顶汇聚,像从夜空流淌下来的银河。隐约可见木头房子和树木的轮廓,有了烟火人声,仿佛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这是一天前他在大雨中抵达的高山小镇。
晚饭后,她来到他逼仄阴冷的房间,先开口问他,我今天看你眼里有犹豫,为什么,你应知道这件事情对那些孩子们的影响或者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改进,不具备任何作用。
他在黑暗里点头,说我知道,这只是针对自己发生的一件事情,我相信我的内心能在这件事情里获得很多,将改变我对人生的看法,这已足够。他幽幽地向她叙说起自己的本意,来之前他并不知会受到这样的诘问。
你在这里会很危险,你的生活不可能一直在这里。
那该如何呢。在城市里获取一席之地营营役役地终老吗,和人群一起在城市里虚妄地生活着,朝生暮死,不知所终,像一块没有任何知觉的肉身。
……
他们彼此聊天滔滔不绝,像是认识了很久的朋友。她渐渐觉得倦了,毫无戒心地爬上他的床,兀自睡去。她的面容温和恬静,身体蜷缩成小小的一团。像婴儿一般,令人心生怜悯,不忍惊扰。窗外照射进来的洁白月光,温柔地笼罩着一对不知时日长久的熟悉的陌生人。
4.
他很快就习惯了山里的生活,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这些长年居住在峡谷里的孩子,皮肤黝黑,眼睛湛亮。物质匮乏环境封闭,并未磨灭他们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长起来的活泼心智。
周末的时候,她经常和孩子一起到附近的山头去捕捉蝴蝶,回来一起做标本。大多数时候他也会一起去,偶尔拿上它的傻瓜机为孩子们和她拍照。
照片里的她通常都不看镜头,赤裸的脚和小腿也时常沾满泥土,额头上的刘海全部都湿透,发丝沾在脸上。因为奔跑,脸颊上的细小血管全部膨胀,像盛开了两朵烂醉的花。他想,因了她对自己的美完全不自知,才显得贵重。
走在路上,她总是大声爽朗地对人打招呼,脸上带着微笑,俯下身就能干活。根本不像是从大城市中走出来的女子。他能感受到村里的每个人对她的喜欢。
这里生活简单,物资匮乏,没有电视,没有报纸。但他却从未觉得生活像现在这样的清醒自觉。因此,他一直认为是村里人和她的善良勇敢带他走到了生命的另一个境地。
5.
自从有了第一次,她就不断在夜晚时抱着枕头到他的房间,他们之间无话不谈。大多数是其中一个源源不绝地说,另一个静静地听。
她描述的记忆中的家乡,和他一样。那里春天山坡开满紫色的木兰和洁白梨花。山上有茂盛的枇杷树,柑橘树,满山的杜鹃,海棠和野兰花。夏天有浓香扑鼻的橘子,茉莉,一大池塘的红色荷花,蜻蜓多得会飞进家里的庭院,停栖在晒衣架上休息。
她的童年过得丰盛。爬到深山谷里挖掘野兰花,在演戏的祠堂里攀着栅栏看戏,跟着人去山里砍柴,刨土豆,采西红柿,摘豆子,赶着鹅群让它们吃草,在清澈见底的溪水里捕鱼,捉螃蟹和虾。夏天去稻田里看人割稻,在大晒场上帮忙晒稻子,收稻子,晚上放电影,黄昏顾着玩没吃完饭就捧着碗去占位置。
常独自爬山。村里有座山,爬到山岭要走一段很长很长的僻静山路。她因常听到内心某种声音的召唤,就独自一人在高高的叶草堆里攀越。山顶上空无一人,寂静像宿命般的包围,只有碧蓝的天空,呼啸的风声和明亮的阳光。树林在风中发出哗哗的涛声。她对这天地之间的空旷并无畏惧。只坐在山顶的岩石上尖叫。听着自己的声音在风中迅速地消失。
山腰里有一座破庙,里面有两尊在石头上雕刻出来的佛像。石桌上摆放着供奉的干枯水果和燃尽的香灰。她站在阴暗中观望佛像,觉得它们有一种奇异的威严。并开始相信有一种力量是能够主宰和包容人间的痛苦和无助。
他觉得,留在她最初的生命记忆里,是自由生活,温暖的爱,对自然和神的隐秘对话,以及对宿命力量的感知。无疑,它们都是她成长为一个温和善良的女子的重要因素。
6.
他总是不动声色地在她附近,他的沉默虽貌似可疑,但却比她更清楚自己的选择所在。
五月的初夏,在潮湿闷热中,他闻到树林里百里香刺鼻的气味。但是他跟随她进入,深入之后完全不知归途。
走入灌木丛中,繁杂枝叶扑面而来,摩擦过手臂和脖子上的皮肤,有生硬的小小蛾类张开翅膀仓皇地飞离。撞疼了他们的眼睛。他紧紧地跟着她再月光下跃动的白色身影,直到他们在一条小河边停下脚步。
无数的萤火虫在半空中带着光亮飞行,栖息在树枝和草丛之中。她的头发和裙子上有发亮的萤火虫停在上面。闪电更加频繁地掠过天空。清凉有力的雨点开始落在他的嘴唇上。他看着这个黑暗神秘的全新世界,心剧烈跳动,几近从胸腔跃出。
地上全是月光,厚厚的像一层一层的锈,他跳下去,月光能没到腰部,而水面上的月光在抖动着,像被捣碎的水银。周围寂然的山峦黑影是匍匐而沉睡的野兽。
7.
山野间的大风刮得猛烈。深蓝色的天空,大团云层被吹掉,显出干干净净的光泽。一轮黄月圆而寂静。他听到隔壁她的房间传来钝重的声响。
他去到房间,发现她蜷缩在地板上,她说,我有些发烧,浑身燥热,无力,你能不能扶我起来,并替我打些冷水敷在额头上。他按照她的话做好,又从自己的背包里找到药片,想喂给她吃。但她说山里物资缺乏,这药留给孩子,她能撑下去。
整个晚上,他都守在她的床边,不敢离开。在他的印象中,她都像个男子般坚韧朴素,以她自己独特的方式,教会他怎样用一种真实的方式,渡过在指缝之间如雨水一样无法下落的时间。此刻她却如一只受伤的幼兽,脆弱无助,需寻求支援。
天亮后,她终于退烧,脸色苍白如纸。她虽虚弱,但意识清醒,她又像夜里一样断断续续地说话。
她说,一个美国人在佛教寺生活了三年,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我就读书。我很佩服他,因他尝试把一些复杂的东西回归到最简单,最基本,并且获得成功。这就是促使我来到这里的最初力量。
我很早就写好遗书。就在我平时用来记录的笔记本上。因我不知道自己会在何时死去。但只自己离它很近,如果你曾经与它擦身而过,就不会忘记它试图捕获你的触觉。
……
8.
从五月开始,就迎来了雨季。山里的路变得更加危险,但雨季持续的时间十分长,一直到九月末十月初。他们都不希望孩子们停课的时间太久,因此只要天气有些好转,路途不那么恶劣,他们就亲自下山接孩子们上课。
有一天,他和她送完几个孩子后回到山上,在路上遭遇了泥石流,她被冲到山下的江里,他很清楚地记得,那天是七月十五。
同一天的早上,他们下山去接孩子的时候,她对他说,小时候一直戴着的玉牌丢了,找不到,似是不详之兆。她出事后的一天,他就在她房间门口的草丛里捡到了,他望着那块残缺的玉牌,在她出事以后第一次泪流不止。
她的书和大部份衣服,全部都分给了孩子们,他只留下她的玉牌和笔记本,他决定雨季过后就下山替她处理好事情,然后离开城市,一生隐匿低调地生活下去。
9.
离开的那一天,孩子们给他唱了那首《送别》,他告别了村民,扛起背囊,踏上路途,下坡上坡,翻越山岭,背后孩子们的歌声响彻整个山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在火车上,他第一次郑重地翻看她的笔记本,上面有她年轻时到处流浪写下的游记、读书时记下的札记、为孩子们备课的笔记…仿佛是她的一个老朋友,替她记得她所经历之事。
她一直供稿的那家杂志社最先报导了她在江水中失踪的消息。随即受到各主流媒体的转载及关注,网络上发起人肉搜索,采访认识她的人,她曾经的同学,同事,朋友,她所有的事情都在人的好奇心驱使下被刨根问底,接连曝光。他毫不费力地补齐了他离开她十五年里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
当他拿着她的身份证明想从杂志社拿回她的散文,照片,小说集结成书时,杂志社一口应允,并增加了他为她拍的图片及笔记本中一部份的文字。
这本被冠以「支教女教师传奇一生的不二证明」的宣传语的书,一出版就告罄,七天破百万,刷新了出版界的销售记录。他拿着这庞大的稿费,改善了大部份极为恶劣的上山的必经之路,修葺了学校,兴建了图书馆。他知道,这是她希望的。
10.
为她准备下葬的前一天晚上,他拿着玉牌,想起她那双水汪汪,仿佛蓄满眼泪即将留下她内心全部的清凉和伤感的眼睛,再一次在人声鼎沸中潸然泪下。
十五年前,他在观世音面前,乞求父母不要分开。碰见她。那是跟在外婆身后的她。老成地对他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永无止息。所以,即使你父母分开,爱仍在。他对她一见钟情。于是摘下脖子上的缺角的玉牌给她,稚气地说,你戴着我的玉牌,你以后就是我的人,我长大后要娶你。
时光流逝,他一直记得自己将来要找一个左眼下有泪痣并拥有这块玉牌的人,却不知道当年的小女孩因交通意外,失去双亲,毁容,失去了那颗泪痣。
无论是八岁的任夕临,还是二十三岁的她,都曾与他肩并肩站在一起。这是他们穿越十几年寂静的时间之后,用以忘却和记得的姿势观望前方,观望彼此。同时也看着他们自己本身。
11.
他看见自己在山道的拐角处伫立,回头再次看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黎明即将到来,天空呈现一种寂寥而沉重的灰蓝色,映衬绵延起伏的重重山峦。这些苍翠高山终年云雾缭绕,云层厚重留恋。此时有难以言述的寂然。而狭长山丘存在了几百年的村落,深深隐藏在群山之中,木头房子密集分布如同棋子撒落,等待收割的秋天稻田金黄醇厚。天幕闪烁稀薄的星辰,曙光即将从膨胀丰盛的云霞之中映染而出。空气中有清凉而刺鼻的灌木气味。鸟声清脆,来路已经不可见,而前路苍茫无着。曲折小径不可思量,通往一层叠一层的群山峻岭。遥远天际矗立一座高耸云山,线条简洁,清冷无边,凯凯白雪柔和地覆盖在金字塔形的山巅上,仿佛它与时间等同地存在,已使它完全超然世外,却又与这天地密不可分。
清晨微光突破沉沉雾霭,仿佛在突然之间,幕布被掀开,太阳的光线渗透而出,雪山那锯齿般的峰峦呈现出鲜明轮廓,斜面折射出光芒,产生有生命力的变化。阴沉的蓝紫色,过渡至银灰色,然后在透亮光芒抚摸下,蔓延出一种淡淡的粉红色。直到最后,太阳破云而出,雪山峰顶呈现璀璨的血江,如同火焰燃烧。无可置疑,天地发生的细腻色彩过渡充满神奇。此刻,阳光温暖明亮地洒落大地。村落的房子上飘出白色的裊裊炊烟。谷地中一面静寂的蓝色湖泊,纹丝不动,倒映着天光山影。这高山之上的湖泊,也许是地球的最后一滴眼泪。雾气消散,整个山谷晴朗肃穆,万物寡言,光线流动,蕴藏着宁静而深不可测的力量。
他长久地凝望这片天地,以及留存在其中的神秘又与世隔绝的村庄和山峦,人世的喧嚣和浮华不能与之对峙。即使轮转的生命也不能够。这一刻,他停留在世间的边缘,与之惜别。也许这就是最后一眼的留恋。豁出生命与之靠近,最后双手空空走出。他知道,他注定将用余下来的一生与此告别,并以此验证它在时间中留下的烙印和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