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1、
在学校研究生招就办做学生助理,趁职务之便,对近几年研三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大概的了解,也与几个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有过深入交谈,问及求职意向,回答都是考公务员事业单位银行。
一次在火车上,同全国top10院校一个研二中文系女生聊天,她聊到她们同学就业趋向,基本上是通过各种考试进入体制内岗位。我说这不是很浪费你们的名校优势吗,辛辛苦苦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却没能在专业领域大展拳脚。她说找到一个稳定轻松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公务员安逸体面,尤其对研究生毕业25、6岁的女孩子,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她的观点基本上反映了大部分学生及家长的心声。
一直以来,“一张报纸,一杯茶,度过一整天”成了描述公务员工作清闲的形象写照;基本工资低没关系,有其他的各种福利补贴;上班迟点下班早走没关系,考勤不严格。最重要的是,在体制内,失业风险小,在强大的官本位传统里,这是一个给人脸上添光的职业。
即便,有的学生想要从事自己想从事的工作,但在官本位利益分配体系的挤压下,兴趣变得有点苍白无力。
2、
那么,公务员吸引力如此大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概可以从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一书中去理解。
书中提到,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因为身份的高低决定着人情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被扫地出门,就只落得人走茶凉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唯恐失去身份地位,如果觉察到别人并不怎么喜欢或尊敬我们时,就很难对自己保持信心。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冲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的把它扎破。因此,唯有外界对我们表示尊敬的种种迹象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对自己的良好感觉。
而职业就是我们的名片,公务员普遍认为地位高,这样一种能获得社会认同和艳羡的工作,这样一个与在公司里被压榨薪水又不满意的工作相比,怎会不让人趋之若鹜与众人追捧呢?
但体制内的位置毕竟有限,一个职位几千个人去报名,最后录取的还是那么一两个。就像挤独木桥一样,有的人能顺利过桥,而有的人注定要溺水身亡。
那么,如果,没得到这么一份体制内的稳定工作,会怎么样?
“如果,没得到一份体制内的稳定工作”,这个前提,颇为无奈之意。因为在体制外的人,有被迫出局的,也有不屑进去的,更有进去了又出来的。
首先第一类,被迫出局的。
出局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无需大惊小怪,任何比赛都有胜负,只是这个比赛影响力长远一点。朋友A,读硕士起就立志非公务员不做,所以,从研一开始省考、国考、事业单位考样样都不放过,简直就是远近闻名的“考霸”,但遗憾的是,一直都没有一个满意的结果。问接下来如何打算,答曰继续考,一直考,直到考上为止,总有一天会考上!那就为他的执着祝福吧!
第二类:不屑进去的。
虽说公务员让很多渴望,但毕竟也“只是个稳定、轻松”的工作,对于有明确职业规划、致力于投身自己所感兴趣领域的同学,公务员的杀伤力不是那么强。
如果说,公务员是一种稳妥,那对于这类勇敢追求自己梦想的同学,稳妥和规则反而是最大的局限。有时候,没有底气,所以只能做最稳妥的选择。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知道凭自己的能力能否在职场厮杀中获得成功,于是这类恐慌,通过公务员的稳妥来弥补。
最后一类,进去了又出来的。
这类,在我硕士期间,身边有2个朋友就是此种情况。但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考研时认识的一个朋友。
他最初在家乡县城地税局上班,因为不满一眼望到头的清汤寡水式生活,在职考研并成功,毕业后又进了省政府机关工作。按理说,这真是太理想不过的职业归宿了。但干了一年多,他发现从小城市到省城,不管是小城市的地税局,还是在省政府的机关大楼,都让他找不到与内心梦想碰撞的感觉,他认为身处这个金光闪闪的围城,他感觉到的只有束缚。他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内心的理想———在金融领域挥斥方遒。于是他决定走出体制的城墙,抛下这个虚伪的光环,去追逐内心的梦想。
4、
这样来看,没得到一个“稳定”的工作本不能称之为问题,更不应成为有些同学恐慌的缘由。那不过只是其中一种工作方式,有那么多人在非“稳定”工作外,慷慨激昂的奔赴在实现理想的路上,拼搏着。
问题是,身份的焦虑又来了,没进入体制内工作,“不得已”进入了普通的民企私企外企,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以及能否实现梦想的困惑,该如何坚信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
也许今天心情美美的去上班,到公司翻开报纸,发现上面有熟人光彩照人的相片;也许QQ空间里,你又看到哪个朋友兴冲冲的晒升职、晒幸福的结婚照而自己还在小企业里摸爬滚打;或者参加聚会,别人握着我们的手,问我们在“干”什么,而他自己筹集资金刚刚开张了一家新公司,当这一切发生时,身处“不稳定”的工作岗位而别人功成名就的相比较,我们的美好心情瞬间消失殆尽。
问题常年困扰很多人。不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完全摆脱这种落差感,生活总是难以完全是美好而没有任何焦虑,焦虑失败焦虑丢脸焦虑没有自己的位置。但反过来想想,这些焦虑和恐惧,实际上不正意味着他她抱有一定的追求吗?
或许,这种单纯怕找不到稳定工作而流离失所的担忧,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365行,但我们唯独遵循着安逸稳定的价值标准,我们胆小怕事、循规蹈矩,以至于认为这些价值观念是天经地义的,或因为我们周围的人对此心醉神迷,或因为我们的想象力变得过于局限,而想不到还有别的选择。
5、
我们每个人都曾认为自己自命不凡,都很努力的做出一些事情证明自己不是平庸之辈。那么在这件事上,是不是也可以丢掉一些古老的箴言,试着去打破什么,将自己年轻时的一点改变世界或者改变自己生活的野心,付诸行动。这样,当你成为父母时,你的儿女问你该怎么选择职业,你不会告诉他她:什么工作都比不上稳定安逸的国家单位。
当我们觉得这个社会某些方面需要变革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份改变累积起来,日久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至于你还说去小单位小企业没意思没意义,那梭罗这句话能给你回应:
“生活并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没有哪一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
在学校研究生招就办做学生助理,趁职务之便,对近几年研三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大概的了解,也与几个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有过深入交谈,问及求职意向,回答都是考公务员事业单位银行。
一次在火车上,同全国top10院校一个研二中文系女生聊天,她聊到她们同学就业趋向,基本上是通过各种考试进入体制内岗位。我说这不是很浪费你们的名校优势吗,辛辛苦苦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却没能在专业领域大展拳脚。她说找到一个稳定轻松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公务员安逸体面,尤其对研究生毕业25、6岁的女孩子,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她的观点基本上反映了大部分学生及家长的心声。
一直以来,“一张报纸,一杯茶,度过一整天”成了描述公务员工作清闲的形象写照;基本工资低没关系,有其他的各种福利补贴;上班迟点下班早走没关系,考勤不严格。最重要的是,在体制内,失业风险小,在强大的官本位传统里,这是一个给人脸上添光的职业。
即便,有的学生想要从事自己想从事的工作,但在官本位利益分配体系的挤压下,兴趣变得有点苍白无力。
2、
那么,公务员吸引力如此大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概可以从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一书中去理解。
书中提到,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因为身份的高低决定着人情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被扫地出门,就只落得人走茶凉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唯恐失去身份地位,如果觉察到别人并不怎么喜欢或尊敬我们时,就很难对自己保持信心。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冲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的把它扎破。因此,唯有外界对我们表示尊敬的种种迹象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对自己的良好感觉。
而职业就是我们的名片,公务员普遍认为地位高,这样一种能获得社会认同和艳羡的工作,这样一个与在公司里被压榨薪水又不满意的工作相比,怎会不让人趋之若鹜与众人追捧呢?
但体制内的位置毕竟有限,一个职位几千个人去报名,最后录取的还是那么一两个。就像挤独木桥一样,有的人能顺利过桥,而有的人注定要溺水身亡。
那么,如果,没得到这么一份体制内的稳定工作,会怎么样?
“如果,没得到一份体制内的稳定工作”,这个前提,颇为无奈之意。因为在体制外的人,有被迫出局的,也有不屑进去的,更有进去了又出来的。
首先第一类,被迫出局的。
出局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无需大惊小怪,任何比赛都有胜负,只是这个比赛影响力长远一点。朋友A,读硕士起就立志非公务员不做,所以,从研一开始省考、国考、事业单位考样样都不放过,简直就是远近闻名的“考霸”,但遗憾的是,一直都没有一个满意的结果。问接下来如何打算,答曰继续考,一直考,直到考上为止,总有一天会考上!那就为他的执着祝福吧!
第二类:不屑进去的。
虽说公务员让很多渴望,但毕竟也“只是个稳定、轻松”的工作,对于有明确职业规划、致力于投身自己所感兴趣领域的同学,公务员的杀伤力不是那么强。
如果说,公务员是一种稳妥,那对于这类勇敢追求自己梦想的同学,稳妥和规则反而是最大的局限。有时候,没有底气,所以只能做最稳妥的选择。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知道凭自己的能力能否在职场厮杀中获得成功,于是这类恐慌,通过公务员的稳妥来弥补。
最后一类,进去了又出来的。
这类,在我硕士期间,身边有2个朋友就是此种情况。但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考研时认识的一个朋友。
他最初在家乡县城地税局上班,因为不满一眼望到头的清汤寡水式生活,在职考研并成功,毕业后又进了省政府机关工作。按理说,这真是太理想不过的职业归宿了。但干了一年多,他发现从小城市到省城,不管是小城市的地税局,还是在省政府的机关大楼,都让他找不到与内心梦想碰撞的感觉,他认为身处这个金光闪闪的围城,他感觉到的只有束缚。他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内心的理想———在金融领域挥斥方遒。于是他决定走出体制的城墙,抛下这个虚伪的光环,去追逐内心的梦想。
4、
这样来看,没得到一个“稳定”的工作本不能称之为问题,更不应成为有些同学恐慌的缘由。那不过只是其中一种工作方式,有那么多人在非“稳定”工作外,慷慨激昂的奔赴在实现理想的路上,拼搏着。
问题是,身份的焦虑又来了,没进入体制内工作,“不得已”进入了普通的民企私企外企,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以及能否实现梦想的困惑,该如何坚信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
也许今天心情美美的去上班,到公司翻开报纸,发现上面有熟人光彩照人的相片;也许QQ空间里,你又看到哪个朋友兴冲冲的晒升职、晒幸福的结婚照而自己还在小企业里摸爬滚打;或者参加聚会,别人握着我们的手,问我们在“干”什么,而他自己筹集资金刚刚开张了一家新公司,当这一切发生时,身处“不稳定”的工作岗位而别人功成名就的相比较,我们的美好心情瞬间消失殆尽。
问题常年困扰很多人。不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完全摆脱这种落差感,生活总是难以完全是美好而没有任何焦虑,焦虑失败焦虑丢脸焦虑没有自己的位置。但反过来想想,这些焦虑和恐惧,实际上不正意味着他她抱有一定的追求吗?
或许,这种单纯怕找不到稳定工作而流离失所的担忧,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365行,但我们唯独遵循着安逸稳定的价值标准,我们胆小怕事、循规蹈矩,以至于认为这些价值观念是天经地义的,或因为我们周围的人对此心醉神迷,或因为我们的想象力变得过于局限,而想不到还有别的选择。
5、
我们每个人都曾认为自己自命不凡,都很努力的做出一些事情证明自己不是平庸之辈。那么在这件事上,是不是也可以丢掉一些古老的箴言,试着去打破什么,将自己年轻时的一点改变世界或者改变自己生活的野心,付诸行动。这样,当你成为父母时,你的儿女问你该怎么选择职业,你不会告诉他她:什么工作都比不上稳定安逸的国家单位。
当我们觉得这个社会某些方面需要变革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份改变累积起来,日久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至于你还说去小单位小企业没意思没意义,那梭罗这句话能给你回应:
“生活并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没有哪一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