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轶事
在中国的过去,当状元几乎是所有文人年少时的梦想。
当了状元是否就能娶公主当上驸马这且另说,皇帝对于状元等优异学生的重视却是不必提的。
比如殿试的题目几乎都是皇帝亲拟(自清朝后,满人皇帝的文化比明代皇帝更为务实且超出其上),国子监中间的御道,旁人是无资格走的,唯有高中状元那天,状元郎可以在这条道上光明正大走一回,那种骄傲的滋味,怕是可以回味一世吧?
状元从国子监走出来,走向他们光辉灿烂的前程。谁都知道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大学。要读上这个大学很不容易。蒲松龄70多岁才当上贡生,踏上这个院落时已经白发苍然,仰头看着那金色琉璃牌坊,北京城唯一一个不属于皇宫、不属于庙宇的金色牌坊,那是岁月流转中闪耀的不灭的知识之光。
太学生们有时候很任性,所谓文人的风骨与痴傻,在国子监一代又一代上演着。
汉桓帝那年,名士朱穆得罪了宦官,被弄进了监狱,学生们不依不饶地上书,最后还搞了几千人上书,皇帝没有办法,只好把朱穆给放了。
到了明代,任性的底线就高了,朱元璋本不是读书人出身,见到学生耍酸脾气就受不了。学生们闹了次学潮,老朱口味比较重,便很干脆将带头的学生斩了,还把他的头挂在国子监,这一挂就是150年。读书的地方挂着个风干的骷髅,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一个风景吧?
清代虽然也兴文字狱,可清朝皇帝自顺治以下,还都是出了名的爱学习、爱文化,那手好字写的哟,不提了!我常去故宫和颐和园看他们的手迹,看得心摇神驰魂飞天外。为避邪求福,还学那些无知村妇,把康熙给他奶奶孝庄写的“福”字挂在家里毛绒玩具的脖子上,时不时摸一下。乾隆爷的字写的没有康熙的字好,可偏偏留得最多,估计人家自诩自己是个知识分子皇帝,知识分子,甭管他是皇帝还是百姓,总是有点沾沾自喜的毛病。
偏偏乾隆三十三年,国子监出了一档子事。
事情要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叫事儿。从今天东北二环国子监街进去,过琉璃牌坊,看到国子监中轴上一个重檐四角攒尖的木质房子,叫“辟雍”的,事儿就出在它身上。
大房子周围是个水池,建筑从上往下看,天圆地方,通达天地的意思。水池环绕,“辟”通“璧”,意思是玉带环绕宛如玉璧,“雍”,就是水中高台,辟雍二字,就这么个意思。
周礼上说,天子修礼,莫盛于辟雍,从周朝到两汉魏晋,天子都是在“辟雍”教化天下众人。
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元明两代,是没有“辟雍”殿的,皇帝要给学生讲学,得到“彝伦”堂去,那屋就在现在的辟雍后面。乾隆三十三年,乾隆爷一时兴起,决定花笔大钱,给国子监的老师学生们修个读书听课的大阶梯教室,也就是辟雍,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太学生们不以为然,连管文化的官员也上书说这是个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传承教化才是学校的作用,这种拘泥形式的盲目复古,对学校毫无裨益。
奇怪的是,乾隆皇帝竟然不再坚持。这在今日许多大猫看来,怕是挺没出息的吧?人家还就是有点没出息,巴巴的还等了十五年,等当年反对他的那些大臣啊,学生啊,知识分子啊都差不多老朽了,才又颁了道圣旨,还是说要修那房子。不过那时候,他自己也是个糟老头子了。
最终还是通过了。最先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刘墉,他很认真的攒了个工作室,做了策划,算出预算要近十万两银子。乾隆皇帝看着这个数字也觉得是不是多了点? 为谨慎起见,交给内阁,让户部尚书和珅重新算一算。和珅不是盖的,拿着图,亲自到实地勘察,重新攒了个工作室,让设计师拿了个新方案,撤掉原先设计上大殿里的四根“钻金柱”,改用抹角架梁,让大殿显得更宽敞,还能省四千多两银子。
乾隆爷也挺抠的,就为能省这四千多,还真许了和珅的方案。说实话,这方案还真的不错。老北京不是这么说吗?不到恭王府,不知和珅贪。不到国子监,不懂和珅才。
修了两年,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在乾隆五十年完工。老爷子高兴坏了,喜滋滋下令要搞个大大的仪式,在全天下最优秀的老师学生面前演讲,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临雍讲学”大典。
我有时候会去国子监看看,古老的院墙里,似乎还能回响几朝几代的读书声。我在那些树影凌乱的青砖地上站着,吹着呼呼的风,心想其实乾隆爷也挺傻的,折腾十多年,憋憋屈屈就为修个房子,要在今天,去看看那些211还是250工程大学的高楼大厦,还不汗颜死?修就修了吧,还不在上面画个戳,这大屋子叫什么辟雍不辟雍,起码该和什么逸夫楼一样叫个“弘历楼”,总也不错吧?
当了状元是否就能娶公主当上驸马这且另说,皇帝对于状元等优异学生的重视却是不必提的。
比如殿试的题目几乎都是皇帝亲拟(自清朝后,满人皇帝的文化比明代皇帝更为务实且超出其上),国子监中间的御道,旁人是无资格走的,唯有高中状元那天,状元郎可以在这条道上光明正大走一回,那种骄傲的滋味,怕是可以回味一世吧?
状元从国子监走出来,走向他们光辉灿烂的前程。谁都知道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大学。要读上这个大学很不容易。蒲松龄70多岁才当上贡生,踏上这个院落时已经白发苍然,仰头看着那金色琉璃牌坊,北京城唯一一个不属于皇宫、不属于庙宇的金色牌坊,那是岁月流转中闪耀的不灭的知识之光。
太学生们有时候很任性,所谓文人的风骨与痴傻,在国子监一代又一代上演着。
汉桓帝那年,名士朱穆得罪了宦官,被弄进了监狱,学生们不依不饶地上书,最后还搞了几千人上书,皇帝没有办法,只好把朱穆给放了。
到了明代,任性的底线就高了,朱元璋本不是读书人出身,见到学生耍酸脾气就受不了。学生们闹了次学潮,老朱口味比较重,便很干脆将带头的学生斩了,还把他的头挂在国子监,这一挂就是150年。读书的地方挂着个风干的骷髅,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一个风景吧?
清代虽然也兴文字狱,可清朝皇帝自顺治以下,还都是出了名的爱学习、爱文化,那手好字写的哟,不提了!我常去故宫和颐和园看他们的手迹,看得心摇神驰魂飞天外。为避邪求福,还学那些无知村妇,把康熙给他奶奶孝庄写的“福”字挂在家里毛绒玩具的脖子上,时不时摸一下。乾隆爷的字写的没有康熙的字好,可偏偏留得最多,估计人家自诩自己是个知识分子皇帝,知识分子,甭管他是皇帝还是百姓,总是有点沾沾自喜的毛病。
偏偏乾隆三十三年,国子监出了一档子事。
事情要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叫事儿。从今天东北二环国子监街进去,过琉璃牌坊,看到国子监中轴上一个重檐四角攒尖的木质房子,叫“辟雍”的,事儿就出在它身上。
大房子周围是个水池,建筑从上往下看,天圆地方,通达天地的意思。水池环绕,“辟”通“璧”,意思是玉带环绕宛如玉璧,“雍”,就是水中高台,辟雍二字,就这么个意思。
周礼上说,天子修礼,莫盛于辟雍,从周朝到两汉魏晋,天子都是在“辟雍”教化天下众人。
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元明两代,是没有“辟雍”殿的,皇帝要给学生讲学,得到“彝伦”堂去,那屋就在现在的辟雍后面。乾隆三十三年,乾隆爷一时兴起,决定花笔大钱,给国子监的老师学生们修个读书听课的大阶梯教室,也就是辟雍,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太学生们不以为然,连管文化的官员也上书说这是个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传承教化才是学校的作用,这种拘泥形式的盲目复古,对学校毫无裨益。
奇怪的是,乾隆皇帝竟然不再坚持。这在今日许多大猫看来,怕是挺没出息的吧?人家还就是有点没出息,巴巴的还等了十五年,等当年反对他的那些大臣啊,学生啊,知识分子啊都差不多老朽了,才又颁了道圣旨,还是说要修那房子。不过那时候,他自己也是个糟老头子了。
最终还是通过了。最先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刘墉,他很认真的攒了个工作室,做了策划,算出预算要近十万两银子。乾隆皇帝看着这个数字也觉得是不是多了点? 为谨慎起见,交给内阁,让户部尚书和珅重新算一算。和珅不是盖的,拿着图,亲自到实地勘察,重新攒了个工作室,让设计师拿了个新方案,撤掉原先设计上大殿里的四根“钻金柱”,改用抹角架梁,让大殿显得更宽敞,还能省四千多两银子。
乾隆爷也挺抠的,就为能省这四千多,还真许了和珅的方案。说实话,这方案还真的不错。老北京不是这么说吗?不到恭王府,不知和珅贪。不到国子监,不懂和珅才。
修了两年,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在乾隆五十年完工。老爷子高兴坏了,喜滋滋下令要搞个大大的仪式,在全天下最优秀的老师学生面前演讲,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临雍讲学”大典。
![]() |
辟雍 |
![]() |
我有时候会去国子监看看,古老的院墙里,似乎还能回响几朝几代的读书声。我在那些树影凌乱的青砖地上站着,吹着呼呼的风,心想其实乾隆爷也挺傻的,折腾十多年,憋憋屈屈就为修个房子,要在今天,去看看那些211还是250工程大学的高楼大厦,还不汗颜死?修就修了吧,还不在上面画个戳,这大屋子叫什么辟雍不辟雍,起码该和什么逸夫楼一样叫个“弘历楼”,总也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