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里面静静地锯
在他里面静静地锯
听说今晚会有本新书来到这个书店。现在才下午4点多,书店已经挤满了人。书店面积为200多平方米,其实说它是书店是不大准确的。毕竟这个书店只有不到200本书,更像是一个咖啡馆。
我们都知道这个城市有很多秘密的组织,就像豆瓣网上的私密小组,你也许知道它的存在,但如果没有一定的资本以及人脉,你是进不去的。
犀牛书店就是这样的小组,在繁华的城市的边缘,隐居2楼。隐居2楼是很多人的感觉,犀牛书店并没有刻意去“隐”。它就挂在街道的2楼,很多路过的人都会发现。有些人对书店感兴趣,也会顺着楼道上去,不过至今还没人进得了书店的门,尽管门上一直挂着“营业中”的牌子。
我是犀牛书店的店小二,我已经忘记了我是怎么找到这份工作的。我想这和我的梦想有关吧,我一直都说要开家书店开家书店。很高兴我现在就在书店上班。
我昨晚就听说今天会有新书到,知道这个消息后,我拍了拍头就去睡了。和每次到新书一样,书店里挤满了人。他们坐在那里,进行一个沙龙,有人喝茶有人喝咖啡,这可把我累得够呛,要知道书店每天就一人当班啊。咖啡机嗡嗡响,书店里的味道也越来越怪。咖啡的醇香一会儿漫过香烟的臭味,一会儿又被它覆盖。
我简单介绍下这些客人吧,他们中有写《春梦琐言》的沈草子,也有写《挪威森林》的村上春树,偶尔村上龙也会光临,不过他更多时候是在美国。我第一次见到杨黎的时候非常兴奋,之前看新闻知道他自己掏钱出了本黑书《向毛主席保证》,每本定价300元,并且限量出版300本。我本想弄一本过来读读,但是听说已经售罄,就没去追究。而在犀牛书店见到杨黎就说明,他的《向毛主席保证》我以后有可能在书店看到了!
也许你已经猜到犀牛书店的所有客人就是书店书架上那些书的作者。我第一天过来上班,那天没有新书到,书店人没今天多,只有3位客人坐在沙发上闲聊。在给他们的龙井续水时,我看到了我最喜欢的小说《码头》里的作者照。哦,当然不是作者照,是一张和那幅照片里的人长得没有丝毫差异的脸。原谅我的词不达意,我当时的状态就是这样,恐、欢。然后跑到吧台拿了相机以及笔和纸,签名、合影,事后还向好多朋友炫耀,现在想想那时还真是傻啊。
今天到的书会是什么呢?除了书店老板,谁也不知道,包括书的作者。就是这个不知道吸引了很多人过来。我们知道一位作者的几本书,很少会是同时写成的。大多是2年出一本或者10年5年出一本。他们写作时候的心境,以及生活,无疑是不一样的。这个时间差,就是岁月,也是犀牛书店的迷人之处。
《哈扎尔辞典》是米洛拉德•帕维奇1984年出版的,1988年他又出了《用茶水画成的风景画》,1991年出的则是《风的内圈,又名海洛和勒安德耳的小说》。如果犀牛书店今天的新书是《哈扎尔辞典》,那么今天的新书沙龙的嘉宾就会是1984年的米洛拉德•帕维奇。再如果几个月前,犀牛书店的某次新书是《用茶水画成的风景画》,那么那次的嘉宾自然是1988年的米洛拉德•帕维奇。而我们知道只要一位作者来过书店一次,以后他就可以随时过来。让我们再假设下,今天1988年的米洛拉德•帕维奇也来参加新书沙龙,那么他就能够看到4年前的自己了。碰到4年前的自己,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因为这点,犀牛书店让很多人上瘾。也因为这点,很多人对书店的新书沙龙有过反对意见,他们总是聚在一起讨论,绞尽脑汁,可是没能想出像样的办法。后来他们只好抵制新书沙龙,而当没去参加新书沙龙的时候,他们的心就是一个大伤口,疼、痒,受不了。被这么折磨两三次,他们大多会重返犀牛。另外一些人则会开始又一轮反对。而那些一生只写一本书的作家,对沙龙的态度是无所谓的。他们是犀牛书店最孤独的一群人。
大部分人会与另一个或两个自己对谈,在犀牛书店的咖啡座上经常能看到他们,有时候是几个人呆坐着,皱着眉,狠狠地抽烟;有时候则是凶狠狠地吵架,我甚至有过几次看到他们在打架!不过大多数人是很和气地谈话,临走之前还不忘拥抱。其中魔头和贝贝,是我见过最纠结的一对。
27岁以前的贝贝叫魔头,贝贝是27岁以后的魔头。23岁的时候魔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恶化》,那时候他刚摆脱劳教犯的身份,没有工作,酗酒并且打架,身体里的血液都是残暴的,27岁生日那天他写了首诗《是》,里面有两句“魔头贝贝是我是全部的人/在他里面静静地锯。”35岁的时候贝贝又出了本诗集《相见欢》。那时的他已经是温和的,悲伤但不强烈。可以说27岁这个分水岭,让我们看到了判若两人的魔头或者贝贝。矛盾就出在这里,魔头完全理解不了贝贝,贝贝虽然是从魔头过来的,可是很多时候还是对他的行为感到头疼。他们俩不像同一个人,也不像兄弟或者知己,他们说话的时候更像是一对父子,那种经常开火的父子。
我们都知道有很多作家会是其他作家的偶像或者写作上的长者。在沙龙上碰见自己仰慕的作家,很多人会走过去与其握手问候,约个时间在来书店长聊。这是我最喜欢看到的情景。因为这里有很多我喜欢的作家,比如写《码头》、《车站》、《灯塔》的科比。诗人保罗尔也很喜欢他。有几次他约三位科比来书店聊天,聊很多关于那3本书的事情,5个人坐在一起——我们书店有2本保罗尔的诗集——因为年龄的变化,思维方式也都改变了,对于某位保罗尔的一个疑问,三位科比的作答各不相同,而另一位保罗尔也会说出有别于某位保罗尔的看法。这时候,我经常做些收拾桌椅之类的假动作,在一旁偷听他们的谈话。这可比去读他们的随笔更有趣和生动啊。
最好玩的情况是新书是一本文学评论集。在新书沙龙上,肯定有在座的作家的作品有被嘉宾写到,他们就会由此发起很长很激烈的讨论,其他的作家看到热闹处还会起哄,也有人加入到其中,引起混战。就我所见最有趣的一次是那位嘉宾的书批了三分之二的在座作家的作品。可想而知,会上嘉宾势单力薄寡不敌众,急到后来该嘉宾还耍起赖,嘴里就一句话:我不管我不管……当然这只是个玩笑,真正的讨论才刚要开始呢。
今天到的新书会是什么呢?我想很快大家就会知道了。快6点一刻了,邮差马上就到。
2008-08-26
听说今晚会有本新书来到这个书店。现在才下午4点多,书店已经挤满了人。书店面积为200多平方米,其实说它是书店是不大准确的。毕竟这个书店只有不到200本书,更像是一个咖啡馆。
我们都知道这个城市有很多秘密的组织,就像豆瓣网上的私密小组,你也许知道它的存在,但如果没有一定的资本以及人脉,你是进不去的。
犀牛书店就是这样的小组,在繁华的城市的边缘,隐居2楼。隐居2楼是很多人的感觉,犀牛书店并没有刻意去“隐”。它就挂在街道的2楼,很多路过的人都会发现。有些人对书店感兴趣,也会顺着楼道上去,不过至今还没人进得了书店的门,尽管门上一直挂着“营业中”的牌子。
我是犀牛书店的店小二,我已经忘记了我是怎么找到这份工作的。我想这和我的梦想有关吧,我一直都说要开家书店开家书店。很高兴我现在就在书店上班。
我昨晚就听说今天会有新书到,知道这个消息后,我拍了拍头就去睡了。和每次到新书一样,书店里挤满了人。他们坐在那里,进行一个沙龙,有人喝茶有人喝咖啡,这可把我累得够呛,要知道书店每天就一人当班啊。咖啡机嗡嗡响,书店里的味道也越来越怪。咖啡的醇香一会儿漫过香烟的臭味,一会儿又被它覆盖。
我简单介绍下这些客人吧,他们中有写《春梦琐言》的沈草子,也有写《挪威森林》的村上春树,偶尔村上龙也会光临,不过他更多时候是在美国。我第一次见到杨黎的时候非常兴奋,之前看新闻知道他自己掏钱出了本黑书《向毛主席保证》,每本定价300元,并且限量出版300本。我本想弄一本过来读读,但是听说已经售罄,就没去追究。而在犀牛书店见到杨黎就说明,他的《向毛主席保证》我以后有可能在书店看到了!
也许你已经猜到犀牛书店的所有客人就是书店书架上那些书的作者。我第一天过来上班,那天没有新书到,书店人没今天多,只有3位客人坐在沙发上闲聊。在给他们的龙井续水时,我看到了我最喜欢的小说《码头》里的作者照。哦,当然不是作者照,是一张和那幅照片里的人长得没有丝毫差异的脸。原谅我的词不达意,我当时的状态就是这样,恐、欢。然后跑到吧台拿了相机以及笔和纸,签名、合影,事后还向好多朋友炫耀,现在想想那时还真是傻啊。
今天到的书会是什么呢?除了书店老板,谁也不知道,包括书的作者。就是这个不知道吸引了很多人过来。我们知道一位作者的几本书,很少会是同时写成的。大多是2年出一本或者10年5年出一本。他们写作时候的心境,以及生活,无疑是不一样的。这个时间差,就是岁月,也是犀牛书店的迷人之处。
《哈扎尔辞典》是米洛拉德•帕维奇1984年出版的,1988年他又出了《用茶水画成的风景画》,1991年出的则是《风的内圈,又名海洛和勒安德耳的小说》。如果犀牛书店今天的新书是《哈扎尔辞典》,那么今天的新书沙龙的嘉宾就会是1984年的米洛拉德•帕维奇。再如果几个月前,犀牛书店的某次新书是《用茶水画成的风景画》,那么那次的嘉宾自然是1988年的米洛拉德•帕维奇。而我们知道只要一位作者来过书店一次,以后他就可以随时过来。让我们再假设下,今天1988年的米洛拉德•帕维奇也来参加新书沙龙,那么他就能够看到4年前的自己了。碰到4年前的自己,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因为这点,犀牛书店让很多人上瘾。也因为这点,很多人对书店的新书沙龙有过反对意见,他们总是聚在一起讨论,绞尽脑汁,可是没能想出像样的办法。后来他们只好抵制新书沙龙,而当没去参加新书沙龙的时候,他们的心就是一个大伤口,疼、痒,受不了。被这么折磨两三次,他们大多会重返犀牛。另外一些人则会开始又一轮反对。而那些一生只写一本书的作家,对沙龙的态度是无所谓的。他们是犀牛书店最孤独的一群人。
大部分人会与另一个或两个自己对谈,在犀牛书店的咖啡座上经常能看到他们,有时候是几个人呆坐着,皱着眉,狠狠地抽烟;有时候则是凶狠狠地吵架,我甚至有过几次看到他们在打架!不过大多数人是很和气地谈话,临走之前还不忘拥抱。其中魔头和贝贝,是我见过最纠结的一对。
27岁以前的贝贝叫魔头,贝贝是27岁以后的魔头。23岁的时候魔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恶化》,那时候他刚摆脱劳教犯的身份,没有工作,酗酒并且打架,身体里的血液都是残暴的,27岁生日那天他写了首诗《是》,里面有两句“魔头贝贝是我是全部的人/在他里面静静地锯。”35岁的时候贝贝又出了本诗集《相见欢》。那时的他已经是温和的,悲伤但不强烈。可以说27岁这个分水岭,让我们看到了判若两人的魔头或者贝贝。矛盾就出在这里,魔头完全理解不了贝贝,贝贝虽然是从魔头过来的,可是很多时候还是对他的行为感到头疼。他们俩不像同一个人,也不像兄弟或者知己,他们说话的时候更像是一对父子,那种经常开火的父子。
我们都知道有很多作家会是其他作家的偶像或者写作上的长者。在沙龙上碰见自己仰慕的作家,很多人会走过去与其握手问候,约个时间在来书店长聊。这是我最喜欢看到的情景。因为这里有很多我喜欢的作家,比如写《码头》、《车站》、《灯塔》的科比。诗人保罗尔也很喜欢他。有几次他约三位科比来书店聊天,聊很多关于那3本书的事情,5个人坐在一起——我们书店有2本保罗尔的诗集——因为年龄的变化,思维方式也都改变了,对于某位保罗尔的一个疑问,三位科比的作答各不相同,而另一位保罗尔也会说出有别于某位保罗尔的看法。这时候,我经常做些收拾桌椅之类的假动作,在一旁偷听他们的谈话。这可比去读他们的随笔更有趣和生动啊。
最好玩的情况是新书是一本文学评论集。在新书沙龙上,肯定有在座的作家的作品有被嘉宾写到,他们就会由此发起很长很激烈的讨论,其他的作家看到热闹处还会起哄,也有人加入到其中,引起混战。就我所见最有趣的一次是那位嘉宾的书批了三分之二的在座作家的作品。可想而知,会上嘉宾势单力薄寡不敌众,急到后来该嘉宾还耍起赖,嘴里就一句话:我不管我不管……当然这只是个玩笑,真正的讨论才刚要开始呢。
今天到的新书会是什么呢?我想很快大家就会知道了。快6点一刻了,邮差马上就到。
2008-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