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脑海中的橡皮块块-3
去年的这个时候,考学没考上,大四成绩一塌糊涂,毕设做的无精打采,恋爱谈的不死不活,舍友斗争针锋相对,整个人蔫了吧唧,就像高烧不退的病人躺在床上,睁着眼睛,望着苍白的天花板迷迷糊糊等待毕业。根本想不起来“致青春”,只有一个念头,让这操蛋的毕业季赶紧滚远吧。那个时候,心里笃定我压根不会怀念,不会留恋,必须是不会回头的告别大学。但是,千年不变的转折词“但是”出现了,当我一步一步在二次考学的路途上挪动的时候,当我把自己粉饰的像一个悲壮的战士奔走在自习和回家吃饭的大马路上的时候,当我每天早晨像打了鸡血一样从床上蹦起来洗脸同时不忘冲着镜子挤出点儿笑脸的时候,我心里有一个声音不容忽视的对我说,当我告别着苦逼生活那天一定写它篇万字长文,祭青春。
但是,还是那个千年不变的转折词“但是”,真正到了从考场里放出来的那一天,发现那个心里不容忽视的声音好像自己给自己上的一个紧箍咒,它唯一的作用就是督促我一直走下去。考试过后的堕落生活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是“不容忽视”的,它之所以曾经不容忽视只是因为我舍不得。
写到这里终于找到这篇文的主题了-----------舍不得。
从小就被看作记忆力比较好的小孩儿,唐诗背的快,折纸看两遍就会,就连我最不擅长的算数,我都可以完全凭借记忆力蒙混过关。我至今记得“一只青蛙四条腿两只眼睛一张嘴,两只青蛙八条腿四只眼睛两张嘴。。。。”这个我妈为了开启我大脑的算数区威逼利诱让我学会的口诀,我压根不是算出来的,是背会的。也因为这样,我自以为是的相信经历过的那些事儿我不会忘,至少不会一点儿都不记得,也就没有缅怀的习惯。但是,又是那个千年不变的转折词“但是”,当若干年后闺蜜聚在一起说起不算太久远的少年时光干过的那些傻事时,我恍然发现,我大脑的存储区里好似从未开辟这样一个区域存放我觉得应该被记住的往事。这感觉像极了棒子剧《我脑海中的橡皮擦》中女猪脚发现自己正在失忆时的恐慌和不安。于是,尊重老先人那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加上效颦棒子剧女猪脚文艺气气乱冒的样子,在我还有些印象的时候,记下这一地鸡毛。
图书馆
当我决定开始回忆的时候,第一个想起来的地方竟然是图书馆。客观的说SUST的图书馆修的还挺别致的。虽然我第一次看见它时也纳闷为啥学校要把一个古罗马斗兽场一样的地方当作图书馆,可也不像某些同学夸张的那样觉得图书馆看起来像马桶。大一的时候我喜欢往图书馆钻,那时候也没啥专业知识更谈不上借阅专业书籍,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5楼社科借阅室,看小说还有些乱七八糟的书。其实图书馆的书还是比较老了,我想看的好些书都从卓越买了,可我还是愿意背着自己买的小说去图书馆看。那会儿图书馆还没有软软的沙发,也没有无线覆盖,更没有喝水的地方,就这我宁愿从宿舍背一大壶凉白开去斗兽场占个座待一天。原因很简单,小说中学校里可以一见钟情的高发地第一个就是图书馆。还有岩井俊二《情书》中藤井树们的邂逅也是在图书馆,各种傻妞关于恋爱的幻想都把我引向那里,而且我为这些花痴行为戴上了一个尤其冠冕堂皇的帽子,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
即使我怎么处心积虑,藤井树式的一见钟情终究没有发生。但是,依旧是那个千年不变的转折词“但是”,图书馆还是向我证明了它是一个可以催生爱情的地方。大二寒假前的期末考试,我和源,姐,哈哈在当时图书馆6楼唯一的自习室准备期末考试,图书馆四人坐的大桌子两两面对面,一不小心就会和对面同学四目相对,就是这种令人尴尬的座位,让我注意到了某学长。与其说是我看见了他不如说我闻到了他,因为冬天门窗紧闭的图书馆空气流通极为不畅,每次他一来就是一阵清香扑鼻,印象因此特别好,看上去该学长也是干净白皙,沉默斯文的款,默默关注了他一周,向源她们通报我锁定的目标,发动人民群众四处打探,最终还是哈哈奋不顾身趁他出去上厕所之际看了他放在桌上的图书证,化工毕业班的学长,名字三个字姓彭,具体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当时还专门去人人搜索,不过他没注册人人。。。有点儿小失望,不过我也不知道就是加为好友我会多主动。期末考试前的花痴都是闹着玩的,最后这段默默关注以给他一个“香香”代号告终。虽然考完试偶尔还在图书馆遇见,可恶的是有几次还看见他和一个微胖可爱型女生做伴,于是吃了几次醋之后也就忘记这么回事儿了。有次放假回家,我妈在阳台晾衣服,一走过去一阵熟悉的香味儿唤起了我对“香香”的记忆,问我妈怎么这么香?妈说,金纺洗衣液。。。。
那时候年纪小真是好,爱得起。自那以后,去图书馆的机会少了,去的也匆忙,借书还书。
另一个斗兽场让我刻骨铭心的记忆是考研严重焦虑时在图书馆6楼过刊阅览室哭过的那个下午。对比现在的我吃了睡睡了吃的状态,当时的我应该是比较严重的焦虑。至于焦虑的原因可以另开一篇万字文叙述,总之,那阵子整个人也瘦了不少,记忆中是2011年11月的某个下午。本来是去图书馆看考研书做题,脑子里一团浆糊实在看不进去,就下4楼杂志阅览室看杂志,随手翻开《心理月刊》讲的正是调节紧张情绪:
准备好时,邀请内在阻碍出现(一次只看一个),留心这一原先不愿去面对的人或事带来的感受。保持与中心的连结,敞开心,不加评判地面对并尝试连接这些感受。保持呼吸,会看到这些属于过去的情绪慢慢平复或转化。。。。。
看到这后回到6楼人少的过刊阅览室,学着样子企图平复那时糟糕不堪的情绪,就那么面向窗外坐在椅子上双脚自然放在地上想着想着,眼泪真的像泄洪时大坝的河水一样流下。那阵子几乎每天都哭,我以为那个下午也就哭一会儿就会好受些,但是,必须是那个千年不变的转折词“但是”,脑子里一幅一幅从小到大受委屈的画面格外清晰的放映,那个下午我才体会到心理焦虑者内心的挣扎,不得不面对那些灰色的记忆,有些是许多年都不曾记起的瞬间在那样的状态下都涌上脑海,在家,和小伙伴,与家中亲戚长辈,和同学等等的不愉快的记忆都变成不久前发生的事儿一样。窗外冬天的景色也格外萧索,天也灰灰的而且逐渐变得更黑,最后打断我哭泣的是图书馆打扫卫生的阿姨,每天下班前的清扫。不想被别人看见一个人躲在图书馆哭的心理,当阿姨打扫时假装收拾书包匆匆离开。我记得那些日子里经常走在图书馆回宿舍路上都会流下眼泪,那句调侃“凌乱在风中”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不过我有过“迎着风流泪”的日子。脆弱到不行,玻璃心啊玻璃心。有过这些经历,每当看到报道大学生畸形心理状态的新闻会默默感叹成长的不易,其实很多时候就是那句话“咬咬牙就过去了”,哪里有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心理成长往往在经历过之后。每次想到这些不由得都会感慨下我从小比较皮实,不论从身体还是心理,父母也没有女儿富养的概念。即使在那样压抑的境遇里也没有想过放弃,还能够独自做决定,即使那决定如此艰难。现在想来当时的种种焦虑,纠结,不安,恐慌都是必经之路,只有在这里重重的摔这一跤,爬起来才会明白,摔一跤是不会死人的。
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看过梁文道的《我执》,书中很多佛语,当时不懂他具体在说什么,回头想想道长所说“执念”的一部分应该就是舍不得。
复习十分沮丧的时候也会在豆瓣找些鸡汤文来读,有意识的依照《心理月刊》上有点儿像巫师做法一样的对自己进行心理建设,这些把戏摆弄完,积极行动才是硬道理。这“积极”不一定是欢天喜地的积极,即使是半推半就不情愿的也应该坚持下去,改变不是一蹴而就,也许心理重建开始的很勉强,一点一点做下去,等到看到改变时或许会惊讶。
现在让我分析那会儿那种不能承受的焦虑,我会把它归结为舍不得我的优越感。头脑中依着这优越感给自己勾勒了美妙的空中楼阁,而在柴米油盐的现实中这优越感不能当饭吃,不能当水喝,完全是虚妄的自信,要不得。
从来就没有一步登天,脚踏实地是朴素的真理。所有头脑中的理想化作现实中的成就必定要经历一番鲜为人知的挣扎,这挣扎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挣扎后能否换来想要的结果是未知的。因此,许多的挣扎就牺牲在挣扎的路上。
回忆到此,关于图书馆的重点记忆就结束了。
但是,还是那个千年不变的转折词“但是”,真正到了从考场里放出来的那一天,发现那个心里不容忽视的声音好像自己给自己上的一个紧箍咒,它唯一的作用就是督促我一直走下去。考试过后的堕落生活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是“不容忽视”的,它之所以曾经不容忽视只是因为我舍不得。
写到这里终于找到这篇文的主题了-----------舍不得。
从小就被看作记忆力比较好的小孩儿,唐诗背的快,折纸看两遍就会,就连我最不擅长的算数,我都可以完全凭借记忆力蒙混过关。我至今记得“一只青蛙四条腿两只眼睛一张嘴,两只青蛙八条腿四只眼睛两张嘴。。。。”这个我妈为了开启我大脑的算数区威逼利诱让我学会的口诀,我压根不是算出来的,是背会的。也因为这样,我自以为是的相信经历过的那些事儿我不会忘,至少不会一点儿都不记得,也就没有缅怀的习惯。但是,又是那个千年不变的转折词“但是”,当若干年后闺蜜聚在一起说起不算太久远的少年时光干过的那些傻事时,我恍然发现,我大脑的存储区里好似从未开辟这样一个区域存放我觉得应该被记住的往事。这感觉像极了棒子剧《我脑海中的橡皮擦》中女猪脚发现自己正在失忆时的恐慌和不安。于是,尊重老先人那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加上效颦棒子剧女猪脚文艺气气乱冒的样子,在我还有些印象的时候,记下这一地鸡毛。
图书馆
当我决定开始回忆的时候,第一个想起来的地方竟然是图书馆。客观的说SUST的图书馆修的还挺别致的。虽然我第一次看见它时也纳闷为啥学校要把一个古罗马斗兽场一样的地方当作图书馆,可也不像某些同学夸张的那样觉得图书馆看起来像马桶。大一的时候我喜欢往图书馆钻,那时候也没啥专业知识更谈不上借阅专业书籍,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5楼社科借阅室,看小说还有些乱七八糟的书。其实图书馆的书还是比较老了,我想看的好些书都从卓越买了,可我还是愿意背着自己买的小说去图书馆看。那会儿图书馆还没有软软的沙发,也没有无线覆盖,更没有喝水的地方,就这我宁愿从宿舍背一大壶凉白开去斗兽场占个座待一天。原因很简单,小说中学校里可以一见钟情的高发地第一个就是图书馆。还有岩井俊二《情书》中藤井树们的邂逅也是在图书馆,各种傻妞关于恋爱的幻想都把我引向那里,而且我为这些花痴行为戴上了一个尤其冠冕堂皇的帽子,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
即使我怎么处心积虑,藤井树式的一见钟情终究没有发生。但是,依旧是那个千年不变的转折词“但是”,图书馆还是向我证明了它是一个可以催生爱情的地方。大二寒假前的期末考试,我和源,姐,哈哈在当时图书馆6楼唯一的自习室准备期末考试,图书馆四人坐的大桌子两两面对面,一不小心就会和对面同学四目相对,就是这种令人尴尬的座位,让我注意到了某学长。与其说是我看见了他不如说我闻到了他,因为冬天门窗紧闭的图书馆空气流通极为不畅,每次他一来就是一阵清香扑鼻,印象因此特别好,看上去该学长也是干净白皙,沉默斯文的款,默默关注了他一周,向源她们通报我锁定的目标,发动人民群众四处打探,最终还是哈哈奋不顾身趁他出去上厕所之际看了他放在桌上的图书证,化工毕业班的学长,名字三个字姓彭,具体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当时还专门去人人搜索,不过他没注册人人。。。有点儿小失望,不过我也不知道就是加为好友我会多主动。期末考试前的花痴都是闹着玩的,最后这段默默关注以给他一个“香香”代号告终。虽然考完试偶尔还在图书馆遇见,可恶的是有几次还看见他和一个微胖可爱型女生做伴,于是吃了几次醋之后也就忘记这么回事儿了。有次放假回家,我妈在阳台晾衣服,一走过去一阵熟悉的香味儿唤起了我对“香香”的记忆,问我妈怎么这么香?妈说,金纺洗衣液。。。。
那时候年纪小真是好,爱得起。自那以后,去图书馆的机会少了,去的也匆忙,借书还书。
另一个斗兽场让我刻骨铭心的记忆是考研严重焦虑时在图书馆6楼过刊阅览室哭过的那个下午。对比现在的我吃了睡睡了吃的状态,当时的我应该是比较严重的焦虑。至于焦虑的原因可以另开一篇万字文叙述,总之,那阵子整个人也瘦了不少,记忆中是2011年11月的某个下午。本来是去图书馆看考研书做题,脑子里一团浆糊实在看不进去,就下4楼杂志阅览室看杂志,随手翻开《心理月刊》讲的正是调节紧张情绪:
准备好时,邀请内在阻碍出现(一次只看一个),留心这一原先不愿去面对的人或事带来的感受。保持与中心的连结,敞开心,不加评判地面对并尝试连接这些感受。保持呼吸,会看到这些属于过去的情绪慢慢平复或转化。。。。。
看到这后回到6楼人少的过刊阅览室,学着样子企图平复那时糟糕不堪的情绪,就那么面向窗外坐在椅子上双脚自然放在地上想着想着,眼泪真的像泄洪时大坝的河水一样流下。那阵子几乎每天都哭,我以为那个下午也就哭一会儿就会好受些,但是,必须是那个千年不变的转折词“但是”,脑子里一幅一幅从小到大受委屈的画面格外清晰的放映,那个下午我才体会到心理焦虑者内心的挣扎,不得不面对那些灰色的记忆,有些是许多年都不曾记起的瞬间在那样的状态下都涌上脑海,在家,和小伙伴,与家中亲戚长辈,和同学等等的不愉快的记忆都变成不久前发生的事儿一样。窗外冬天的景色也格外萧索,天也灰灰的而且逐渐变得更黑,最后打断我哭泣的是图书馆打扫卫生的阿姨,每天下班前的清扫。不想被别人看见一个人躲在图书馆哭的心理,当阿姨打扫时假装收拾书包匆匆离开。我记得那些日子里经常走在图书馆回宿舍路上都会流下眼泪,那句调侃“凌乱在风中”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不过我有过“迎着风流泪”的日子。脆弱到不行,玻璃心啊玻璃心。有过这些经历,每当看到报道大学生畸形心理状态的新闻会默默感叹成长的不易,其实很多时候就是那句话“咬咬牙就过去了”,哪里有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心理成长往往在经历过之后。每次想到这些不由得都会感慨下我从小比较皮实,不论从身体还是心理,父母也没有女儿富养的概念。即使在那样压抑的境遇里也没有想过放弃,还能够独自做决定,即使那决定如此艰难。现在想来当时的种种焦虑,纠结,不安,恐慌都是必经之路,只有在这里重重的摔这一跤,爬起来才会明白,摔一跤是不会死人的。
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看过梁文道的《我执》,书中很多佛语,当时不懂他具体在说什么,回头想想道长所说“执念”的一部分应该就是舍不得。
复习十分沮丧的时候也会在豆瓣找些鸡汤文来读,有意识的依照《心理月刊》上有点儿像巫师做法一样的对自己进行心理建设,这些把戏摆弄完,积极行动才是硬道理。这“积极”不一定是欢天喜地的积极,即使是半推半就不情愿的也应该坚持下去,改变不是一蹴而就,也许心理重建开始的很勉强,一点一点做下去,等到看到改变时或许会惊讶。
现在让我分析那会儿那种不能承受的焦虑,我会把它归结为舍不得我的优越感。头脑中依着这优越感给自己勾勒了美妙的空中楼阁,而在柴米油盐的现实中这优越感不能当饭吃,不能当水喝,完全是虚妄的自信,要不得。
从来就没有一步登天,脚踏实地是朴素的真理。所有头脑中的理想化作现实中的成就必定要经历一番鲜为人知的挣扎,这挣扎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挣扎后能否换来想要的结果是未知的。因此,许多的挣扎就牺牲在挣扎的路上。
回忆到此,关于图书馆的重点记忆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