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之书
南方的夏,四点不过的光景,天已大亮。泡一杯花茶,随手翻开一页,听北岛字字句句叙来。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重新翻开这本书。余光中先生自称:“右手为诗,左手著文。”不知是否所有的诗人皆应如此。虽然北岛也自嘲是在茫然中动笔,为了生计而写书。可是北岛的诗写得着实不怎么样。即使早期偶尔有“一生中我曾多次撒谎/却始终诚实的遵守着/一个儿时的诺言/因此,那与孩子的心不能相容的世界/再也没有饶恕过我”的漂亮句子,也难掩大量的平庸之作。那两句标志式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也是哲性甚于诗性。但那亦或只是北岛诗歌的特点,理性,深刻,如脚下的黑土地一般---谁说大地不是上帝的一首诗呢?但北岛后期的诗歌,则由于太过追求意象的隐喻,难免显得生涩艰硬。倒是北岛左手写出来的散文却带着明显的诗性。“他们中有工人,商人,大学生,到天涯上孤独的一课”“那青春的绝望,对我已成遥远的回声”用的都是诗化的意象和语言。
散文是文章中的大家,最容易写也最难写。如作者所说“四川的茶馆是散文,北京的出租车是散文,学府师爷的宏论是散文,白领小姐的手机短信也是散文”,“中国是个进行时的散文大国”。可是散文要写好却不容易。好的散文看似闲话家常信手拈来,可云淡风清间已是庭前花开几度。该写的都写了,不该写的一句不多,感情拿捏得犹甚。字里行间如生花妙笔,雅智共济,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浑然天成般地好。北岛的散文韵短而意长,简洁利敛,节奏明快----那是在漂泊的生活里踩踏出来的诗的节奏。不管是辗转漂泊生计之难,还是交朋结友聚散别离,一律有如轻舟顺水。艾伦的死,北岛也是轻轻一句:我感到那么孤独,不认识什么人,也不想认识什么人。我在人群中寻找艾伦。这恰是沧桑过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淡定而沉着。“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
读《失败之书》,常常是一气呵成,不经意间嘴角已上扬许久,常不自觉地拍案而起!“政治是公开的性,而性是私人的政治”灵思遄飞,妙语解颐,还带着一点不动声色的幽默---“据说市政厅规定,杀一只乌鸦,罚500美元。谁没事撑的,想吃乌鸦炸酱面?”
如果说那一场红色运动下盲目的激情赋予了《回答》的北岛以诗人的身份,那么多年的漂泊则给了北岛诗人的灵魂。诚如作者所言:我得感谢这些年的漂泊,使我远离中心,脱离浮躁,让生命真正沉潜下来。
这本书曾连同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的一年》和梭罗的《瓦尔登湖》一直在我枕边放了三年,直到我中学毕业。即使是高三临考前的争分夺秒的生活,每天临睡前也必定要读上一两页。我承认,诗人漂泊的孤寂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一个心比天高的理想主义者迂腐的自虐情结的膨胀。远方,流浪,漂泊,孤独,这些词语无疑具有足够的诱惑力和自欺欺人的关于“不落俗套”的感召力。而同时我也必须点头承认,如我这种必须时刻在电脑,网络,手机,MP4等各种现代科技文明里才能赖以存活的人来说,我身为所谓理想主义者的清高无非只限于在确保不点名的情况下公然逃逃课开开小差以示对低眉信首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的背地里的小不满,或者偶尔从堆积如山霉气冲天的书本里抬起头来装模做样地感叹“世风不古”或者“逝者如斯夫”,至于“孤独”实在是80后小孩在铺天盖地的小布尔乔亚波西米亚的小资情调里玩自恋玩矫情玩得太过熟稔的一个词,放到“亡命天涯”的语境里只怕一说出口自己先心虚了。于是一边给自己寻找种种安在窝里妥协的借口,一边不食人间烟火似地批判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装作自己特与众不同特出淤泥而不染。这阵势有点像劣质新闻里吵着要跳楼的大婶:“你别过来啊别过来啊再过来我就跳下去。”闹了半天没死成,其实是自己不想死,等着真把她当回事的好心人慷慨给个台阶下。远方,注定是要眺望一辈子的地方。
听北岛说:漂泊是穿越虚无的没有终点的旅行。经历无边的虚无才知道存在有限的意义。于是又在自欺欺人里意淫了一把,心里跟着长出些叫做荒凉和惆怅的东西来,道貌岸然地在这里装世故沧桑装洞察世事。像是在手淫里自以为懂得了性爱的种种美妙感觉,其实到头来仍是一具处女之身。
曾经把这本书借给当时的语文老师,一个年轻瘦削的女子,她把书还给我的时候问我:知道北岛为什么把书名叫做《失败之书》吗?我嘲笑她是应试题做多了。五年之后再看,却只教我汗颜得抬不起头来。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重新翻开这本书。余光中先生自称:“右手为诗,左手著文。”不知是否所有的诗人皆应如此。虽然北岛也自嘲是在茫然中动笔,为了生计而写书。可是北岛的诗写得着实不怎么样。即使早期偶尔有“一生中我曾多次撒谎/却始终诚实的遵守着/一个儿时的诺言/因此,那与孩子的心不能相容的世界/再也没有饶恕过我”的漂亮句子,也难掩大量的平庸之作。那两句标志式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也是哲性甚于诗性。但那亦或只是北岛诗歌的特点,理性,深刻,如脚下的黑土地一般---谁说大地不是上帝的一首诗呢?但北岛后期的诗歌,则由于太过追求意象的隐喻,难免显得生涩艰硬。倒是北岛左手写出来的散文却带着明显的诗性。“他们中有工人,商人,大学生,到天涯上孤独的一课”“那青春的绝望,对我已成遥远的回声”用的都是诗化的意象和语言。
散文是文章中的大家,最容易写也最难写。如作者所说“四川的茶馆是散文,北京的出租车是散文,学府师爷的宏论是散文,白领小姐的手机短信也是散文”,“中国是个进行时的散文大国”。可是散文要写好却不容易。好的散文看似闲话家常信手拈来,可云淡风清间已是庭前花开几度。该写的都写了,不该写的一句不多,感情拿捏得犹甚。字里行间如生花妙笔,雅智共济,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浑然天成般地好。北岛的散文韵短而意长,简洁利敛,节奏明快----那是在漂泊的生活里踩踏出来的诗的节奏。不管是辗转漂泊生计之难,还是交朋结友聚散别离,一律有如轻舟顺水。艾伦的死,北岛也是轻轻一句:我感到那么孤独,不认识什么人,也不想认识什么人。我在人群中寻找艾伦。这恰是沧桑过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淡定而沉着。“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
读《失败之书》,常常是一气呵成,不经意间嘴角已上扬许久,常不自觉地拍案而起!“政治是公开的性,而性是私人的政治”灵思遄飞,妙语解颐,还带着一点不动声色的幽默---“据说市政厅规定,杀一只乌鸦,罚500美元。谁没事撑的,想吃乌鸦炸酱面?”
如果说那一场红色运动下盲目的激情赋予了《回答》的北岛以诗人的身份,那么多年的漂泊则给了北岛诗人的灵魂。诚如作者所言:我得感谢这些年的漂泊,使我远离中心,脱离浮躁,让生命真正沉潜下来。
这本书曾连同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的一年》和梭罗的《瓦尔登湖》一直在我枕边放了三年,直到我中学毕业。即使是高三临考前的争分夺秒的生活,每天临睡前也必定要读上一两页。我承认,诗人漂泊的孤寂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一个心比天高的理想主义者迂腐的自虐情结的膨胀。远方,流浪,漂泊,孤独,这些词语无疑具有足够的诱惑力和自欺欺人的关于“不落俗套”的感召力。而同时我也必须点头承认,如我这种必须时刻在电脑,网络,手机,MP4等各种现代科技文明里才能赖以存活的人来说,我身为所谓理想主义者的清高无非只限于在确保不点名的情况下公然逃逃课开开小差以示对低眉信首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的背地里的小不满,或者偶尔从堆积如山霉气冲天的书本里抬起头来装模做样地感叹“世风不古”或者“逝者如斯夫”,至于“孤独”实在是80后小孩在铺天盖地的小布尔乔亚波西米亚的小资情调里玩自恋玩矫情玩得太过熟稔的一个词,放到“亡命天涯”的语境里只怕一说出口自己先心虚了。于是一边给自己寻找种种安在窝里妥协的借口,一边不食人间烟火似地批判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装作自己特与众不同特出淤泥而不染。这阵势有点像劣质新闻里吵着要跳楼的大婶:“你别过来啊别过来啊再过来我就跳下去。”闹了半天没死成,其实是自己不想死,等着真把她当回事的好心人慷慨给个台阶下。远方,注定是要眺望一辈子的地方。
听北岛说:漂泊是穿越虚无的没有终点的旅行。经历无边的虚无才知道存在有限的意义。于是又在自欺欺人里意淫了一把,心里跟着长出些叫做荒凉和惆怅的东西来,道貌岸然地在这里装世故沧桑装洞察世事。像是在手淫里自以为懂得了性爱的种种美妙感觉,其实到头来仍是一具处女之身。
曾经把这本书借给当时的语文老师,一个年轻瘦削的女子,她把书还给我的时候问我:知道北岛为什么把书名叫做《失败之书》吗?我嘲笑她是应试题做多了。五年之后再看,却只教我汗颜得抬不起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