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笔迹第一篇
五月十六日 《训诂学》阅读笔迹第一篇
诂,训故言也。
训故者,顺释其言也。
训、顺、驯三字都从川声,盖即川字之孳乳分化。贯穿通流者谓之川。
从举例中总结的训诂学的方法:
一·从字入手:
1.借字
2.于字体演变观之
3,考字形之误
4,形声相近相通
问:相近相通与借字、误字有何区分?
二·从词入手:
1.连言复语
2.考俗语之义
3.即声求字
三·从整篇入手:
1.文句前后之对应、关联
2.借文例及语法校读
四·从对比入手:
1.比较内容相近之史料
2.以他书字义例其义
3.凭字书以训其义
知识点辑录:
1.招,的也。
2.党,古傥字,傥者或然之词。
3.怒,诋也,一曰谁何
谁何,有单言谁者,有单言何者,皆责问之意。
4.眯,寐而厌也。
5.吟,乃噤的假借。噤,口闭也。
6.枳句、枳枸、枳椇、枝拘、皆上字在十六部,下字在四部。皆诘诎不得伸之意
7.怨与积同义,读为怨利生孽之怨。怨利,谓蕴利也。
辨析古书异例:
古书中固有的语言现象
一·倒文
二·省文:
蒙上省
因下省
语急省
(敢字乃不敢之省)
以疏略而省(沽酒市脯不食)
二人之词而省曰字
三·复文:
同义字复用
复句
两字义类相同牵连用之而复(偏义复词)
四。变文
用字错综
连类并称
变文叶韵
上下变换虚字
句中或人名中用助字(不,盖语词,不濡,濡也。)
其义存乎声的叠韵联绵字
诂,训故言也。
训故者,顺释其言也。
训、顺、驯三字都从川声,盖即川字之孳乳分化。贯穿通流者谓之川。
从举例中总结的训诂学的方法:
一·从字入手:
1.借字
2.于字体演变观之
3,考字形之误
4,形声相近相通
问:相近相通与借字、误字有何区分?
二·从词入手:
1.连言复语
2.考俗语之义
3.即声求字
三·从整篇入手:
1.文句前后之对应、关联
2.借文例及语法校读
四·从对比入手:
1.比较内容相近之史料
2.以他书字义例其义
3.凭字书以训其义
知识点辑录:
1.招,的也。
2.党,古傥字,傥者或然之词。
3.怒,诋也,一曰谁何
谁何,有单言谁者,有单言何者,皆责问之意。
4.眯,寐而厌也。
5.吟,乃噤的假借。噤,口闭也。
6.枳句、枳枸、枳椇、枝拘、皆上字在十六部,下字在四部。皆诘诎不得伸之意
7.怨与积同义,读为怨利生孽之怨。怨利,谓蕴利也。
辨析古书异例:
古书中固有的语言现象
一·倒文
二·省文:
蒙上省
因下省
语急省
(敢字乃不敢之省)
以疏略而省(沽酒市脯不食)
二人之词而省曰字
三·复文:
同义字复用
复句
两字义类相同牵连用之而复(偏义复词)
四。变文
用字错综
连类并称
变文叶韵
上下变换虚字
句中或人名中用助字(不,盖语词,不濡,濡也。)
其义存乎声的叠韵联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