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猝死说起,作为icon的加班现象
前两天奥美公关一位年轻人猝死的事情感觉马上又要过时了,微博上没人再转,群里不再讨论,办公室里也不再有人提起。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即使是在这条消息最热门的时候,死亡也只是作为谈资被消费。广告人常常跟别人抱怨加班,现在终于死了一个,大家纷纷转发,似乎是终于有了人证,言外之意是你看你看我没骗你吧,我们真有加死的。证据这种东西,只能出示一次,之后便没有用了,大家只好继续加班抱怨,等待下一个证据出现。
职业细分无疑产生了很多小圈子的亚文化,“广告人”、“电影人”、“程序猿”这类标签在社交网站的流行就很能说明这点。小圈子文化的兴起,说明大家都需要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我是广告人”说出来显然要比“我是干广告的”更能让人产生满足感和虚荣心。小圈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icon,专业黑话和工作特性都可以成为这种职业圈子的icon,甚至职业从业人员的普遍穿着都可以,比如扎克伯格和乔布斯的穿着就常常被IT圈拿来说事儿。
我自己是个广告文案,自豪一点儿可以说我是一个广告人(大学和刚毕业那会儿这种荣誉感会很强,现在已然找不到了),现在,就我私下里观察揣摩(不免主观狭隘),加班这件事,似乎已成了广告人引以为傲的icon,这可真要命。
拿我所处的环境来说,妈妈级AM七点前准时走人常被说笑,到点下班似乎已经是个丢脸的事情;常常看到同事同学的状态微博明着是在吐槽晚上加班难打车,细看又觉得是在炫耀:看,我又加班了!半夜加完班打车被司机问道“你是做广告的吧”之类的段子在网上大行其道,言语中自豪感难掩,仿佛就差给司机题字“一帆风顺”。
再回到奥美广告人猝死这个消息上,加班,通宵加班,连续多日通宵加班,连续多日通宵加班乃至最后猝死,这种并列蒙太奇镜头式的信息传达是很多电影常用的手法,它的效果是会让观者感受到某种正面的悲壮感。这种悲壮感通过转播和感慨,被放大到整个广告圈,变成见者有份,与死者同光。在我看来,人人都有自我戏剧化的倾向,给原本无聊庸俗的工作平添一份戏剧悲壮感,是很容易被我们接受的事情。
不可否认,经常加班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广告行业的特殊性所要求的,然而如今作为广告人icon的“加班”似乎正在变成某种衡量标准和自我期许,这种变化正在使加班变得正常甚至理所应当,使广告行业本已十分严重的加班现象愈演愈烈。一个人的死亡并不足以唤醒或者使人畏惧什么,甚至相反,还会起到激励作用,一个广告人倒下去,千千万万个广告人站起来,加班仍会被作为icon使用,未来说不定会出现“是广告人就加班”,“无加班,不广告”的逻辑出现。
最后,“猝死”也许会是广告人的下一个icon。
职业细分无疑产生了很多小圈子的亚文化,“广告人”、“电影人”、“程序猿”这类标签在社交网站的流行就很能说明这点。小圈子文化的兴起,说明大家都需要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我是广告人”说出来显然要比“我是干广告的”更能让人产生满足感和虚荣心。小圈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icon,专业黑话和工作特性都可以成为这种职业圈子的icon,甚至职业从业人员的普遍穿着都可以,比如扎克伯格和乔布斯的穿着就常常被IT圈拿来说事儿。
我自己是个广告文案,自豪一点儿可以说我是一个广告人(大学和刚毕业那会儿这种荣誉感会很强,现在已然找不到了),现在,就我私下里观察揣摩(不免主观狭隘),加班这件事,似乎已成了广告人引以为傲的icon,这可真要命。
拿我所处的环境来说,妈妈级AM七点前准时走人常被说笑,到点下班似乎已经是个丢脸的事情;常常看到同事同学的状态微博明着是在吐槽晚上加班难打车,细看又觉得是在炫耀:看,我又加班了!半夜加完班打车被司机问道“你是做广告的吧”之类的段子在网上大行其道,言语中自豪感难掩,仿佛就差给司机题字“一帆风顺”。
再回到奥美广告人猝死这个消息上,加班,通宵加班,连续多日通宵加班,连续多日通宵加班乃至最后猝死,这种并列蒙太奇镜头式的信息传达是很多电影常用的手法,它的效果是会让观者感受到某种正面的悲壮感。这种悲壮感通过转播和感慨,被放大到整个广告圈,变成见者有份,与死者同光。在我看来,人人都有自我戏剧化的倾向,给原本无聊庸俗的工作平添一份戏剧悲壮感,是很容易被我们接受的事情。
不可否认,经常加班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广告行业的特殊性所要求的,然而如今作为广告人icon的“加班”似乎正在变成某种衡量标准和自我期许,这种变化正在使加班变得正常甚至理所应当,使广告行业本已十分严重的加班现象愈演愈烈。一个人的死亡并不足以唤醒或者使人畏惧什么,甚至相反,还会起到激励作用,一个广告人倒下去,千千万万个广告人站起来,加班仍会被作为icon使用,未来说不定会出现“是广告人就加班”,“无加班,不广告”的逻辑出现。
最后,“猝死”也许会是广告人的下一个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