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电影的全新角度
1960年拍的刘三姐,小学三年级音乐老师带全年级的小朋友分好几周看完了这部唱山歌的电影。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上少数民族风味的东西。刘三姐是壮族姑娘,阿诗玛是撒尼族姑娘,五朵金花是白族姑娘们,花腰新娘是花腰彝的姑娘~从那时候,很早很早起,就对少数民族的东西很感兴趣了。当然迸发点还数初三时候看仙剑奇侠传里面的阿奴。后来查了很多很多关于苗族的资料,从服装饰品到风俗神话,包括那个到处都在说的苗女施蛊什么的。后来傣族的李辉叔叔向我宣传了苗苗阴暗的一面,对此,虽然对他们的服饰尤其是银饰特别喜欢但是后来人家问起我来我已不会说最爱的是苗苗了。我现在会回答是彝族。彝的种类太多了,而且差异很大。像花腰彝和海菜腔都是因为那部电影的普及而爱上的,后来在昆明看了云南映象之后更喜欢了(虽然爸爸吓得不轻),还有安琪也是彝族的,当年这个短发的穿着黑色T恤的女生在新生见面会的时候清爽地站起来介绍自己是来自云南的彝族小姑娘,我真是要被她迷疯了。
我特别喜欢西南那片,去得最早的是广西桂林那里,就是刘三姐的故乡啦。后来又去川、滇、藏,都是藏羌文化居多,然后云南的话就非常华丽的有好多好多民族,不过最多的还是藏羌、顶多丽江有个纳西、然后苗彝也很多。整个儿风情我都很喜欢。一直想去黔也就是苗苗最多的省但是还一直没机会,因为那里旅游,红色经典的成分太多了。自己去又有点害怕,所以无法成行。湖南凤凰也是苗,但是我不太喜欢沈从文的《边城》,觉得里面那个女主人公太做作矫情了。扭捏着扭捏着就造成了那么多人的悲剧。但是历来人们给这小说的评价都是饱含着景美人美的质朴之光。但是我就是不喜欢,可能是气场不和的关系。再说得远一点,我其实真正接触的第一个民族是回族,是小学六年级去宁夏那次。因为是我接触的第一个民族,所以我对回族对清真对穆斯林的感觉还是很好很友善的,后来在西方世界思想日益入侵的现在,才会有一种被带着跑的概念是:穆斯林太极端,伊斯兰教太极端什么的。其实总归是有偏见在里面。这次波士顿爆炸,车臣那孩子说了,这是报复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暴行。所以美帝你也好自己反省反省一下,而不是一味地责怪第三世界国家,一味地把责任全都推到恐怖分子头上,这俩车臣的孩子拿的都是绿卡,自学的所谓“恐怖袭击”知识,其实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在进行一些让美帝反思的东西(自己的方式:参考看看上一篇文章好了,是啊,比较暴力一点吧)。所以你们自己想想好了,别老在别人的国家老三老四多管闲事,管管好自己就行了。把大兵派到那里去,苦了自己的士兵,伤了他们老婆孩子的心,还让穆斯林们反感老做些自杀性的恐怖袭击,伤了那些恐怖分子的老婆孩子的心。吃力不讨好啊。撤回来吧,不要乱搞了。朝鲜你们也别管,钓鱼岛也别管,菲律宾也别管,美帝他妈就是管得多!你管得着么你!!!保护好自己的子民吧!!!
对不起上面全是偏题的东西。
我今天不讲少数民族,不讲美帝的多管闲事(刚才有点儿激动啊),就是讲刘三姐这部电影。1960年拍的。当年的我只注意到了山歌和少数民族的风情。今天看到一个人的影评,想不到有了新的思考:
{
我母亲认为,表面看这电影是音乐风光片,实际上是文革的前奏,其中充满了对于知识分子的恶毒的嘲弄和攻击,把一群读书人丑画为白痴和帮凶。歌颂劳动人民的同时极力的贬低知识分子,说他们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已经在批判臭老九了。
我母亲的对待电影的批评态度十分坚决。
}
很震惊这个解读。但是觉得的确是个萌芽。想不到60年的时候就播种下了。小时候看没有感觉,其实这真的是有一种导向性在里面。读书人和财主站在了一起,站在了劳动人民的对立面。丑化了他们、误读了他们,最后变成了实质性的行为,就是文革。
没想到,刘三姐这部电影,会是这样。
我特别喜欢西南那片,去得最早的是广西桂林那里,就是刘三姐的故乡啦。后来又去川、滇、藏,都是藏羌文化居多,然后云南的话就非常华丽的有好多好多民族,不过最多的还是藏羌、顶多丽江有个纳西、然后苗彝也很多。整个儿风情我都很喜欢。一直想去黔也就是苗苗最多的省但是还一直没机会,因为那里旅游,红色经典的成分太多了。自己去又有点害怕,所以无法成行。湖南凤凰也是苗,但是我不太喜欢沈从文的《边城》,觉得里面那个女主人公太做作矫情了。扭捏着扭捏着就造成了那么多人的悲剧。但是历来人们给这小说的评价都是饱含着景美人美的质朴之光。但是我就是不喜欢,可能是气场不和的关系。再说得远一点,我其实真正接触的第一个民族是回族,是小学六年级去宁夏那次。因为是我接触的第一个民族,所以我对回族对清真对穆斯林的感觉还是很好很友善的,后来在西方世界思想日益入侵的现在,才会有一种被带着跑的概念是:穆斯林太极端,伊斯兰教太极端什么的。其实总归是有偏见在里面。这次波士顿爆炸,车臣那孩子说了,这是报复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暴行。所以美帝你也好自己反省反省一下,而不是一味地责怪第三世界国家,一味地把责任全都推到恐怖分子头上,这俩车臣的孩子拿的都是绿卡,自学的所谓“恐怖袭击”知识,其实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在进行一些让美帝反思的东西(自己的方式:参考看看上一篇文章好了,是啊,比较暴力一点吧)。所以你们自己想想好了,别老在别人的国家老三老四多管闲事,管管好自己就行了。把大兵派到那里去,苦了自己的士兵,伤了他们老婆孩子的心,还让穆斯林们反感老做些自杀性的恐怖袭击,伤了那些恐怖分子的老婆孩子的心。吃力不讨好啊。撤回来吧,不要乱搞了。朝鲜你们也别管,钓鱼岛也别管,菲律宾也别管,美帝他妈就是管得多!你管得着么你!!!保护好自己的子民吧!!!
对不起上面全是偏题的东西。
我今天不讲少数民族,不讲美帝的多管闲事(刚才有点儿激动啊),就是讲刘三姐这部电影。1960年拍的。当年的我只注意到了山歌和少数民族的风情。今天看到一个人的影评,想不到有了新的思考:
{
我母亲认为,表面看这电影是音乐风光片,实际上是文革的前奏,其中充满了对于知识分子的恶毒的嘲弄和攻击,把一群读书人丑画为白痴和帮凶。歌颂劳动人民的同时极力的贬低知识分子,说他们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已经在批判臭老九了。
我母亲的对待电影的批评态度十分坚决。
}
很震惊这个解读。但是觉得的确是个萌芽。想不到60年的时候就播种下了。小时候看没有感觉,其实这真的是有一种导向性在里面。读书人和财主站在了一起,站在了劳动人民的对立面。丑化了他们、误读了他们,最后变成了实质性的行为,就是文革。
没想到,刘三姐这部电影,会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