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张彝父子死事
《日知录》卷八停年格条涉及到崔亮实行此制的直接原因,即张彝父子之死。《魏书·崔亮传》云:“迁吏部尚书。时羽林新害张彝之后,灵太后令武官得依资入选。官员既少,应选者多,前尚书李韶循常擢人,众情嗟怨。亮乃奏为格制,不问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虽复官须此人,停日后者终于不得。庸才下品,年月久者则先擢用。沉滞者皆称其能。”
查《魏书》卷六十四有《张彝传》,据魏收的判断,张彝家世还是比较显赫的,四世仕魏,拜将封爵。“彝性公强,有风气,历览经史。”“爱好知己,轻忽下流,非其意者,视之蔑尔。”在担任安西将军、秦州刺史时,“羌夏畏服,惮其威整,一方肃静,号为良牧。”晚年得过偏瘫,但因意志坚强,也逐渐好转。“志性不疑,善自将摄,稍能朝拜。”
他性格耿直,以敢言著称,故魏收说他“虽疹疾家庭,而志气弥亮。”他在给宣武帝上表时说:“臣闻元天高朗,尚假列星以助明;洞庭渊湛,犹藉众流以增大。莫不以孤照不诣其幽,独深未尽其广。先圣识其若此,必取物以自诫。故尧称则天,设谤木以晓未明;舜称尽善,悬谏鼓以规政阙。虞人献箴规之旨,盘盂著举动之铭,庶几见善而思齐,闻恶以自改。”由此可以看出张彝对先秦儒家思想的了解,他后来的行事,也说明他劝宣武帝的话,并非虚文。
魏收作为史家,历来有“秽史”之称,但我最近读《魏书》,感到这个说法还是很成问题的。在不少篇章中,他并非一味说好话,或者一味加以恶评。对于张彝也是如此。他提到张彝晚年“大起宅第,微号华侈,颇侮其疏宗旧戚,不甚存纪,时有怨憾焉。”另外,也不知足,“屡表在秦州预有开援汉中之勋,希加赏报,积年不已,朝廷患之。”这里记载的问题,语焉不详,但一个大臣如此,是否会“朝廷患之”?还是有些可疑之处的。
张彝的次子仲瑀上书,议论选举之事,这大概是张彝的意思。“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这样会挡住许多军人或其后裔的晋升之路,当然要遭人忌恨。或许经过长年争战,到了世宗宣武帝时期,战事渐归平静,大量的军人难以安置,同时他们对于国家的功勋又不能忽视,而安置他们进入文官系统,可能导致行政上的种种问题。但这样的建议一出来,“由是众口喧喧,谤讟盈路,立榜大巷,剋期会集,屠害其家。”张彝父子也的确非同常人,“彝殊无畏避之意,父子安然。”
但是,在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二月(519年),此时正是北魏历史上以乱政著称的孝明帝之母胡灵太后掌政,“羽林虎贲几将千人,相率至尚书省诟骂,求其长子尚书郎始均,不获,以瓦石击打公门。上下畏惧,莫敢讨抑。遂便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辱极意,唱呼嗸嗸,焚其屋宇。始均、仲瑀当时踰北垣而走。始均回救其父,拜伏群小,以请父命。羽林等就加殴击,生投之于烟火之中。及得尸骸,不复可识,唯以髻中小钗为验。仲瑀伤重走免。彝仅有余命,沙门寺与其比邻,舆致于寺。远近闻见,莫不惋骇。”
张彝第二天就去世了,在他临终之前,口述上表给肃宗孝明帝和胡灵太后:“臣第二息仲瑀所上之事,益治实多,既曰有益,宁容默尔。通呈有日,未简神听,岂图众愤,乃至于此。臣不能祸防未萌,虑绝殃兆,致令军众横嚣,攻焚臣宅。息始均、仲瑀等叩请流血,乞代臣死,始均即陷涂炭,仲瑀经宿方苏。臣年已六十,宿被荣遇,垂暮之秋,忽见此苦,顾瞻灾酷,古今无比。臣伤至重,残气假延,望景顾时,推漏就尽,顷刻待终,臣之命也,知复何言。若所上之书,少为益国,臣便是生以理全,死于义合,不负二帝于地下,臣无余恨矣。”
但是,作为执政的胡灵太后,面对如此众多的军人,只好法不责众,斩杀其中八人,草草了事,其余的都获得大赦,以安众心。但这一件事,在史籍上,无论《魏书》,还是《北史》,还是《通鉴》、《通典》,均认为“国纪之将坠矣。”果然,不出十年,北魏政权就近乎于土崩瓦解,尔朱擅政,帝后沉河,名臣巨族,屠戮殆尽。而高欢、宇文泰很快就成为东西魏的主政者。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个人的利益在受到损害时,远大的目光或者理想,往往是十分无力的。明明按照停年格的办法,政治就会变得腐败、低效甚至无效,但面对现实阻力的时候,类似于崔亮这样明智的人,鉴于张彝父子的遭遇,也只能选择解决当务之急的办法,按照年资而非能力,选择官吏。最终为了短期的个人利益,导致政府、国家的败亡,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历史的教训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也同样无用的。时势使然也。
难怪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的序言中说,人类各民族通过历史了解到的,就是永远无法接受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古人说,孟子认定天下将定于一,惟仁者能得之,刘邦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得了天下。但这都是从长时段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则是形势比人强,人们都按照各自的利益、欲求行事,如此而已。
查《魏书》卷六十四有《张彝传》,据魏收的判断,张彝家世还是比较显赫的,四世仕魏,拜将封爵。“彝性公强,有风气,历览经史。”“爱好知己,轻忽下流,非其意者,视之蔑尔。”在担任安西将军、秦州刺史时,“羌夏畏服,惮其威整,一方肃静,号为良牧。”晚年得过偏瘫,但因意志坚强,也逐渐好转。“志性不疑,善自将摄,稍能朝拜。”
他性格耿直,以敢言著称,故魏收说他“虽疹疾家庭,而志气弥亮。”他在给宣武帝上表时说:“臣闻元天高朗,尚假列星以助明;洞庭渊湛,犹藉众流以增大。莫不以孤照不诣其幽,独深未尽其广。先圣识其若此,必取物以自诫。故尧称则天,设谤木以晓未明;舜称尽善,悬谏鼓以规政阙。虞人献箴规之旨,盘盂著举动之铭,庶几见善而思齐,闻恶以自改。”由此可以看出张彝对先秦儒家思想的了解,他后来的行事,也说明他劝宣武帝的话,并非虚文。
魏收作为史家,历来有“秽史”之称,但我最近读《魏书》,感到这个说法还是很成问题的。在不少篇章中,他并非一味说好话,或者一味加以恶评。对于张彝也是如此。他提到张彝晚年“大起宅第,微号华侈,颇侮其疏宗旧戚,不甚存纪,时有怨憾焉。”另外,也不知足,“屡表在秦州预有开援汉中之勋,希加赏报,积年不已,朝廷患之。”这里记载的问题,语焉不详,但一个大臣如此,是否会“朝廷患之”?还是有些可疑之处的。
张彝的次子仲瑀上书,议论选举之事,这大概是张彝的意思。“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这样会挡住许多军人或其后裔的晋升之路,当然要遭人忌恨。或许经过长年争战,到了世宗宣武帝时期,战事渐归平静,大量的军人难以安置,同时他们对于国家的功勋又不能忽视,而安置他们进入文官系统,可能导致行政上的种种问题。但这样的建议一出来,“由是众口喧喧,谤讟盈路,立榜大巷,剋期会集,屠害其家。”张彝父子也的确非同常人,“彝殊无畏避之意,父子安然。”
但是,在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二月(519年),此时正是北魏历史上以乱政著称的孝明帝之母胡灵太后掌政,“羽林虎贲几将千人,相率至尚书省诟骂,求其长子尚书郎始均,不获,以瓦石击打公门。上下畏惧,莫敢讨抑。遂便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辱极意,唱呼嗸嗸,焚其屋宇。始均、仲瑀当时踰北垣而走。始均回救其父,拜伏群小,以请父命。羽林等就加殴击,生投之于烟火之中。及得尸骸,不复可识,唯以髻中小钗为验。仲瑀伤重走免。彝仅有余命,沙门寺与其比邻,舆致于寺。远近闻见,莫不惋骇。”
张彝第二天就去世了,在他临终之前,口述上表给肃宗孝明帝和胡灵太后:“臣第二息仲瑀所上之事,益治实多,既曰有益,宁容默尔。通呈有日,未简神听,岂图众愤,乃至于此。臣不能祸防未萌,虑绝殃兆,致令军众横嚣,攻焚臣宅。息始均、仲瑀等叩请流血,乞代臣死,始均即陷涂炭,仲瑀经宿方苏。臣年已六十,宿被荣遇,垂暮之秋,忽见此苦,顾瞻灾酷,古今无比。臣伤至重,残气假延,望景顾时,推漏就尽,顷刻待终,臣之命也,知复何言。若所上之书,少为益国,臣便是生以理全,死于义合,不负二帝于地下,臣无余恨矣。”
但是,作为执政的胡灵太后,面对如此众多的军人,只好法不责众,斩杀其中八人,草草了事,其余的都获得大赦,以安众心。但这一件事,在史籍上,无论《魏书》,还是《北史》,还是《通鉴》、《通典》,均认为“国纪之将坠矣。”果然,不出十年,北魏政权就近乎于土崩瓦解,尔朱擅政,帝后沉河,名臣巨族,屠戮殆尽。而高欢、宇文泰很快就成为东西魏的主政者。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个人的利益在受到损害时,远大的目光或者理想,往往是十分无力的。明明按照停年格的办法,政治就会变得腐败、低效甚至无效,但面对现实阻力的时候,类似于崔亮这样明智的人,鉴于张彝父子的遭遇,也只能选择解决当务之急的办法,按照年资而非能力,选择官吏。最终为了短期的个人利益,导致政府、国家的败亡,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历史的教训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也同样无用的。时势使然也。
难怪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的序言中说,人类各民族通过历史了解到的,就是永远无法接受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古人说,孟子认定天下将定于一,惟仁者能得之,刘邦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得了天下。但这都是从长时段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则是形势比人强,人们都按照各自的利益、欲求行事,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