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声音的美
(一)缘起
刚才杨老师谈了《我们为什么听不懂古典音乐》(http://www.douban.com/note/277419309/)。他的结论是为什么古典音乐和其他音乐不一样的,因为是定式不一样,前者有定式而后者没定式,并且,因为古典音乐的追求所导致了声音的美学不一样。我推论一下,那些听不懂古典乐的人实际上是没能注意领略什么是声音的美,虽然表面上他们是因为没有理解定式。
杨老师这篇日记,是与他以前的日记“声音(sound)是一种超越知性、感性的东西”相辅相成的,表示他在这方面有比较连续的思考。我之前那篇日记《古典乐迷是一种知性分子》说的观点虽然与杨老师接近,但差异很大。
(二)声音的美学及其假设
当然我不是谈音响问题。我离开音响圈子很长时间了。我只是略谈下声音。发烧友的hifi,其实指的是声音还原的品质。这个争论我就不说了。
我觉得声音的美学,虽然很大一部分来自乐器本身的音色,但是我们显然在古典乐上谈的不是这些,谈的是和声,因为和声的存在而使声音显得丰富有差异。除了相同乐器的和声以外,还有不同乐器的和声所制造的差异性对比,当然还有调性不同而产生的对比等等。如果仅论一个乐器,那么我们很难比较乔治温斯顿的钢琴声音,和巴赫的钢琴声音,哪一个更优美?
在这个方面,我可以提出这个假设:听者是否能将旋律从声音的美感方面独立出来?或者反过来说,声音的美感是否可以从一段旋律中独立出来?如果可以,那么以德彪西为例,他的意象集的声音美感和旋律是如何体现的?
在管弦乐方面,我们非常清楚的看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布鲁克纳到马勒为止的很多管弦乐作曲家,在声音塑造方面的巨大努力,但是有的时候,我也会吐槽说,那些德奥作曲家的所有努力,单论音色优美的话,我觉得抵不上法国人的一个乐章,譬如牧神午后,譬如德夫尼与克罗埃。嗯,我吐槽了,德奥党别和我一般见识。
在这个方面,我可以提出这个假设:为什么我觉得德彪西的声音更优美,是因为他加入了不同性质的和声,而不是德奥一脉相传的和声吗?或者反过来说,是因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和声的融合,而造成了朦胧飘逸的效果,于是这类效果的声音会超过莫扎特般行云流水般的声音美学吗?
(三)音乐的定式
我同意杨老师的观点,古典音乐与其他音乐的区别是在结构方式的不同,前者有定式,后者基本没有。也就是曲式造成了差异。所以,古典音乐的特性是在结构方面,而不是节奏。因为节奏其实是现代音乐的很多特性。而且,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可以因为不同的节奏而有不同的效果,这是指挥家的游戏,当然,流行音乐中,很多乐手也会玩这种游戏,譬如麦卡特尼在演唱会和唱片录音中也会玩这种把戏。
古典音乐的定式或是曲式,如果仔细欣赏的话,会有很多乐趣,譬如从动机发展,主题旋律,展开部、发展等等,是很有意思的。其实,古典音乐欣赏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看它的音乐是如何发展的。
(四)诗歌
诗歌的本质是音乐。这个问题我已经想清楚了。从以前的四言、绝句、律诗、词牌、十四行诗、绯句等等,与古典乐一样,这些都遵守定式,因为定式的发展而导致这些诗歌既发展到极限,又阻碍了新诗歌的出现,于是展开了新的诗歌方式。但是诗歌是不会放弃她的音乐性,因为离开了这个本质,她就不是诗歌。如果一段诗读起来没有音乐一样的起伏,那显然是很蹩脚的。所以,口语化的诗歌体需要相当谨慎的写作。
诗歌是唱的艺术,如果她仅仅变成视觉形式的断句,那就本末倒置了。你也会想到,诗歌既然具有音乐的本质,那么除了结构以外,音乐经常用的一些手法,也会在诗歌里体现。
刚才杨老师谈了《我们为什么听不懂古典音乐》(http://www.douban.com/note/277419309/)。他的结论是为什么古典音乐和其他音乐不一样的,因为是定式不一样,前者有定式而后者没定式,并且,因为古典音乐的追求所导致了声音的美学不一样。我推论一下,那些听不懂古典乐的人实际上是没能注意领略什么是声音的美,虽然表面上他们是因为没有理解定式。
杨老师这篇日记,是与他以前的日记“声音(sound)是一种超越知性、感性的东西”相辅相成的,表示他在这方面有比较连续的思考。我之前那篇日记《古典乐迷是一种知性分子》说的观点虽然与杨老师接近,但差异很大。
(二)声音的美学及其假设
当然我不是谈音响问题。我离开音响圈子很长时间了。我只是略谈下声音。发烧友的hifi,其实指的是声音还原的品质。这个争论我就不说了。
我觉得声音的美学,虽然很大一部分来自乐器本身的音色,但是我们显然在古典乐上谈的不是这些,谈的是和声,因为和声的存在而使声音显得丰富有差异。除了相同乐器的和声以外,还有不同乐器的和声所制造的差异性对比,当然还有调性不同而产生的对比等等。如果仅论一个乐器,那么我们很难比较乔治温斯顿的钢琴声音,和巴赫的钢琴声音,哪一个更优美?
在这个方面,我可以提出这个假设:听者是否能将旋律从声音的美感方面独立出来?或者反过来说,声音的美感是否可以从一段旋律中独立出来?如果可以,那么以德彪西为例,他的意象集的声音美感和旋律是如何体现的?
在管弦乐方面,我们非常清楚的看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布鲁克纳到马勒为止的很多管弦乐作曲家,在声音塑造方面的巨大努力,但是有的时候,我也会吐槽说,那些德奥作曲家的所有努力,单论音色优美的话,我觉得抵不上法国人的一个乐章,譬如牧神午后,譬如德夫尼与克罗埃。嗯,我吐槽了,德奥党别和我一般见识。
在这个方面,我可以提出这个假设:为什么我觉得德彪西的声音更优美,是因为他加入了不同性质的和声,而不是德奥一脉相传的和声吗?或者反过来说,是因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和声的融合,而造成了朦胧飘逸的效果,于是这类效果的声音会超过莫扎特般行云流水般的声音美学吗?
(三)音乐的定式
我同意杨老师的观点,古典音乐与其他音乐的区别是在结构方式的不同,前者有定式,后者基本没有。也就是曲式造成了差异。所以,古典音乐的特性是在结构方面,而不是节奏。因为节奏其实是现代音乐的很多特性。而且,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可以因为不同的节奏而有不同的效果,这是指挥家的游戏,当然,流行音乐中,很多乐手也会玩这种游戏,譬如麦卡特尼在演唱会和唱片录音中也会玩这种把戏。
古典音乐的定式或是曲式,如果仔细欣赏的话,会有很多乐趣,譬如从动机发展,主题旋律,展开部、发展等等,是很有意思的。其实,古典音乐欣赏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看它的音乐是如何发展的。
(四)诗歌
诗歌的本质是音乐。这个问题我已经想清楚了。从以前的四言、绝句、律诗、词牌、十四行诗、绯句等等,与古典乐一样,这些都遵守定式,因为定式的发展而导致这些诗歌既发展到极限,又阻碍了新诗歌的出现,于是展开了新的诗歌方式。但是诗歌是不会放弃她的音乐性,因为离开了这个本质,她就不是诗歌。如果一段诗读起来没有音乐一样的起伏,那显然是很蹩脚的。所以,口语化的诗歌体需要相当谨慎的写作。
诗歌是唱的艺术,如果她仅仅变成视觉形式的断句,那就本末倒置了。你也会想到,诗歌既然具有音乐的本质,那么除了结构以外,音乐经常用的一些手法,也会在诗歌里体现。
-
vicky~co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7-28 09:55:15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20 10:39:01
-
Isabela Cheu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01 10:51:30
-
子非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30 09:55:27
-
changeo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9 12:35:36
-
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23:51:18
-
嘉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8 08:35:12
-
白哥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7 23:54:14
-
薇言微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7 18:55:47
-
ddww911028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7 08:58:53
-
l a b 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7 02:31:12
-
♫﹌杜松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6 21:27:58
-
sometime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6 20:31:43
-
噔楞登场的吃货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6 19:01:13
-
少说话多写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6 10:09:17
-
公欣大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6 09:40:50
-
tiffanysnak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5 22:00:54
-
某天就会注销吧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5 20:59:56
-
南有嘉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5 15: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