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学哲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绝大多数人不会质疑读书的必要性,但我们在考虑读书的动机时,却鲜有人为了知识去读书。即使是那句被标榜为我们都应该膜拜的学习态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不过是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这背后的逻辑是:读书→复兴,这与我们小时候都想要当科学家的动机有着相似的逻辑,因为科学家→崇高,其实我们的目的是崇高而非科学,就像他的目的是复兴而非读书。但这里最大的荒谬并不在于这个答案,事实上这个回答显示出了一份洞见,荒谬的是去问孩子“为什么读书”,在今天的课堂上问这个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因为父母要我读书,因为法律规定小孩子要上学,教育是强制性的。
于是作为一个进化好的人类,读书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因为人不仅有生理需求,亦有精神需求。也许有人认为那些文盲也照样活得很开心,那些农村里从未受过教育的人看似比城市里的人活得更自由自在,至少那里少有人得抑郁症,也少有人自杀。但我认为他们只是不健全的人类,就像一个整天笑呵呵的弱智是不健全的人类,我非常赞同John.S.Mill的观点:It is better to be a human being dissatisfied than a pig satisfied; better to be Socrates dissatisfied than a fool satisfied. And if the fool, or the pig, are of a different opinion, it is because they only know their side of the question.
就像我们饿了要吃饭,累了要睡觉一样,求知欲是人的天性,在我们的孩童时期,我们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不需要任何引导,我们就可以问出许多个“为什么”,好奇心是人的本性。奇怪的是,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只是却变成了我们实现成功的媒介。家长帮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考虑的是该校的升学率,事实上,他从未亲身体验过任何一堂课程,他是一个consequentialist,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填鸭式教育的原因。一所高校的招生会上,我们所关心的是:这个专业的未来就业如何,进入世界500强的几率如何,竞争压力大不大等等。我们被教导要好好读书,因为不好好读书就考不上好学校,就不能找到好工作,就不能过好日子,而好日子的定义就是赚得多、衣食住行样样好,于是每一个差生都被这样语重心长的教诲:你以后想过好日子吗,想赚大钱吗,想的话就给我好好读书!当我们想为那些“为什么”寻找答案时,我们得到的回答是:问那么多干嘛,考试又不考这个,给我认真学习,脑子里不要东想西想的!我们接受教育,知识不是目标,通过知识拥有一份公认的好工作才是目标,于是读书无用论应运而生,如果读书不能创造财富,如果读了书却找不到工作,如果不读书反而赚大钱,我们的读书之心是否因此动摇?
我们的文化充满了“应该”模式:18岁前应该读书,读书后应该工作,30岁之前应该结婚,结婚后2、3年应该生孩子,生好孩子后应该养育孩子,然后让孩子也根据这个“应该”模式生活。虽然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父母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学习必然是为了某种有用的目的,比如为了职位的提升必须提高自己的学历,比如为了国际间的业务必须学习外语,纯粹的学习止于工作之前,工作之后的学习带上了一层“牺牲”的含义,为了学习“牺牲”业余时间,“牺牲”娱乐享乐的时间,有一种无可奈何逼不得已的感觉,又有一种苦行僧的崇高感。而各种知识的优劣之分在于是否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学习金融理论显然比学习插花有用得多,学习钢琴显然比学习腰鼓有用得多。当他们抱怨生活无聊的时候,我说那你学点什么好了,他们说那么老了学了还有什么用啊。当我说我要学哲学的时候,他们说哲学有什么用,学好哲学以后能干什么工作,你要读书的话不如去读会计,那个有用得多。这是我受过教育的父母认为的真理:你可以在业余时间看哲学书作为兴趣作为消遣(虽然他们也许宁愿我参加优秀人士的社交活动),但求职不应被作为生活的主线,我们不是要你大富大贵,但你应该有一份比较得体的工作、还算体面的收入。我们一边膜拜着那些大师的盛名,一边却不愿与之为伍。比起才华横溢却穷困潦倒英年早逝的莫扎特,我们称庸庸碌碌的一生为“平淡才是幸福生活的真谛”,我们并不认为财富、权利、地位会带来幸福,但幸福必然包含享乐的成分。我们称他们伟大却不认为他们幸福。比起苏格拉底,雅典时代的智者们更符合当今的价值标准,一个学富五车的人,即使不通过学识谋求财富,亦可传播知识,受到世人的尊敬与爱戴,为何要选择为真理而死呢?这令人无法理解。相比之下,那些智者依靠口才,赢得尊重与地位,岂不更加明智?
John.S.Mill认为,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人类,在同时面对高级快乐与低级快乐时,会选择高级快乐。康德问:在严格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世界上,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有没有不同于一般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和尊严?享乐是本能,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理性,于是人无法从单纯的感官享乐中得到满足。我们追求锦衣玉食,但他们只能满足我们动物的本能,无法满足我们理性的需求。我们说“知识改变命运”,我们普及教育,不单单是为了脱贫,知识会为我们带来财富,但财富不是我们追求知识的最终目的,知识赋予我们生而为人的价值:自己去努力完善自己以成为自己。正如尼采对他时代人的评价:柏拉图与一般人的区别比黑猩猩和一般人的区别要大,多数人本质上都是动物,基本上与黑猩猩没什么两样,区别只在于人能超越自己的动物本性,不再是动物,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即使我没有那样的才赋,无法成为“大家”;即使我为了一个理论苦思冥想不得其解而夜不能寐;即使看一部肥皂剧比翻译一段从句叠加生词不断的英语快乐得多;即使我可以看遍美景尝遍美食游戏人间,我依然认为求知是人存在于世的意义。曾经我迷恋过电视剧和电脑游戏,曾经我认为人生是要享乐,却在觉得自己已经此生无憾的时候失去了生活的动力、陷入了无聊的境地。现在我亦无法摆脱口腹之欲,亦会被表象之美吸引,但我知道人不能屈服于自己动物的本能,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做人又何尝轻松?于我,吃吃喝喝纵情娱乐辱没了我生而为人的尊严,我无法对自己的无知视而不见;于我,在求知的道路上充满困惑与不解,我也宁愿痛苦如苏格拉底,而不愿像痴人般无忧无虑。
于是作为一个进化好的人类,读书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因为人不仅有生理需求,亦有精神需求。也许有人认为那些文盲也照样活得很开心,那些农村里从未受过教育的人看似比城市里的人活得更自由自在,至少那里少有人得抑郁症,也少有人自杀。但我认为他们只是不健全的人类,就像一个整天笑呵呵的弱智是不健全的人类,我非常赞同John.S.Mill的观点:It is better to be a human being dissatisfied than a pig satisfied; better to be Socrates dissatisfied than a fool satisfied. And if the fool, or the pig, are of a different opinion, it is because they only know their side of the question.
就像我们饿了要吃饭,累了要睡觉一样,求知欲是人的天性,在我们的孩童时期,我们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不需要任何引导,我们就可以问出许多个“为什么”,好奇心是人的本性。奇怪的是,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只是却变成了我们实现成功的媒介。家长帮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考虑的是该校的升学率,事实上,他从未亲身体验过任何一堂课程,他是一个consequentialist,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填鸭式教育的原因。一所高校的招生会上,我们所关心的是:这个专业的未来就业如何,进入世界500强的几率如何,竞争压力大不大等等。我们被教导要好好读书,因为不好好读书就考不上好学校,就不能找到好工作,就不能过好日子,而好日子的定义就是赚得多、衣食住行样样好,于是每一个差生都被这样语重心长的教诲:你以后想过好日子吗,想赚大钱吗,想的话就给我好好读书!当我们想为那些“为什么”寻找答案时,我们得到的回答是:问那么多干嘛,考试又不考这个,给我认真学习,脑子里不要东想西想的!我们接受教育,知识不是目标,通过知识拥有一份公认的好工作才是目标,于是读书无用论应运而生,如果读书不能创造财富,如果读了书却找不到工作,如果不读书反而赚大钱,我们的读书之心是否因此动摇?
我们的文化充满了“应该”模式:18岁前应该读书,读书后应该工作,30岁之前应该结婚,结婚后2、3年应该生孩子,生好孩子后应该养育孩子,然后让孩子也根据这个“应该”模式生活。虽然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父母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学习必然是为了某种有用的目的,比如为了职位的提升必须提高自己的学历,比如为了国际间的业务必须学习外语,纯粹的学习止于工作之前,工作之后的学习带上了一层“牺牲”的含义,为了学习“牺牲”业余时间,“牺牲”娱乐享乐的时间,有一种无可奈何逼不得已的感觉,又有一种苦行僧的崇高感。而各种知识的优劣之分在于是否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学习金融理论显然比学习插花有用得多,学习钢琴显然比学习腰鼓有用得多。当他们抱怨生活无聊的时候,我说那你学点什么好了,他们说那么老了学了还有什么用啊。当我说我要学哲学的时候,他们说哲学有什么用,学好哲学以后能干什么工作,你要读书的话不如去读会计,那个有用得多。这是我受过教育的父母认为的真理:你可以在业余时间看哲学书作为兴趣作为消遣(虽然他们也许宁愿我参加优秀人士的社交活动),但求职不应被作为生活的主线,我们不是要你大富大贵,但你应该有一份比较得体的工作、还算体面的收入。我们一边膜拜着那些大师的盛名,一边却不愿与之为伍。比起才华横溢却穷困潦倒英年早逝的莫扎特,我们称庸庸碌碌的一生为“平淡才是幸福生活的真谛”,我们并不认为财富、权利、地位会带来幸福,但幸福必然包含享乐的成分。我们称他们伟大却不认为他们幸福。比起苏格拉底,雅典时代的智者们更符合当今的价值标准,一个学富五车的人,即使不通过学识谋求财富,亦可传播知识,受到世人的尊敬与爱戴,为何要选择为真理而死呢?这令人无法理解。相比之下,那些智者依靠口才,赢得尊重与地位,岂不更加明智?
John.S.Mill认为,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人类,在同时面对高级快乐与低级快乐时,会选择高级快乐。康德问:在严格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世界上,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有没有不同于一般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和尊严?享乐是本能,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理性,于是人无法从单纯的感官享乐中得到满足。我们追求锦衣玉食,但他们只能满足我们动物的本能,无法满足我们理性的需求。我们说“知识改变命运”,我们普及教育,不单单是为了脱贫,知识会为我们带来财富,但财富不是我们追求知识的最终目的,知识赋予我们生而为人的价值:自己去努力完善自己以成为自己。正如尼采对他时代人的评价:柏拉图与一般人的区别比黑猩猩和一般人的区别要大,多数人本质上都是动物,基本上与黑猩猩没什么两样,区别只在于人能超越自己的动物本性,不再是动物,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即使我没有那样的才赋,无法成为“大家”;即使我为了一个理论苦思冥想不得其解而夜不能寐;即使看一部肥皂剧比翻译一段从句叠加生词不断的英语快乐得多;即使我可以看遍美景尝遍美食游戏人间,我依然认为求知是人存在于世的意义。曾经我迷恋过电视剧和电脑游戏,曾经我认为人生是要享乐,却在觉得自己已经此生无憾的时候失去了生活的动力、陷入了无聊的境地。现在我亦无法摆脱口腹之欲,亦会被表象之美吸引,但我知道人不能屈服于自己动物的本能,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做人又何尝轻松?于我,吃吃喝喝纵情娱乐辱没了我生而为人的尊严,我无法对自己的无知视而不见;于我,在求知的道路上充满困惑与不解,我也宁愿痛苦如苏格拉底,而不愿像痴人般无忧无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