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笔记 13.05.20
已经是午后了,在打铜街口的荣昌铺盖面馆坐定,要了二两小面。
重庆的朋友和我说,在她的朋友里,不少人的理想,就是开一家小面馆。就像我昨天在人和镇上吃面时看见的那样,做一个小面馆的老板。自己站在炉灶前,一口保温桶模样的深锅,深锅深水。听客人吩咐下,这边打开鼓风机的电源开关,伴着机械的嘈杂,汤沸水滚。这个季节,时令的绿叶菜是莴笋尖儿,挑几根入锅断生。码起的一摞儿下好作料的面碗中拿出一只,叶菜儿铺底。再揭开近旁盛满水面的簸箩,略抓一把,二两三两的,无须过称,全在手下。必须深锅深水,面在水中才可以姿意翻滚,熟的快,也熟的透。也就是三、两分钟的光景,大笊篱兜底把面挽在其中,抄起来,上下巅两把控去面汤,顺着碗沿儿,面入碗中央。
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此一碗面,再添清汤或者红汤,不着荦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面。其余有浇头的面,再不能谓之简单的“小”,而须称荦面。不过为行文方便,凡此种种,统称小面罢了。
面都是一样的面,我想即便是最为挑剔的食客,也不能从素面上挑出三六九等来。如重庆小面这般有浇头的面,一切好坏,自然全在浇头的功夫上。口味是种很私人的体验,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任何人都引以为美食的食物,尤其对于食物陌生的外地人而言,更难领略其中玄妙。好坏,我不能说,说即是错。只说个人喜好,普通的杂酱面,是果腹的食物,价格自然也是最低。外地人来了,果腹之余,总想贪图些口腹之欲,所以杂酱面我是不点的。一般小面馆里,最贵的不外乎牛肉或者肥肠小面,十元一碗。约定俗成的规矩是,牛肉小面与肥肠小面是要单加香菜的,所以对于我这种视香菜如洪水猛兽的异议人士,不得不立刻暴露原型地用外乡口音嘱咐上一句:不要香菜。
无论什么浇头,端上桌来,都是绿的菜、白的面、红的汤。面碗外总是有溢出的红汁,一手端过来,忙不迭地就要找纸来擦。口腹之欲未填,手指却是先尝了鲜。昨天的面馆盛名在外,仰慕前往的外地人想来不少,所以老板会问上一句要什么样的辣度。而在重庆本地人吃的老馆中,这样的询问无疑是不存在的,也是侮辱性的。当然是全麻全辣的红汤,绿叶白面里,少不了暗藏着许多细碎的红辣椒与红花椒,我是要细细拣去的,不是怕兴盛四海的辣,而是怕重庆独沽的麻。
打铜街没有开始拆迁的时候,每到中午,街角的荣昌铺盖面馆的面桌占尽了左来右去的街道,近百人埋头吸溜面前的铺盖面或者小面。今天已经午后,食客无多。小伙计已经在准备晚上的铺盖面,轧面机的嘈杂让面馆更像是间铁匠铺。浇头也卖得七零八落,我要的二两是肥肠面,跑堂的小堂倌在盛着肥肠浇头的大铁盆里左捞右挑,才给我凑够了一碗肥肠面所需的那五、六块肥肠。
汤依然够酽,面依然够烫,吸溜着面,我想起那些以开小面馆为理想的朋友的朋友们。这是我听过的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
吃完面,手背抹拉几下嘴唇我就下了打铜街。如果仔细地掏出餐巾纸来擦嘴,未免不讲究。
拆迁中的民国棉花帮商号大楼
下打铜街,中国式过了陕西街的马路,冲着钢铁怪物般的建设中的东水门大桥,下了半壁已无半壁废墟的东正街。百年的石阶,细碎的在脚下,压顶的大桥钢梁,蛮横地铺天盖地。踅进东华楼二巷,解放东路那头的谢家老宅应是得以幸免了,东正街这头的民国棉花帮商号的雕花青砖四层老楼,似乎是在劫难逃了。涂着白圈拆字——这是所有真正美与有价值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私刑死亡判决——的楼上,裸露出的木构雕栏,依然还是民国时候的原作,原木已是酽茶的颜色,饱浸着重庆百年的风雨。眺望着长江,这是最后一瞥了,我这几天总是下打铜街,走过去看看,我知道下次再来,都他妈没了。
2011年底的海关巷与国民政府重庆海关大楼
今天的
就像海关巷,前年还是清静寂寥,树荫下几道石阶,阶上是左右的邻里闲坐着,闲聊着。忽然就成废墟了,我走下去,遗矢遍地。提起裤子的孩子说前面走不通了,我问他向左去四方街呢?不通;向右去邮政局巷呢?不通。甚至国民zf重庆海关大楼上也涂上了拆字,难道这也忍心夷平吗?酡红着脸的汉子醺醺然地走过来,看着看着海关大楼的我,摇摇晃晃走到石阶平台,那年我回望阒寂的海关巷的石阶那里,脱下裤子,尿向那年我走下邮政局巷的石阶。然后他看见我还站在那里,愕然地看着他,他也索性回过身来,无遮无挡地裸露着尿着尿的鸡巴看着我。
一切都没有羞耻了,青天白日之下。
后来我在十八梯又遇到了熟悉的棒棒,他也认出了我,我们打招呼寒暄。棒棒明显瘦了许多,他和他的伙伴,穿着同样最便宜的解放鞋,坐在下回水沟路口的台阶上等着活儿。重庆几乎连续一周的雨停了,也忽然就热了起来,我站在台阶后面的楼道里依然汗如浆出。另一个棒棒路过停下来,比划着双臂上的血痕,说刚才一担三百斤的活儿累惨喽。
熟识的棒棒显然不觉得这需要同情,他更关心的是三百斤的活儿是在哪里遇到的,看来他遗憾的是那血痕没有在自己的手臂上,几十块钱的酬劳没有在自己的口袋里。
我走的时候和他道别了。一个下厚慈街买菜的穿着白衬衫的老汉看见了我的相机,提着两根茄子,他和我说让他恼火的事情。他说崽儿买的数码相机花去了一万九,他走几级台阶停下来喘气,再接着说几句崽儿什么东西都要买最好的,实在恼火。
路边算命的长胡子大仙急赤白脸,看来卦儿打的不准。老汉摇着头继续爬十八梯,大仙摇着签继续圆谎,求签的摆着手继续不信。我就坐在了石阶上,阳光斑驳,人们雨水一般从我身旁流过。
从较场口回新华路的道路实在漫长,在炎热的下午不停歇地走着,回去的时候已经精疲力竭。
我错下了凯旋路,要从望龙门翻二府衙与东升楼,那么高的石阶,那么高的山,我觉得重庆在天上,我永远够不着。
重庆的朋友和我说,在她的朋友里,不少人的理想,就是开一家小面馆。就像我昨天在人和镇上吃面时看见的那样,做一个小面馆的老板。自己站在炉灶前,一口保温桶模样的深锅,深锅深水。听客人吩咐下,这边打开鼓风机的电源开关,伴着机械的嘈杂,汤沸水滚。这个季节,时令的绿叶菜是莴笋尖儿,挑几根入锅断生。码起的一摞儿下好作料的面碗中拿出一只,叶菜儿铺底。再揭开近旁盛满水面的簸箩,略抓一把,二两三两的,无须过称,全在手下。必须深锅深水,面在水中才可以姿意翻滚,熟的快,也熟的透。也就是三、两分钟的光景,大笊篱兜底把面挽在其中,抄起来,上下巅两把控去面汤,顺着碗沿儿,面入碗中央。
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此一碗面,再添清汤或者红汤,不着荦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面。其余有浇头的面,再不能谓之简单的“小”,而须称荦面。不过为行文方便,凡此种种,统称小面罢了。
面都是一样的面,我想即便是最为挑剔的食客,也不能从素面上挑出三六九等来。如重庆小面这般有浇头的面,一切好坏,自然全在浇头的功夫上。口味是种很私人的体验,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任何人都引以为美食的食物,尤其对于食物陌生的外地人而言,更难领略其中玄妙。好坏,我不能说,说即是错。只说个人喜好,普通的杂酱面,是果腹的食物,价格自然也是最低。外地人来了,果腹之余,总想贪图些口腹之欲,所以杂酱面我是不点的。一般小面馆里,最贵的不外乎牛肉或者肥肠小面,十元一碗。约定俗成的规矩是,牛肉小面与肥肠小面是要单加香菜的,所以对于我这种视香菜如洪水猛兽的异议人士,不得不立刻暴露原型地用外乡口音嘱咐上一句:不要香菜。
无论什么浇头,端上桌来,都是绿的菜、白的面、红的汤。面碗外总是有溢出的红汁,一手端过来,忙不迭地就要找纸来擦。口腹之欲未填,手指却是先尝了鲜。昨天的面馆盛名在外,仰慕前往的外地人想来不少,所以老板会问上一句要什么样的辣度。而在重庆本地人吃的老馆中,这样的询问无疑是不存在的,也是侮辱性的。当然是全麻全辣的红汤,绿叶白面里,少不了暗藏着许多细碎的红辣椒与红花椒,我是要细细拣去的,不是怕兴盛四海的辣,而是怕重庆独沽的麻。
打铜街没有开始拆迁的时候,每到中午,街角的荣昌铺盖面馆的面桌占尽了左来右去的街道,近百人埋头吸溜面前的铺盖面或者小面。今天已经午后,食客无多。小伙计已经在准备晚上的铺盖面,轧面机的嘈杂让面馆更像是间铁匠铺。浇头也卖得七零八落,我要的二两是肥肠面,跑堂的小堂倌在盛着肥肠浇头的大铁盆里左捞右挑,才给我凑够了一碗肥肠面所需的那五、六块肥肠。
汤依然够酽,面依然够烫,吸溜着面,我想起那些以开小面馆为理想的朋友的朋友们。这是我听过的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
吃完面,手背抹拉几下嘴唇我就下了打铜街。如果仔细地掏出餐巾纸来擦嘴,未免不讲究。
![]() |
拆迁中的民国棉花帮商号大楼
下打铜街,中国式过了陕西街的马路,冲着钢铁怪物般的建设中的东水门大桥,下了半壁已无半壁废墟的东正街。百年的石阶,细碎的在脚下,压顶的大桥钢梁,蛮横地铺天盖地。踅进东华楼二巷,解放东路那头的谢家老宅应是得以幸免了,东正街这头的民国棉花帮商号的雕花青砖四层老楼,似乎是在劫难逃了。涂着白圈拆字——这是所有真正美与有价值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私刑死亡判决——的楼上,裸露出的木构雕栏,依然还是民国时候的原作,原木已是酽茶的颜色,饱浸着重庆百年的风雨。眺望着长江,这是最后一瞥了,我这几天总是下打铜街,走过去看看,我知道下次再来,都他妈没了。
![]() |
![]() |
2011年底的海关巷与国民政府重庆海关大楼
![]() |
今天的
就像海关巷,前年还是清静寂寥,树荫下几道石阶,阶上是左右的邻里闲坐着,闲聊着。忽然就成废墟了,我走下去,遗矢遍地。提起裤子的孩子说前面走不通了,我问他向左去四方街呢?不通;向右去邮政局巷呢?不通。甚至国民zf重庆海关大楼上也涂上了拆字,难道这也忍心夷平吗?酡红着脸的汉子醺醺然地走过来,看着看着海关大楼的我,摇摇晃晃走到石阶平台,那年我回望阒寂的海关巷的石阶那里,脱下裤子,尿向那年我走下邮政局巷的石阶。然后他看见我还站在那里,愕然地看着他,他也索性回过身来,无遮无挡地裸露着尿着尿的鸡巴看着我。
一切都没有羞耻了,青天白日之下。
后来我在十八梯又遇到了熟悉的棒棒,他也认出了我,我们打招呼寒暄。棒棒明显瘦了许多,他和他的伙伴,穿着同样最便宜的解放鞋,坐在下回水沟路口的台阶上等着活儿。重庆几乎连续一周的雨停了,也忽然就热了起来,我站在台阶后面的楼道里依然汗如浆出。另一个棒棒路过停下来,比划着双臂上的血痕,说刚才一担三百斤的活儿累惨喽。
熟识的棒棒显然不觉得这需要同情,他更关心的是三百斤的活儿是在哪里遇到的,看来他遗憾的是那血痕没有在自己的手臂上,几十块钱的酬劳没有在自己的口袋里。
我走的时候和他道别了。一个下厚慈街买菜的穿着白衬衫的老汉看见了我的相机,提着两根茄子,他和我说让他恼火的事情。他说崽儿买的数码相机花去了一万九,他走几级台阶停下来喘气,再接着说几句崽儿什么东西都要买最好的,实在恼火。
路边算命的长胡子大仙急赤白脸,看来卦儿打的不准。老汉摇着头继续爬十八梯,大仙摇着签继续圆谎,求签的摆着手继续不信。我就坐在了石阶上,阳光斑驳,人们雨水一般从我身旁流过。
从较场口回新华路的道路实在漫长,在炎热的下午不停歇地走着,回去的时候已经精疲力竭。
我错下了凯旋路,要从望龙门翻二府衙与东升楼,那么高的石阶,那么高的山,我觉得重庆在天上,我永远够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