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是觉醒之始
5.21
《文学回忆录》第49页
书摘:
西方有历史学家克罗齐,被我们称为唯心史观。克罗齐提出历史与艺术有相似性。他说:
一、艺术不是抒发官能快感的媒介。
二、也不是自然事实的呈现。
三、也不是形式关系系统的架构与享受。
他说,艺术是个体性的自觉的想象。艺术家观察并呈现这种个体性。艺术不是情绪的活动,而是认知的活动。科学和艺术相反,科学要认知的是“普遍”,要建构的是一般性概念。科学之间,概念之间,要厘定它。
历史关心的是具体个别的事实。所以,要仔细对待事实,叙述事实,找出事实的前因后果,找出事实之间的联系。根据克罗齐的说法,历史并不在于理解它的客体(对象),而仅止于凝想那个客体,这种凝想、凝视、凝思,正式艺术家命定要从事的活动——重复我的意思:就是那耳喀索斯的活动(关于那耳喀索斯的活动,见P33 整个人类文化就是自恋,这则童话象征着艺术与人生的距离。现实主义取消距离,水即乱。这是人生与艺术的宿命。艺术家只要能够把握距离到正好,就成功,不分主义。)——唯物史观要把历史归入科学概念,连串“事实”似乎专为辩证法推论存在,完全无视“个体性”,只要普遍性,而历史、艺术要具体性、个别性。
历史不属于科学的概念范畴,属于艺术的概念范畴。
历史是要对客观思考、凝视,非旨在理解。这也是艺术的课题。
我不完全同意克罗齐的观点,但部分是对的,唯物史观把历史拉到科学,克罗齐把历史拉回艺术。唯物史观把历史看成是规律性,看不到个体性,起初即错。历史的个体性只可做凝视、关照,不可做成规律性。唯物史观因找规律,爱预言,而预言皆不准。如预言工人会上政治舞台,结果是希特勒。
———————————————————————————————————————————
累死我了,做书摘太辛苦了,不仅要打字,还要思考 = =
不过看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我就乐了。
最后一段其实看完很触动,那倒不是真理,而是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给我带来了一次震动。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所接受的哲学都是唯物史观、实践论;连成年之后的考研还在重复那么一套。
中国的课本对于其余思想、其余主义的提及都是片面的,都是持批判态度的,这与教育的目的是违背的。
也许教育其实是普及常识,启发思考。
看到这个地方,我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产生了怀疑。
唯物史观就跟马后炮一样,总是在总结规律,而妄图去发现、使用规律。在做出的预言和事实发生不符合后,就妄图从上到下的篡改记录,就像《1984》里写的那样,对此,我想说,fuck you!
其实,这种书籍在10年前就应该被学生所读,而不是成年之后,试问,你在工作之余会拿出两本字典一样厚的书去读么?开心的、享受的去读。
我们的教育已经颓废到这样的地步。
如果,让我的孩子再次重复我所经历的“受教育”历程,那将是这个时代的耻辱。
5.22
《文学回忆录》第66页
多神 →泛神 →无神
此种规律,世界如此。而一神,很难通向泛神,因此不可能无神。所以,希腊诸神今已消失了。叔本华说,泛神论即客客气气的无神论。
而基督教(一神)至今不灭,不可能通向泛神。
即此说明,希腊的精神是健康的。一开始,他们的诸神之上就有命运,从国君到国民,心照不宣的将命运置于诸神之上。希腊的潜意识,是无神。
多神(命运)→ 泛神(观念)→ 无神(哲思)
希腊悲剧的通识与基调,是一切都无法抵抗的命运。
希腊教育的总纲、格言,是殿堂门楣所刻:你要认识你自己(也可以说:尊重你自己)。
凡是健全高尚的人,看悲剧,既骄傲又谦逊的想:事已如此,好自为之。 一切伟大的思想来自悲观主义。真正伟大的人物一开始就悲观、绝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
不梦想上天堂,也不想到下地狱。
他认为(欧里庇得斯)神的传说是不道德的。如果真有神,不必崇拜;如果没有,希腊道德岂非崩溃?他认为道德即美,不应赏罚是非。道德的好,乃因为美。
莎士比亚的悲剧,即多以普鲁塔克的作品为蓝本。
纪元前四五十级,雅典出三大人物:
苏格拉底,口才;
柏拉图,文采;
亚里士多德,全才。
这三位,长话不能短说,但是苏格拉底,我可以从现在起谈,谈到明天早上,信不信由你,谈不谈由我。由我,就暂时不谈。
这三位大人物以血肉之躯去想,现代人以方法、仪器思想——苏格拉底思想时,无人敢惊动。立至天明,不动,思想。
————————————————————————————————————————
本书由陈丹青先生根据木心先生的口述编纂而成;
昨天很有幸去参加陈丹青先生的讲座,多是年轻人,陈丹青先生很和蔼,我在外堂的时候和他站在正对面,于是就上下打量着他,一副读书人的样子,平平常常,和和气气。
昨天谈的主题是胡适和鲁迅,陈老师问现场有多少人读过胡适,目测不超过五个,丹青先生也很谦虚的说自己接触胡适很晚,了解不多。
昨天都谈到很多问题,其实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的是丹青先生兼容并包的胸怀,和不做文人姿态的接地气。他说“我操,傻逼,他妈的”的时候,我觉得真好。
你判断一个人难道是因为他说了一些脏话而加以否定么?或者说他没有说脏话而加以否定么?
有些人说的“我操”让人觉得他可爱,而有些人说的“他妈的”则让人觉得可恶。
今早还没起床就听到外面有人来回高喊打到日本人,日本人,我草你妈之类的,听上去像女人的声音。
昨天在场的一位男生问到胡适和鲁迅如何看待日本。
先生问你去过日本么?你先去日本看看,可以从山东的海游过去。。
哈哈,
到了那个地方,亲身去知道、感受到再去做评价。
先生说他去过那么多地方,从没有看见一个民族和中国一样,天天要抗日,抵制日货,
中国是战胜国,是战胜国啊
邵建先生说,如果今天有延安,你们还去么?
其实,真的不好说。
先生说,抗日去延安抗什么日,延安在那么远的地方,重庆,东北才是日本人轰炸的地方。
那么,现在的年轻人呢?
丹青先生是乐观而理性的,他觉得当下的年轻人更加冷静有是非判断,更加倾向去胡适,但是,丹青先生,你去看看网络上的那些言论,文化大革命在中国是很轻而易举的被发动的,年轻人固然更加客观理性了,但是,盲目的特质一点也没变。
其实,昨天的所有问题谈到最后就是两个字
读书。
读书这件事,见仁见智,没有什么好和不好,
但是当你和别人交流,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你读的那些书,到底有没有用。
5.23
《文学回忆录》第74页
最符合平常心的,是个人主义。超人哲学,是个人主义的升华拔萃。然而,超人哲学只宜放在心里,闷声不响,超那些庸人恶人。尼采堂而皇之提出“超人”,真替他不好意思,越想越难为情。、
都是空虚,都是捕风,日光之下无新事。
是我着迷的是耶稣的生命经历。每个伟大的心灵都有一点耶稣的因子。做不到,无缘做,而见耶稣做到,心向往之。
凡主义,总要过时,那就过时吧。
任何流传的信仰以误解始成。
以现代理性看耶稣的话,破洞很多。要不求甚解地去解,不求甚解就是一种解。
包涵、圆融地看。
耶稣反对发誓。这段话高超。在他之前,最高原则是不可背誓,而在耶稣看来,发誓本身已是取巧、窍门,真正的善,不必誓,否则已带有欺骗性。
先知,到头来都是狼狈不堪。凡人摸不到先知的心。
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
凡真的先知,总是时而雄辩,时而结巴。凡是他说不上来的时候,我最爱他。
假先知都是朗朗上口。我全不信,我知道他不爱。
艺术家能以自身的快乐来证明世俗的快乐不是万能的。
耶稣的知名度来自误解,当不含而已的误解转为饱含而已的曲解——十字架就来。
推己及人,重要的先不是“人”,是“己”。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
公式:知与爱永成正比。知得越多,爱得越多。逆方向为:爱得越多,知得越多。
秩序不可颠倒:必先爱。无知的爱,不是爱。
人要从小就不凡。凡把思想抱负寄托在天上、精神上、真理上,必不愿遵守世俗规则、细节、教条、律法,必不在乎世俗生活。
所谓教育,是指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是为自我教育服务的。试想,自我教育失败,外在教育有什么用?
凡人没有自我教育。所谓超人,是指超越自己,不断不断超越自己。
爱因斯坦终于说“我是有神论者,但是具有人形的上帝,我不信。”p120
5.29
快看完上册了,大概今明两天就能看完,然后整理笔记吧
大概花费八天工作之余的时间,周六日没有读书;
主要是吃午饭时间和乘车上下班时间读书;
还有 我特别不喜欢把自己的豆瓣用于工作之用
我就想安安静静的几个好友戏谑聊天 看看消息而已
现在做的这一切已经违反了我的初衷
如果有一天不做这个工作了
我一定会对这些做个了结
而推荐和被推荐 豆油什么的真是太虚伪了
我真是厌烦这些 但是我必须去做
这就是生存
但是要是我能离开这一切的话
那才叫生活
从来不喜欢在群体里面发言 特别是qq群
我觉得qq群真是傻逼极了
那些整天在群里发言的人他们是没有事情做的么?
而且特别无聊 总觉得自己是整个群体的中心
每个人都带着健谈和友善的面具
个人加入群体之后 智商普遍被拉低
嗯 乌合之众
6.7
《文学回忆录》P571
年轻人无畏无私,其实私地很厉害,畏得厉害,只有那点东西,拿掉就没有了。
对年青人一生的转变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如下:
死亡,最亲爱的人的死亡。
爱情,得到或失去爱。
大病,病倒几乎要死。
旅行,走到室外,有钱的旅行和无钱的流浪。
通俗小说最好在三十岁前读,而且一口气读完。
一个文学家、艺术家如果被人归类为什么什么主意,那是悲哀的。
不要去构想,更不要去参加任何主义。
要知道,但是 不做声。
他从不举什么具体的道德方向,他知道艺术的道德是在底层。
托马斯·卡莱尔:没有长夜痛哭过得人,不足语人生。
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写过,爱过。
《文学回忆录》第49页
书摘:
西方有历史学家克罗齐,被我们称为唯心史观。克罗齐提出历史与艺术有相似性。他说:
一、艺术不是抒发官能快感的媒介。
二、也不是自然事实的呈现。
三、也不是形式关系系统的架构与享受。
他说,艺术是个体性的自觉的想象。艺术家观察并呈现这种个体性。艺术不是情绪的活动,而是认知的活动。科学和艺术相反,科学要认知的是“普遍”,要建构的是一般性概念。科学之间,概念之间,要厘定它。
历史关心的是具体个别的事实。所以,要仔细对待事实,叙述事实,找出事实的前因后果,找出事实之间的联系。根据克罗齐的说法,历史并不在于理解它的客体(对象),而仅止于凝想那个客体,这种凝想、凝视、凝思,正式艺术家命定要从事的活动——重复我的意思:就是那耳喀索斯的活动(关于那耳喀索斯的活动,见P33 整个人类文化就是自恋,这则童话象征着艺术与人生的距离。现实主义取消距离,水即乱。这是人生与艺术的宿命。艺术家只要能够把握距离到正好,就成功,不分主义。)——唯物史观要把历史归入科学概念,连串“事实”似乎专为辩证法推论存在,完全无视“个体性”,只要普遍性,而历史、艺术要具体性、个别性。
历史不属于科学的概念范畴,属于艺术的概念范畴。
历史是要对客观思考、凝视,非旨在理解。这也是艺术的课题。
我不完全同意克罗齐的观点,但部分是对的,唯物史观把历史拉到科学,克罗齐把历史拉回艺术。唯物史观把历史看成是规律性,看不到个体性,起初即错。历史的个体性只可做凝视、关照,不可做成规律性。唯物史观因找规律,爱预言,而预言皆不准。如预言工人会上政治舞台,结果是希特勒。
———————————————————————————————————————————
累死我了,做书摘太辛苦了,不仅要打字,还要思考 = =
不过看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我就乐了。
最后一段其实看完很触动,那倒不是真理,而是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给我带来了一次震动。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所接受的哲学都是唯物史观、实践论;连成年之后的考研还在重复那么一套。
中国的课本对于其余思想、其余主义的提及都是片面的,都是持批判态度的,这与教育的目的是违背的。
也许教育其实是普及常识,启发思考。
看到这个地方,我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产生了怀疑。
唯物史观就跟马后炮一样,总是在总结规律,而妄图去发现、使用规律。在做出的预言和事实发生不符合后,就妄图从上到下的篡改记录,就像《1984》里写的那样,对此,我想说,fuck you!
其实,这种书籍在10年前就应该被学生所读,而不是成年之后,试问,你在工作之余会拿出两本字典一样厚的书去读么?开心的、享受的去读。
我们的教育已经颓废到这样的地步。
如果,让我的孩子再次重复我所经历的“受教育”历程,那将是这个时代的耻辱。
5.22
《文学回忆录》第66页
多神 →泛神 →无神
此种规律,世界如此。而一神,很难通向泛神,因此不可能无神。所以,希腊诸神今已消失了。叔本华说,泛神论即客客气气的无神论。
而基督教(一神)至今不灭,不可能通向泛神。
即此说明,希腊的精神是健康的。一开始,他们的诸神之上就有命运,从国君到国民,心照不宣的将命运置于诸神之上。希腊的潜意识,是无神。
多神(命运)→ 泛神(观念)→ 无神(哲思)
希腊悲剧的通识与基调,是一切都无法抵抗的命运。
希腊教育的总纲、格言,是殿堂门楣所刻:你要认识你自己(也可以说:尊重你自己)。
凡是健全高尚的人,看悲剧,既骄傲又谦逊的想:事已如此,好自为之。 一切伟大的思想来自悲观主义。真正伟大的人物一开始就悲观、绝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
不梦想上天堂,也不想到下地狱。
他认为(欧里庇得斯)神的传说是不道德的。如果真有神,不必崇拜;如果没有,希腊道德岂非崩溃?他认为道德即美,不应赏罚是非。道德的好,乃因为美。
莎士比亚的悲剧,即多以普鲁塔克的作品为蓝本。
纪元前四五十级,雅典出三大人物:
苏格拉底,口才;
柏拉图,文采;
亚里士多德,全才。
这三位,长话不能短说,但是苏格拉底,我可以从现在起谈,谈到明天早上,信不信由你,谈不谈由我。由我,就暂时不谈。
这三位大人物以血肉之躯去想,现代人以方法、仪器思想——苏格拉底思想时,无人敢惊动。立至天明,不动,思想。
————————————————————————————————————————
本书由陈丹青先生根据木心先生的口述编纂而成;
昨天很有幸去参加陈丹青先生的讲座,多是年轻人,陈丹青先生很和蔼,我在外堂的时候和他站在正对面,于是就上下打量着他,一副读书人的样子,平平常常,和和气气。
昨天谈的主题是胡适和鲁迅,陈老师问现场有多少人读过胡适,目测不超过五个,丹青先生也很谦虚的说自己接触胡适很晚,了解不多。
昨天都谈到很多问题,其实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的是丹青先生兼容并包的胸怀,和不做文人姿态的接地气。他说“我操,傻逼,他妈的”的时候,我觉得真好。
你判断一个人难道是因为他说了一些脏话而加以否定么?或者说他没有说脏话而加以否定么?
有些人说的“我操”让人觉得他可爱,而有些人说的“他妈的”则让人觉得可恶。
今早还没起床就听到外面有人来回高喊打到日本人,日本人,我草你妈之类的,听上去像女人的声音。
昨天在场的一位男生问到胡适和鲁迅如何看待日本。
先生问你去过日本么?你先去日本看看,可以从山东的海游过去。。
哈哈,
到了那个地方,亲身去知道、感受到再去做评价。
先生说他去过那么多地方,从没有看见一个民族和中国一样,天天要抗日,抵制日货,
中国是战胜国,是战胜国啊
邵建先生说,如果今天有延安,你们还去么?
其实,真的不好说。
先生说,抗日去延安抗什么日,延安在那么远的地方,重庆,东北才是日本人轰炸的地方。
那么,现在的年轻人呢?
丹青先生是乐观而理性的,他觉得当下的年轻人更加冷静有是非判断,更加倾向去胡适,但是,丹青先生,你去看看网络上的那些言论,文化大革命在中国是很轻而易举的被发动的,年轻人固然更加客观理性了,但是,盲目的特质一点也没变。
其实,昨天的所有问题谈到最后就是两个字
读书。
读书这件事,见仁见智,没有什么好和不好,
但是当你和别人交流,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你读的那些书,到底有没有用。
5.23
《文学回忆录》第74页
最符合平常心的,是个人主义。超人哲学,是个人主义的升华拔萃。然而,超人哲学只宜放在心里,闷声不响,超那些庸人恶人。尼采堂而皇之提出“超人”,真替他不好意思,越想越难为情。、
都是空虚,都是捕风,日光之下无新事。
是我着迷的是耶稣的生命经历。每个伟大的心灵都有一点耶稣的因子。做不到,无缘做,而见耶稣做到,心向往之。
凡主义,总要过时,那就过时吧。
任何流传的信仰以误解始成。
以现代理性看耶稣的话,破洞很多。要不求甚解地去解,不求甚解就是一种解。
包涵、圆融地看。
耶稣反对发誓。这段话高超。在他之前,最高原则是不可背誓,而在耶稣看来,发誓本身已是取巧、窍门,真正的善,不必誓,否则已带有欺骗性。
先知,到头来都是狼狈不堪。凡人摸不到先知的心。
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
凡真的先知,总是时而雄辩,时而结巴。凡是他说不上来的时候,我最爱他。
假先知都是朗朗上口。我全不信,我知道他不爱。
艺术家能以自身的快乐来证明世俗的快乐不是万能的。
耶稣的知名度来自误解,当不含而已的误解转为饱含而已的曲解——十字架就来。
推己及人,重要的先不是“人”,是“己”。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
公式:知与爱永成正比。知得越多,爱得越多。逆方向为:爱得越多,知得越多。
秩序不可颠倒:必先爱。无知的爱,不是爱。
人要从小就不凡。凡把思想抱负寄托在天上、精神上、真理上,必不愿遵守世俗规则、细节、教条、律法,必不在乎世俗生活。
所谓教育,是指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是为自我教育服务的。试想,自我教育失败,外在教育有什么用?
凡人没有自我教育。所谓超人,是指超越自己,不断不断超越自己。
爱因斯坦终于说“我是有神论者,但是具有人形的上帝,我不信。”p120
5.29
快看完上册了,大概今明两天就能看完,然后整理笔记吧
大概花费八天工作之余的时间,周六日没有读书;
主要是吃午饭时间和乘车上下班时间读书;
还有 我特别不喜欢把自己的豆瓣用于工作之用
我就想安安静静的几个好友戏谑聊天 看看消息而已
现在做的这一切已经违反了我的初衷
如果有一天不做这个工作了
我一定会对这些做个了结
而推荐和被推荐 豆油什么的真是太虚伪了
我真是厌烦这些 但是我必须去做
这就是生存
但是要是我能离开这一切的话
那才叫生活
从来不喜欢在群体里面发言 特别是qq群
我觉得qq群真是傻逼极了
那些整天在群里发言的人他们是没有事情做的么?
而且特别无聊 总觉得自己是整个群体的中心
每个人都带着健谈和友善的面具
个人加入群体之后 智商普遍被拉低
嗯 乌合之众
6.7
《文学回忆录》P571
年轻人无畏无私,其实私地很厉害,畏得厉害,只有那点东西,拿掉就没有了。
对年青人一生的转变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如下:
死亡,最亲爱的人的死亡。
爱情,得到或失去爱。
大病,病倒几乎要死。
旅行,走到室外,有钱的旅行和无钱的流浪。
通俗小说最好在三十岁前读,而且一口气读完。
一个文学家、艺术家如果被人归类为什么什么主意,那是悲哀的。
不要去构想,更不要去参加任何主义。
要知道,但是 不做声。
他从不举什么具体的道德方向,他知道艺术的道德是在底层。
托马斯·卡莱尔:没有长夜痛哭过得人,不足语人生。
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写过,爱过。
-
南柯 孟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30 07:27:1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8-10 14:57:13
-
en·Light·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07 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