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的纺锤”和“世界之钟”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十卷(厄尔神话,Myth of Er)中提出了一个形象的宇宙模型——必然的纺锤(Spindle of Necessity)——像真正的纺锤一样,由挂钩(hook),纺杆(shaft)和纺轮(whorl)组成,“碗形”纺轮在纺锤的中下部,纺轮是中空的,里面镶嵌着“诸天”。一层一层的,就像一朵莲花。
纺轮(whorl)共八层,大小相套,最外是恒星天,恒星天之内,依次分别是土星天,木星天,火星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和月亮天。柏拉图叙述了很多细节,反映了当时古希腊人的天文知识。比如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火星有退行现象,金星水星太阳看起来是一起运动的,恒星天运行的方向与其他诸天相反。
对现代人而言,根深蒂固的观点是——“轨道”——天体在轨道上运动,而轨道又由“穿透空间”的引力决定。但对古人而言,既无“轨道”概念,又无“引力”概念,如何想象天体的运动,就需要完全不同的基础。所幸,我们与柏拉图是共享这一基础的,“纺锤”(或“悠悠球”)就是这个基础。
我们可通过“纺锤”(再进一步则是“更复杂”的机械体系,比如“纺车”,比如“齿轮系统”)的运转来模拟和想象诸天的运动。对柏拉图而言,诸天的运动(或层层相套的“纺轮”在“纺杆”上的运动)是个整体,虽然有些层的纺轮会运转的快些(比如恒星天最快),有些会慢些(比如土星天最慢)。但作为一个整体,诸天的运动仍然是个整体。这里柏拉图把不同层天球的运转比喻成“天体音乐”,每个纺轮上都站着一个塞壬女妖,她们跟着天球一起运转,运行速度快的发出高音,运行速度慢的发出低音,八个音合在一起会形成和谐的音调。这意味着对宇宙的整体和谐理解,潜在地需要我们解释诸如:
1.为什么只有八重天(为什么是数字8);2.八重天之间的间距为何排列成如此(或各层纺轮的宽度为什么是如此分配的);3.为什么八重天各自运转的速度是如此分配的(为什么如此发出的天体音乐就是最和谐的)。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和数字有关,比如需指出一个数列的构造方式,构造出后这个数列能对应上“诸天”的间距等等。如果这个数列的构造方式很巧妙,很完满的话,在“整体和谐”观念下就是一个很漂亮(但潜在地可以更漂亮)的解答。柏拉图自己给出过这种类型的论证,比如几种正多面体,正好对应水气土火四元素等。
具体到天球间距(a1:a2:a3...)的问题,开普勒在两千年后,给出了一个很漂亮的解答,通过几种正多面体的内切和外接,可以定义一系列同心球,这些球基本就和各行星天球间的间距对应。虽然开普勒本人对此工作最为钟爱,但这个“数字比喻”还是不能完全“对应”观测数据。
从思维的角度,柏拉图的“诸天球整体和谐”倒是与玻尔的原子模型类似,用荣格的话说,就是它们分享共同的原型(archetype)。比如对单个原子来说,它就是拥有某个确定数字的电子,电子不能被想象为在轨道上做“轨道式”的运动,但我们可以定义电子运动所在壳层(shell)的半径,壳层还对应一个频率等。
“必然纺锤”运行的原因(驱动者)是什么(谁)呢?如果是真实纺锤的话,自然是纺线人,在“厄尔神话”中则是“必然”的女儿,“命运三女神”驱动的,她们与塞壬女妖一起合唱,一个(过去神)唱过去的事,一个唱现在(现在神)的事,一个唱将来(未来神)的事。
“现在神(克洛索, Clotho)右手不时接触纺锤外面,帮他转动;未来神(阿特洛泊斯, Atropos)用左手以同样动作帮助内面转;过去神(拉赫西斯, Lachesis)两手交替着两面帮转。”——三个女神(出于必然的“过去-现在-未来”)在驱动我们的宇宙运转,后来泡利做了一个非常类似的梦,但他的宇宙是由“四个古怪的矮人”驱动的。
数字三对应三个量子数,因为空间是三维的,我们很难想象描述电子的波函数会超过三个量子数(nlm,或p_x,p_y,p_z等)。但在此观念下很难描述反常塞曼效应,如要解释,则需引入第四个量子数“自旋”(s)。泡利的梦对应的就是“四个量子数”,而“必然纺锤”对应的则是数字三,“三个量子数”。
泡利的洞见(世界之钟,The World Clock):1.世界由一只黑鸟背负;2.两条同心圆环垂直相交;3.垂直的圆环被分为32等分,上有指针,单位时间移动一格;3.水平圆环被分为四部分,由:红、绿、橙、蓝四色区分;4.每个色块上站着一个奇怪的侏儒,每个侏儒手上拿着一个单摆;5.水平圆环由一金色圆环环绕。
这里有三个时间上的周期:1.垂直圆环(垂直表盘)上指针每单位时间移动一格,即垂直圆环的1/32;2.垂直圆环上指针每环绕一周,水平圆环运行1/32;3.小矮人手持单摆运行周期。泡利没有指出单摆周期和圆环运行周期间的关系,但如果和“必然的纺锤”类比的话,单摆(四矮人)应是驱动世界时钟运行的动力。
泡利的“世界之钟”非常复杂,与“必然纺锤”(这个也可看作是厄尔的梦境)一样,具有一种整体的,精致的和谐。泡利告诉荣格,他感到非常幸福和宁静。这种因沉思(既包括有意识的智力活动,也包括梦境中的下意识的智力活动)而达到的身心愉悦(巅峰状态)是古代哲人普遍追求的,比如斯多亚学派、新柏拉图派、伊壁鸠鲁派等。
泡利梦中所洞见的“世界之钟”颇复杂,我们真的能梦见如此复杂之物吗?还是我们在半梦半醒的状态,用自己的思维对潜流涌动的“印象”碎片进行的主动重构?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世界之钟”的诸要素都曾在泡利稍早的梦境中出现过,或都能找到对应物。进而我们也能在古人对宇宙的直观理解(进而是天文理论)中找到对应。
1.在古希腊神话中,宇宙由阿特拉斯(Atlas)背负。对应在“世界之钟”中则是由黑鸟背负的。2.“两条同心圆环垂直相交”对应天球的一种直观呈现——浑天仪(Armillary Sphere)——最早是由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提出的。3.驱动世界运行的四侏儒对应“必然纺锤”中的三女神。4.三时间周期对应日月年等。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36C-D]中叙述了造物者是如何创制宇宙的(其实也就是工匠如何根据“天的理念”造出“浑天球”),即将整体按长度一分为二,分别取其中点相交成十字,各自弯曲,两头相接呈圆形,再在相接处两圆交叉,外圈做“同”的运动,表示恒星天的运动,宇宙因“同”的运动,成为一个整体。
内圈代表“异”的运动,“异”与“同”相对,内圈(黄道,Ecliptic)与外圈(天赤道,Equator)相交成一倾斜的角,外圈的侧面向右转(自东向西),内圈向左转(自西向东),内圈对应是行星(包括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内圈会进一步被划分为七个圈(由外而内分别对应:土星圈,木星圈,火星圈,水星圈,金星圈,太阳圈,和月亮圈),以不同距离和周期围绕着中心点(即“地”)运行。
即:“异”与“同”相对,“异”的内圈是由七个不同半径和运行周期的圈构成的。而且内圈(异)和外圈(同)的运行方向也不同。(http://www.perseus.tufts.edu/hopper/text?doc=Perseus%3Atext%3A1999.01.0180%3Atext%3DTim.%3Asection%3D36c)
与泡利的世界之钟比较,不同点是黄道面和赤道面并非垂直相交(梦境中的景象更加具有对称性和整全性)。而相同点则是惊人的,赤道对应垂直圈,都对应较小的时间周期,“一天”或“指针在垂直面上走一圈32格”,黄道对应水平圈,对应更大的时间周期,“一年”或“32个垂直周期”。
纺轮(whorl)共八层,大小相套,最外是恒星天,恒星天之内,依次分别是土星天,木星天,火星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和月亮天。柏拉图叙述了很多细节,反映了当时古希腊人的天文知识。比如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火星有退行现象,金星水星太阳看起来是一起运动的,恒星天运行的方向与其他诸天相反。
![]() |
对现代人而言,根深蒂固的观点是——“轨道”——天体在轨道上运动,而轨道又由“穿透空间”的引力决定。但对古人而言,既无“轨道”概念,又无“引力”概念,如何想象天体的运动,就需要完全不同的基础。所幸,我们与柏拉图是共享这一基础的,“纺锤”(或“悠悠球”)就是这个基础。
我们可通过“纺锤”(再进一步则是“更复杂”的机械体系,比如“纺车”,比如“齿轮系统”)的运转来模拟和想象诸天的运动。对柏拉图而言,诸天的运动(或层层相套的“纺轮”在“纺杆”上的运动)是个整体,虽然有些层的纺轮会运转的快些(比如恒星天最快),有些会慢些(比如土星天最慢)。但作为一个整体,诸天的运动仍然是个整体。这里柏拉图把不同层天球的运转比喻成“天体音乐”,每个纺轮上都站着一个塞壬女妖,她们跟着天球一起运转,运行速度快的发出高音,运行速度慢的发出低音,八个音合在一起会形成和谐的音调。这意味着对宇宙的整体和谐理解,潜在地需要我们解释诸如:
1.为什么只有八重天(为什么是数字8);2.八重天之间的间距为何排列成如此(或各层纺轮的宽度为什么是如此分配的);3.为什么八重天各自运转的速度是如此分配的(为什么如此发出的天体音乐就是最和谐的)。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和数字有关,比如需指出一个数列的构造方式,构造出后这个数列能对应上“诸天”的间距等等。如果这个数列的构造方式很巧妙,很完满的话,在“整体和谐”观念下就是一个很漂亮(但潜在地可以更漂亮)的解答。柏拉图自己给出过这种类型的论证,比如几种正多面体,正好对应水气土火四元素等。
具体到天球间距(a1:a2:a3...)的问题,开普勒在两千年后,给出了一个很漂亮的解答,通过几种正多面体的内切和外接,可以定义一系列同心球,这些球基本就和各行星天球间的间距对应。虽然开普勒本人对此工作最为钟爱,但这个“数字比喻”还是不能完全“对应”观测数据。
从思维的角度,柏拉图的“诸天球整体和谐”倒是与玻尔的原子模型类似,用荣格的话说,就是它们分享共同的原型(archetype)。比如对单个原子来说,它就是拥有某个确定数字的电子,电子不能被想象为在轨道上做“轨道式”的运动,但我们可以定义电子运动所在壳层(shell)的半径,壳层还对应一个频率等。
![]() |
“必然纺锤”运行的原因(驱动者)是什么(谁)呢?如果是真实纺锤的话,自然是纺线人,在“厄尔神话”中则是“必然”的女儿,“命运三女神”驱动的,她们与塞壬女妖一起合唱,一个(过去神)唱过去的事,一个唱现在(现在神)的事,一个唱将来(未来神)的事。
“现在神(克洛索, Clotho)右手不时接触纺锤外面,帮他转动;未来神(阿特洛泊斯, Atropos)用左手以同样动作帮助内面转;过去神(拉赫西斯, Lachesis)两手交替着两面帮转。”——三个女神(出于必然的“过去-现在-未来”)在驱动我们的宇宙运转,后来泡利做了一个非常类似的梦,但他的宇宙是由“四个古怪的矮人”驱动的。
数字三对应三个量子数,因为空间是三维的,我们很难想象描述电子的波函数会超过三个量子数(nlm,或p_x,p_y,p_z等)。但在此观念下很难描述反常塞曼效应,如要解释,则需引入第四个量子数“自旋”(s)。泡利的梦对应的就是“四个量子数”,而“必然纺锤”对应的则是数字三,“三个量子数”。
![]() |
泡利的洞见(世界之钟,The World Clock):1.世界由一只黑鸟背负;2.两条同心圆环垂直相交;3.垂直的圆环被分为32等分,上有指针,单位时间移动一格;3.水平圆环被分为四部分,由:红、绿、橙、蓝四色区分;4.每个色块上站着一个奇怪的侏儒,每个侏儒手上拿着一个单摆;5.水平圆环由一金色圆环环绕。
这里有三个时间上的周期:1.垂直圆环(垂直表盘)上指针每单位时间移动一格,即垂直圆环的1/32;2.垂直圆环上指针每环绕一周,水平圆环运行1/32;3.小矮人手持单摆运行周期。泡利没有指出单摆周期和圆环运行周期间的关系,但如果和“必然的纺锤”类比的话,单摆(四矮人)应是驱动世界时钟运行的动力。
泡利的“世界之钟”非常复杂,与“必然纺锤”(这个也可看作是厄尔的梦境)一样,具有一种整体的,精致的和谐。泡利告诉荣格,他感到非常幸福和宁静。这种因沉思(既包括有意识的智力活动,也包括梦境中的下意识的智力活动)而达到的身心愉悦(巅峰状态)是古代哲人普遍追求的,比如斯多亚学派、新柏拉图派、伊壁鸠鲁派等。
泡利梦中所洞见的“世界之钟”颇复杂,我们真的能梦见如此复杂之物吗?还是我们在半梦半醒的状态,用自己的思维对潜流涌动的“印象”碎片进行的主动重构?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世界之钟”的诸要素都曾在泡利稍早的梦境中出现过,或都能找到对应物。进而我们也能在古人对宇宙的直观理解(进而是天文理论)中找到对应。
1.在古希腊神话中,宇宙由阿特拉斯(Atlas)背负。对应在“世界之钟”中则是由黑鸟背负的。2.“两条同心圆环垂直相交”对应天球的一种直观呈现——浑天仪(Armillary Sphere)——最早是由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提出的。3.驱动世界运行的四侏儒对应“必然纺锤”中的三女神。4.三时间周期对应日月年等。
![]() |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36C-D]中叙述了造物者是如何创制宇宙的(其实也就是工匠如何根据“天的理念”造出“浑天球”),即将整体按长度一分为二,分别取其中点相交成十字,各自弯曲,两头相接呈圆形,再在相接处两圆交叉,外圈做“同”的运动,表示恒星天的运动,宇宙因“同”的运动,成为一个整体。
内圈代表“异”的运动,“异”与“同”相对,内圈(黄道,Ecliptic)与外圈(天赤道,Equator)相交成一倾斜的角,外圈的侧面向右转(自东向西),内圈向左转(自西向东),内圈对应是行星(包括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内圈会进一步被划分为七个圈(由外而内分别对应:土星圈,木星圈,火星圈,水星圈,金星圈,太阳圈,和月亮圈),以不同距离和周期围绕着中心点(即“地”)运行。
![]() |
即:“异”与“同”相对,“异”的内圈是由七个不同半径和运行周期的圈构成的。而且内圈(异)和外圈(同)的运行方向也不同。(http://www.perseus.tufts.edu/hopper/text?doc=Perseus%3Atext%3A1999.01.0180%3Atext%3DTim.%3Asection%3D36c)
与泡利的世界之钟比较,不同点是黄道面和赤道面并非垂直相交(梦境中的景象更加具有对称性和整全性)。而相同点则是惊人的,赤道对应垂直圈,都对应较小的时间周期,“一天”或“指针在垂直面上走一圈32格”,黄道对应水平圈,对应更大的时间周期,“一年”或“32个垂直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