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与入世——甄士隐和贾雨村
书接上回,曹雪芹在讲完自己对《红楼梦》的定位之后,真正的故事就开始了。
很少有像曹雪芹这样,真正的主人公出现在几回以外,一开始从两个配角讲起。
甄士隐寓指(真事隐),贾雨村寓指(假语村言),这两个的名字是强调书中的故事是将真事隐去,借用假语村言来讲一段并非现实中人,但又确曾存在的过往情感。
所以甄士隐的故事处处都是作者用心的暗喻。先说东南有一块地方叫个姑苏,就是今天的南京,“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江南自古以来物富人丰,积累至明清更是繁华极盛。在这里呢有个“十里街”(势利)、“仁清巷”(人情),仁清巷里有个狭小的葫芦庙。脂砚斋评说此葫芦暗喻“糊涂”,贾雨村就住在这个小庙,如果说整本书是一件华丽的衣服,那么贾雨村便是那穿针引线之人。故事从他带着林妹妹进贾府开始展开,假语糊涂言就从葫芦庙里发源了。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葫芦庙的旁边呢,住着一家乡宦,就是书香门第。主人姓甄名费,字自隐。他的娘子姓封,老丈人名字叫封素(风俗)。这个甄士隐不慕功名,就喜欢“观花修竹,酌酒吟诗,神仙一流人品。”古代的乡绅都是地主,有田地靠租户来种,每年交点地租。所以这个甄士隐每日不工作也完全可以。就像隐逸闲人一般,日子过得很逍遥。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五十来岁了却膝下无子,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乳名英莲(应怜)。
曹雪芹写故事非常注重对比和平衡。他一边写贾雨村住在葫芦庙,想做官快想疯了却穷的连路费都没有,另一边又写他的隔壁就住着一家富贵人,有做官的学问能力也有钱,可是无心功名。一个是在世的隐逸仙人,一个是住在庙里却贪慕红尘的穷书生。一个出世,一个入世。
宝玉和黛玉的前世之缘
说是夏日炎炎的一天,甄士隐在书房打盹,不觉就睡去了,在梦里他见到了一僧一道。这两人正在边走边谈。只听那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入人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原来啊,这一僧一道就是在青埂峰下见到顽石的那两人,现在带着通灵宝玉要下凡去历练呢。
有没有发现曹雪芹编故事的能力可谓天衣无缝。刚开始女娲补天也好,历劫过后石头上自己呈现故事也好,都是那玄幻中事,并非现实。而梦又恰好具备这种既虚无缥缈却并非无根无据的特质。因此,用甄士隐的一梦来接大荒山之事。紧接着,那一僧一道就讲了一个“缘定三生”的故事。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之缘。
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暇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就说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的灵河岸边有一块三生石。什么叫三生石呢?这是一种佛教里面的概念,三生指的是前世今生和来世。佛教认为人并不只活这一世,而是世世轮回。这一世死了之后会转生到下一世。这一世的恩怨可能会带到下一世,所以民间有说“我上辈子欠你的”或是“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来报答你”这类的话,都是从此而来。我们姑且不论轮回之说是否确切,我觉得在这个概念里面有一些非常动人的部分,就是缘分和联系。
可能我们这一辈子最亲的人,如父母亲人,如爱人孩子,知己朋友,只是匆匆几十年的相聚。等到父母离世之时,我们会非常痛心和遗憾,觉得这缘分实在不够长远,于是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希望这样的情谊和联系可以延续下去。生命有限,可是时间永恒。于是就把延续情谊的希望寄托到永恒的时间上,希望下一辈子我们还可以相识,还可以缔结一份亲情或爱情。
这实际上是对这世间心怀眷恋之人才会有的想法。
佛教是在讲轮回,但是他希望的却是我们不再有此眷恋之心,从而跳出轮回。人心若有眷恋便无法解脱。自然只能世世轮回。所以和尚住个庙,吃斋念佛,就是一种斩断眷恋。希望借特定的空间,特殊的仪式可以同欲望和眷恋做个了断。当然如今我们去了寺庙,看到那些和尚们为了香火钱而绿起来的眼睛和各式各样敛财的手法,你会觉得,寺庙已经不再是斩断眷恋的所在。反而成为一种羁绊和保护伞。所以见此情形,你心中一笑就可。
说这三生石畔,有一颗草,是绛珠草。绛是一种红,绛珠呢就像是红色的泪珠一般,所谓血泪大约就是此意。这株草因为受到赤瑕宫神瑛侍者每日灌溉之恩,所以延年益寿慢慢修炼成了个女体这就是林妹妹了。赤瑕宫,赤也是红,瑕是玉的意思。我们看宝玉住的地方,叫怡红院,宝玉自称怡红公子。他喜欢穿的衣服也是大红大绿。他的一生都跟红相关,只因他的前世便与红不可分割。
说这绛珠草修炼成仙后每天“终日游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恩,故甚至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这绛珠仙子每天吃的呢是“情”果,喝的是“愁”水,因为没有报恩,所以心内郁结着一段缠绵悱恻的情义。
所以当绛珠仙子听说神瑛侍者下凡历险而去了,自己并没有同甘露相当之物可以报答他,所以就决定自己也陪他下凡历劫,并将一腔眼泪送还与他。
我们古代的文学和野史传奇里面一直都有着报恩的传统。常常有鱼儿、小狐狸、白兔什么的动物受伤被一公子所救,从此化身为人,以身相许。
可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这些所救的形象多为女子,彷佛女体是可供交换的物品。
话说甄士隐在梦中听到这么新奇的故事,非常好奇,想要去见识一下所谓的“蠢物”,作者借甄士隐的眼第一次呈现通灵宝玉的样子。“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自己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这是通灵宝玉第一次在世间露面。可是作者非常会吊人胃口。当甄士隐想要细细看时,却被那僧强夺了过去。
甄士隐眼见那两人从一道大石牌坊走了过去。那到大石牌坊上有四个字“太虚幻境”。两边还有一幅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两句是全书的主旨。用真假、有无等暗示出整个故事是情真事假。且不可拘泥与此故事的真假当中。
可是我们今天的红学家们呢,却对这句话视而不见。一头扎进真假的海洋就出不来了。
被堪破却无法逃脱的命运
曹雪芹巧妙地借甄士隐的一梦将宝玉和黛玉的前世之缘说了出来。如果仅仅只是一梦,你或许还会觉得这是故事并不真切。接下来,甄士隐就要在现实中与此一僧一道见面了。
他抱着三岁的英莲出门去,刚巧就看见梦中的一僧一道朝这边走了过来。
你看巧不巧?现实和梦幻无缝对接。让整个故事亦真亦幻。
“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一个哭字让整个气氛显得尴尬而诡异。如果我们在现实中遇见一个和尚或道士对着自己大哭,估计心中也会涌起一丝不祥之色。果然,那僧开始说话了。“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还说“舍我罢,舍我罢。”甄士隐自然当那和尚在胡说,也不去理他。
自然和尚的这番话是说他的宝贝闺女是个命运多舛之人,还会祸害爹娘,只叫他把孩子让自己带走。
此番话说出来怕是让天下父母都很心痛。
我们常说命和运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有的人一生命比较好,运气却不济,就像是一辆豪华车却偏偏开在崎岖的山路。而有的人则是命不太好却运气不错。就像是一辆破三轮车却开在高速公路上。命运皆好之人很少见到,所以才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可是当父母听说自己的孩子命运不好,并且会克家长,让你把她抛弃时,大多数的父母都会认为是胡说。这就是眷恋。
所以说并不是有一个精神导师对你说你的命运不好,你剃度了去吧,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因为所谓的引导和指引,如果没有自己亲身的体验是很难获得真切的感受的。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明白那些字里面包含着的是多么沉痛的内容。
有没有觉得好多事都是这样,比如一个父亲爱抽烟,大家都说这是坏习惯,要戒掉。可是就是戒不掉,直到有一天生了很严重的肺病,自己也体会到了吸烟带来的痛楚,这才慢慢戒掉。
好或者不好,如果只是说出来,那都是空的。只有自己体会过,它才会留下真切的感受并被身体所记下来。
所以此刻的甄士隐虽然受到了和尚的点化,自然不多理会。
接着那和尚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四句还是对甄士隐的点拨。因为甄士隐平常就是一个喜欢参禅论道的隐士,所以他有此佛缘。你想像贾雨村一样的人怎么就看不到也遇不到这一僧一道。所谓缘分就是这样,你遇见谁遇见什么样的事都并非偶然,其中自有因果。
并不是说贾雨村一定就看不到这僧这道,而是即使他们遇见,贾雨村也不会对他们的言语感兴趣,有感触,而他们也不会对贾雨村白费口舌。
看对眼一定是双方的事。
这四句谶语前两句说的是香菱的命运,就说你从小娇生惯养也算出自名门,可是要当心啊,将来遇到一个呆霸王薛蟠,最终会丧命在他手。菱花就是香菱,雪是薛蟠。澌澌,是雨雪下落的声音。细雨细雪是润无声的。澌澌两字仅仅是看上去就觉得可怖。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两句却是对甄士隐说的。意思是你小心元宵佳节或许会有火灾之类的事。
有些事就是这样,即使别人告诉你要提防什么,可是当你每日提心吊胆去提防,却发现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提防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小说里面的甄士隐就是这样,自己的女儿在元宵节看灯时丢失了,而自己的宅子也因为葫芦庙的和尚们用油炸供时不小心引起了火灾,一下子烧了个干干净净。
当然这是后话,因为此刻还是夏日炎炎,到元宵节还有半年有余。
一心想要入世的贾雨村
那甄士隐听了和尚的话,心内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二人却走了。你看,说明和尚的话,甄士隐是半信半疑。
回到现实中来,这个时候贾雨村就出场了。他姓贾名化(假话),字时飞(实非),别号雨村(村语)。说这个人原来也是诗书之家,只是家道中落,生于末世,父母亲人皆无,只剩下自己一人,意欲去京城考取功名,因为没有钱,就寄住在葫芦庙里,靠卖字为生。因为与甄士隐是邻居,所以二人便慢慢相识了。
这贾雨村一直自明不凡,觉得自己非凡夫俗子,只是时运不济。所以才沦落至此。因此在甄士隐家做客的时候恰好看到甄士隐的一个丫鬟叫娇杏(侥幸)的,在摘花。这娇杏常听老爷说起隔壁有个书生,因此见到贾雨村时便多看了两眼。谁知这贾雨村便觉得这个俏丫鬟看上了自己。几年后等贾雨村做了官之后便回来娶了这个叫娇杏的丫鬟。
我想这段姻缘这般凑巧,可能也在说缘分这个事的妙不可言。林妹妹和宝哥哥不知道对了多少眼却终究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可是这个娇杏,只看了两眼就成了。这其中有一种对比。
转眼夏去秋来,中秋节到了。甄士隐邀请贾雨村一起过中秋。这贾雨村想到那个丫鬟那日多看了自己两眼,便觉得她对自己有意。因此也算个红颜知己。于是在月光下不禁吟诗一首。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闲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首诗呢可以看作是雨村对娇杏的一番表白。他说,自己尚未取得功名,没有完成平生之志时,却又添了另外一段愁。因为几个回头,结下了这番缘。如果月亮要是有意,就请照在娇杏的窗头吧。
古代历来就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意愿。就是说我们现在虽然互相并没有说过什么缘定三生的话,但是我们照着你的月亮也照在我头上,就借着这月光来传递我的心意吧。
之后想到自己功名未就,就又说出了两句诗。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句话本来是两个典故。今天我们都已经不再熟悉这些典故,可是光看字面还是明白,他在讲希望能够有人赏识自己,借一个机会一飞冲天。
甄士隐听到贾雨村的这番言语,对他也是大为赏识,因此便赠衣赠银送他去上京赶考。这一段写的非常生动,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礼节恩义和人物性格。
这贾雨村就感慨了,说“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取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得到。”
这贾雨村就说了,我自己觉得我挺有才华的,只是穷啊,没钱去赶考啊。
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
不待说完,说明甄士隐早有接济贾雨村之心。只是因为古代的文人往往自命清高,觉得尊严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自己直接送衣服和银子给贾雨村又怕被误解。这里你可以看到甄士隐不仅好客而且慷概,这慷慨里面又有担待之心。这是一个古代的绅士身上体现出来的教养。试想今天的权贵,一有点钱就目中无人。恨不能昭告天下。每每对不如自己的人加以鄙视。哪里还能有此尊重之心。
所以有些人富却不贵就是这个道理。
然后甄士隐就让小童拿来了五十两银子和两套冬衣给贾雨村。两套冬衣可以有个换洗,你看甄士隐细心不细心。非常替对方着想。
然后接着说了“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唔,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即使到今天我们村里的一些人依然有看黄道吉日的习惯。甄士隐为贾雨村连这个都看好了。相比刘姥姥在接到贾府的接济之时的千恩万谢而言,贾雨村实在有些薄情。不过像贾雨村这种自命不凡之人来说,他觉得今天的自己只是暂时落难不日即可飞黄腾达,这点情不算什么。再对比之后他见到贾政时的阿谀奉承,到时我们会对这个人有更深入的了解。
因为喝酒喝的有点多,甄士隐直到第二天日上三竿才起来。“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
甄士隐真是好人做到底,还想到雨村去了京城没有寄足之地,要给他写个推荐信。周到至此。可惜等他到了葫芦庙找雨村时,却被告知那雨村已经一大早就出发去京城了,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连当面辞谢都来不及,可见雨村求功名之心有多么迫切。
5.22
很少有像曹雪芹这样,真正的主人公出现在几回以外,一开始从两个配角讲起。
甄士隐寓指(真事隐),贾雨村寓指(假语村言),这两个的名字是强调书中的故事是将真事隐去,借用假语村言来讲一段并非现实中人,但又确曾存在的过往情感。
所以甄士隐的故事处处都是作者用心的暗喻。先说东南有一块地方叫个姑苏,就是今天的南京,“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江南自古以来物富人丰,积累至明清更是繁华极盛。在这里呢有个“十里街”(势利)、“仁清巷”(人情),仁清巷里有个狭小的葫芦庙。脂砚斋评说此葫芦暗喻“糊涂”,贾雨村就住在这个小庙,如果说整本书是一件华丽的衣服,那么贾雨村便是那穿针引线之人。故事从他带着林妹妹进贾府开始展开,假语糊涂言就从葫芦庙里发源了。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葫芦庙的旁边呢,住着一家乡宦,就是书香门第。主人姓甄名费,字自隐。他的娘子姓封,老丈人名字叫封素(风俗)。这个甄士隐不慕功名,就喜欢“观花修竹,酌酒吟诗,神仙一流人品。”古代的乡绅都是地主,有田地靠租户来种,每年交点地租。所以这个甄士隐每日不工作也完全可以。就像隐逸闲人一般,日子过得很逍遥。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五十来岁了却膝下无子,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乳名英莲(应怜)。
曹雪芹写故事非常注重对比和平衡。他一边写贾雨村住在葫芦庙,想做官快想疯了却穷的连路费都没有,另一边又写他的隔壁就住着一家富贵人,有做官的学问能力也有钱,可是无心功名。一个是在世的隐逸仙人,一个是住在庙里却贪慕红尘的穷书生。一个出世,一个入世。
宝玉和黛玉的前世之缘
说是夏日炎炎的一天,甄士隐在书房打盹,不觉就睡去了,在梦里他见到了一僧一道。这两人正在边走边谈。只听那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入人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原来啊,这一僧一道就是在青埂峰下见到顽石的那两人,现在带着通灵宝玉要下凡去历练呢。
有没有发现曹雪芹编故事的能力可谓天衣无缝。刚开始女娲补天也好,历劫过后石头上自己呈现故事也好,都是那玄幻中事,并非现实。而梦又恰好具备这种既虚无缥缈却并非无根无据的特质。因此,用甄士隐的一梦来接大荒山之事。紧接着,那一僧一道就讲了一个“缘定三生”的故事。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之缘。
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暇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就说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的灵河岸边有一块三生石。什么叫三生石呢?这是一种佛教里面的概念,三生指的是前世今生和来世。佛教认为人并不只活这一世,而是世世轮回。这一世死了之后会转生到下一世。这一世的恩怨可能会带到下一世,所以民间有说“我上辈子欠你的”或是“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来报答你”这类的话,都是从此而来。我们姑且不论轮回之说是否确切,我觉得在这个概念里面有一些非常动人的部分,就是缘分和联系。
可能我们这一辈子最亲的人,如父母亲人,如爱人孩子,知己朋友,只是匆匆几十年的相聚。等到父母离世之时,我们会非常痛心和遗憾,觉得这缘分实在不够长远,于是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希望这样的情谊和联系可以延续下去。生命有限,可是时间永恒。于是就把延续情谊的希望寄托到永恒的时间上,希望下一辈子我们还可以相识,还可以缔结一份亲情或爱情。
这实际上是对这世间心怀眷恋之人才会有的想法。
佛教是在讲轮回,但是他希望的却是我们不再有此眷恋之心,从而跳出轮回。人心若有眷恋便无法解脱。自然只能世世轮回。所以和尚住个庙,吃斋念佛,就是一种斩断眷恋。希望借特定的空间,特殊的仪式可以同欲望和眷恋做个了断。当然如今我们去了寺庙,看到那些和尚们为了香火钱而绿起来的眼睛和各式各样敛财的手法,你会觉得,寺庙已经不再是斩断眷恋的所在。反而成为一种羁绊和保护伞。所以见此情形,你心中一笑就可。
说这三生石畔,有一颗草,是绛珠草。绛是一种红,绛珠呢就像是红色的泪珠一般,所谓血泪大约就是此意。这株草因为受到赤瑕宫神瑛侍者每日灌溉之恩,所以延年益寿慢慢修炼成了个女体这就是林妹妹了。赤瑕宫,赤也是红,瑕是玉的意思。我们看宝玉住的地方,叫怡红院,宝玉自称怡红公子。他喜欢穿的衣服也是大红大绿。他的一生都跟红相关,只因他的前世便与红不可分割。
说这绛珠草修炼成仙后每天“终日游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恩,故甚至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这绛珠仙子每天吃的呢是“情”果,喝的是“愁”水,因为没有报恩,所以心内郁结着一段缠绵悱恻的情义。
所以当绛珠仙子听说神瑛侍者下凡历险而去了,自己并没有同甘露相当之物可以报答他,所以就决定自己也陪他下凡历劫,并将一腔眼泪送还与他。
我们古代的文学和野史传奇里面一直都有着报恩的传统。常常有鱼儿、小狐狸、白兔什么的动物受伤被一公子所救,从此化身为人,以身相许。
可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这些所救的形象多为女子,彷佛女体是可供交换的物品。
话说甄士隐在梦中听到这么新奇的故事,非常好奇,想要去见识一下所谓的“蠢物”,作者借甄士隐的眼第一次呈现通灵宝玉的样子。“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自己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这是通灵宝玉第一次在世间露面。可是作者非常会吊人胃口。当甄士隐想要细细看时,却被那僧强夺了过去。
甄士隐眼见那两人从一道大石牌坊走了过去。那到大石牌坊上有四个字“太虚幻境”。两边还有一幅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两句是全书的主旨。用真假、有无等暗示出整个故事是情真事假。且不可拘泥与此故事的真假当中。
可是我们今天的红学家们呢,却对这句话视而不见。一头扎进真假的海洋就出不来了。
被堪破却无法逃脱的命运
曹雪芹巧妙地借甄士隐的一梦将宝玉和黛玉的前世之缘说了出来。如果仅仅只是一梦,你或许还会觉得这是故事并不真切。接下来,甄士隐就要在现实中与此一僧一道见面了。
他抱着三岁的英莲出门去,刚巧就看见梦中的一僧一道朝这边走了过来。
你看巧不巧?现实和梦幻无缝对接。让整个故事亦真亦幻。
“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一个哭字让整个气氛显得尴尬而诡异。如果我们在现实中遇见一个和尚或道士对着自己大哭,估计心中也会涌起一丝不祥之色。果然,那僧开始说话了。“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还说“舍我罢,舍我罢。”甄士隐自然当那和尚在胡说,也不去理他。
自然和尚的这番话是说他的宝贝闺女是个命运多舛之人,还会祸害爹娘,只叫他把孩子让自己带走。
此番话说出来怕是让天下父母都很心痛。
我们常说命和运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有的人一生命比较好,运气却不济,就像是一辆豪华车却偏偏开在崎岖的山路。而有的人则是命不太好却运气不错。就像是一辆破三轮车却开在高速公路上。命运皆好之人很少见到,所以才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可是当父母听说自己的孩子命运不好,并且会克家长,让你把她抛弃时,大多数的父母都会认为是胡说。这就是眷恋。
所以说并不是有一个精神导师对你说你的命运不好,你剃度了去吧,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因为所谓的引导和指引,如果没有自己亲身的体验是很难获得真切的感受的。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明白那些字里面包含着的是多么沉痛的内容。
有没有觉得好多事都是这样,比如一个父亲爱抽烟,大家都说这是坏习惯,要戒掉。可是就是戒不掉,直到有一天生了很严重的肺病,自己也体会到了吸烟带来的痛楚,这才慢慢戒掉。
好或者不好,如果只是说出来,那都是空的。只有自己体会过,它才会留下真切的感受并被身体所记下来。
所以此刻的甄士隐虽然受到了和尚的点化,自然不多理会。
接着那和尚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四句还是对甄士隐的点拨。因为甄士隐平常就是一个喜欢参禅论道的隐士,所以他有此佛缘。你想像贾雨村一样的人怎么就看不到也遇不到这一僧一道。所谓缘分就是这样,你遇见谁遇见什么样的事都并非偶然,其中自有因果。
并不是说贾雨村一定就看不到这僧这道,而是即使他们遇见,贾雨村也不会对他们的言语感兴趣,有感触,而他们也不会对贾雨村白费口舌。
看对眼一定是双方的事。
这四句谶语前两句说的是香菱的命运,就说你从小娇生惯养也算出自名门,可是要当心啊,将来遇到一个呆霸王薛蟠,最终会丧命在他手。菱花就是香菱,雪是薛蟠。澌澌,是雨雪下落的声音。细雨细雪是润无声的。澌澌两字仅仅是看上去就觉得可怖。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两句却是对甄士隐说的。意思是你小心元宵佳节或许会有火灾之类的事。
有些事就是这样,即使别人告诉你要提防什么,可是当你每日提心吊胆去提防,却发现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提防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小说里面的甄士隐就是这样,自己的女儿在元宵节看灯时丢失了,而自己的宅子也因为葫芦庙的和尚们用油炸供时不小心引起了火灾,一下子烧了个干干净净。
当然这是后话,因为此刻还是夏日炎炎,到元宵节还有半年有余。
一心想要入世的贾雨村
那甄士隐听了和尚的话,心内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二人却走了。你看,说明和尚的话,甄士隐是半信半疑。
回到现实中来,这个时候贾雨村就出场了。他姓贾名化(假话),字时飞(实非),别号雨村(村语)。说这个人原来也是诗书之家,只是家道中落,生于末世,父母亲人皆无,只剩下自己一人,意欲去京城考取功名,因为没有钱,就寄住在葫芦庙里,靠卖字为生。因为与甄士隐是邻居,所以二人便慢慢相识了。
这贾雨村一直自明不凡,觉得自己非凡夫俗子,只是时运不济。所以才沦落至此。因此在甄士隐家做客的时候恰好看到甄士隐的一个丫鬟叫娇杏(侥幸)的,在摘花。这娇杏常听老爷说起隔壁有个书生,因此见到贾雨村时便多看了两眼。谁知这贾雨村便觉得这个俏丫鬟看上了自己。几年后等贾雨村做了官之后便回来娶了这个叫娇杏的丫鬟。
我想这段姻缘这般凑巧,可能也在说缘分这个事的妙不可言。林妹妹和宝哥哥不知道对了多少眼却终究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可是这个娇杏,只看了两眼就成了。这其中有一种对比。
转眼夏去秋来,中秋节到了。甄士隐邀请贾雨村一起过中秋。这贾雨村想到那个丫鬟那日多看了自己两眼,便觉得她对自己有意。因此也算个红颜知己。于是在月光下不禁吟诗一首。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闲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首诗呢可以看作是雨村对娇杏的一番表白。他说,自己尚未取得功名,没有完成平生之志时,却又添了另外一段愁。因为几个回头,结下了这番缘。如果月亮要是有意,就请照在娇杏的窗头吧。
古代历来就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意愿。就是说我们现在虽然互相并没有说过什么缘定三生的话,但是我们照着你的月亮也照在我头上,就借着这月光来传递我的心意吧。
之后想到自己功名未就,就又说出了两句诗。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句话本来是两个典故。今天我们都已经不再熟悉这些典故,可是光看字面还是明白,他在讲希望能够有人赏识自己,借一个机会一飞冲天。
甄士隐听到贾雨村的这番言语,对他也是大为赏识,因此便赠衣赠银送他去上京赶考。这一段写的非常生动,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礼节恩义和人物性格。
这贾雨村就感慨了,说“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取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得到。”
这贾雨村就说了,我自己觉得我挺有才华的,只是穷啊,没钱去赶考啊。
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
不待说完,说明甄士隐早有接济贾雨村之心。只是因为古代的文人往往自命清高,觉得尊严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自己直接送衣服和银子给贾雨村又怕被误解。这里你可以看到甄士隐不仅好客而且慷概,这慷慨里面又有担待之心。这是一个古代的绅士身上体现出来的教养。试想今天的权贵,一有点钱就目中无人。恨不能昭告天下。每每对不如自己的人加以鄙视。哪里还能有此尊重之心。
所以有些人富却不贵就是这个道理。
然后甄士隐就让小童拿来了五十两银子和两套冬衣给贾雨村。两套冬衣可以有个换洗,你看甄士隐细心不细心。非常替对方着想。
然后接着说了“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唔,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即使到今天我们村里的一些人依然有看黄道吉日的习惯。甄士隐为贾雨村连这个都看好了。相比刘姥姥在接到贾府的接济之时的千恩万谢而言,贾雨村实在有些薄情。不过像贾雨村这种自命不凡之人来说,他觉得今天的自己只是暂时落难不日即可飞黄腾达,这点情不算什么。再对比之后他见到贾政时的阿谀奉承,到时我们会对这个人有更深入的了解。
因为喝酒喝的有点多,甄士隐直到第二天日上三竿才起来。“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
甄士隐真是好人做到底,还想到雨村去了京城没有寄足之地,要给他写个推荐信。周到至此。可惜等他到了葫芦庙找雨村时,却被告知那雨村已经一大早就出发去京城了,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连当面辞谢都来不及,可见雨村求功名之心有多么迫切。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