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的心灵地图
最近集中看了很多伯格曼的电影。伯格曼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拍摄的电影以思想深邃、富含哲理见长,经常表现一些存在主义主题。伯格曼说:“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
伯格曼的很多电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简化”。在古典哲学中,形而上学是对时间各种最高层面上的要素的基本思考,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原则,蕴含了一切改变和运动,是关于世界框架的本体论。这些要素没有任何杂质,是去除了一切繁复的一种本质状态。这并非说细节和特殊性没有意义、不重要,而是本质的意义存在于更深刻的层面上的要素中,能够赋形、引导,设置极限的边缘。只有了解这些简化的要素,万物的表象才会被更充分地理解。
伯格曼关注的并非仅仅是人的生存,还有20世纪人类的道德世界:什么是我们最深刻、最本质的东西?面对真理时,我们能在生命中得到什么意义?他试图描绘一幅本质的图画,真实展露人类的内心,让我们发觉互相之间的真实模样,不再用幻象、借口和谎言掩饰自己。这种队本质的还原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面对面地认识到自己本来面目。
然而,这幅图画不仅要展现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人类,更要展现过去失败的、未来变化的人类。电影所展现的仅仅是整体世界的一小部分,在影片中关于失败和绝望的思考背后,引出了我们忽视的核心问题:在不可见之处和快乐的反面,同样也存在着真实的世界。
伯格曼在影片中展现的这幅图画可以称之为“心灵地图”。地图包容了精神的归宿和精神的历程,后者往往是真实的某地,我们需要经历这个历程才能到达归宿。这种象征性的精神历程正是伯格曼电影的隐喻形式。而将视觉效果和象征意义融合,正是理解伯格曼电影的影像艺术的关键。镜头中的影像和地点交织成一幅图画,用电影表达形而上学的理念,让我们了解“自己是什么”。
对于伯格曼来讲,审判(judgment)代表了一种核心的体验,是个人质疑自己生命时做出的终极价值判断。虽然这种自我审判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但一般都发生在我们面对失败和无奈的时候(即我们隐藏的弱点暴露的时候),只有在最终的时刻,我们才不得不面对这种折磨。
在这种新的视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生命中的失败,而且还有这种失败导致的绝望:生命早已离我们而去,我们再绝望中麻木,如同行尸走肉。在伯格曼看来,死亡分为两种,发现自己的失败(继而产生绝望)是第一种,灵魂的死亡时第二种。这是关于自我的审判,我们必须认识和接受。
伯格曼善于使用象征和隐喻。比如在他的电影中,审判的时刻经常表现为钟摆的摆动或者表针的跳动,或者是镜子、奇观、梦境和幻想等象征性的影像。只有破除心灵中的各种条框限制,思想才能改变,真知才能获得。这种变化就像从梦境中醒来,或是突然的顿悟。
伯格曼的电影对白充满了哲学意味。比如在第一部完全体现他的风格的电影《监狱》(Prison,1949)中,“生后就是死。你所需知的就是这些。悲伤和恐惧可以去教堂忏悔,郁闷和无聊会导致自杀。。。上帝死了,或者被打败了,反正就是这样。生存就是在生死之间行走的一条残酷和诱惑之路。不需要美与丑,不需要怜悯和意义,仅仅是一场大笑而已。”
伯格曼的影片或是晦涩,或是沉重,都能够在故事和影像中带给我们一种直觉的吸引力,恰如他自己晚年也评价自己的影片犹如音乐,需要用直觉来体会和领悟,而非理性的判断和分析。
伯格曼的很多电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简化”。在古典哲学中,形而上学是对时间各种最高层面上的要素的基本思考,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原则,蕴含了一切改变和运动,是关于世界框架的本体论。这些要素没有任何杂质,是去除了一切繁复的一种本质状态。这并非说细节和特殊性没有意义、不重要,而是本质的意义存在于更深刻的层面上的要素中,能够赋形、引导,设置极限的边缘。只有了解这些简化的要素,万物的表象才会被更充分地理解。
伯格曼关注的并非仅仅是人的生存,还有20世纪人类的道德世界:什么是我们最深刻、最本质的东西?面对真理时,我们能在生命中得到什么意义?他试图描绘一幅本质的图画,真实展露人类的内心,让我们发觉互相之间的真实模样,不再用幻象、借口和谎言掩饰自己。这种队本质的还原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面对面地认识到自己本来面目。
然而,这幅图画不仅要展现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人类,更要展现过去失败的、未来变化的人类。电影所展现的仅仅是整体世界的一小部分,在影片中关于失败和绝望的思考背后,引出了我们忽视的核心问题:在不可见之处和快乐的反面,同样也存在着真实的世界。
伯格曼在影片中展现的这幅图画可以称之为“心灵地图”。地图包容了精神的归宿和精神的历程,后者往往是真实的某地,我们需要经历这个历程才能到达归宿。这种象征性的精神历程正是伯格曼电影的隐喻形式。而将视觉效果和象征意义融合,正是理解伯格曼电影的影像艺术的关键。镜头中的影像和地点交织成一幅图画,用电影表达形而上学的理念,让我们了解“自己是什么”。
对于伯格曼来讲,审判(judgment)代表了一种核心的体验,是个人质疑自己生命时做出的终极价值判断。虽然这种自我审判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但一般都发生在我们面对失败和无奈的时候(即我们隐藏的弱点暴露的时候),只有在最终的时刻,我们才不得不面对这种折磨。
在这种新的视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生命中的失败,而且还有这种失败导致的绝望:生命早已离我们而去,我们再绝望中麻木,如同行尸走肉。在伯格曼看来,死亡分为两种,发现自己的失败(继而产生绝望)是第一种,灵魂的死亡时第二种。这是关于自我的审判,我们必须认识和接受。
伯格曼善于使用象征和隐喻。比如在他的电影中,审判的时刻经常表现为钟摆的摆动或者表针的跳动,或者是镜子、奇观、梦境和幻想等象征性的影像。只有破除心灵中的各种条框限制,思想才能改变,真知才能获得。这种变化就像从梦境中醒来,或是突然的顿悟。
伯格曼的电影对白充满了哲学意味。比如在第一部完全体现他的风格的电影《监狱》(Prison,1949)中,“生后就是死。你所需知的就是这些。悲伤和恐惧可以去教堂忏悔,郁闷和无聊会导致自杀。。。上帝死了,或者被打败了,反正就是这样。生存就是在生死之间行走的一条残酷和诱惑之路。不需要美与丑,不需要怜悯和意义,仅仅是一场大笑而已。”
伯格曼的影片或是晦涩,或是沉重,都能够在故事和影像中带给我们一种直觉的吸引力,恰如他自己晚年也评价自己的影片犹如音乐,需要用直觉来体会和领悟,而非理性的判断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