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遥想汽车业未来:通往2033之路
《经济学人》遥想汽车业未来:通往2033之路
《经济学人》最近出版了一期汽车特刊,从市场和制造商、电动汽车、中国、驱动装置、排放、无人驾驶汽车、需求预测、遥想汽车业未来八个方面深入关切全球汽车业的命运,试图回答汽车产业的未来趋势、可能图景,以及面临的挑战。
本文是该特刊的最后一章,遥想了20年后,也就是2033年的全球汽车制造业,既是对特刊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辨。我们目前正面临的行业兼并、技术革新、品牌发展、社会责任、政策调控等问题都在文中有所映射。
远望未来,更有助于观照当下。车云将陆续为网友带来该特刊的其它文章。
对汽车产业来说,过去二十年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时间,但却并非总是那么美好。为在全球市场生存而进行的规模之战产生了诸多受害者,同时也打造了一批赢家。而且,一部分由此产生的交易也优于其它方面的交易。
2027年,丰田对本田的并购进展相当顺利,虽然这期间某位日本部长被迫下台。大众汽车与塔塔汽车的合并多少有点令人惊讶,但事后看来,此举颇具意义:通过此次合并,合并后的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并在蓬勃发展的南亚市场中一举领先。菲亚特-克莱斯勒与日本铃木(Suzuki)及其印度合作伙伴马鲁蒂(Maruti)的联盟已被证明相当糟糕,目前仍不能正常运营。现代-起亚(Hyundai-KIA)一直致力于推高其市场份额,并已击败了一部分中国汽车制造商。
中国现在拥有自己的汽车巨头"中国通用汽车" (China GeneralMotors),它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持有多数股权的子公司,形成于21世纪20年代初期中外合资汽车公司凌乱的解体之中。由于推出了中国品牌和中国风格的汽车,中国通用汽车公司和"中国人民汽车"该国的第二大汽车公司,更多地被称为中国大众(ChinaVolkswagen)备受该国政府的欢迎,它们的汽车在全亚洲的销售也在持续上涨。
在欧元区,多年艰苦重组也终于初显成效,通用汽车的标致欧宝(Peugeot-Opel)分部当前正在复兴。但汽车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几乎无处不在,这意味着无人能从中大获其利。很有可能进行进一步的合并,但并不仅限于汽车公司之间。
最近,国际商业机器(IBM)对福特(Ford)的收购自然地遵循了汽车制造商们的说法:它应该主要被看作是软件和系统集成公司。IBM本计划向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麦格纳(Magna)出售福特的制造业务,但最终未能如愿。
到了2010年代后期,电池技术已有了很大进步,这使得一些汽车制造商对内燃机失去了兴趣,但他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亚洲各地广大页岩气领域的开放使得天然气成为更具吸引力的选择。由于天然气比汽油或柴油的燃烧更清洁,通过生产天然气混合动力汽车,许多汽车制造商能够相对容易地来实现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
21世纪20年代早期,从细菌和藻类中提取甲烷气体和液体燃料的技术取得突破,这使得2025年更加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更为容易实现。
一些汽车制造商仍固执地热衷于氢燃料电池,但这只会在那些政府强制规定使用加氢站的国家才具有竞争力。同样,全电动汽车只有在法国等电力生产成本低廉的核电大国才占据主导地位。
2023年,神秘黑客事件(仍是个遗留问题)引发了一连串的自动驾驶汽车相撞事故,从而导致了一阵责任诉讼热潮。自此,自动驾驶车暂时告一段落。即便如此,中国的市级政府仍竭力禁止繁忙公路干线上的人工驾驶,以减少拥堵和事故。现在,这一做法正向西方城市蔓延。近期,多伦多市市长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通过了一个激进的计划:禁止所有私家车驶入市中心,并用无人驾驶出租车取代原先所有的出租车。
加州的类似举措催生了"方向盘俱乐部"(Steering Wheel Club),以此来捍卫美国人的驾驶权。该俱乐部的领导者曾是美国步枪协会(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的说客。
现在人们认为,汽车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实现自行安全驾驶。即便如此,大多数国家的立法者一直延迟废除有关驾驶测试和驾照的法律,并且,大多数地方的规则仍然要求至少有一个清醒的"司机"坐在前座。但现在已经对驾照考试进行了简化,不再需要驾驶者把车手动驾驶到停车位上。
年逾八旬的婴儿潮一代组成了压力团体"银色骑士"(Silver Riders),该团体正力争完全废弃驾驶执照,使得那些身体状况不好的美国老年人也可以在其自驾车上四处转转。该运动现在已经跨出了婴儿潮一代,吸引了许多想要逃避驾驶课程的青少年的支持。
每一个路段上都装置了监控限速等交通限制的车载系统,这些系统无处不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效:公路管理机构不再保留多余的交通标志。英国的皇家汽车俱乐部(Royal Automobile Club)近日推出一项怀旧驾驶之旅,展示他们在伯明翰多层立交桥旁边一个新博物馆里的诸多经典藏品之一。
《经济学人》最近出版了一期汽车特刊,从市场和制造商、电动汽车、中国、驱动装置、排放、无人驾驶汽车、需求预测、遥想汽车业未来八个方面深入关切全球汽车业的命运,试图回答汽车产业的未来趋势、可能图景,以及面临的挑战。
本文是该特刊的最后一章,遥想了20年后,也就是2033年的全球汽车制造业,既是对特刊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辨。我们目前正面临的行业兼并、技术革新、品牌发展、社会责任、政策调控等问题都在文中有所映射。
远望未来,更有助于观照当下。车云将陆续为网友带来该特刊的其它文章。
对汽车产业来说,过去二十年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时间,但却并非总是那么美好。为在全球市场生存而进行的规模之战产生了诸多受害者,同时也打造了一批赢家。而且,一部分由此产生的交易也优于其它方面的交易。
2027年,丰田对本田的并购进展相当顺利,虽然这期间某位日本部长被迫下台。大众汽车与塔塔汽车的合并多少有点令人惊讶,但事后看来,此举颇具意义:通过此次合并,合并后的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并在蓬勃发展的南亚市场中一举领先。菲亚特-克莱斯勒与日本铃木(Suzuki)及其印度合作伙伴马鲁蒂(Maruti)的联盟已被证明相当糟糕,目前仍不能正常运营。现代-起亚(Hyundai-KIA)一直致力于推高其市场份额,并已击败了一部分中国汽车制造商。
中国现在拥有自己的汽车巨头"中国通用汽车" (China GeneralMotors),它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持有多数股权的子公司,形成于21世纪20年代初期中外合资汽车公司凌乱的解体之中。由于推出了中国品牌和中国风格的汽车,中国通用汽车公司和"中国人民汽车"该国的第二大汽车公司,更多地被称为中国大众(ChinaVolkswagen)备受该国政府的欢迎,它们的汽车在全亚洲的销售也在持续上涨。
在欧元区,多年艰苦重组也终于初显成效,通用汽车的标致欧宝(Peugeot-Opel)分部当前正在复兴。但汽车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几乎无处不在,这意味着无人能从中大获其利。很有可能进行进一步的合并,但并不仅限于汽车公司之间。
最近,国际商业机器(IBM)对福特(Ford)的收购自然地遵循了汽车制造商们的说法:它应该主要被看作是软件和系统集成公司。IBM本计划向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麦格纳(Magna)出售福特的制造业务,但最终未能如愿。
到了2010年代后期,电池技术已有了很大进步,这使得一些汽车制造商对内燃机失去了兴趣,但他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亚洲各地广大页岩气领域的开放使得天然气成为更具吸引力的选择。由于天然气比汽油或柴油的燃烧更清洁,通过生产天然气混合动力汽车,许多汽车制造商能够相对容易地来实现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
21世纪20年代早期,从细菌和藻类中提取甲烷气体和液体燃料的技术取得突破,这使得2025年更加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更为容易实现。
一些汽车制造商仍固执地热衷于氢燃料电池,但这只会在那些政府强制规定使用加氢站的国家才具有竞争力。同样,全电动汽车只有在法国等电力生产成本低廉的核电大国才占据主导地位。
2023年,神秘黑客事件(仍是个遗留问题)引发了一连串的自动驾驶汽车相撞事故,从而导致了一阵责任诉讼热潮。自此,自动驾驶车暂时告一段落。即便如此,中国的市级政府仍竭力禁止繁忙公路干线上的人工驾驶,以减少拥堵和事故。现在,这一做法正向西方城市蔓延。近期,多伦多市市长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通过了一个激进的计划:禁止所有私家车驶入市中心,并用无人驾驶出租车取代原先所有的出租车。
加州的类似举措催生了"方向盘俱乐部"(Steering Wheel Club),以此来捍卫美国人的驾驶权。该俱乐部的领导者曾是美国步枪协会(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的说客。
现在人们认为,汽车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实现自行安全驾驶。即便如此,大多数国家的立法者一直延迟废除有关驾驶测试和驾照的法律,并且,大多数地方的规则仍然要求至少有一个清醒的"司机"坐在前座。但现在已经对驾照考试进行了简化,不再需要驾驶者把车手动驾驶到停车位上。
年逾八旬的婴儿潮一代组成了压力团体"银色骑士"(Silver Riders),该团体正力争完全废弃驾驶执照,使得那些身体状况不好的美国老年人也可以在其自驾车上四处转转。该运动现在已经跨出了婴儿潮一代,吸引了许多想要逃避驾驶课程的青少年的支持。
每一个路段上都装置了监控限速等交通限制的车载系统,这些系统无处不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效:公路管理机构不再保留多余的交通标志。英国的皇家汽车俱乐部(Royal Automobile Club)近日推出一项怀旧驾驶之旅,展示他们在伯明翰多层立交桥旁边一个新博物馆里的诸多经典藏品之一。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