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的青春
之前看微博,一个好朋友转发了别人的一条微博“看了《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的感受:女人的青春,出了校园就结束了;男人的青春,出了校园才开始。女人的青春只有恋爱,男人的青春是奋斗实现梦想,恋爱只是 一部分。女人的青春是用来怀念的,男人的青春是用来励志的。女人的世界只是男人,男人的世界是全世界。格局有多大,世界有多大!”
但凡用性别来论事,而且还有贬低女性的文字,我多少都会很反感。
刚好这两部电影我都看过,我倒没看出男女差别,看到的青春应该代表的东西:死磕和眼泪。
郑薇喜欢陈孝正,厚着脸皮对他死缠烂打直到追到人家,后来被甩痛苦万分;黄晓明喜欢杜鹃,霸王硬上弓上了人家,被甩,后来他和好朋友弄了个破工厂办学校,就这样把学校弄大……
这两部电影都在讲“青春”,讲“死磕”,只是切入点不同。电影时间就这么短,只能从极其有限的角度入手。这条微博,以偏概全,把男人的青春捧上天,把女人的青春踩在地上。私以为,这条微博是为那些在奋斗却还看不到曙光的男屌丝准备的。
想到这里,我也就呵呵了。
这段时间,情绪跌到谷底。
失恋,大学时光即将结束,前途茫茫,无人可倾诉的苦闷。
奔波不同同学的毕业照,不断勾起高中无忧的回忆。
在自己的毕业照上,我笑啊笑,笑僵了脸,内心却十分苦涩。
在看毕业晚会时,因为忍受不了无聊的节目,我冲到操场,痛哭起来。
我多么想喝醉一次,躺在操场上,把自己痛恨的人狠狠骂一遍,然后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活得清醒活得矜持,真TM辛苦。
只是一直记得黑鬼跟我说的,当你觉得情况已经到坏得不能再坏的时候,说明转机出现了。
压抑到某个点,爆发后,心情就往上升点了。
至少,昨天我已经可以笑着跟朋友讲我最近的失意,对失恋自嘲一番。
至少,我又可以写点东西了。
看看自己成长的这些年,走得愚笨,颤颤巍巍。可以值得一提的,是“死磕”的精神。
初二开始听日语歌,也没打算弄懂歌词大意,但在装模作样拿歌词本学唱过程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日语片假名。
高一死磕羽毛球,平时下午放学就飞奔礼堂霸位打球,周末就上网找教学视频拿着球拍在电脑前挥来挥去,被我妈笑“白痴”。
高三坚持晚饭后读英语,用复读机播放和录音功能一遍遍就着课文磁带纠正自己的发音。
大学,为了旅行,省吃俭用打工攒钱,穷游,忍受恶劣的环境,仍乐此不疲。
然而现实是:
早早就学会了日文片假名,学二外日语初期我十分轻松,但等深入语法,我就被复杂的语法体系搞晕了,自此恨死日语。
我没有出色的体力和羽毛球技术,身边体育很好的男生不怎么练就轻而易举把我击败。
大学选了英语专业,我却把过多地精力放在了社团活动上,对英语的热情大不如前,曾经被专业老师批评过。
一边旅行一边在网上分享路上的趣事和风光,但在每次旅行的结尾,我都充满了疲惫和对旅行无爱的感受。
但不变的:
恨死日语,没能深入学习,可是我还是照样爱看日剧,爱听日语歌。
寒暑假回家,不参加聚会,还是会和以前的朋友跑回河中打羽毛球。拿自己那一点小聪明涮涮别人还是乐趣无穷。
英语没有学得很精,但是出去面试,有了其它专业学生的对比,才发现自己在语音和流利程度上还是占有一些优势的。
每次喊着对旅行无爱了,但是到了某个点,还是会萌生出去走走的念头。比如最近骑行青海湖的愿望非常强烈。
拿自己所爱事物跟现实情况一对比,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没有用。
别人都说要“追求卓越”,而我好像什么东西都做到“差不多”的程度就好了。
真危险,真危险。
可是唯一不变的,是自己对爱好的“死磕”。
爱好,爱好,能爱就好。
不够聪明和优秀,那就尽量做到自己可以达到的程度吧。
身边有不少聪明的人,有自小轻松读书一路读到博士的,有脑子转得特别快总能快人一步想到办法的,有涉猎广泛看书看电影看出一般人看不到的角度的,有理解、模仿能力超强学新东西特别快的……
最多人说的,就是高三没怎么努力或只发奋一两个月就考上好学校的事情。
想起自己苦逼的高三时光,我还真没办法把自己归到“聪明”的行列。
或许,聪明人有聪明人的活法,愚笨人有愚笨人的活法。
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一个愚笨的人吧。
如果青春是一部不断死磕磕得头破血流的血泪史,每个人都会头破血流,聪不聪明又有何干?
带一个愚笨头脑,一颗敏感和向佛的心和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何惧?
喜欢什么就追求什么,犯错跌倒就痛哭一场,再爬起来继续活。
愚笨的人的活法,简单直接。
但凡用性别来论事,而且还有贬低女性的文字,我多少都会很反感。
刚好这两部电影我都看过,我倒没看出男女差别,看到的青春应该代表的东西:死磕和眼泪。
郑薇喜欢陈孝正,厚着脸皮对他死缠烂打直到追到人家,后来被甩痛苦万分;黄晓明喜欢杜鹃,霸王硬上弓上了人家,被甩,后来他和好朋友弄了个破工厂办学校,就这样把学校弄大……
这两部电影都在讲“青春”,讲“死磕”,只是切入点不同。电影时间就这么短,只能从极其有限的角度入手。这条微博,以偏概全,把男人的青春捧上天,把女人的青春踩在地上。私以为,这条微博是为那些在奋斗却还看不到曙光的男屌丝准备的。
想到这里,我也就呵呵了。
这段时间,情绪跌到谷底。
失恋,大学时光即将结束,前途茫茫,无人可倾诉的苦闷。
奔波不同同学的毕业照,不断勾起高中无忧的回忆。
在自己的毕业照上,我笑啊笑,笑僵了脸,内心却十分苦涩。
在看毕业晚会时,因为忍受不了无聊的节目,我冲到操场,痛哭起来。
我多么想喝醉一次,躺在操场上,把自己痛恨的人狠狠骂一遍,然后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活得清醒活得矜持,真TM辛苦。
只是一直记得黑鬼跟我说的,当你觉得情况已经到坏得不能再坏的时候,说明转机出现了。
压抑到某个点,爆发后,心情就往上升点了。
至少,昨天我已经可以笑着跟朋友讲我最近的失意,对失恋自嘲一番。
至少,我又可以写点东西了。
看看自己成长的这些年,走得愚笨,颤颤巍巍。可以值得一提的,是“死磕”的精神。
初二开始听日语歌,也没打算弄懂歌词大意,但在装模作样拿歌词本学唱过程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日语片假名。
高一死磕羽毛球,平时下午放学就飞奔礼堂霸位打球,周末就上网找教学视频拿着球拍在电脑前挥来挥去,被我妈笑“白痴”。
高三坚持晚饭后读英语,用复读机播放和录音功能一遍遍就着课文磁带纠正自己的发音。
大学,为了旅行,省吃俭用打工攒钱,穷游,忍受恶劣的环境,仍乐此不疲。
然而现实是:
早早就学会了日文片假名,学二外日语初期我十分轻松,但等深入语法,我就被复杂的语法体系搞晕了,自此恨死日语。
我没有出色的体力和羽毛球技术,身边体育很好的男生不怎么练就轻而易举把我击败。
大学选了英语专业,我却把过多地精力放在了社团活动上,对英语的热情大不如前,曾经被专业老师批评过。
一边旅行一边在网上分享路上的趣事和风光,但在每次旅行的结尾,我都充满了疲惫和对旅行无爱的感受。
但不变的:
恨死日语,没能深入学习,可是我还是照样爱看日剧,爱听日语歌。
寒暑假回家,不参加聚会,还是会和以前的朋友跑回河中打羽毛球。拿自己那一点小聪明涮涮别人还是乐趣无穷。
英语没有学得很精,但是出去面试,有了其它专业学生的对比,才发现自己在语音和流利程度上还是占有一些优势的。
每次喊着对旅行无爱了,但是到了某个点,还是会萌生出去走走的念头。比如最近骑行青海湖的愿望非常强烈。
拿自己所爱事物跟现实情况一对比,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没有用。
别人都说要“追求卓越”,而我好像什么东西都做到“差不多”的程度就好了。
真危险,真危险。
可是唯一不变的,是自己对爱好的“死磕”。
爱好,爱好,能爱就好。
不够聪明和优秀,那就尽量做到自己可以达到的程度吧。
身边有不少聪明的人,有自小轻松读书一路读到博士的,有脑子转得特别快总能快人一步想到办法的,有涉猎广泛看书看电影看出一般人看不到的角度的,有理解、模仿能力超强学新东西特别快的……
最多人说的,就是高三没怎么努力或只发奋一两个月就考上好学校的事情。
想起自己苦逼的高三时光,我还真没办法把自己归到“聪明”的行列。
或许,聪明人有聪明人的活法,愚笨人有愚笨人的活法。
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一个愚笨的人吧。
如果青春是一部不断死磕磕得头破血流的血泪史,每个人都会头破血流,聪不聪明又有何干?
带一个愚笨头脑,一颗敏感和向佛的心和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何惧?
喜欢什么就追求什么,犯错跌倒就痛哭一场,再爬起来继续活。
愚笨的人的活法,简单直接。
-
哇咔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5-25 16: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