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答辩旁听记
天气:燥热 心情“一般
今天,于我而言,是个普通的日子,极其普通,普通到只是别人的日子与我无关。一件我无能为力,所以,自己的一部分彻底死了。另一件我能参与其中。所以,我去了毕业论文答辩。
武汉的夏天的燥热湿热闷热一下子扑面而来,当然还有蚊子。早起时,薄汗黏黏地粘在皮肤上,因为答辩是在八点半,心不甘情不愿地起床,洗脸刷牙之后,依然看着镜子中未睡醒的微肿的双眼。看了眼时间,迅速提高各种办事效率,于是在二十分钟后收拾出能见人的样子抓起包来赶紧出门。
周六的早晨一如既往地车少人稀,天空时不时地落两滴”眼泪“,手里的伞不尴不尬地撑着。桂香园的早餐依然不错,吃了个战斗饭正要走,突然一盘子砸到对面,慢慢抬起头,发现是小苗,于是,接着坐餐厅的冷板凳。从桂香园出来后,恰好遇见大帅哥陈宁,感慨古代方向难得一见的高富帅,见着老师都这么急匆匆地去文院,我俩一边欣赏着帅哥,一遍努力跟上老师的脚步。
三楼会议室已经坐满了人,答辩会就开始啦!答辩分为两个环节:一是个人陈述,二是答辩。四个老师一共有十二个学生。开始时,整个过程异常严肃,连我们这些旁观者都觉得紧张。不过因为答辩老师的和蔼,渐渐地大家都放松了许多。
当第一个环节进行结束时,在心里默默地感慨着专家就是专家,似乎这些答辩老师什么都懂,连最细小的细节都不放过。当然,其中也有比较另类的经历。范老师的学生,一个师兄,在个人自述时说了”在某些方面超过赵元任等等之类的“被老师委婉地批评了。
第一环节结束时范老师直接将次师兄叫到眼前,一如既往地大声”教导“。坐在对面的我忍不住地笑了,在我这个角度,范老师正直地说”你这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人家这些成果是章太炎的,人家不是第一流的,而是世界第一!!!”耿直的范老师形象依然如此高大,膜拜。当然,也在心里给自己敲了敲警钟,
其中有一个学长,要专门说一下。此师兄是王老师的弟子,来自越南,人到中年,40岁,中文不是很流利。答辩前似乎还有插曲,王老师是出了名的严谨认真,而该师兄在国内也忙于工作,所以l论文质量有待商榷,最初王老师拒绝他参加答辩,也就是推迟半年毕业。最后是大BOSS周老师出马,他才得以在今天的答辩会出现。据说,在答辩前的几天,该师兄为了改论文,几乎彻夜不睡,一天一稿,给王老师发邮件时从最初的“老师,帮我”到后来直接晋级到“老师,救我”!写到这里时,不免毫无同情心地笑了,原谅我吧!只是这样的事情太有喜感。因为不是很流利的中文,答辩的各位老师们都对他异常照顾。尤其是周老师。
周老师其人,因为至关重要,所以在这里介绍一下。周老师是王老师和曹老师的导师,也就是我们导师的导师,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活跃于学术圈的前沿,现为古汉带头人。七十高龄,依然步步生风、精神矍铄,在我们这群红着眼圈的年轻人面前,精神头显得更加充足。
大师们总是有我们常人缺少的东西,例如宽容。这点大概是我今天从他老人家学到的最可贵的品质了。在个人陈述环节之后,答辩老师是需要对该论文进行评价及提问的。周老师几乎对每个人的评价都是正面鼓励的,即便是质量不怎么高的。
因为越南师兄的论文质量出现很大的问题,周老师第一个进行评价,在评价前,跟我们说了师兄上述的种种情况,四十岁来中国读研,而且是在中文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对此进行了高度的赞扬。最后一句是“这种精神,是在做的诸位小朋友们特别需要学习的”。
周老师的这些话让我想象自己四十岁出国读研的种种状况,刹那间觉得自己之前对该师兄的种种负面评价是多么恶劣。
不管何时,不论何人,我们总要记得去看别人的正面和优点。来自周老师的人格启迪。
休息时,王老师把桌上的水果分给我们,正吃得欢腾时,郭老师出现,笑着说我们偷吃!有时候,郭老师这点非常不可爱!
当答辩进行到第二环节时,才真正觉得这些师兄师姐们的厉害之处。对于老师们的问题,正面回答。此时,大概只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我的心情——”各显神通“。三年的时间,其实,大家都在成长。学识或其他。
大概就是今天参加答辩旁听的所得。中午出来时,博雅广场在举行国际文化节,道路两旁搭建了各种各样临时性的棚子,上面标示着各国的国旗。那些常三三两两出现的留学生聚集在一起,各种奇装异服。走了一圈发现,该文化节大概可以概括为”各国留学生展示厨艺,顺便卖饭“!
因为太累,在图书馆借了两本书,就回了宿舍。有所得的一天。努力记得!
今天,于我而言,是个普通的日子,极其普通,普通到只是别人的日子与我无关。一件我无能为力,所以,自己的一部分彻底死了。另一件我能参与其中。所以,我去了毕业论文答辩。
武汉的夏天的燥热湿热闷热一下子扑面而来,当然还有蚊子。早起时,薄汗黏黏地粘在皮肤上,因为答辩是在八点半,心不甘情不愿地起床,洗脸刷牙之后,依然看着镜子中未睡醒的微肿的双眼。看了眼时间,迅速提高各种办事效率,于是在二十分钟后收拾出能见人的样子抓起包来赶紧出门。
周六的早晨一如既往地车少人稀,天空时不时地落两滴”眼泪“,手里的伞不尴不尬地撑着。桂香园的早餐依然不错,吃了个战斗饭正要走,突然一盘子砸到对面,慢慢抬起头,发现是小苗,于是,接着坐餐厅的冷板凳。从桂香园出来后,恰好遇见大帅哥陈宁,感慨古代方向难得一见的高富帅,见着老师都这么急匆匆地去文院,我俩一边欣赏着帅哥,一遍努力跟上老师的脚步。
三楼会议室已经坐满了人,答辩会就开始啦!答辩分为两个环节:一是个人陈述,二是答辩。四个老师一共有十二个学生。开始时,整个过程异常严肃,连我们这些旁观者都觉得紧张。不过因为答辩老师的和蔼,渐渐地大家都放松了许多。
当第一个环节进行结束时,在心里默默地感慨着专家就是专家,似乎这些答辩老师什么都懂,连最细小的细节都不放过。当然,其中也有比较另类的经历。范老师的学生,一个师兄,在个人自述时说了”在某些方面超过赵元任等等之类的“被老师委婉地批评了。
第一环节结束时范老师直接将次师兄叫到眼前,一如既往地大声”教导“。坐在对面的我忍不住地笑了,在我这个角度,范老师正直地说”你这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人家这些成果是章太炎的,人家不是第一流的,而是世界第一!!!”耿直的范老师形象依然如此高大,膜拜。当然,也在心里给自己敲了敲警钟,
其中有一个学长,要专门说一下。此师兄是王老师的弟子,来自越南,人到中年,40岁,中文不是很流利。答辩前似乎还有插曲,王老师是出了名的严谨认真,而该师兄在国内也忙于工作,所以l论文质量有待商榷,最初王老师拒绝他参加答辩,也就是推迟半年毕业。最后是大BOSS周老师出马,他才得以在今天的答辩会出现。据说,在答辩前的几天,该师兄为了改论文,几乎彻夜不睡,一天一稿,给王老师发邮件时从最初的“老师,帮我”到后来直接晋级到“老师,救我”!写到这里时,不免毫无同情心地笑了,原谅我吧!只是这样的事情太有喜感。因为不是很流利的中文,答辩的各位老师们都对他异常照顾。尤其是周老师。
周老师其人,因为至关重要,所以在这里介绍一下。周老师是王老师和曹老师的导师,也就是我们导师的导师,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活跃于学术圈的前沿,现为古汉带头人。七十高龄,依然步步生风、精神矍铄,在我们这群红着眼圈的年轻人面前,精神头显得更加充足。
大师们总是有我们常人缺少的东西,例如宽容。这点大概是我今天从他老人家学到的最可贵的品质了。在个人陈述环节之后,答辩老师是需要对该论文进行评价及提问的。周老师几乎对每个人的评价都是正面鼓励的,即便是质量不怎么高的。
因为越南师兄的论文质量出现很大的问题,周老师第一个进行评价,在评价前,跟我们说了师兄上述的种种情况,四十岁来中国读研,而且是在中文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对此进行了高度的赞扬。最后一句是“这种精神,是在做的诸位小朋友们特别需要学习的”。
周老师的这些话让我想象自己四十岁出国读研的种种状况,刹那间觉得自己之前对该师兄的种种负面评价是多么恶劣。
不管何时,不论何人,我们总要记得去看别人的正面和优点。来自周老师的人格启迪。
休息时,王老师把桌上的水果分给我们,正吃得欢腾时,郭老师出现,笑着说我们偷吃!有时候,郭老师这点非常不可爱!
当答辩进行到第二环节时,才真正觉得这些师兄师姐们的厉害之处。对于老师们的问题,正面回答。此时,大概只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我的心情——”各显神通“。三年的时间,其实,大家都在成长。学识或其他。
大概就是今天参加答辩旁听的所得。中午出来时,博雅广场在举行国际文化节,道路两旁搭建了各种各样临时性的棚子,上面标示着各国的国旗。那些常三三两两出现的留学生聚集在一起,各种奇装异服。走了一圈发现,该文化节大概可以概括为”各国留学生展示厨艺,顺便卖饭“!
因为太累,在图书馆借了两本书,就回了宿舍。有所得的一天。努力记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