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碗哲学
乘物游心
文/何方中
你听说过一只木碗可以作护身符的故事吗?
这是日本文化名人松浦弥太郎在美国行走约翰·缪尔步道(John Muir Trail)时的经历。
这条以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1838~1914年)命名的登山道,贯穿加州东部内华达山脉,全长约340公里。对登山和野营都不擅长的松浦决意挑战五天四夜的健行行程,为消减不安感,便想随身带件类似护身符的东西。
因为要搭帐篷野炊,随身行囊包括了睡袋、粮食、换洗衣物等将近二十公斤的生活必需品,因此,护身符要轻巧、不易损坏、而且能天天使用才划得来,在这些前提下,才谈得上要有令人安心与温暖的美感。反复取舍后,松浦最终的选择是一个漆器木碗。怀着这份只有木碗能带来的慰藉,他成功走完了这条纵贯美国四千公尺级高山的代表性步道。
松浦弥太郎的这个木碗是桧木质地。他特别谈到,漆碗以桧木为最上等,但如今用桧木来做碗的师傅寥寥可数,占据主流的几乎都是榉木,知道这个状况后就更没来由地想要拥有一套桧木碗匙。当初读到此,对他如此钟情于桧木的心态还不甚了然,直到笔者自己的熟人开设原创品牌手工商店引入台湾制造的桧木碗筷。
“用木材制作餐具,最怕的就是油、酱、水渍长时间的腐蚀,于是有了木器漆,可以在表面镀一层隔膜,但这样一来木头本真的色彩和质感就会减弱很多。后来有了木蜡油,但其封闭性也算不上完美,所以木材本身的耐腐蚀性就尤为重要。”友人讲解道。桧木的耐酸碱和耐腐蚀性都非常超群,日常使用完阴干就不会有问题,故此作为餐具特别让人放心。而且,与同样适于制作餐具的乌木相比,桧木那清丽纯熟的淡淡红黄色比深色木材更能体现自然精萃之美:色泽、肌理、质感,合则成为可入画的意境,更不用说那可用于提炼精油的独特香味了:吸一口,如置身阿里山原野般清爽畅快,据说这种芳香历百年后,刨去木材外皮仍有余音绕梁。
以木碗为代表的木制餐桌用具令人爱不释手者甚多,尤以木器大国——东瀛的设计师善于发掘材质潜能,于方寸间将传统、技术与美学共冶一炉。
如超级受欢迎的设计名家小泉诚,近作多涉足店铺、住宅等建筑与空间领域,却也有令人击节赞叹的木制筷架问世。六个不上漆的筷架分别以黑檀、花梨、铁刀木、神代榆、榉木和枫木六种不同木料制成,可以随气氛、心情和餐桌主题的不同自由选用,虽色泽、纹理大异其趣,却统一为天然简约风格,只是简单摆放着便能唤起心底久违的温柔。考虑到小小的筷架放在抽屉里容易散落四处,还特别制作了小巧的收纳木箱,分外体贴。
竹田胜彦制作过近200种筷子,其中入选《和风经典设计100佳》的,是一副青黑檀八角久利筷(断面呈八角形、尾端也稍微变细的筷型)。细长的外型好握好夹,仿佛能与手掌融为一体,兼之贵重的材质像玉石般美丽,被誉为是“一双极致的筷子”。竹田认为,筷子和牙刷一样,都是所谓的“个人专属品”,因此,只有适合自己手型的筷子才能让用餐成为赏心乐事。
在东京自由之丘著名的“WASALABY”工艺品店有陈列的黑色圆角桧木餐垫,原本是美食研究家有元叶子向漆涂师赤木明登特别订制,后来才另行制造贩售。雾面光泽和大尺寸的正方形状,充满禅意又内蕴现代精神,加上单个售价高达3万余日元,成为许多人心目中“将来有一天一定要买”的梦幻逸品。有鼓起勇气一次订购六个的爱用者发表证言:好东西是百用不厌的,每日使用分明是赚到了呢。
而当下身边的潮流,谈及木制品话题往往是形制更大的家具,以及紫檀、酸枝等更珍稀的材质。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在此大谈小小的木碗和木餐具呢?
小物中蕴含着超乎想象的丰富。在日本生活长达30余年的法国女作家多米尼克·洛罗,日常饮食只使用一只好看的木碗:“它代表了满足我生理所需的食物分量(据说胃像拳头那么大),有助于我限制自己的选择:一点米饭、一汤匙量的绿色蔬菜、一小块鱼(或一只鸡蛋、一小块豆腐等),撒上一些芝麻、草本植物和香料,冬天做成一碗浓汤,夏天则做成一碗沙拉。” 少食是金科玉律,她说,如果不遵守这一信条,哪怕最好的食物也不能被身体合理吸收。从这只木碗开始,每餐只摄取有限的分量和种类,推及到衣、住、行、止,才可能放弃纵欲、善加节制,从而求得身体、心理和精神全面的宁静充实。
再者,木碗凝聚了“品质究竟为何物”的终极答案。在这个充满物质诱惑的消费社会,我们已丧失观察和判断物品真正品质的能力,误以为价高就足以说明一切。事实上,品质并不等同于标签上一个简单的数字,而只潜藏在平淡的使用过程中:当一件物品恰好能让你舒服地握住,一眼就能看出里面盛着什么以及盛了多少,它就像是人身体的延伸,没有任何多余的赘饰,却能与人之需求及周围环境全都浑然一体,这种物尽其用的朴素才是品质的核心。
参透品质的真谛,也就不难得出人与物相处的应有姿态:炫耀或珍藏密敛均非正途,如想观赏庙堂之上的稀世珍宝,大可多光顾博物馆,如总是因为物的珍贵而担心会损坏它,这种患得患失也足以将人与物交流的乐趣消磨殆尽。铜器越旧,光泽越温厚可人,粗呢衣服越磨损,越让人觉得舒服易穿。木碗也是同样因坚韧耐用而美,这种美只存在于日复一日的使用中。
从木材到木碗,被改变的仅有其外形,除此之外,天然的图案、纹理、色泽完全被保留下来。因此,日本知名的手工木工制造商——他们或许更乐意自称为作坊——monokraft才说,木头或许会开裂、会腐朽,会像人一样经历成长、生病之后老去,这样的变迁中,却总有名为“永恒”的情愫在。
文/何方中
你听说过一只木碗可以作护身符的故事吗?
这是日本文化名人松浦弥太郎在美国行走约翰·缪尔步道(John Muir Trail)时的经历。
这条以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1838~1914年)命名的登山道,贯穿加州东部内华达山脉,全长约340公里。对登山和野营都不擅长的松浦决意挑战五天四夜的健行行程,为消减不安感,便想随身带件类似护身符的东西。
因为要搭帐篷野炊,随身行囊包括了睡袋、粮食、换洗衣物等将近二十公斤的生活必需品,因此,护身符要轻巧、不易损坏、而且能天天使用才划得来,在这些前提下,才谈得上要有令人安心与温暖的美感。反复取舍后,松浦最终的选择是一个漆器木碗。怀着这份只有木碗能带来的慰藉,他成功走完了这条纵贯美国四千公尺级高山的代表性步道。
松浦弥太郎的这个木碗是桧木质地。他特别谈到,漆碗以桧木为最上等,但如今用桧木来做碗的师傅寥寥可数,占据主流的几乎都是榉木,知道这个状况后就更没来由地想要拥有一套桧木碗匙。当初读到此,对他如此钟情于桧木的心态还不甚了然,直到笔者自己的熟人开设原创品牌手工商店引入台湾制造的桧木碗筷。
“用木材制作餐具,最怕的就是油、酱、水渍长时间的腐蚀,于是有了木器漆,可以在表面镀一层隔膜,但这样一来木头本真的色彩和质感就会减弱很多。后来有了木蜡油,但其封闭性也算不上完美,所以木材本身的耐腐蚀性就尤为重要。”友人讲解道。桧木的耐酸碱和耐腐蚀性都非常超群,日常使用完阴干就不会有问题,故此作为餐具特别让人放心。而且,与同样适于制作餐具的乌木相比,桧木那清丽纯熟的淡淡红黄色比深色木材更能体现自然精萃之美:色泽、肌理、质感,合则成为可入画的意境,更不用说那可用于提炼精油的独特香味了:吸一口,如置身阿里山原野般清爽畅快,据说这种芳香历百年后,刨去木材外皮仍有余音绕梁。
以木碗为代表的木制餐桌用具令人爱不释手者甚多,尤以木器大国——东瀛的设计师善于发掘材质潜能,于方寸间将传统、技术与美学共冶一炉。
如超级受欢迎的设计名家小泉诚,近作多涉足店铺、住宅等建筑与空间领域,却也有令人击节赞叹的木制筷架问世。六个不上漆的筷架分别以黑檀、花梨、铁刀木、神代榆、榉木和枫木六种不同木料制成,可以随气氛、心情和餐桌主题的不同自由选用,虽色泽、纹理大异其趣,却统一为天然简约风格,只是简单摆放着便能唤起心底久违的温柔。考虑到小小的筷架放在抽屉里容易散落四处,还特别制作了小巧的收纳木箱,分外体贴。
竹田胜彦制作过近200种筷子,其中入选《和风经典设计100佳》的,是一副青黑檀八角久利筷(断面呈八角形、尾端也稍微变细的筷型)。细长的外型好握好夹,仿佛能与手掌融为一体,兼之贵重的材质像玉石般美丽,被誉为是“一双极致的筷子”。竹田认为,筷子和牙刷一样,都是所谓的“个人专属品”,因此,只有适合自己手型的筷子才能让用餐成为赏心乐事。
在东京自由之丘著名的“WASALABY”工艺品店有陈列的黑色圆角桧木餐垫,原本是美食研究家有元叶子向漆涂师赤木明登特别订制,后来才另行制造贩售。雾面光泽和大尺寸的正方形状,充满禅意又内蕴现代精神,加上单个售价高达3万余日元,成为许多人心目中“将来有一天一定要买”的梦幻逸品。有鼓起勇气一次订购六个的爱用者发表证言:好东西是百用不厌的,每日使用分明是赚到了呢。
而当下身边的潮流,谈及木制品话题往往是形制更大的家具,以及紫檀、酸枝等更珍稀的材质。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在此大谈小小的木碗和木餐具呢?
小物中蕴含着超乎想象的丰富。在日本生活长达30余年的法国女作家多米尼克·洛罗,日常饮食只使用一只好看的木碗:“它代表了满足我生理所需的食物分量(据说胃像拳头那么大),有助于我限制自己的选择:一点米饭、一汤匙量的绿色蔬菜、一小块鱼(或一只鸡蛋、一小块豆腐等),撒上一些芝麻、草本植物和香料,冬天做成一碗浓汤,夏天则做成一碗沙拉。” 少食是金科玉律,她说,如果不遵守这一信条,哪怕最好的食物也不能被身体合理吸收。从这只木碗开始,每餐只摄取有限的分量和种类,推及到衣、住、行、止,才可能放弃纵欲、善加节制,从而求得身体、心理和精神全面的宁静充实。
再者,木碗凝聚了“品质究竟为何物”的终极答案。在这个充满物质诱惑的消费社会,我们已丧失观察和判断物品真正品质的能力,误以为价高就足以说明一切。事实上,品质并不等同于标签上一个简单的数字,而只潜藏在平淡的使用过程中:当一件物品恰好能让你舒服地握住,一眼就能看出里面盛着什么以及盛了多少,它就像是人身体的延伸,没有任何多余的赘饰,却能与人之需求及周围环境全都浑然一体,这种物尽其用的朴素才是品质的核心。
参透品质的真谛,也就不难得出人与物相处的应有姿态:炫耀或珍藏密敛均非正途,如想观赏庙堂之上的稀世珍宝,大可多光顾博物馆,如总是因为物的珍贵而担心会损坏它,这种患得患失也足以将人与物交流的乐趣消磨殆尽。铜器越旧,光泽越温厚可人,粗呢衣服越磨损,越让人觉得舒服易穿。木碗也是同样因坚韧耐用而美,这种美只存在于日复一日的使用中。
从木材到木碗,被改变的仅有其外形,除此之外,天然的图案、纹理、色泽完全被保留下来。因此,日本知名的手工木工制造商——他们或许更乐意自称为作坊——monokraft才说,木头或许会开裂、会腐朽,会像人一样经历成长、生病之后老去,这样的变迁中,却总有名为“永恒”的情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