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二战情结
好莱坞似乎对二战题材十分有爱。记得前几天奥斯卡评奖时《新民晚报》上一篇文章就是讨论这个,文章以新近得奖的《生死朗读》为例对关于集中营大屠杀的电影越来越多提出了异议。
无独有偶,昨天又有一篇类似的文章,批的是另一部关于二战的新片《瓦尔基里行动》(刺杀希特勒)。我这才知道又出了一部“刺杀希特勒”。。。要知道2007年德国刚刚上映过一部内容一模一样的电影,叫《施陶芬伯格》。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中文名被直接改为“刺杀希特勒”。毕竟,施陶芬伯格这个名字鲜为人知,而希特勒谁都认识。
上一次逛游侠网的时候看到有人贴新闻,据说斯皮尔伯格今年将开拍一部关于日美太平洋战争的电影,其投资将创造一个新的纪录。。。
我最早观看的好莱坞二战影片应该是《珍珠港》。该片成功地将对20世纪历史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政治事件和1个女人vs.2个男人的三角恋揉合在了一起。从此以后,我感觉美国人的二战片基本都有2个显著的特色:其一是男女感情纠葛;其二是英雄史诗。比如《兵临城下》(裘·德洛主演,背景是斯大林格勒),比如最近的《澳洲乱世情》(妮可·基德曼主演,背景为太平洋战争)。即便昨天《新民晚报》在评论《瓦尔基里行动》时,所配的一张电影海报的内容竟然是汤姆·克鲁斯在和某MM接吻。。。若非施陶芬伯格同学碰巧是个独眼龙,你还真难把这张海报中的人物和“刺杀希特勒”联系起来~
男欢女爱照顾的是商业利益,毕竟纯粹的描述战争或历史事件的影片受众会很有限。现代人对此类题材感兴趣的实在不多。美国人拍电影,赚钱总是第一位的。也不仅仅是拍电影,美国人的生意人style是有传统的,就像在真实的二战中,他们既“援助”(其实是卖武器物资)英国苏联中国,也同样和德国日本做生意------这两个国家能迅速强大到能向全世界叫板的地步,美国人绝对“功不可没”。
英雄史诗(《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则比较耐人寻味了。美国人反复强调他们在那场战争中的“角色”,就好比一个人一夜暴富后,喋喋不休地向周遭世界justify那些巨额财富的来源。在对珍珠港、诺曼底津津乐道的时候,他们似乎忘记了二战后美国是如何驾着航空母舰向世界各地灌输他们的理念和生存方式------一如当年希特勒驾着坦克在欧亚非横冲直撞一样;在反复絮叨死亡集中营是如何惨无人道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提及那两颗令人尴尬的原子弹------仿佛死在毒气室里的人远比死于核爆炸辐射的人更无辜似的。正因为这样的模式,好莱坞电影中的历史永远带着戏说的成分,经不起严格的推敲,就连多年前那部让我潸然泪下的《勇敢的心》也不例外。
但是话又说回来,实事求是地说,尽管美国人在影视作品中不放过一切宣传他们那套意识形态的机会,但是他们的确是真心的------我是说当他们在为理念摇旗呐喊的时候他们内心确实认真地坚信他们那套理念是真理,是值得别人学习借鉴的。以前看《霹雳游侠》,现在看《24小时》,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这一点来说,美国人也很可爱------比那种口是心非、嘴上说一套的同时内心和行动完全是另一套的人要可爱得多了。
美国在二战中发了一笔横财,而欧洲人几乎全体都是失败者。因此与美国人的鲜明立场相比,欧洲人的二战电影则是另一番风景。他们会拍一些纯粹的战争片,比如70年代耗资2600万美元的《夺桥遗恨》(“A Bridge Too Far”,背景是“市场花园”行动),再比如最近的《斯大林格勒》【德】和《血战阿拉曼》【意】。这些电影都不走英雄史诗路线,也几乎没有男女感情戏。欧洲人在电影中表现出了一种矛盾、无奈的心态,以及一些深层次的人文意义上的思考,远远超越了那种简单的谁对谁错、谁是英雄谁是恶魔的模式。
就具体风格来说,不同的国家又各有千秋。英国人和美国人有类似的地方,不过他们对德国人表现出的往往不是控诉而是敬畏:在《夺桥遗恨》中,他们把德军指挥官威尔海姆·比特里希刻画成一个机智英勇而又风度翩翩彬彬有礼的绅士;还有一部很老的片子,讲一队德国士兵奉命潜入英国刺杀丘吉尔,不料半途在一个村庄遇见一个孩子落水,其中一个德军士兵奋不顾身施救,结果救起孩子的同时被水车碾死还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从而使行动败露。。。德国人自己的二战电影基本都很压抑沉闷,比如《帝国覆灭》和《施陶芬伯格》。片中不仅气氛凝重,且配乐极少。有时候你真不知道他们究竟想表达什么,颇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意味。至于法国,我就只记得一部《虎口脱险》。。。大概由于本身在二战中就不是一股决定性力量,因此能做的也就是随便调侃一下笑过拉倒了。事实上这也很符合他们的风格:即使全世界都打得热火朝天,他们照样自顾自地谈恋爱~
事实上各国对二战影片的态度多多少少反映了他们在当时那段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日本人就极不情愿去回忆那段历史(想来想去也就一部《来自硫磺岛的家书》比较有名),他们更愿意沉迷于架空历史中去和外星人“作战”(奥特曼、圣斗士、银河英雄传说。。。);前苏联则和美国一样走光辉的英雄史诗路线,比如《解放》、《世纪悲剧》和一堆《XXX保卫战》之类的片子。只不过由于国家体制的原因,他们拍片不用考虑成本与收益,因此片中基本没有男女情爱的“点缀”;同时也正因为举国体制,他们可以投入西方国家难以企及的人力物力从而在场面宏大方面做到极致~
以上基本就事论事,没什么褒扬或鄙视的意思。二战的历史教给人们最有用的一条就是:不要走极端。原本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在极端中走向毁灭。对于我辈来说,怀揣着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周旋游走于现实的世界,这就足够了。
无独有偶,昨天又有一篇类似的文章,批的是另一部关于二战的新片《瓦尔基里行动》(刺杀希特勒)。我这才知道又出了一部“刺杀希特勒”。。。要知道2007年德国刚刚上映过一部内容一模一样的电影,叫《施陶芬伯格》。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中文名被直接改为“刺杀希特勒”。毕竟,施陶芬伯格这个名字鲜为人知,而希特勒谁都认识。
上一次逛游侠网的时候看到有人贴新闻,据说斯皮尔伯格今年将开拍一部关于日美太平洋战争的电影,其投资将创造一个新的纪录。。。
我最早观看的好莱坞二战影片应该是《珍珠港》。该片成功地将对20世纪历史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政治事件和1个女人vs.2个男人的三角恋揉合在了一起。从此以后,我感觉美国人的二战片基本都有2个显著的特色:其一是男女感情纠葛;其二是英雄史诗。比如《兵临城下》(裘·德洛主演,背景是斯大林格勒),比如最近的《澳洲乱世情》(妮可·基德曼主演,背景为太平洋战争)。即便昨天《新民晚报》在评论《瓦尔基里行动》时,所配的一张电影海报的内容竟然是汤姆·克鲁斯在和某MM接吻。。。若非施陶芬伯格同学碰巧是个独眼龙,你还真难把这张海报中的人物和“刺杀希特勒”联系起来~
男欢女爱照顾的是商业利益,毕竟纯粹的描述战争或历史事件的影片受众会很有限。现代人对此类题材感兴趣的实在不多。美国人拍电影,赚钱总是第一位的。也不仅仅是拍电影,美国人的生意人style是有传统的,就像在真实的二战中,他们既“援助”(其实是卖武器物资)英国苏联中国,也同样和德国日本做生意------这两个国家能迅速强大到能向全世界叫板的地步,美国人绝对“功不可没”。
英雄史诗(《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则比较耐人寻味了。美国人反复强调他们在那场战争中的“角色”,就好比一个人一夜暴富后,喋喋不休地向周遭世界justify那些巨额财富的来源。在对珍珠港、诺曼底津津乐道的时候,他们似乎忘记了二战后美国是如何驾着航空母舰向世界各地灌输他们的理念和生存方式------一如当年希特勒驾着坦克在欧亚非横冲直撞一样;在反复絮叨死亡集中营是如何惨无人道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提及那两颗令人尴尬的原子弹------仿佛死在毒气室里的人远比死于核爆炸辐射的人更无辜似的。正因为这样的模式,好莱坞电影中的历史永远带着戏说的成分,经不起严格的推敲,就连多年前那部让我潸然泪下的《勇敢的心》也不例外。
但是话又说回来,实事求是地说,尽管美国人在影视作品中不放过一切宣传他们那套意识形态的机会,但是他们的确是真心的------我是说当他们在为理念摇旗呐喊的时候他们内心确实认真地坚信他们那套理念是真理,是值得别人学习借鉴的。以前看《霹雳游侠》,现在看《24小时》,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这一点来说,美国人也很可爱------比那种口是心非、嘴上说一套的同时内心和行动完全是另一套的人要可爱得多了。
美国在二战中发了一笔横财,而欧洲人几乎全体都是失败者。因此与美国人的鲜明立场相比,欧洲人的二战电影则是另一番风景。他们会拍一些纯粹的战争片,比如70年代耗资2600万美元的《夺桥遗恨》(“A Bridge Too Far”,背景是“市场花园”行动),再比如最近的《斯大林格勒》【德】和《血战阿拉曼》【意】。这些电影都不走英雄史诗路线,也几乎没有男女感情戏。欧洲人在电影中表现出了一种矛盾、无奈的心态,以及一些深层次的人文意义上的思考,远远超越了那种简单的谁对谁错、谁是英雄谁是恶魔的模式。
就具体风格来说,不同的国家又各有千秋。英国人和美国人有类似的地方,不过他们对德国人表现出的往往不是控诉而是敬畏:在《夺桥遗恨》中,他们把德军指挥官威尔海姆·比特里希刻画成一个机智英勇而又风度翩翩彬彬有礼的绅士;还有一部很老的片子,讲一队德国士兵奉命潜入英国刺杀丘吉尔,不料半途在一个村庄遇见一个孩子落水,其中一个德军士兵奋不顾身施救,结果救起孩子的同时被水车碾死还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从而使行动败露。。。德国人自己的二战电影基本都很压抑沉闷,比如《帝国覆灭》和《施陶芬伯格》。片中不仅气氛凝重,且配乐极少。有时候你真不知道他们究竟想表达什么,颇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意味。至于法国,我就只记得一部《虎口脱险》。。。大概由于本身在二战中就不是一股决定性力量,因此能做的也就是随便调侃一下笑过拉倒了。事实上这也很符合他们的风格:即使全世界都打得热火朝天,他们照样自顾自地谈恋爱~
事实上各国对二战影片的态度多多少少反映了他们在当时那段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日本人就极不情愿去回忆那段历史(想来想去也就一部《来自硫磺岛的家书》比较有名),他们更愿意沉迷于架空历史中去和外星人“作战”(奥特曼、圣斗士、银河英雄传说。。。);前苏联则和美国一样走光辉的英雄史诗路线,比如《解放》、《世纪悲剧》和一堆《XXX保卫战》之类的片子。只不过由于国家体制的原因,他们拍片不用考虑成本与收益,因此片中基本没有男女情爱的“点缀”;同时也正因为举国体制,他们可以投入西方国家难以企及的人力物力从而在场面宏大方面做到极致~
以上基本就事论事,没什么褒扬或鄙视的意思。二战的历史教给人们最有用的一条就是:不要走极端。原本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在极端中走向毁灭。对于我辈来说,怀揣着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周旋游走于现实的世界,这就足够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