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迷茫
5月25号,周六,最高气温28度,这在5月的兰州,算是热天。黄昏还不晚的时候,我独自在路上走,仰头看看,鸽灰色的天空,略显单薄,仿佛什么也承载不了。脑袋里正在想,“我怎么还是被笼罩着一个无奈而脆弱的壳,要挣脱出来,要挣脱出来。”径直走到交大门口,不经意间的抬头,就看到很多人稀稀疏疏地往小会场奔去。会场门口挂着横幅,《<谁的青春不迷茫>刘同私享会》的字样撞入我眼,光线传媒资讯事业部副总裁刘同来兰州讲座?地点又是在兰州交大,又正好被我看到,当时我就对自己说,“一定要进去,这是上帝的安排。”
小会场人头攒动,由于是内部票,不好买。所以只有抱着混进去的心态,见着有人就紧跟着,最后成功了,后来想想主要倚赖我这张正派的脸。讲座大概是在晚上八点开始,人这么多,楼上楼下,两侧过道都围满了,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往前走,本来就没座位,那就要找个好位置,和周围的同学套套近乎,蹭着点儿坐。
讲座开始了,千呼万唤中刘同入场。这时候的现场说是狂喊简直轻描淡写,来自师大的同学在吼,来自兰大的同学在吼,来自交大的同学在吼,来自……在吼。刘同一身白色休闲装扮,轻松、帅气、阳光,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内容多数以刘同自身的经历为主,用刘同自己的话说,就是“二百五”的历史。俏皮的谈吐中,说的全是有关青春的事,且是刘同自己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青春故事。其中,当他提到上学经历的时候,却狠狠的引起了我的共鸣。
刘同说:“十七岁之前,我是个没人管、没人理会的小孩。”那时候,父母在湖南小镇的一个医院里做医生,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刘同,所以在五岁之前,刘同都是和远在江西的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之后,刘同被接回来上学,父母从没有和刘同好好地谈心、交流过。刘同说,在上学的时候,他一直是一个不被家长理会,不被老师理会,不被同学理会,没有好衣服穿,没有零花钱的学生。为了能够融入到群体中,刘同对自己做了调整,他讲到,上中学的时候,他每天都在男同学踢球的时候,站在旁边帮他们看衣服,给他们递汽水。每天都趁跑早操的时候,把班上每个女同学的零钱收回来,给她们一一买好早饭。久而久之,男同学只有在踢球的时候,才会叫上他,而女同学只有在吃早饭的时候才会想到他。经过刘同的总结,这叫做“讨好型人格”,他说后来发现讨好了所有人,唯一亏了的就是自己。
有一次他将自己所有的现状一条条都写在纸上:一、男同学不理我;二、没有好衣服穿;三、女同学不理我;四、没有零花钱;五、父母不理我;六、老师不理我。然后,一条一条分析,“男同学不理我”是因为每天都穿校服,没有其他衣服,前一天穿完洗掉,第二天继续穿,身上有股怪味。然后把第一条划掉。“没有好衣服穿”是因为“没有零花钱”,第二条也划掉了。“女同学不理我”是因为女同学都势力,别的同学不理,她们凭什么理我。接着划掉了第三条。“没有零花钱”是因为“父母不理我”,第四条划掉。“父母不理我”是因为“老师不理我”,因为每次开家长会,所有同学无论是进步还是退步都被老师提到了,唯独没有提及刘同,这让父母觉得好没面子,所以这条也划掉。“老师不理我”是因为“成绩差”,他说,“成绩差”从来都不是困扰自己的问题,然而这个归根结底的问题竟是自己十七年孤独生活的原因。
说到我产生共鸣,一点儿也不夸张,共鸣之处就在于刘同在学校的这段青春往事,于我如出一辙。仿佛就是在讲述我的故事,在学校的时候,我亦经历过相同的孤独。这也是后来在问答环节,我坚持高高举手的一大原因。但是,在高考及大学阶段,他的现状有了改变。
一次高考前的语文摸底考试,刘同说当他看到卷头是“省级联考模拟试卷”时,就马上想到其他学校的题会不会一样。于是他把已经考过的试卷借到后,三下五除二将答案抄了回来,在考试过程中故意将两道题写错,简答题都是相同意思不同说法,作文则是真实情感大爆发。分数出来后,他的成绩138分,是全年级最高,作文59分。他说之前语文一直是80、90分,经刘同讲述自从那次考试之后,他的语文成绩就没下过120分。他说自己并没有比以前多背一篇课文,多努力一分,而是他的答题思维转变了。
“转变思维”是这次讲座的主题,在讲座刚刚开始的时候,循环播放着此次讲座的一段视频广告,刘同开着车夜行,片中配着一段话:“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是你发现光芒的机会。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知道谁是你的贵人。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我曾谈过一段恋爱,分手理由是因为我不够有钱。后来我拼命赚钱,却再也没有遇见过那个人。我曾被同事排挤,因为我不懂规矩。后来我懂了规矩,但再也不会用这个理由去刁难新同事。我一直和父母抗争,因为他们一直觉得我不那么好。后来我过得越来越好,我才知道他们只是怕我一个人过得不好。这些年,我一直在试着了解: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更完整的自己。”
(未完待续)
小会场人头攒动,由于是内部票,不好买。所以只有抱着混进去的心态,见着有人就紧跟着,最后成功了,后来想想主要倚赖我这张正派的脸。讲座大概是在晚上八点开始,人这么多,楼上楼下,两侧过道都围满了,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往前走,本来就没座位,那就要找个好位置,和周围的同学套套近乎,蹭着点儿坐。
讲座开始了,千呼万唤中刘同入场。这时候的现场说是狂喊简直轻描淡写,来自师大的同学在吼,来自兰大的同学在吼,来自交大的同学在吼,来自……在吼。刘同一身白色休闲装扮,轻松、帅气、阳光,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内容多数以刘同自身的经历为主,用刘同自己的话说,就是“二百五”的历史。俏皮的谈吐中,说的全是有关青春的事,且是刘同自己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青春故事。其中,当他提到上学经历的时候,却狠狠的引起了我的共鸣。
刘同说:“十七岁之前,我是个没人管、没人理会的小孩。”那时候,父母在湖南小镇的一个医院里做医生,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刘同,所以在五岁之前,刘同都是和远在江西的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之后,刘同被接回来上学,父母从没有和刘同好好地谈心、交流过。刘同说,在上学的时候,他一直是一个不被家长理会,不被老师理会,不被同学理会,没有好衣服穿,没有零花钱的学生。为了能够融入到群体中,刘同对自己做了调整,他讲到,上中学的时候,他每天都在男同学踢球的时候,站在旁边帮他们看衣服,给他们递汽水。每天都趁跑早操的时候,把班上每个女同学的零钱收回来,给她们一一买好早饭。久而久之,男同学只有在踢球的时候,才会叫上他,而女同学只有在吃早饭的时候才会想到他。经过刘同的总结,这叫做“讨好型人格”,他说后来发现讨好了所有人,唯一亏了的就是自己。
有一次他将自己所有的现状一条条都写在纸上:一、男同学不理我;二、没有好衣服穿;三、女同学不理我;四、没有零花钱;五、父母不理我;六、老师不理我。然后,一条一条分析,“男同学不理我”是因为每天都穿校服,没有其他衣服,前一天穿完洗掉,第二天继续穿,身上有股怪味。然后把第一条划掉。“没有好衣服穿”是因为“没有零花钱”,第二条也划掉了。“女同学不理我”是因为女同学都势力,别的同学不理,她们凭什么理我。接着划掉了第三条。“没有零花钱”是因为“父母不理我”,第四条划掉。“父母不理我”是因为“老师不理我”,因为每次开家长会,所有同学无论是进步还是退步都被老师提到了,唯独没有提及刘同,这让父母觉得好没面子,所以这条也划掉。“老师不理我”是因为“成绩差”,他说,“成绩差”从来都不是困扰自己的问题,然而这个归根结底的问题竟是自己十七年孤独生活的原因。
说到我产生共鸣,一点儿也不夸张,共鸣之处就在于刘同在学校的这段青春往事,于我如出一辙。仿佛就是在讲述我的故事,在学校的时候,我亦经历过相同的孤独。这也是后来在问答环节,我坚持高高举手的一大原因。但是,在高考及大学阶段,他的现状有了改变。
一次高考前的语文摸底考试,刘同说当他看到卷头是“省级联考模拟试卷”时,就马上想到其他学校的题会不会一样。于是他把已经考过的试卷借到后,三下五除二将答案抄了回来,在考试过程中故意将两道题写错,简答题都是相同意思不同说法,作文则是真实情感大爆发。分数出来后,他的成绩138分,是全年级最高,作文59分。他说之前语文一直是80、90分,经刘同讲述自从那次考试之后,他的语文成绩就没下过120分。他说自己并没有比以前多背一篇课文,多努力一分,而是他的答题思维转变了。
“转变思维”是这次讲座的主题,在讲座刚刚开始的时候,循环播放着此次讲座的一段视频广告,刘同开着车夜行,片中配着一段话:“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是你发现光芒的机会。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知道谁是你的贵人。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我曾谈过一段恋爱,分手理由是因为我不够有钱。后来我拼命赚钱,却再也没有遇见过那个人。我曾被同事排挤,因为我不懂规矩。后来我懂了规矩,但再也不会用这个理由去刁难新同事。我一直和父母抗争,因为他们一直觉得我不那么好。后来我过得越来越好,我才知道他们只是怕我一个人过得不好。这些年,我一直在试着了解: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更完整的自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