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的电影:另一个香港
看过《玉观音》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但都没有将它们和许鞍华联系在一起。通过《桃姐》,听到了她的名字,在关景鹏的介绍中,许鞍华于自己的印象越来越深,索性将她的全部电影搜来看一看。
苏牧老师认为电影的最高等级是哲学思考,受其影响太重,在所有的观影体验中也将这一模式套进去,后来发现能到达这个阶段的导演寥寥无几,包括许鞍华也没有幸免。
许鞍华的镜头里更加关注香港这座现代化都市中的弱势一面,就像高楼大厦背后的贫民屋,赤裸裸的如手术刀一样切割香港的血脉,让它的潜藏忧患暴露在世人的面前。
虽然身为女性导演,可许鞍华更像一位理性的革命斗士,所以当她最新的《得闲炒饭》出现时,我惊讶于港式的幽默与小资浪漫气质居然浮现在她的影片里。
最深刻的一部应该是《千言万语》,变革时代下的自由与民主探求同侯孝贤的《悲情世界》有得一比。人置于权力漩涡中后,总显得渺小与无助。革命者的出现是代表自己还是代表政治集团?他们在争取权利的道路上有多少在中途就忘了初衷,并且忙于自己的功德修建?影片中时而插进的街头表演段落用一种经历者的身份去总结、批判。当时不管满腔热血也好,临阵脱逃也好,历史的进程总在前进,有些人赶上了走在前端,有些人掉队了被抛下旅程,更多的人则是在时代变更中游游荡荡。
不得不提的一部电影是《天水围的雾与夜》。在这部影片中,许鞍华导演探讨了家庭暴力的多层原因,有社会的,有夫妻双方的,有主观的,也有可观的。没有人能为一场家庭悲剧完全买单,更不可能有人站出来为血债偿还什么,可当家庭纠纷最后控诉为家庭暴力的时候,会不会有人能稍微触动一下,“我们”的社会不单单是外人眼中的华丽与富有,在内地人心中如伊甸园一样的香港却狠狠地刺痛了我们。
电影也可以如新闻片一样真切的扎进要害,许鞍华的眼光是冷峻的,她不曾介入事件,用一种旁观的态度注视着香港这座城市。连温暖的《桃姐》或是《男人四十》都透着导演的忧心,无论是老龄化、中年危机还是教育问题,在许鞍华的电影里,一切是平静如水的,汹涌的部分则在河床翻滚,若一不小心可能激起千层巨浪。
一位女性导演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电影,或者,她用电影的方式记录、表达、批判着她心爱的香港。许鞍华用一名记者似的思维去解剖一个个环节,忠实地呈现所有问题。
她不是能做到世界大师的导演,可许鞍华为我们留下的是另一种电影氛围——责任感。她镜头下的香港是我们不曾预想到的,许鞍华会不断质询香港,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更爱这座城市,我们也才能更了解这座城市!
苏牧老师认为电影的最高等级是哲学思考,受其影响太重,在所有的观影体验中也将这一模式套进去,后来发现能到达这个阶段的导演寥寥无几,包括许鞍华也没有幸免。
许鞍华的镜头里更加关注香港这座现代化都市中的弱势一面,就像高楼大厦背后的贫民屋,赤裸裸的如手术刀一样切割香港的血脉,让它的潜藏忧患暴露在世人的面前。
虽然身为女性导演,可许鞍华更像一位理性的革命斗士,所以当她最新的《得闲炒饭》出现时,我惊讶于港式的幽默与小资浪漫气质居然浮现在她的影片里。
最深刻的一部应该是《千言万语》,变革时代下的自由与民主探求同侯孝贤的《悲情世界》有得一比。人置于权力漩涡中后,总显得渺小与无助。革命者的出现是代表自己还是代表政治集团?他们在争取权利的道路上有多少在中途就忘了初衷,并且忙于自己的功德修建?影片中时而插进的街头表演段落用一种经历者的身份去总结、批判。当时不管满腔热血也好,临阵脱逃也好,历史的进程总在前进,有些人赶上了走在前端,有些人掉队了被抛下旅程,更多的人则是在时代变更中游游荡荡。
不得不提的一部电影是《天水围的雾与夜》。在这部影片中,许鞍华导演探讨了家庭暴力的多层原因,有社会的,有夫妻双方的,有主观的,也有可观的。没有人能为一场家庭悲剧完全买单,更不可能有人站出来为血债偿还什么,可当家庭纠纷最后控诉为家庭暴力的时候,会不会有人能稍微触动一下,“我们”的社会不单单是外人眼中的华丽与富有,在内地人心中如伊甸园一样的香港却狠狠地刺痛了我们。
电影也可以如新闻片一样真切的扎进要害,许鞍华的眼光是冷峻的,她不曾介入事件,用一种旁观的态度注视着香港这座城市。连温暖的《桃姐》或是《男人四十》都透着导演的忧心,无论是老龄化、中年危机还是教育问题,在许鞍华的电影里,一切是平静如水的,汹涌的部分则在河床翻滚,若一不小心可能激起千层巨浪。
一位女性导演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电影,或者,她用电影的方式记录、表达、批判着她心爱的香港。许鞍华用一名记者似的思维去解剖一个个环节,忠实地呈现所有问题。
她不是能做到世界大师的导演,可许鞍华为我们留下的是另一种电影氛围——责任感。她镜头下的香港是我们不曾预想到的,许鞍华会不断质询香港,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更爱这座城市,我们也才能更了解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