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马普尔小姐探案系列中的女同性恋情结
再次系统地把《马普尔小姐探案集》捡起来看是因为HEBI姐姐的推荐。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342776/
当我正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近月来推理剧的缺席而感到烦恼的时候,马普尔小姐像一阵春风般吹来,滋润了我空虚的推理心。
后来想起来其实老早在央视8套电视剧频道是放过译制片版本的,只是把几季的内容串成一部而已。
对 大部分人来说,提起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先想到还是比利时人波罗,80年代上海译制片厂的几部经典大案奠定了这位胡子侦探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就烂木头自 己而言,小时候除了知道福尔摩斯,剩下的就是波罗的。马普尔小姐一直被称为阿加莎笔下的“第二大侦探”。多年以来我习以为常,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我在图书馆 虚度人生,和柴姐把几乎图书馆3楼文科阅览室里所有的阿加莎侦探小说都翻了个底朝天。那时候的我尽量避免选择书脊上印着“MAPLE”系列标志的小说的, 说不清为什么,总觉得杀人放火的重口戏码是不该云淡风轻地发生在英国甜美的小村落的,老阿婆细密温和的破案风格不是我这个急性子的菜。可是不知不觉,也包 罗万象地读了那么多本。
这几年通过几部英剧和英国小说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渐开始拨开灰尘重拾马普尔小姐的可贵之处。波罗被冠以“大侦探” 的名号是因为比起普通侦探他更像是个上天入地的旅行家,穿梭在欧亚大陆上,在尼罗河上解过谜,也可以在豪华列车上与一群杀人凶手斗智斗勇,经历的都是异域 风光的血腥杀机,戏剧性可想而知,东方快车谋杀案里十二个真凶每人捅一刀的结局也很具有KUSO精神;伟大,智慧又自负的小胖子波罗哪一次不是一生悬命地 在办案子,这样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九死一生的侦探最后死在小说《幕》也不算出人意料。正可谓“苍天饶过谁。”抓了那么多坏人,总归要还的。
马 普尔小姐经历的都是乡村小镇的肮脏小阴谋,她一辈子未婚,常年居住在宁静圣玛丽米德村,爱好和诸多上了年纪的可爱小老太太一样爱打听八卦,眼观六路耳听八 方。她的名句是“即使是再小的村落里,也总隐藏着一些肮脏的小阴谋。”即使不盯着凶案看,光是看看英国田园风光和中层贵族的衣装,楼宇,就够赏心悦目了。 都说柯南是死神小学生,其实亲爱的马普尔小姐也算得上是厉害的死神老太太,大半辈子没离开过家乡,一个小小的英伦小岛,她走到哪里谋杀就发生到哪。曾经对 她的诟病点成了大优点,慢条斯理地观察周边人物的小细节,低调内敛地对警督循循善诱,尽量隐藏自己的智慧与锐气,把敌人对自己的防范减轻到最低,可以说是大隐隐于市的大师。这份儿小老太太的智慧可是波罗都学不来的。
整理了一下目前5季的故事,发现一个好玩儿的现象,女同性恋的桥段在马普尔的故事中出现不少。
分别在《藏书室女尸之谜》(第一季)《谋杀启事》(第一季)《复仇女神》(第三季)《伯特伦旅馆》(第三季)
为什么单单在马普尔的系列中出现那么多女同性恋桥段,这个颇有意思。阿加莎本人遭受过丈夫的背叛,说她是个女权主义者应该不为过。这些女同性恋角色有些是电视剧改编过程中篡改的,有些在原著中担当了重要的杀人要犯角色,有些仅仅是路人村民角色。有些角色阿婆倾注了感情,有些角色淡的好像白开水一样自然,不带猎奇的色彩。
《谋杀启事》:
这 是我看的第一个马普尔小姐电视系列,央视播出的时候删除了女同性恋夫妇的亲吻镜头。在这出小村落连环杀人案中,真凶为了灭口,杀了一个有一个,叫人不免赞 叹她未雨绸缪的本领,因为愚笨如我们是无法反应出谁会揭我们老底并火速反击杀之后快的。女同性恋夫妇是村民群像中的一员,其中的婆作为了然真相的证人被凶 手雨天袭毙。比较可贵的是,女同性恋关系在这部剧里其实不是主要矛盾桥段,阿婆塑造的这对女女好似只是自然生活在英国村落里的一个现象缩影,阿婆描绘出的 是她们在社会中的“同质”,而没有夸大她们的“异质”,这对小夫妻就算写成异性夫妻其实也是能在故事里成立的。剧中的其他角色也并未对这对恋人有着多过于作品本身重点的评价。当时的英国女权意识似乎刚刚开始抬头,卸下裙装和繁琐装扮的T状女性初露光芒。
《藏书室》与《伯特伦》:
这两个故事的相似点在于,都是女女控比连当模子作案,且出发点都是爱。
有了爱这么一个光明伟大的动机,杀人都叫人觉得似乎可以被理解,可以正当化了。
《藏书室》的原著里犯案是的男女控比,而ITV的剧作中把儿子改成儿媳和舞女串通,有点让人搞不明白制作人的邪恶用意啊嘿嘿(烂木头掂眼睛冷笑),这样一个无伤大雅的改动对整个故事的阴谋,把戏不会构成太大的影响,却会让爱YY的粉尖叫不已吧?
想想看,本来是男女作案,我们会大声斥责:呀呀呸!你们这对爱钱的狗男女;
但是换成被关进监狱即使泪流满面不忘向对方深情表白i love you的LES控比,我们只好说:poor girls,愿你们下辈子再做一对鸳鸯吧。
海滩的定情一吻更是唯美到不行。这让观众咋好意思去谴责她们呢?
而关于她们为什么会走到一起,就又更引人遐想了。
毕竟,女人就是容易比男人有故事。
能排除万难走到一起的女女,总比因荷尔蒙互相吸引的男女要勇敢优雅多了。
《复仇女神》:
这个故事的构造让人觉得差强人意。因为我在看过原著的情况下居然完全不记得是个什么样的案子,
只记得老修女爱小女孩,爱而不得就把孩子给杀了。
阿婆有许多本像这样关键人物不多,但旁观人物多余线索缭乱的小说;
铺垫了很多事儿,搞得神秘兮兮欲盖弥彰,最后结局和杀人手法却意外的简单,都不带阴谋二字。
简单的归结就是一个一辈子吃斋念佛的老尼姑爱上了青春活力的年轻女孩,
说不清是仰慕还是嫉妒,还是从母性出发的控制欲望,她不愿意翅膀下的女孩跟心爱的男人远走高飞,就一刀给刺死了。
我和在HEBI姐姐讨论的过程中有这么个疑问:
简单的爱而不得就把喜欢的人杀死,这能叫爱么?
没有两厢情愿的女同桥段叫人看着膈应。
女同一定包含着激情和欲望,但如果单单只有自私和饥渴,是成不了恋的。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342776/
当我正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近月来推理剧的缺席而感到烦恼的时候,马普尔小姐像一阵春风般吹来,滋润了我空虚的推理心。
后来想起来其实老早在央视8套电视剧频道是放过译制片版本的,只是把几季的内容串成一部而已。
对 大部分人来说,提起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先想到还是比利时人波罗,80年代上海译制片厂的几部经典大案奠定了这位胡子侦探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就烂木头自 己而言,小时候除了知道福尔摩斯,剩下的就是波罗的。马普尔小姐一直被称为阿加莎笔下的“第二大侦探”。多年以来我习以为常,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我在图书馆 虚度人生,和柴姐把几乎图书馆3楼文科阅览室里所有的阿加莎侦探小说都翻了个底朝天。那时候的我尽量避免选择书脊上印着“MAPLE”系列标志的小说的, 说不清为什么,总觉得杀人放火的重口戏码是不该云淡风轻地发生在英国甜美的小村落的,老阿婆细密温和的破案风格不是我这个急性子的菜。可是不知不觉,也包 罗万象地读了那么多本。
这几年通过几部英剧和英国小说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渐开始拨开灰尘重拾马普尔小姐的可贵之处。波罗被冠以“大侦探” 的名号是因为比起普通侦探他更像是个上天入地的旅行家,穿梭在欧亚大陆上,在尼罗河上解过谜,也可以在豪华列车上与一群杀人凶手斗智斗勇,经历的都是异域 风光的血腥杀机,戏剧性可想而知,东方快车谋杀案里十二个真凶每人捅一刀的结局也很具有KUSO精神;伟大,智慧又自负的小胖子波罗哪一次不是一生悬命地 在办案子,这样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九死一生的侦探最后死在小说《幕》也不算出人意料。正可谓“苍天饶过谁。”抓了那么多坏人,总归要还的。
马 普尔小姐经历的都是乡村小镇的肮脏小阴谋,她一辈子未婚,常年居住在宁静圣玛丽米德村,爱好和诸多上了年纪的可爱小老太太一样爱打听八卦,眼观六路耳听八 方。她的名句是“即使是再小的村落里,也总隐藏着一些肮脏的小阴谋。”即使不盯着凶案看,光是看看英国田园风光和中层贵族的衣装,楼宇,就够赏心悦目了。 都说柯南是死神小学生,其实亲爱的马普尔小姐也算得上是厉害的死神老太太,大半辈子没离开过家乡,一个小小的英伦小岛,她走到哪里谋杀就发生到哪。曾经对 她的诟病点成了大优点,慢条斯理地观察周边人物的小细节,低调内敛地对警督循循善诱,尽量隐藏自己的智慧与锐气,把敌人对自己的防范减轻到最低,可以说是大隐隐于市的大师。这份儿小老太太的智慧可是波罗都学不来的。
整理了一下目前5季的故事,发现一个好玩儿的现象,女同性恋的桥段在马普尔的故事中出现不少。
分别在《藏书室女尸之谜》(第一季)《谋杀启事》(第一季)《复仇女神》(第三季)《伯特伦旅馆》(第三季)
为什么单单在马普尔的系列中出现那么多女同性恋桥段,这个颇有意思。阿加莎本人遭受过丈夫的背叛,说她是个女权主义者应该不为过。这些女同性恋角色有些是电视剧改编过程中篡改的,有些在原著中担当了重要的杀人要犯角色,有些仅仅是路人村民角色。有些角色阿婆倾注了感情,有些角色淡的好像白开水一样自然,不带猎奇的色彩。
《谋杀启事》:
这 是我看的第一个马普尔小姐电视系列,央视播出的时候删除了女同性恋夫妇的亲吻镜头。在这出小村落连环杀人案中,真凶为了灭口,杀了一个有一个,叫人不免赞 叹她未雨绸缪的本领,因为愚笨如我们是无法反应出谁会揭我们老底并火速反击杀之后快的。女同性恋夫妇是村民群像中的一员,其中的婆作为了然真相的证人被凶 手雨天袭毙。比较可贵的是,女同性恋关系在这部剧里其实不是主要矛盾桥段,阿婆塑造的这对女女好似只是自然生活在英国村落里的一个现象缩影,阿婆描绘出的 是她们在社会中的“同质”,而没有夸大她们的“异质”,这对小夫妻就算写成异性夫妻其实也是能在故事里成立的。剧中的其他角色也并未对这对恋人有着多过于作品本身重点的评价。当时的英国女权意识似乎刚刚开始抬头,卸下裙装和繁琐装扮的T状女性初露光芒。
《藏书室》与《伯特伦》:
这两个故事的相似点在于,都是女女控比连当模子作案,且出发点都是爱。
有了爱这么一个光明伟大的动机,杀人都叫人觉得似乎可以被理解,可以正当化了。
《藏书室》的原著里犯案是的男女控比,而ITV的剧作中把儿子改成儿媳和舞女串通,有点让人搞不明白制作人的邪恶用意啊嘿嘿(烂木头掂眼睛冷笑),这样一个无伤大雅的改动对整个故事的阴谋,把戏不会构成太大的影响,却会让爱YY的粉尖叫不已吧?
想想看,本来是男女作案,我们会大声斥责:呀呀呸!你们这对爱钱的狗男女;
但是换成被关进监狱即使泪流满面不忘向对方深情表白i love you的LES控比,我们只好说:poor girls,愿你们下辈子再做一对鸳鸯吧。
海滩的定情一吻更是唯美到不行。这让观众咋好意思去谴责她们呢?
而关于她们为什么会走到一起,就又更引人遐想了。
毕竟,女人就是容易比男人有故事。
能排除万难走到一起的女女,总比因荷尔蒙互相吸引的男女要勇敢优雅多了。
《复仇女神》:
这个故事的构造让人觉得差强人意。因为我在看过原著的情况下居然完全不记得是个什么样的案子,
只记得老修女爱小女孩,爱而不得就把孩子给杀了。
阿婆有许多本像这样关键人物不多,但旁观人物多余线索缭乱的小说;
铺垫了很多事儿,搞得神秘兮兮欲盖弥彰,最后结局和杀人手法却意外的简单,都不带阴谋二字。
简单的归结就是一个一辈子吃斋念佛的老尼姑爱上了青春活力的年轻女孩,
说不清是仰慕还是嫉妒,还是从母性出发的控制欲望,她不愿意翅膀下的女孩跟心爱的男人远走高飞,就一刀给刺死了。
我和在HEBI姐姐讨论的过程中有这么个疑问:
简单的爱而不得就把喜欢的人杀死,这能叫爱么?
没有两厢情愿的女同桥段叫人看着膈应。
女同一定包含着激情和欲望,但如果单单只有自私和饥渴,是成不了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