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尼采的著作与论题
作者:伯恩德·马格努斯、卡瑟琳·希金斯
《剑桥哲学研究指南》-尼采卷
要解释尼采的思想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一方面因为尼采尽力避免采用任何传统的哲学体系,另一方面因为他总是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与类型,他的著作似乎要求一种积极的阅读方式。学术界塑造的“尼采”一般取决于诠释者的兴趣或者诠释者本人的原则。尼采哲学中所谓核心议题经常取决于他的哪一本著作被认为更重要或是更容易读懂。但显然,他的著作之间的关联也十分重要。诚然,对尼采的研究曾经受到这种既定兴趣点的影响。下文将谈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德国以外的影响力,因为纳粹侵略战争而受到削弱,这几乎出于宣传需要。而他的早期论文《非道德论的真理与谬误》在最近的文学批评中逐渐升温,多少因为其中指出任何语言皆比喻。
下文将沿着写作的先后顺序罗列尼采的作品,概述每部作品的主题。我们也会指明某些特定作品或论题引发的诠释。当然,这样所展示的尼采必定只是“我们”的尼采,但我们仍希望这能成为探索尼采世界的一份有用的地图。
1 悲剧的诞生
尼采被任命为巴塞尔大学语言学副教授时还没有写过任何专著,全凭主任阿布莱希特·李彻尔的赏识。因此,他的同僚们热切盼望着他的第一本著作。不幸的是,《悲剧的诞生》(1872)与他们心里所想的相去甚远。这本捍卫一种关于希腊悲剧诞生与与功用的书通篇皆是论述,全然没有注解。全书始于对醉酒、梦境的引人入胜的描述,终于以替瓦格纳大唱赞歌的方式呼吁一种大众文化。
在这本书中,尼采提出一种理论,希腊悲剧是由两种原则交织形成的,他将之定义为日神与酒神。日神原则,与阿波罗的神格相近,讲求秩序、静止的美和清晰的界限。酒神原则与之相对,是狂乱、奢侈和濒临崩溃边缘的原则。
这两种原则提供每个人不同的观察角度,彼此相互对立。日神原则看来,人与现实的其他成分全然分离,从而可以平心静气地观察和思考外部世界。酒神原则看来,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动荡的量,个人完全被巨大整体的运动吞没。尼采确信,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人们得以认知,人作为巨大现实整体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挑战和解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他看来,希腊悲剧对这一人生意义问题提出了聚合两种原则的方案。
以日神角度看,希腊悲剧的主题经常是一些糟糕的情形——脆弱的个人的溃败。学术界普遍认为,合唱的运用是雅典悲剧的首创。尼采把合唱的效用解释成在观众方面的酒神经验的苏醒。受到音乐的迷惑,观众们逐渐抛弃自己作为孤立个体的通常的感受,而是参与到更大的激情的整体之中。
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更有力整体一部分,会给人们带来全然不同的人生体验,原本以典型的日神形态,必定会造成心理上的隔膜。认为自己属于一个欢乐而活跃的整体,个人就会觉得参与人生是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因为某种孤独感而体会到自身的脆弱。听众在美学上感受到的变化进而引发了类宗教性的对人生价值的认同。尼采总结说:“只有在美学的范畴里,世界的存在始终是公正的。”
在尼采看来,后来加入悲剧的人物与戏剧取决于基础性的、美妙的合唱带来的整体体验。悲剧主角登台以前,观众已经被引入酒神状态。他们会把人物看作酒神显灵。不幸的是,欧里庇德斯改变了悲剧的结构,其中合唱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他的剧作鼓励日神的客观精神统治戏剧。尼采争辩说,欧里庇德斯企图“理智地”写作,实质上杀死了悲剧。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受到苏格拉底的影响。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一系列重新衡量苏格拉底作为典范哲学家的传统观念的著作的第一部。尽管他承认苏格拉底作为世界史转折点的地位,但他声称苏格拉底将西方文化引向了不平衡的、过度依赖日神视角的歧途。这个为理性辩护达到了非理性程度的大师教导说理性能洞悉真理甚至可以修正真理的瑕疵。这一直是西方文化的基本梦想,这一梦想体现在现代西方学术之中。不幸的是,苏格拉底的理性乐观主义注定会失败。通过康德,理性指出了自己的局限。无论采用何种理性,它都无法“修正”人类现实中最基本的一个“瑕疵”——人的脆弱与道德。
《悲剧的诞生》中不仅谈论了古代悲剧的情况,同样也对当时的文化做了批判。当代文化对理智和科学乐观精神的依赖早已使得当代人渐渐淡忘了现实的酒神一面——这一面用生命的洪流吞噬了每个个体,也把每个人交赋死亡与毁灭。在尼采看来,对脆弱的压抑会在心理上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现代文化的唯一出路是转向神话,以弥补文化的过度,赶在危机之前。
为作为文化英雄的瓦格纳的辩护与这一神话崇拜相关,尼采看作是矫正理性的解药。尼采相信瓦格纳的日耳曼神话歌剧有可能重新弥合日神与酒神精神,用来挽救德国文化。尼采对瓦格纳的期望不仅是他第一本著作的核心,对他个人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尼采与瓦格纳都对叔本华推崇有加,多年里,尼采一直是瓦格纳的朋友,定期拜访他在特里普申的家,亲密到有一次还为瓦格纳一家采购圣诞礼物。
尼采在一部语言学著作中加入对瓦格纳的崇拜,引起他的同僚们的反感。乌里希·冯·威廉诺维茨-莫伦道夫写了一本言辞激烈的小册子《未来的语言学》回应《悲剧的诞生》,标题戏仿瓦格纳的著作《未来的艺术》。这本小册子称《悲剧的诞生》完全够不上学术标准,通篇言辞含糊漏洞百出。尼采的朋友埃尔文·罗德在尼采的鼓励下写了《狗屁语言学》小册子予以回击,强调威廉诺维茨-莫伦道夫自己的文章引用《悲剧的诞生》时的诸多纰漏。
《悲剧的诞生》最终没能为尼采在语言学同僚中赢得声誉。然而,这部作品却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尤其是其中关于日神和酒神的分析在许多其他领域的人物身上留下了烙印,其中包括托马斯·曼和C·G·荣格。
未完待续……
《剑桥哲学研究指南》-尼采卷
![]() |
要解释尼采的思想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一方面因为尼采尽力避免采用任何传统的哲学体系,另一方面因为他总是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与类型,他的著作似乎要求一种积极的阅读方式。学术界塑造的“尼采”一般取决于诠释者的兴趣或者诠释者本人的原则。尼采哲学中所谓核心议题经常取决于他的哪一本著作被认为更重要或是更容易读懂。但显然,他的著作之间的关联也十分重要。诚然,对尼采的研究曾经受到这种既定兴趣点的影响。下文将谈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德国以外的影响力,因为纳粹侵略战争而受到削弱,这几乎出于宣传需要。而他的早期论文《非道德论的真理与谬误》在最近的文学批评中逐渐升温,多少因为其中指出任何语言皆比喻。
下文将沿着写作的先后顺序罗列尼采的作品,概述每部作品的主题。我们也会指明某些特定作品或论题引发的诠释。当然,这样所展示的尼采必定只是“我们”的尼采,但我们仍希望这能成为探索尼采世界的一份有用的地图。
1 悲剧的诞生
尼采被任命为巴塞尔大学语言学副教授时还没有写过任何专著,全凭主任阿布莱希特·李彻尔的赏识。因此,他的同僚们热切盼望着他的第一本著作。不幸的是,《悲剧的诞生》(1872)与他们心里所想的相去甚远。这本捍卫一种关于希腊悲剧诞生与与功用的书通篇皆是论述,全然没有注解。全书始于对醉酒、梦境的引人入胜的描述,终于以替瓦格纳大唱赞歌的方式呼吁一种大众文化。
在这本书中,尼采提出一种理论,希腊悲剧是由两种原则交织形成的,他将之定义为日神与酒神。日神原则,与阿波罗的神格相近,讲求秩序、静止的美和清晰的界限。酒神原则与之相对,是狂乱、奢侈和濒临崩溃边缘的原则。
这两种原则提供每个人不同的观察角度,彼此相互对立。日神原则看来,人与现实的其他成分全然分离,从而可以平心静气地观察和思考外部世界。酒神原则看来,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动荡的量,个人完全被巨大整体的运动吞没。尼采确信,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人们得以认知,人作为巨大现实整体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挑战和解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他看来,希腊悲剧对这一人生意义问题提出了聚合两种原则的方案。
以日神角度看,希腊悲剧的主题经常是一些糟糕的情形——脆弱的个人的溃败。学术界普遍认为,合唱的运用是雅典悲剧的首创。尼采把合唱的效用解释成在观众方面的酒神经验的苏醒。受到音乐的迷惑,观众们逐渐抛弃自己作为孤立个体的通常的感受,而是参与到更大的激情的整体之中。
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更有力整体一部分,会给人们带来全然不同的人生体验,原本以典型的日神形态,必定会造成心理上的隔膜。认为自己属于一个欢乐而活跃的整体,个人就会觉得参与人生是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因为某种孤独感而体会到自身的脆弱。听众在美学上感受到的变化进而引发了类宗教性的对人生价值的认同。尼采总结说:“只有在美学的范畴里,世界的存在始终是公正的。”
在尼采看来,后来加入悲剧的人物与戏剧取决于基础性的、美妙的合唱带来的整体体验。悲剧主角登台以前,观众已经被引入酒神状态。他们会把人物看作酒神显灵。不幸的是,欧里庇德斯改变了悲剧的结构,其中合唱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他的剧作鼓励日神的客观精神统治戏剧。尼采争辩说,欧里庇德斯企图“理智地”写作,实质上杀死了悲剧。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受到苏格拉底的影响。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一系列重新衡量苏格拉底作为典范哲学家的传统观念的著作的第一部。尽管他承认苏格拉底作为世界史转折点的地位,但他声称苏格拉底将西方文化引向了不平衡的、过度依赖日神视角的歧途。这个为理性辩护达到了非理性程度的大师教导说理性能洞悉真理甚至可以修正真理的瑕疵。这一直是西方文化的基本梦想,这一梦想体现在现代西方学术之中。不幸的是,苏格拉底的理性乐观主义注定会失败。通过康德,理性指出了自己的局限。无论采用何种理性,它都无法“修正”人类现实中最基本的一个“瑕疵”——人的脆弱与道德。
《悲剧的诞生》中不仅谈论了古代悲剧的情况,同样也对当时的文化做了批判。当代文化对理智和科学乐观精神的依赖早已使得当代人渐渐淡忘了现实的酒神一面——这一面用生命的洪流吞噬了每个个体,也把每个人交赋死亡与毁灭。在尼采看来,对脆弱的压抑会在心理上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现代文化的唯一出路是转向神话,以弥补文化的过度,赶在危机之前。
为作为文化英雄的瓦格纳的辩护与这一神话崇拜相关,尼采看作是矫正理性的解药。尼采相信瓦格纳的日耳曼神话歌剧有可能重新弥合日神与酒神精神,用来挽救德国文化。尼采对瓦格纳的期望不仅是他第一本著作的核心,对他个人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尼采与瓦格纳都对叔本华推崇有加,多年里,尼采一直是瓦格纳的朋友,定期拜访他在特里普申的家,亲密到有一次还为瓦格纳一家采购圣诞礼物。
尼采在一部语言学著作中加入对瓦格纳的崇拜,引起他的同僚们的反感。乌里希·冯·威廉诺维茨-莫伦道夫写了一本言辞激烈的小册子《未来的语言学》回应《悲剧的诞生》,标题戏仿瓦格纳的著作《未来的艺术》。这本小册子称《悲剧的诞生》完全够不上学术标准,通篇言辞含糊漏洞百出。尼采的朋友埃尔文·罗德在尼采的鼓励下写了《狗屁语言学》小册子予以回击,强调威廉诺维茨-莫伦道夫自己的文章引用《悲剧的诞生》时的诸多纰漏。
《悲剧的诞生》最终没能为尼采在语言学同僚中赢得声誉。然而,这部作品却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尤其是其中关于日神和酒神的分析在许多其他领域的人物身上留下了烙印,其中包括托马斯·曼和C·G·荣格。
未完待续……